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

搜索文档
重拾燃油时代荣耀,奇骏·荣誉、逍客·荣誉携手再攀性价比高峰
中国经济网· 2025-07-03 21:49
新车上市与定价策略 - 东风日产推出奇骏·荣誉两款车型 限时诚意价分别为11 98万元和12 58万元 逍客·荣誉国补价8 98万元起 双车联手再探价格下线 [1] - 奇骏·荣誉将价格压低至11 98万—12 58万元区间 同时全面升级车辆配置 放大性价比优势 [1][2] 产品升级与智能化突破 - 奇骏·荣誉搭载Nissan Connect超智联2 0+系统 支持56项交互功能 覆盖六大类用车场景 服务超300万用户 [2] - 配备12 3英寸6核极速高清中控屏 167PPI像素密度 1920*720分辨率 提升显示效果 [2] - 新增深蓝配色内饰 大面积采用高级柔软皮革包覆 搭载双区自动空调及后排出风口 强化舒适性 [2] 空间设计与安全性能 - 奇骏·荣誉车身尺寸4675mm×1820mm×1722mm 轴距2706mm 后备厢容积700L 支持灵活组合 [3] - 采用Multi-Layer人体工学座椅 匹配亚洲人体态 高贴合度设计缓解长途驾驶疲劳 [3] - 近半车身使用高强度钢材 配备多通道ZONE BODY区域车身结构 搭载NISSAN i-SAFETY系统含8项主动安全功能 [3] - AVM全景式智能监控影像通过四摄像头实现360度零盲区监控 车速0-20KM/H时自动激活 [3] 市场定位与战略方向 - 公司在电动化转型中推出艾睿雅、N7等新品 但同步强化经典燃油产品线 奇骏国产化以来累计销量突破150万辆 [1] - 轩逸为A级市场领军者 奇骏与逍客是SUV领域扛旗者 本次焕新旨在巩固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 [1]
【汽车人】减持雷诺,日产套现50亿推进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6-21 09:36
日产减持雷诺股份 - 日产计划减持雷诺5%股份,持股比例将从15%降至10%,预计套现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9.58亿元)[2] - 资金将用于加快新车型研发进程,全力投入公司转型[2] - 此次减持是继2025年3月双方同意将最低持股比例从15%降至10%后的进一步动作[5] 联盟关系演变 - 日产与雷诺的联盟始于1999年,曾是全球汽车产业最具代表性的跨国合作之一[3] - 长期以来存在不对称结构:雷诺持有日产43.4%股份且有投票权,而日产持有雷诺股份比例较低且无投票权[3] - 2023年7月双方达成股权对等协议,将持股比例均降至15%,雷诺放弃部分表决权[5] - 日产CEO表示减持不意味着联盟基础动摇,但确实希望集中资金用于产品和技术升级[8] 日产财务状况 - 2024财年营业利润暴跌87.7%至69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4.77亿元)[9] - 净利润从上一年的426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4.38亿元)变为亏损67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4.23亿元)[9] - 营业收入下降525亿日元至12.6万亿日元,营业利润率从4.5%降至0.6%[10] 中国市场困境 - 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下跌17.2%,在主流合资品牌中跌幅最大[10] - 面临产品矩阵老化、电动车布局迟缓、品牌形象更新慢等问题[10] - 日产中国启动"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但市场竞争激烈时间窗口正在关闭[11] 战略转型举措 - 日产计划构建开放性协作模式,不排除与任何厂商在平台开发、智能驾驶等领域合作[14] - 正与本田探讨电动平台和车载软件合作,以降低转型成本[12] - 启动"Re: Nissan"重组计划:到2027财年前削减5000亿日元成本,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14] - 目标2026财年实现正营业利润和自由现金流[14]
日系三杰需要“断舍离”
新浪财经· 2025-06-07 09:54
日系车市场现状 - 东风日产N7上市仅一个多月即推出至高19888元购车补贴和8000元置换补贴 [1] - 东风本田S7上市一个月后直降6万元至19.99万元起 [3][4] - 本田CR-V价格从加价3万元降至跌破12万元 丰田汉兰达部分地区优惠达7-10万元 [4] 市场份额变化 - 日系车2020年在中国市场份额近25% 2024年相比下跌超10个百分点 [5] - 2024年1-4月日产中国销量16.76万辆同比下滑24.6% 本田销量20.2万辆同比下滑28% [6] - 丰田1-4月销量53.01万辆同比增长7.7% 但主要依靠主力车型全系降价维持 [9] 企业结构调整 - 日产3月进行高层大换血 计划到2027财年全球裁员2万人(占员工15%) 工厂从17家缩减至10家 [8] - 广汽本田5月启动大规模裁员预计上千人 [9] - 日产传出可能变卖总部大楼筹措资金的消息 [8] 新能源车型表现 - 东风日产N7 4月零售量665辆 东风本田S7首月373辆 广汽本田P7首月437辆 [11] - 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85天累计交付1.5万辆 远低于小鹏MONA M03等竞品月销过万表现 [11] 转型困境分析 - 日系车2020年对电动化持观望态度 丰田曾公开质疑纯电动车发展 [13] - 受困于传统燃油车技术优势 难以快速建立电动化技术壁垒 [13] - 产品技术落后 燃油经济性优势被"电比油省"取代 内饰和智能配置不及自主品牌 [13] 中国化转型举措 - 丰田将在上海独资设立雷克萨斯电动车研发生产公司 2027年投产年产能10万辆 [14] - 本田与宁德时代深化合作 新品牌"烨"搭载华为智驾 [15] - 东风日产联合华为研发智能座舱 引入鸿蒙技术 [15] - 本田5月突然宣布将电动化投资从10万亿日元缩减至7万亿日元 [15]
重塑王者本色,东风日产N7实力、诚意具备
中国经济网· 2025-06-05 17:52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东风日产在燃油车时代凭借轩逸成为15万元级市场的佼佼者,长期占据A级车销量前列 [1] - 电动化转型中推出N7车型,定位15万级纯电市场,上市18天大定破万辆,35天累计大定17215辆,展现强劲市场表现 [3] - 通过配置升级、智能化突破和价格策略,N7成为该细分市场的"搅局者" [3][22] 产品竞争力分析 舒适性升级 - 轴距达2915mm,B级车尺寸实现C级空间,得房率83%,后排膝部空间707mm,过道宽度555mm,配备4㎡全景天幕 [6] - AI零压云毯座椅采用自研材质+49传感器,支持14向调节/通风加热/12点按摩 [8] - 配备5.8L冷暖冰箱(-6~55℃温控)、15.6英寸2.5K中控屏(屏占比88.3%)、14扬声器音响系统及全域防晕车技术 [10] 智能化突破 - 搭载高通8295P芯片的NISSAN OS系统,支持无界UI、柔性分屏、多模态交互及11种智慧场景自定义 [12] - 融合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DeepSeek-R1模型,实现400ms语音响应 [12] - 与Momenta合作的一段式端到端驾驶辅助系统,覆盖高速/城市/泊车场景 [14] 配置与价格策略 - 推出5款车型:Air版(12万起配160kW电机/8155芯片)、Pro版(主推635km续航)、Max版(15万级旗舰配200kW电机/8295芯片) [16] - 6月限时权益:至高19888元购车补贴+8000元置换补贴,Pro/Max版免费升级副驾座椅+科技包+冰箱 [22] 技术与安全背书 - 采用CTP电池技术+NTP无热蔓延设计,配备3层底盘装甲和720°全维安全结构 [18] - 基于日产全球品控体系,经过7400+研发验证、5500+试制确认、2000+量产检查 [20] - 提供三电终身质保+免费道路救援服务 [20] 行业竞争格局 - 电动化时代15万级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品牌崛起+新势力入局+消费者需求多元化 [3] - 合资品牌通过智能化配置升级(如N7的8295芯片+大模型)扭转技术落后认知 [12][14]
小城车市洞察报告:资本下沉与人口回流正提振小城车市(2025版)2025
易车· 2025-05-26 14: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3 - 2024年小城车市快速崛起,2025年一季度市占率反弹至44.66%,其崛起涉及多数车企利益,打乱既定战略,2025 - 2026年“小城之争”影响吉利与比亚迪“榜首之争” [4][6] - 小城车市崛起直接原因是2022 - 2025年政府密集出台的短期补贴政策,小城购车用户对价格更敏感,易受刺激,但政策不可持续,车市持续发展需要素投入与改善 [12][15][25] - 过去大城经济资本化吸引小镇青年致小城车市衰退,如今电商等赛道资本下沉、60后与70后“告老还乡”使人口回流,带动小城经济与车市发展,老年车市或成新蓝海 [26][33][42] - 小城车市主力是中年用户,车企应兼顾男女用户,布局下一个消费周期,产品特征向主流品质型、大气高端型等转移,多元化趋势将更显著 [59][66] - 小城车市机遇使少数品牌受益,2025年吉利挑战比亚迪在国内车市领导地位,车市将加速优胜劣汰 [7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小城车市发展历程 - 2007 - 2017年小城车市蓬勃发展,终端销量由不足200万辆逼近1200万辆,市占率由不足40%逼近50%;2018 - 2022年由盛转衰,终端销量跌破850万辆,市占率回落至40%出头;2023 - 2024年强势崛起,终端销量逼近1000万辆,2025年一季度市占率反弹至44.66% [6] 小城车市崛起的直接原因 - 2022 - 2025年政府出台系列短期补贴政策,如购置税减免、以旧换新补贴等,刺激车市,小城购车用户对价格敏感,更易受影响 [12][15] 小城车市崛起的长期因素 - 过去大城经济资本化吸引小镇青年,致小城车市衰退;疫情后电商等赛道资本下沉,吸引青年回乡;60后与70后“告老还乡”,带来资本、技术与经验,助力小城发展 [26][33][42] 小城车市消费群体特征 - 老年与青年销量占比提升,2025年一季度小城车市占比触底反弹,但青年返乡不确定,老年车市更可能成新蓝海;未来十年主战场在中年,2024年中年车市终端销量逼近500万辆,男女比例六四开 [51][59] 小城车市产品特征变化 - 2017 - 2024年,朗逸等经济中庸型产品市占率下降,主流品质型、大气高端型等产品市场份额上升,多元化趋势将更显著;2024年比亚迪成最大受益者,TOP20车型中占7款 [66] 车企在小城车市的表现 - 2020 - 2025年一季度,多数品牌市占率萎缩,仅比亚迪、吉利等少数品牌受益;2025年吉利挑战比亚迪在国内车市领导地位,车市将加速优胜劣汰 [71]
小城车市洞察报告(2025版)
易车研究院· 2025-05-23 12: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3 - 2024年小城车市快速崛起,市占率提升,其崛起受政府补贴政策刺激,但可持续性取决于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与改善 [79] - 过去大城经济资本化吸引小镇青年致小城车市衰退,疫情后资本下沉和“告老还乡”现象使青年回流、老人返乡,在小城车市已初步验证 [79] - 小城车市主力是中年用户,车企应兼顾男女用户,布局下一个消费周期 [58] - 2023 - 2024年中年主导的小城车市培育新爆款产品,颠覆传统格局,2024年比亚迪成最大受益者,2025年吉利汽车挑战其地位 [64][70] - 车企应兼顾“高端化战略”与“经济型战略”,构建新均衡战略体系,实现大城与小城两手抓 [7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小城车市发展历程 - 2007 - 2017年小城车市蓬勃发展,终端销量由不足200万辆逼近1200万辆,市占率由不足40%逼近50% [6] - 2018年起小城车市由盛转衰,终端销量跌破1000万辆甚至850万辆,市占率回落至40%出头 [6] - 2023 - 2024年小城车市强势崛起,终端销量逼近1000万辆,2025年一季度市占率反弹至44.66% [6] 小城车市崛起的直接原因 - 2022 - 2025年各级政府密集出台短期补贴政策,如购置税减免、新能源补贴等,刺激小城车市消费 [14] 小城车市崛起的长期因素 - 资本下沉:疫情后电商、旅游等赛道资本响应共同富裕政策下沉,吸引青年回乡 [33] - 告老还乡:60后、70后退休回乡,带来资本、技术和经验,助力小城发展 [42] 小城车市消费群体特征 - 老年:2022年起小城车市老年占比加速上升,2024年逼近10%,但市场规模仍需长期发育 [51] - 青年:青年占比2024年企稳在30%左右,外流与回乡并存,长期增长根基不牢固 [51] - 中年:2020年小城中年车市终端销量超越青年,2024年逼近500万辆,高出青年车市一倍,男女比例大体六四开 [58] 小城车市产品特征变化 - 经济中庸型产品市占率下降,主流品质型、大气高端型等市场份额上升 [66] - 2024年小城车市车型终端销量TOP20排行榜中,14款为2020年及之后上市,满足中年用户新消费诉求 [66] - 2024年比亚迪在小城车市TOP20车型中占7款,2025年日产N7、星耀8等激化竞争 [66] 车企在小城车市的表现 - 多数品牌市占率萎缩,仅比亚迪、吉利等少数品牌受益 [70] - 2023年比亚迪小城车市市占率超越大众,2024年进一步提升,2025年一季度吉利逼近大众并使比亚迪市占率下降 [70] 车企战略建议 - 主流车企应构建“高端化战略”与“经济型战略”的新均衡战略体系,实现大城与小城两手抓 [79]
日产汽车巨亏6700亿日元裁员增至2万人 东风日产销量加速下滑拟豪掷百亿加码新能源
新浪财经· 2025-05-16 16:06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净亏损6708亿日元(约合44亿美元),同比由盈转亏,跌幅高达257% [1] - 2023财年净利润4266亿日元,2024上半财年净利润同比暴跌94%至192亿日元,第二季度净亏损93亿日元 [1] - 全年营收预期从14万亿日元下调至12.7万亿日元,营业利润由5000亿日元缩水至1500亿日元,营业利润率从5.6%降至1.2% [1] - 2024上半财年汽车业务自由现金流为-4483亿日元 [1] 重组计划 - 全球裁员规模扩大至2万人,占员工总数15% [1] - 启动"Re:Nissan"重组计划,2024至2027财年关闭7家工厂,全球工厂数从17家减至10家,取消九州电池工厂建设 [3] - 目标节省5000亿日元成本,零部件复杂度降低70%,平台数量从13个整合至7个,开发周期缩短至30个月 [3] 市场表现 - 2024财年全球销量344万辆,同比下滑3.2%,未达预期目标 [2] - 中国区前10月销量55.8万辆,同比减少9.98%,美国市场销量下滑3.1% [2] - 东风日产2024年销售63.12万辆,同比下降12.7%,2024年1-4月销量15.66万辆,同比下降29.8% [3] 产品与竞争 - 新能源车型在中国市场份额极小,纯电车型艾睿雅(ARIYA)未形成市场突破 [2] - 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销量超越日产轩逸成为A级家轿销冠 [2] - 主力车型轩逸、奇骏更新缓慢,智能化配置落后中国品牌,轩逸车机系统版本低、功能单一 [2] - 美国市场混合动力车需求激增,但日产产品线未能及时跟进 [2] 战略转型 - 聚焦中美等六大市场,计划2026年前推出5款新能源车型 [3] - 加速与华为、Momenta的技术合作 [3] - 东风日产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技术开发,研发团队扩至4000人 [3] 债务与融资 - 2024年到期债务达16亿美元,2026年将升至56亿美元,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 [2] - 穆迪、惠誉将其展望调整为"负面" [2] - 墨西哥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影响美国销量(约三分之一依赖墨西哥生产) [2] 行业背景 - 传统车企面临电动化浪潮中的集体焦虑 [4] - 日系车企间的抱团合作成为关键变量 [4]
【月度分析】2025年4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
乘联分会· 2025-05-11 09:56
总体市场表现 - 2025年4月狭义乘用车产量223万辆,同比增长11.2%,环比下降10.3%,累计产量854.4万辆同比增长13.7% [3] - 4月零售销量175.5万辆,同比增长14.5%,环比下降9.4%,累计零售687.2万辆同比增长7.9%,处于历年4月历史高位 [11] - 批发销量219万辆创当月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0.7%,环比下降9.2%,累计批发846.8万辆同比增长11.1% [14] - 自主品牌表现强劲,4月零售份额65.5%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批发份额70.3% [12][13] 新能源市场动态 - 4月新能源产量115.1万辆同比增长40.3%,渗透率51.7%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累计产量407.8万辆增长44.5% [8][16] - 新能源零售90.5万辆同比增长33.9%,渗透率51.5%,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高达72.8% [19] - 批发销量113.3万辆同比增长40.2%,纯电动占比63.5%,A00级电动车同比增长94% [16][17] - 出口18.9万辆同比增长44.2%,占乘用车出口44.6%,比亚迪、特斯拉中国、奇瑞为出口主力 [20][22] 产品与竞争格局 - 4月降价车型仅14款,较去年同期的41款大幅减少,燃油车促销幅度稳定在22%左右 [12] - 批发超2万辆车型15个,比亚迪宋(84,088辆)、海鸥(55,028辆)、Model Y(33,960辆)领跑 [18] - 新势力份额19.4%同比增3.6个百分点,小鹏、零跑、小米贡献主要增量 [23] - 经济型电动车表现突出,A00+A0级占纯电动46%份额,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 [17] 产业链与全球市场 - 2025Q1汽车行业收入2.4万亿同比增长8%,但利润下降6%,利润率降至3.9% [27] - 中国占世界汽车份额33%,新能源份额68%,增量贡献度达84% [28][30] - 1-3月汽车出口154万辆同比增长16%,墨西哥、阿联酋、俄罗斯为主要市场 [31][32] - 进口车大幅下滑39%,美国进口量同比下降66%,燃油车需求萎缩明显 [34][35] 政策与趋势展望 - 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4月近70%私人购车为换购需求 [12] - 5月面临高基数压力,但车展活动及促消费政策有望稳定市场 [25] - 海外关税风险加剧,但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微乎其微,俄罗斯市场份额保持55%以上 [26] - 行业呼吁发展小型电动车配套政策,应对海外市场竞争 [21]
假期车展仍水泄不通,试驾量明显提升
第一财经· 2025-05-05 17:20
上海车展及消费回暖 - 上海车展首次延长至五一假期,累计吸引超百万人观看,成为拉动汽车消费的重要引擎,热门车型需排队体验,闭馆后仍有消费者签单[1][3] - 车企推出大幅优惠:smart精灵1现金直降5000元叠加权益优惠超1万元,奔驰限时特惠5000元抵10000元,别克限时优惠1000元抵5000元,上汽奥迪A7L低配车型贷款方案售价30万元[4] - 上海各区加码补贴政策:浦东新区每辆补贴3000元(总额度3万个),松江区2000-4000元(总额5000万元),普陀区3000-10000元(总额5000万元),形成"五五购物节"叠加效应[4] - 3月上海新能源汽车销量同环比分别增长59.5%和99.4%,市场渗透率达58.7%,创年内新高[5] - 以旧换新政策范围扩大至外牌旧车,叠加新车密集上市和多元化促销,预计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5] 宣城汽车市场特点 - 万达广场成为新能源车展示中心,聚集吉利星愿、领克08EM-P、理想L6、小鹏M03/P7+、比亚迪方程豹等车型,吸引返乡年轻人关注[7] - 一季度宣城汽车类限上商品零售同比增3.3%,略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9] - 作为安徽三大汽车零部件基地,宣城拥有700余家相关企业,年产值超850亿元(增长20%),规上企业425家占全省15%,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3%[10] 广州车展及促销活动 - 华南国际车展吸引超30家新能源品牌参展,推出"国补+地补+厂家补贴+展商优惠"组合拳,报废补贴至高2万元,广州置换补贴至高1.5万元[12] - 比亚迪海洋网/王朝网限时促销综合补贴最高达3.5万元,鸿蒙智行五一前三天大定订单突破1.25万辆[12] - 广汽埃安推出"买车抽奖送黄金"活动,AION Y Plus置换补贴限时最高4.5万元[13] - 一季度广州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17.7%(零部件增35%),深圳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3%[13] 保定市场动态 - 4S店推出"现金直降+置换补贴+终身质保"组合拳,奇瑞瑞虎8L优惠3.5万元,一汽-大众速腾降3.4万元,探岳降5万元,终端价击穿指导价15%-20%[15] - 五一期间日均试驾量增长30%-40%,合资A级燃油车成交价下探至10万元关口[15] - 3月销量TOP5均为小型电动车(宏光MINI EV/海鸥/长安Lumin/星愿/秦Plus),但合资燃油车仍占重要地位[16] - 长城汽车新能源转型见效,魏牌/哈弗/坦克在当地关注度提升,爱情广场购物中心聚集数十家品牌展厅[16][17] 全国行业趋势 - 截至3月末全国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176.9万份,一季度新能源车零售205万辆(同比+34%),预计二季度政策与旺季共振将提升行业景气度[14]
武汉工厂停产敲响警钟,日产“断臂求生”能否起效?
华夏时报· 2025-04-29 17:12
日产汽车在华战略收缩 - 日产位于湖北武汉的整车生产基地将于2025财年内全面停产 该工厂耗资百亿 设计年产能达30万辆 但仅运营三年 产能利用率不足10% [1] - 日产在华电动化转型失利 电动SUV Ariya与燃油车奇骏年产量长期徘徊在1万辆左右 [1] - 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降至69 7万辆 同比下滑12 2% 较2018年峰值156 4万辆腰斩 市占率从7 8%暴跌至4 1% [2] - 2025年一季度销量仅12 1万辆 同比暴跌27 47% 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15% [2] 日产技术路线与产品问题 - 日产技术路线摇摆不定 e-POWER增程式混动技术因无法接入中国新能源车充电网络 被排除在绿牌政策之外 导致2023年销量不足5万辆 [2] - 纯电车型ARIYA艾睿雅智能化配置落后 未搭载高阶智驾系统 定价偏高 起售价19 99万元 2025年1月销量仅9辆 [2] - 日产在中国市场仅推出2款纯电车型 远落后于自主品牌年均10款新车的投放节奏 [3] -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承诺的固态电池技术要到2028年才能量产 与中国车企已普及的磷酸铁锂、麒麟电池形成代际差距 [3] 日产燃油车市场失误 - 2021年奇骏换代时强行搭载三缸发动机 导致销量从月均1 5万辆暴跌至不足3000辆 [3] - 轩逸家族终端优惠超3万元 品牌溢价加速流失 2025年1月销量同比下滑21 2% 单车均价从2020年的16 8万元跌至12万元 [3] - 日产在华8款主销车型中 6款集中于10—15万元区间 缺乏高端化突破 [3] 产能规划与市场需求错配 - 截至2023年 日产在华6大生产基地总产能达160万辆 但实际产能利用率仅42 1% [5] - 武汉工厂2023年仅生产1 12万辆 日均产量30辆 产能利用率不足3 7% 即便通过代工岚图知音电动车 2024年利用率勉强提升至10% [5] 日系车企集体困境 - 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8%暴跌至2024年的10 3% 中国自主品牌份额从55%飙升至69 9% [6] - 本田2024年在华销量同比暴跌30 9%至85 2万辆 丰田销量同比下滑6 9%至177 6万辆 [6] - 本田相继关停广州和武汉工厂 产能从149万辆削减至120万辆 [6] - 丰田坚持"混动+纯电"双轨策略 纯电领域仅押注雷克萨斯品牌 本田核心三电技术依赖宁德时代和华为 [6] 行业转型与竞争格局 - 传统"全球车型+本土改良"模式在中国智能汽车时代失灵 中国车企实现"季度级"产品迭代 [7] - 消费者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需求快速升级 但日系车型普遍存在车机卡顿、辅助驾驶功能落后等问题 [7] - 麦肯锡预测 2025年外资车企在华份额可能跌破30% 部分品牌或将退出市场 [7] 日系车企自救措施 - 丰田在上海独资建厂生产雷克萨斯电动车 本田与华为达成智驾合作 日产加速固态电池研发 [8] - 日系车企需深度融入中国创新生态 将本土化从"市场适配"升级为"技术共创" 并在固态电池、氢能等前瞻领域建立技术壁垒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