利培酮微球
搜索文档
药闻 | 海正药业携手圣兆药物,上市药企“组队”进击复杂制剂国际市场
新华财经· 2025-10-31 20:47
合作概览 - 海正药业与圣兆药物共同投资23亿元设立合资公司,专注于复杂注射剂领域 [1] - 海正药业以每股18.16元的价格认购圣兆药物1101万3215股股份,认购总金额为2亿元 [4] - 合资公司设5名董事,圣兆药物委派3名并担任董事长,海正药业委派2名并担任副董事长 [5] 公司财务与业绩 - 海正药业第三季度单季营收26.72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6.13% [1] - 公司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与单季度扣非净利润均创上市以来最佳 [1] - 海正药业制剂销售业务稳步增长,多个核心产品销售收入快速提升,拉动制剂板块整体营收 [7] 产品管线与规划 - 合资公司核心产品布局围绕11款复杂注射剂展开,涵盖9款仿制药与2款改良型新药 [5] - 产品管线覆盖精神分裂症、激素调节、镇痛、抗癌等高壁垒治疗领域 [5] - 圣兆药物目前已有2款产品获批、8款产品完成研发、6款产品在审批中 [6] - 合资公司计划2026年动工建厂,2027年进入工艺验证与生产,2030年推动第一款产品获批 [5] 合作战略与优势 - 合作旨在结合圣兆药物的研发技术(从0到1)与海正药业的商业化体系(从1到100) [6] - 海正药业拥有1700人规模的医药制剂自营团队和成熟的国际出口平台 [7] - 海正药业代理的首个引进产品在美国市场第二季度市占率达21% [7] - 合作将优先推动成熟仿制药产品抢占100亿美元的海外市场份额,再逐步推进改良型新药 [9]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复杂注射剂市场预计在2030年后稳步迈向千亿美元规模 [8] - 中国复杂注射剂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408亿元,2030年增至77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3.0%和13.8% [8] - 全球范围内具备复杂制剂规模化生产能力的跨国公司不足5家,高端市场存在大量产能空白 [8] - 国内已有十多家企业可生产复杂制剂,但多为低水平、小批量制造,中低端竞争呈红海态势 [8]
深度解读亚太药业7亿定增:邱中勋“入主即出手”创新药管线撕开估值重构缺口
全景网· 2025-10-15 17:55
定增方案核心特点 - 新控股股东星浩控股将包揽全部不超过7亿元的定增份额,全额关联认购的操作在A股医药板块近三年定增案例中罕见,2022-2024年医药行业定增项目中实控人关联方全额认购的比例不足5% [2] - 定增募资将100%用于投资新药研发项目,这与2024年国内仿制药企业定增募资中研发投入占比平均仅28%形成鲜明对比,宣告公司从仿制药企向创新药企的战略转向 [3] - 新实控人邱中勋先生在受让股权投入约9亿元后,再次投入7亿元定增,这种连续高强度资本投入传递出强烈的战略决心 [2] 研发管线布局 - 募集资金将投向溶瘤病毒药物研发平台和长效/复杂制剂研发平台,具体管线包括双矛I型、Ⅲ型FIC抗肿瘤生物药、利培酮微球等产品 [3] - 双矛I型FIC抗肿瘤生物药针对神经母细胞瘤,其美国IND申请已于2024年2月获FDA批准,中国IND于2024年10月获CDE批准,并已启动针对3个实体瘤的I/II期临床试验 [7] - 多发性骨髓瘤药物B0050采用全球独家缓释制剂,与原研速释胶囊相比Cmax降低67%,已获得美国FDA临床许可并拥有4个专利 [9] - 公司管线布局通过“多靶点+多阶段”分散研发风险,覆盖自身免疫、代谢疾病等领域 [10] 产业协同与商业化优势 - 新实控人邱中勋先生掌控的药兜科技是医药电商头部玩家,拥有近千家药企合作资源,代理优势药品种类超1,000种 [4] - 药兜科技合作上游供应商超4,000家,下游商业及终端客户约65万家,自营业务用户数超25万家,平台累计交易规模超650亿元 [4] - 药兜科技的渠道资源使亚太药业的创新药从研发之初就具备商业化确定性,形成“研产销闭环作战”的独特优势 [5] 市场前景与估值影响 - 亚太药业核心产品所布局的适应症在中国与美国的总市场容量预计2025年约达1,600亿元 [7] - 多发性骨髓瘤药物B0050的参照原研药(施贵宝原研胶囊)2021年销售额高达128亿美元,市场基础广阔 [8] - 此次定增有望推动公司估值逻辑从仿制药企的15-20倍市盈率,向创新药企40-60倍平均水平的根本性切换 [10]
亚太药业16亿易主:新主重金谋创新药翻身,原股东“清仓”获益近翻倍
钛媒体APP· 2025-10-14 20:50
控制权变更交易核心 - 亚太药业控股股东拟以每股8.26元人民币的价格向星浩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转让1.09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4.61%,交易总金额为9亿元 [2] - 交易完成后,星浩控股将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其实际控制人邱中勋将掌舵公司 [2] - 星浩控股还拟全额认购公司总额不超过7亿元的定增项目,发行价格为每股5.11元,发行股票不超过1.4亿股 [11][13] 原股东退出收益分析 - 股份转让价格8.26元/股较协议签署日前一交易日(9月26日)收盘价5.67元/股溢价45.68% [3] - 原股东富邦集团及一致行动人通过司法拍卖、协议转让等方式获取股份的平均成本价估算为每股4.6元 [5][6] - 此次转让使原股东实现每股收益约3.66元,整体收益率接近80% [6] 公司财务状况与承诺 - 截至2025年半年报,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为6.25亿元,资产负债率仅9.14%,总债务为3388.73万元且均为短期债务 [8] - 转让方承诺公司2025年度经审计的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3.6亿元,且扣非净利润亏损不超过7000万元 [10] - 转让方同时承诺截至2025年底的应收账款余额不高于1.4亿元,并需在2026年4月25日前实现该部分应收账款回收率超70%、坏账率不超过3%的目标 [10] 战略转型与募投项目 - 定增募集的7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推动目标潜力新药研发项目落地实施 [11][14] - 具体研发项目包括溶瘤病毒药物研发平台、长效和复杂制剂研发平台,涉及双矛I型、Ⅲ型FIC抗肿瘤生物药、利培酮微球等多个产品管线 [14] - 募投项目由星浩控股从CRO公司接手,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公司将通过自有资金与CRO公司签署正式技术授权协议 [14][18] 公司现有业务背景 - 公司现有业务以化学仿制药生产销售为主,拥有114个制剂类药品批准文号,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共19个,已进入国家集采的产品3个 [16] - 公司已连续6年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至2024年扣非净亏损累计超25亿元 [16] - 近年来公司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集采政策进一步冲击了公司业绩 [16]
002370,控制权变更!今日复牌
中国基金报· 2025-10-14 10:17
控制权变更 -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富邦集团及一致行动人汉贵投资向星浩控股及一致行动人星宸投资协议转让14.62%股份,共计1.089亿股,转让价格为每股8.26元,合计金额9亿元 [2][4] - 协议转让完成后,控股股东由富邦集团变更为星浩控股,实际控制人由宋汉平、傅才、胡铮辉管理团队变更为邱中勋 [4] - 公司股票自2025年10月14日起复牌 [5] 子公司注销 - 公司为优化组织架构、提高运营效率,决定注销全资子公司武汉光谷亚太药业有限公司 [5] - 该注销事项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注销后光谷亚太药业不再纳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5] 定向增发募资 - 公司拟向特定对象星浩控股发行不超过1.37亿股股票,占发行前总股本的18.37%,发行价格为每股5.11元,募资总额不超过7亿元 [7] - 本次定增募资将全部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包括溶瘤病毒药物研发平台、长效制剂研发平台、复方制剂研发平台,并涉及双矛 I 型、III型FIC抗肿瘤生物药、多发性骨髓瘤药物、利培酮微球、LRHR长效制剂、帕金森长效制剂、双重机制神经疼痛药等产品管线 [7] - 发行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变化,但将增加总股本和净资产,短期内可能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 [7] 公司战略转型 - 通过本次募投项目实施,公司将从以传统化学仿制药为主,逐步向改良型新药、1类创新药研发方向布局和转型 [8] - 在中国医药政策大背景下,此举旨在增强公司经营抗风险能力,推进潜力新药项目进入临床关键阶段,拓展产品布局的深度和广度,为实现业务战略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8]
002370,控制权变更!今日复牌
中国基金报· 2025-10-14 08:59
控制权变更 - 控股股东由富邦集团变更为星浩控股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邱中勋 [2] - 富邦集团及一致行动人转让公司14.62%股份 共计1.089亿股 [2] - 股份转让价格为8.26元/股 合计转让金额为9亿元 [2] 资本运作与募资 - 公司拟定向发行不超过1.37亿股股票 占发行前总股本18.37% [4] - 发行价格为5.11元/股 募资总额不超过7亿元 [4] - 发行对象为浙江星浩控股合伙企业 募资将全部用于新药研发项目 [4] 研发战略转型 - 募投项目旨在推动公司从传统化学仿制药向改良型新药和1类创新药研发转型 [5] - 研发平台包括溶瘤病毒药物研发平台 长效制剂研发平台和复方制剂研发平台 [4] - 具体产品管线涵盖双矛I型 III型FIC抗肿瘤生物药 利培酮微球 帕金森长效制剂等 [4] 公司治理与运营 - 公司股票自2025年10月14日开市起复牌 [3] - 公司审议通过注销全资子公司武汉光谷亚太药业有限公司的议案 [3] - 注销子公司旨在优化企业组织架构 提高公司运营管理效率 [3]
资深医药人邱中勋入主亚太药业 开启“产业+创新”双轮驱动
证券时报网· 2025-10-13 22:54
公司控制权变更 - 邱中勋正式入主成为亚太药业实际控制人,标志着公司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 [1] - 控制权变更在医药行业深刻变革背景下进行,行业面临创新驱动和带量采购带来的转型压力 [1] 新实际控制人背景 - 新实际控制人邱中勋是医药行业资深人士,拥有超过20年行业经验,为药兜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 [2] - 邱中勋担任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副会长,具备重要行业职务 [2] - 其领导的药兜科技是细分领域独角兽和专精特新企业,自2019年以来持续保持盈利,2024年收入规模突破60亿元 [2] 新实际控制人产业资源 - 药兜科技拥有近千家药企合作资源,代理优势药品超过1000种,合作供应商超4000家 [2] - 药兜科技下游终端客户约65万家,平台累计交易规模达650亿元 [2] - 药兜科技获得了摩根士丹利、中通快递、两山国控等众多资本的投资 [2] 融资与研发投入 - 公司拟向邱中勋控制的星浩控股定向发行不超过136,986,301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亿元 [3] - 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新药研发项目,重点投向溶瘤病毒药物研发平台建设、长效和复杂制剂研发平台以及多个创新药管线 [3] 创新研发方向 - 研发管线包括双矛I型、Ⅲ型FIC抗肿瘤生物药、利培酮微球等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 [3] - 溶瘤病毒药物研发是当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前沿方向 [3] - 长效和复杂制剂研发是提升药物疗效和患者依从性的关键技术路径 [3] 公司新发展战略 - 公司构建"产业资源+创新研发"的双轮驱动模式,从仿制药企向创新驱动型药企转型升级 [4] - 公司计划通过"仿创结合"的渐进式发展路径,在确保短期业绩稳定的同时为长期发展积蓄力量 [4] - 未来三年中国医药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创新药市场增速将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4] 未来发展计划与展望 - 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5]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项目引进"的双轮驱动模式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管线 [5] - 药兜科技的庞大销售网络和市场资源可帮助亚太药业的创新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 [5] 行业背景与影响 - 2023年中国医药研发投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创新药获批数量创历史新高 [1] - 业界专家认为在产业资本和创新研发双重驱动下,亚太药业有望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6] - 此次变革标志着亚太药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6]
聚焦世界精神卫生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刘登堂:依从性差是精神分裂症治疗拦路虎,长效针剂成主流治疗方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0 17:07
疾病负担与治疗挑战 - 全球精神分裂症患者约2400万,中国患者数量超800万[1] - 约80%患者在16岁至35岁发病,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2] - 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导致精神残疾的首要疾病[2] - 患者治疗中断率达75%,出院后1年内复发率达77%,2年内复发率攀升至90%[3] - 每次复发直接医疗成本激增4倍[3] 治疗现状与核心问题 - 精神分裂症治疗以药物为主,治疗依从性差是最大困扰[1][2] - 患者常出现漏服、藏匿药物行为,即使住院期间也难以完全监管[2] - 中断治疗导致原有效药物可能失效,治疗缓解时间明显延长,再住院次数增加[2] 长效针剂解决方案 - 长效针剂通过改变剂型降低用药频率,成为提升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变化[1][4] - 2025版《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明确强调长效针剂的临床价值,建议早期启用[4] - 国内已获批长效针剂包括绿叶制药的利培酮微球、强生的棕榈帕利哌酮酯注射液、丽珠医药的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4] - 部分首次治疗阶段使用长效针剂的患者未观察到病情复发,社会化功能未受影响[4] 市场潜力与行业趋势 - 抗精神分裂症长效针剂在欧美地区平均使用率达25%至30%,而中国临床使用率尚不足5%[5] - 长效针剂临床使用率正逐步提升,相关药物研发水平持续提高[5] - 此类药物陆续被纳入医保范畴,上海等多地推出政府补贴政策为患者提供免费用药支持[5]
圣兆药物20250520
2025-05-20 23:24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圣兆药物、吉林敖东、海正药业、澳亚生物、石药、齐鲁、常州精远、恒瑞、科伦、丽珠、博恩特、南京青浦 - 行业:医药行业、复杂注射剂领域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圣兆药物业务模式与产品布局 - 业务模式以委托生产加自主生产为主,依托 MAH 制度,有吉林敖东、海正药业和澳亚生物三个委托生产基地[2][3] - 拥有六大技术平台和 26 个在研管线,涵盖恶性肿瘤、精神分裂症等多种适应症[3] -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已获批上市,在 2024 年 12 月第十批集采中标第二顺位,中标价 109.96 元,主要供应八个省份,预计 2025 年上量较快,有望替代表柔比星和吡柔比星[3][15] - 利培酮微球 2025 年 3 月首仿获批,目前正在确定销售方,暂不会进入集采,正在进行医保申报工作[3][19] - 布比卡因脂质体是全球唯一长效镇痛药物,竞争格局好,离集采远,预计未来需求量增长,公司计划扩大产能并进行 GMP 认证[3][21] 核心技术团队优势 - 核心技术团队由 90 多名研发人员组成,硕博比例达 75%,包括多位曾担任 CDE 新药审评专家的核心骨干,是国内创新制剂领域技术实力最强、专注度最高的团队之一[2][5] 复杂注射剂领域情况 - 研发难度大,涉及工艺、原料药和质量控制等多环节,跨国药企产品专利到期后国内仍少有企业能仿制,但临床周期相对较快,市场规模巨大,如布比卡因 V0、量子 V0 国内销售额均超 50 亿人民币[2][6] - 没有专利悬崖,即便专利到期,因制剂壁垒高、仿制难度大,仍能保持较高销售额,微球类产品竞争格局良好[9][10] 公司未来发展计划 - 致力于成为创新制剂领域领军企业,推动产品国际化布局,实现全球化发展目标[14] - 今明两年财务报表将显著变化,资本规划将在未来几个月到一年内逐步明朗[2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北交所市场 2025 年 5 月创下历史新高,最高点达 1479 点,开源证券发布相关报告强调北交所重估趋势[7] - 2025 年研发费用预计下降至五六千万左右,2024 年因多个产品集中临床试验,研发费用接近 1.5 亿元[28] - 公司上市失败可能与窗口期有关,今年重点布局销售渠道,改善现金流,靶向制剂和利培酮销售 2026 年开始确认收入[28][29]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实现原料、辅料及包材国产化,大幅降低生产成本[35] - 公司在开发产品过程中形成 100 余项专利,为未来开发新产品和改良型新药奠定基础[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