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复兴号高速列车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将实现时速400公里高铁商业化运营
第一财经· 2025-07-14 11:54
中国高铁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 [1] - 高铁单日旅客发送量超1600万人次复兴号累计投用1931标准组运送旅客33亿人次覆盖31个省区市及香港 [5] - 构建八纵八横主骨架高铁网技术体系涵盖6大领域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 [6] 技术突破与创新 - CR450AF/BF复兴号动车组最高时速400公里阻力降低22%牵引效率提升4%整体减重10%能耗降低20% [9] - 时速600公里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填补高铁与飞机速度空白具备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特点 [9]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铁路安全检测生产作业及司机培训如智能图像识别水下检测机器人等 [10] 国际合作与标准化 - 与40余国开展铁路合作项目遍及四大洲雅万高铁将通行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46分钟 [6][7] - 主持制定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领域全部13项系统及国家标准 [7] - 匈塞铁路开通3年累计发送旅客1100万人次 [7] 未来发展规划 - 2025年高铁营业里程目标超5万公里覆盖97.2%的50万人口城市2035年达7万公里 [6] - 推动时速400公里商业化运营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建立风险感知技术体系 [10] - 中车计划成为全球领先装备制造商推动列车向智能高效安全舒适升级 [10]
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已占世界七成以上,未来将围绕多个领域持续攻关
新京报· 2025-07-08 13:37
中国高铁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 [2][3] - 中国高铁承担铁路76%旅客发送量和69%旅客周转量占整体交通运输市场19%旅客发送量和31%旅客周转量 [1] - 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全面形成高铁通达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2][5] 高铁运营数据 - 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229亿人次 [1] - 12306实时票务系统单日最高售票2600万张单日高铁旅客发送量超1600万人次 [5] - 在京沪、京广等17条近8100公里高铁线路上实现世界最高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 [5] 高铁技术成就 - 成功研制时速160至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多种制式复兴号系列动车组 [7] - 构建涵盖高速动车组工程建设、列车控制等6方面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7] - 复兴号高速列车零部件数量达10万个以上独立技术系统超过260个 [7] 高铁经济效应 - 每1亿元高铁投资可拉动下游关联产业产值10亿元以上创造就业岗位600多个 [1][7] - 带动冶金、机械、建筑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7] - 设计生产动车组零部件核心企业超100家紧密层企业达500余家 [7] 高铁国际合作 - 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合作 [2][5] - 印尼雅万高铁全长142.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将雅加达至万隆旅行时间缩短至46分钟 [6] - 匈塞铁路实现中国铁路技术装备与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对接 [6] 高铁建设特色 - 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4] - 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穿越高寒季节性冻土地区沿线最大温差超70℃ [4] - 兰州至乌鲁木齐高速铁路穿越戈壁沙漠和大风区最高海拔3680米 [4] 高铁未来规划 - 研发新一代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样车已发布正在开展试验 [2][8] -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铁路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智能建造、智能装备等技术 [8] - 建立健全高速铁路风险感知技术体系提升极端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8]
国铁集团、港铁公司等签署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增资扩容协议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05 15:41
铁路科技创新联盟工作成果 - "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1] - CR450动车组样车完成设计制造并成功发布 [1] - 3万吨级重载列车实现常态化开行 [1] - 移动装备、工务工程、通信信号、运输组织等领域技术创新深入推进 [1] - 铁路数智化技术创新持续深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铁路各业务领域广泛应用 [1] 未来铁路科技创新重点方向 -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铁路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 -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集中优势资源合力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2] -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2] - 不断完善铁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铁路科技和人才工作水平 [2] - 设立标准国际化工作委员会,提升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水平 [2][3] 铁路科技创新合作与平台建设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铁集团、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签署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增资扩容协议 [3] - 扩大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规模,提升香港与内地铁路科技合作深度和广度 [3] - 联盟将辐射更多铁路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吸引多方力量参与铁路科学技术研究 [3] - 设立标准国际化工作委员会,推动中国铁路与重点国家标准双边合作 [3]
国家铁路局发布《2024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15:09
客货运量 - 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43.12亿人,同比增长11.9% [2] - 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51.75亿吨,同比增长2.8% [2] 运输安全 - 2024年全国铁路未发生特别重大、重大事故 [3] 铁路建设 - 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06亿元 [3] - 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457公里 [3] -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6.2万公里,高速铁路占比4.8万公里 [3] 标准体系 - 发布铁路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95项 [3] - 我国主持制定国际铁路标准7项 [3] 创新成果 - 铁路行业6个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复兴号高速列车"特等奖 [3] - 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2024年入库335项 [3] 绿色发展 - 国家铁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37吨,同比减少130吨 [3] - 二氧化硫排放量456吨,同比减少196吨 [3] 行业监管 - 铁路监管部门发布行政许可决定书622件 [3] - 实施行政处罚198起,处罚决定383个 [3] - 完成1部规章、7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订 [3]
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空气动力与碰撞安全技术创新团队——助力中国高铁又快又稳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09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与碰撞安全技术 - 中南大学高速列车研究中心建成国际首套时速500公里列车空气动力动模实验系统 可在半秒内完成0-500公里/小时加速 该系统直接决定中国高速列车流线型外形的设计参数 [1] - 团队同步研发列车碰撞安全保护技术 通过车端吸能结构实现碰撞时有序可控溃缩变形 最大程度吸收能量保护乘员安全 相关技术在国内属首创 [1] 高铁核心技术突破 - 团队30年来攻克空气动力制约高铁发展 列车碰撞安全保护 大风行车安全防护三大世界性难题 支撑中国高铁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的跨越 [2] - 自主研发列车空气动力性能动模试验系统 实际运营轨道车辆撞击/瞬时测力试验系统等国际领先平台 奠定高铁核心技术研发基础 [3] 重大工程应用案例 - 团队全程参与"中原之星"至"复兴号"等车型的流线型外形与碰撞吸能结构设计优化 助力中国高铁树立国际技术标杆 [3] - 在兰新高铁百里风区开展极端气象试验 采集的防风数据使线路列车停运天数大幅减少 运能显著提升 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三大奖8项 [4][5] 科研体系与团队建设 -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由田红旗院士领衔布局空气动力学与撞击动力学研究 建立科研-经费-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四位一体管理模式 成为持续创新的核心机制 [3] - 团队成员在新疆戈壁15级大风中抢救试验数据 院士与博导带头参与一线艰苦作业 体现团队传承的攻坚文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