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扩大委托投资规模、推动长周期考核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为资本市场注入稳定“长钱”
证券日报· 2025-07-24 01:17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扩大 - 人社部持续推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 为资本市场注入稳定"长钱" [1] - 2024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8.20万亿元 支出7.30万亿元 年末累计结余8.72万亿元 投资运营规模2.34万亿元 仅占累计结余26.83% [2] - 截至6月底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达2.55万亿元 同比增长34.21% [3] - 专家表示未来可归集委托投资的基金规模庞大 可能带来数万亿元长线资金 [3] 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推进 - 六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 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公募基金加大入市力度 [2] - 《实施方案》提出推动有条件地区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 [2] - 中央汇金二季度耗资超2000亿元买入宽基ETF 明确"类平准基金"定位 [8]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调部分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至50% 开展长期股票投资试点1720亿元 [8] 长周期考核机制建设 - 《实施方案》要求公募基金、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4] - 证监会明确对公募基金投资业绩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4] - 财政部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考核指标为"当年度+三年+五年"周期指标 权重分别为30%、50%、20% [4] - 人社部已就年金基金长期考核机制征求意见 并首次公布"近三年累计收益率"数据 [4] 长周期考核的市场影响 - 拉长考核期可降低市场波动率 解决"长钱短投"错配问题 [6] - 长期资金持续买入将压缩风险溢价 抬升整体PE估值中枢 [6] - 长期资金作为股东可通过投票表决等方式提升上市公司分红率与信息披露质量 [6] - 三年以上考核机制促使投资机构注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提升对短期波动的承受能力 [6] 完善"长钱长投"机制建议 - 吸引中长期资金需优化市场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回报和保护机制 [9] - 应强化上市公司分红和回购机制 特别是在市场调整期通过回购维护公司价值 [9] - 需加强跨部门监管联动 构建智能化监管体系 精准识别市场违规行为 [9]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2.55万亿元! 人社部:持续扩大委托投资规模
证券时报网· 2025-07-22 14:52
就业形势 -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6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0%与去年同期持平 [2] - 失业保险降费为企业减少用工成本超900亿元,发放稳岗资金62亿元,促就业培训支出113亿元 [2] - 小微企业最高授信额度提高至5000万元,个人最高授信1000万元,扩岗补助等政策延续实施 [2] -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3.44万人,百日千万招聘活动提供岗位458.4万个 [3] 社保基金 - 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0.71亿/2.45亿/3亿人,同比稳增 [1][4] - 三项社保基金上半年总收入4.53万亿元,总支出3.89万亿元,累计结余9.83万亿元 [1][4] -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2.55万亿元,将推动扩大委托投资规模 [1][5] 新职业发展 - 发布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包括AI动画制作员、无人机群规划员等 [6] - 新技术驱动(AI系统测试员)、新业态催化(低空经济)、新消费孕育(睡眠管理师)三类新职业 [6] - 上半年评聘首席技师、特级技师1600余人,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制度 [6] 重点群体帮扶 - 对未就业毕业生开展"五个集中"服务:精准帮扶、岗位推送、培训见习等 [3] - 为1479万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发放失业保障金768亿元 [5] 创业支持 - 青年创业者可获最高3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小微企业最高400万元贷款 [7] - 推动创业孵化生态圈建设,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 [7] 社保改革 - 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至10省份,参保1234万人 [5]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工作推进中 [5]
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现状与前景展望
平安证券· 2025-06-17 10:0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基金及社保基金投资运行良好,各支柱呈现差异化特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业绩好,社保基金投资业绩优秀,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投资偏保守,个人养老金起步晚且产品风险偏好不强;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扩大委托投资比例,二、三支柱产品风险偏好有望提升以强化养老储备功能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收益率良好 - 基本养老保险是覆盖面最广的制度,2012 年前结余主要留各地,2012 - 2014 年试点后推广委托投资,目前委托投资规模稳步扩张、收益率良好 [4] - 投资方式留存吃息为主、委托投资为辅,结余分地方留存和委托投资两部分,前者传统、后者较新;留存部分注重资金安全,可投银行存款或国债,委托投资侧重保值增值,可投境内多种金融资产;以留存为主、委托投资为辅,委托规模稳步增长 [5][10][12] - 投资收益留存部分平均收益率 2% - 3%,与 1 - 3 年期国债收益率相当,委托投资部分年均收益率 5.00%,超年均保底收益率 2.12 个百分点;2023 年起风险基金独立运营,投资稳健,2023 年投资收益率 2.41% [18][20][25]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配置多元,业绩优秀 - 资金来源财政性拨入与投资回报并举,累计财政净拨入 1.14 万亿元,累计投资收益 1.68 万亿元,年化收益率 7.36%;财政拨入以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彩票公益金和国有股减转持为主,拨出较少 [27][31][34] - 投资方式直接投资和委托投资相结合,政策要求投资范围广,通过多文件规定和调整;实践中委托投资占比近 70%,投资区域以境内为主,境外投资占比 11.5%,未达 20%政策上限 [37][40][43] 两个年金:市场化运营,配置偏保守 - 企业年金自 2000 年试点,采用委托投资模式运营,投资限于境内和中国香港市场,资产类别丰富;截至 2024 年资产规模 3.61 万亿元,年化投资回报率 6.17%;含权益类计划为主,投资收益率略高;固定收益类资产是主要投资品类,投资风格偏保守 [48][50][57] - 职业年金起步晚,2019 年部分开始市场化运营,投资范围和资产类型与企业年金类似;截至 2024 年末投资运营规模 3.11 万亿元,2020 - 2024 年年化投资回报率 4.42% [61][62] 个人养老金:起步阶段,发展仍待观察 - 发展历程处于资金积累起步阶段,2022 年试点,2024 年全国推行;采用完全积累制,有缴费上限和税惠政策;开户数稳步增长但增速下滑,缴费热情冷淡,缴费人数占比约 30% [63][64][66] - 投资方式产品类型多样但风险偏好不强,可投储蓄存款等;截至 2025 年 5 月 25 日有 1026 只产品;银行理财类以稳健型为主,基金类以中风险产品为主,中高风险产品多为指数基金,风险偏好有提升空间 [69][70]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金融与财务管理系教授杨长汉:养老基金是天然的“长期资金、耐心资本”
财经网· 2025-05-28 12:33
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政策要点 - 国务院提出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政策,提升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投资灵活度 [1] - 六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 [1] - 养老金持续入市可提升投资收益缓解财政压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促进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形成 [1] 养老基金投资战略意义 - 养老基金投资是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耐心资本、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 [1] - 养老基金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长期资金,形成"养老基金赋能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反哺社保民生"的良性循环 [2] - 养老基金具有期限长久、体量庞大、收益稳健等特点,是天然的"长期资金、耐心资本" [3] 养老基金规模与业绩 - 2023年底全国社保基金资产规模达30145.61亿元,累计投资收益16825.76亿元 [5] - 2001-2023年全国社保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为7.36% [5]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进行市场化投资,企业年金等个人养老金投资周期长达30年以上 [3] 养老基金资产配置方向 - 全国社保基金在股票市场和未上市权益市场并重投资,扩大对战略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的配置 [5] - 养老基金对上市权益资产实际投资比例一般在10%-20%,政策许可上限为40%,非上市股权资产投资比例可逐步放大到30% [12] - 投资方向应加大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布局 [13] 养老基金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 提供长期稳定资金,符合科创投资的长时间周期偏好 [6] - 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创新风险,严格筛选标的提高投资成功率 [6] - 引导社会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 [7] - 作为机构投资者帮助企业加强公司治理,增强创新动力 [7] 优化养老基金投资的建议 - 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原则,平滑短期风险 [9] - 适当降低货币类和固定收益类资产比例,提高权益类资产比例至政策上限 [10][12] - 通过直接股权投资、私募基金、国家大基金等多渠道投入科技创新 [13] - 完善长周期考核体系,建立三年以上业绩考核机制 [15] -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运用金融衍生品对冲投资风险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