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骏

搜索文档
巨亏337亿!日产关闭7个工厂、全球裁员2万人,CEO要把总部大楼都卖了
金融界· 2025-06-27 09:40
公司经营困境 - 2024财年出现670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7亿元)净亏损,由盈转亏 [2] - 股东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对公司表现不满,矛头直指管理层 [1] - 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自4月接任以来首次主持股东大会,面临扭转颓势的压力 [1] 经营重建计划 - 发布"经营重建计划Re:Nissan",计划到2027财年全球裁员2万人 [2] - 全球汽车工厂从17家整合至10家,关闭泰国、墨西哥、阿根廷、印度、日本等地工厂 [2] - 九州动力电池工厂项目紧急叫停 [2] - 到2026财年全球产能削减20%,从500万辆削减至400万辆 [2][6] 业绩下滑原因 - 归咎于外汇汇率波动、材料成本增加、销售业绩下降 [2] - 美国加征25%进口车关税及25%关键汽车零部件关税,冲击日本车企 [2] - 特朗普关税政策预计2025财年带来4500亿日元损失,2025年4至6月预计营业亏损2000亿日元 [4] 中国市场表现 - 2025年5月中国区销量57998辆,同比下滑9.7% [5] - 2025年1-5月累计销量225560辆,同比下滑21.3% [5] - 2024年在华销量69.66万辆,同比下滑12.23%,市场份额降至2.21% [5] - 新能源车型交付量仅3.22万辆,占比不足5% [5] - 2021年在华销量超113万辆,3年时间销量几近"腰斩" [5] 中国市场战略失误 - 奇骏车型"三缸化"策略导致年销量从17.5万辆暴跌至7.1万辆 [6] - 中国产能从150万辆减至100万辆,若缺乏竞争力新能源车型份额或进一步流失 [6] - 时任CEO内田诚承认需采取本土化战略满足中国速度和消费者需求 [6] 成本削减措施 - 目标实现约5000亿日元成本节约(2500亿可变成本+2500亿固定成本) [7] - 考虑出售日本横滨市全球总部大楼,估值超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0.30亿元) [7] - 将皮卡生产从阿根廷整合到墨西哥,与雷诺重组印度业务,停止日本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投资 [7] 研发与供应链调整 - 暂停2026财年之后的新品研发 [8] - 减少供应商数量,专注更具竞争力的中国供应商 [8] - 考虑将中国供应商纳入中国以外制造生态系统,并分享经验提升其他供应商业绩 [8] 行业动态 - 本田2025财年经营利润1.21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2.2% [8] - 本田预计2026财年经营利润5000亿日元,同比下降58.8% [8] - 日产与本田曾开启合并谈判但因分歧终止,本田提出100%收购日产遭反对 [8] - 日本汽车产业人士建议双方重新考虑新的合作方式 [8]
日产汽车,昔日辉煌难再续?
虎嗅· 2025-06-10 14:49
日产汽车业绩困境 - 公司宣布全球裁员2万人,占员工总数15% [1] - 2024财年在华销量暴跌12.2%至69万辆,连续六年下滑 [3][4] - 2024财年净亏损达6709亿日元 [5] 中国市场表现 - 在华销量从2021年138万辆骤降至2024年69.6万辆,三年内腰斩 [3][4] - 市占率从6%下滑至不足4%,外资品牌整体市占率从50%降至40% [6] - 销量严重依赖轩逸轿车,新能源车型占比仅1% [6][10] 产品与技术问题 - 电动化转型滞后,仅有两款新能源车型在售 [10] - 研发周期长达55个月,远超行业平均 [11] - 传统燃油车型更新缓慢,配置落后于中国消费者需求 [10] 管理决策失误 - 戈恩离职后战略收缩,新品投入不足 [10] - 管理层频繁变动导致决策迟缓,错失战略窗口期 [12][13] - 2025年更换CEO,调整执行团队以应对危机 [13] 外部竞争环境 - 中国新能源车2023年销量774.8万辆,渗透率35.7% [14] - 比亚迪2023年销量257万辆,超越一汽-大众成为冠军 [15] - 本土品牌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全面领先 [15][16] 未来战略调整 - 计划2027年前推出10款中国导向新车型,投资100亿元人民币 [20] - 与东风合作开发代号"N7"纯电轿车,续航635公里 [20] - 首次在华推出插电混动产品以丰富新能源谱系 [20] 行业竞争格局 - 特斯拉降价引发价格战,合资品牌利润空间被挤压 [16] - 丰田在上海建独资电动车工厂,计划2027年投产豪华纯电车型 [20] - 本土品牌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等领域领先 [15][16]
日产汽车巨亏6700亿日元裁员增至2万人 东风日产销量加速下滑拟豪掷百亿加码新能源
新浪财经· 2025-05-16 16:06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净亏损6708亿日元(约合44亿美元),同比由盈转亏,跌幅高达257% [1] - 2023财年净利润4266亿日元,2024上半财年净利润同比暴跌94%至192亿日元,第二季度净亏损93亿日元 [1] - 全年营收预期从14万亿日元下调至12.7万亿日元,营业利润由5000亿日元缩水至1500亿日元,营业利润率从5.6%降至1.2% [1] - 2024上半财年汽车业务自由现金流为-4483亿日元 [1] 重组计划 - 全球裁员规模扩大至2万人,占员工总数15% [1] - 启动"Re:Nissan"重组计划,2024至2027财年关闭7家工厂,全球工厂数从17家减至10家,取消九州电池工厂建设 [3] - 目标节省5000亿日元成本,零部件复杂度降低70%,平台数量从13个整合至7个,开发周期缩短至30个月 [3] 市场表现 - 2024财年全球销量344万辆,同比下滑3.2%,未达预期目标 [2] - 中国区前10月销量55.8万辆,同比减少9.98%,美国市场销量下滑3.1% [2] - 东风日产2024年销售63.12万辆,同比下降12.7%,2024年1-4月销量15.66万辆,同比下降29.8% [3] 产品与竞争 - 新能源车型在中国市场份额极小,纯电车型艾睿雅(ARIYA)未形成市场突破 [2] - 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销量超越日产轩逸成为A级家轿销冠 [2] - 主力车型轩逸、奇骏更新缓慢,智能化配置落后中国品牌,轩逸车机系统版本低、功能单一 [2] - 美国市场混合动力车需求激增,但日产产品线未能及时跟进 [2] 战略转型 - 聚焦中美等六大市场,计划2026年前推出5款新能源车型 [3] - 加速与华为、Momenta的技术合作 [3] - 东风日产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技术开发,研发团队扩至4000人 [3] 债务与融资 - 2024年到期债务达16亿美元,2026年将升至56亿美元,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 [2] - 穆迪、惠誉将其展望调整为"负面" [2] - 墨西哥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影响美国销量(约三分之一依赖墨西哥生产) [2] 行业背景 - 传统车企面临电动化浪潮中的集体焦虑 [4] - 日系车企间的抱团合作成为关键变量 [4]
武汉工厂停产敲响警钟,日产“断臂求生”能否起效?
华夏时报· 2025-04-29 17:12
日产汽车在华战略收缩 - 日产位于湖北武汉的整车生产基地将于2025财年内全面停产 该工厂耗资百亿 设计年产能达30万辆 但仅运营三年 产能利用率不足10% [1] - 日产在华电动化转型失利 电动SUV Ariya与燃油车奇骏年产量长期徘徊在1万辆左右 [1] - 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降至69 7万辆 同比下滑12 2% 较2018年峰值156 4万辆腰斩 市占率从7 8%暴跌至4 1% [2] - 2025年一季度销量仅12 1万辆 同比暴跌27 47% 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15% [2] 日产技术路线与产品问题 - 日产技术路线摇摆不定 e-POWER增程式混动技术因无法接入中国新能源车充电网络 被排除在绿牌政策之外 导致2023年销量不足5万辆 [2] - 纯电车型ARIYA艾睿雅智能化配置落后 未搭载高阶智驾系统 定价偏高 起售价19 99万元 2025年1月销量仅9辆 [2] - 日产在中国市场仅推出2款纯电车型 远落后于自主品牌年均10款新车的投放节奏 [3] -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承诺的固态电池技术要到2028年才能量产 与中国车企已普及的磷酸铁锂、麒麟电池形成代际差距 [3] 日产燃油车市场失误 - 2021年奇骏换代时强行搭载三缸发动机 导致销量从月均1 5万辆暴跌至不足3000辆 [3] - 轩逸家族终端优惠超3万元 品牌溢价加速流失 2025年1月销量同比下滑21 2% 单车均价从2020年的16 8万元跌至12万元 [3] - 日产在华8款主销车型中 6款集中于10—15万元区间 缺乏高端化突破 [3] 产能规划与市场需求错配 - 截至2023年 日产在华6大生产基地总产能达160万辆 但实际产能利用率仅42 1% [5] - 武汉工厂2023年仅生产1 12万辆 日均产量30辆 产能利用率不足3 7% 即便通过代工岚图知音电动车 2024年利用率勉强提升至10% [5] 日系车企集体困境 - 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8%暴跌至2024年的10 3% 中国自主品牌份额从55%飙升至69 9% [6] - 本田2024年在华销量同比暴跌30 9%至85 2万辆 丰田销量同比下滑6 9%至177 6万辆 [6] - 本田相继关停广州和武汉工厂 产能从149万辆削减至120万辆 [6] - 丰田坚持"混动+纯电"双轨策略 纯电领域仅押注雷克萨斯品牌 本田核心三电技术依赖宁德时代和华为 [6] 行业转型与竞争格局 - 传统"全球车型+本土改良"模式在中国智能汽车时代失灵 中国车企实现"季度级"产品迭代 [7] - 消费者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需求快速升级 但日系车型普遍存在车机卡顿、辅助驾驶功能落后等问题 [7] - 麦肯锡预测 2025年外资车企在华份额可能跌破30% 部分品牌或将退出市场 [7] 日系车企自救措施 - 丰田在上海独资建厂生产雷克萨斯电动车 本田与华为达成智驾合作 日产加速固态电池研发 [8] - 日系车企需深度融入中国创新生态 将本土化从"市场适配"升级为"技术共创" 并在固态电池、氢能等前瞻领域建立技术壁垒 [8]
日产车告急
投资界· 2024-12-25 16:24
本田与日产合并谈判 - 本田与日产宣布正式开启合并谈判 若成功将成为斯特兰蒂斯成立以来汽车行业最大合并案例 新集团将包含本田、讴歌、日产、英菲尼迪及三菱品牌 [4] - 合并后年销量将超800万辆 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集团 但整合面临领导权分配和运营差异等挑战 [17] 日产财务危机 - 2024年4-9月净利润192亿日元(约9亿人民币)同比下滑94% 第三季度单季亏损93亿日元 汽车业务自由现金流-1456亿日元 [6] - 全球裁员10% 削减产能20% 出售三菱10%股份获686亿日元 现金流仅能维持12-14个月 面临破产风险 [8] 日产市场表现恶化 - 2024年前11月中国销量74万辆同比跌30% 日系车在华份额跌破20% 美国市场因停售混动车型导致份额流失 东南亚市场份额从50%降至35% [9][11] - 全球销量从2019年500万辆降至2024年300万辆 2024年目标从365万辆下调至340万辆 前6个月仅售160万辆 [9][14] 产品战略失误 - 研发投入190亿人民币开发三缸奇骏引发市场抵触 停产蓝鸟、GT-R等经典车型 过度依赖VC-Turbo发动机技术 [12] - 首款电动车聆风早期领先但后续乏力 纯电战略在美国市场遇挫 2024年一季度美国混动市场增长43%而纯电仅增2.7% [9][17] 行业格局变化 - 中国新能源车以"极致性价比"抢占市场 纯电车型进入10-15万元区间 智驾系统加速下放 开发周期仅为国际同行一半 [15][17] - 全球电动车销量前20无日系车型 丰田首款纯电bZ4x因技术缺陷暂停销售 传统配置宣传与智能驾驶趋势脱节 [17][18] 管理层问题 - 现任CEO内田诚与印度裔高管团队长期不睦 前CEO戈恩通过激进改革挽救日产但2019年因权力斗争逃亡 [14] - 雷诺减持日产股份从40%降至15% 原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面临解体 [14] 本田现状 - 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暴跌61% 全球产量降至去年同期90% 中国区产量仅剩60% 关闭两家中国工厂 [14] - 在美国混动市场与丰田合计占据75%份额 但市值是日产的4倍 合并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 [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