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RIYA艾睿雅
icon
搜索文档
20年来最惨财报:亏损332亿,中国市场成日产“救命稻草”?
36氪· 2025-05-16 19:21
日产汽车2024财年业绩 - 2024财年合并净销售额12.6万亿日元(约624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0.4% [2] - 营业利润698亿日元(约34.6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87.7% [2] - 净亏损6709亿日元(约332.7亿元人民币),2023财年为盈利3266亿日元(约161.96亿元人民币),由盈转亏 [2] - 汽车业务自由现金流-2428亿日元(约-120亿元人民币),整体自由现金流-2175亿日元,上一财年为1482亿日元 [2] - 2025财年营业收入指引12.5万亿日元(约6198亿元人民币) [3] 业务重组计划 - 宣布"Re:Nissan"计划,目标在2024财年基础上节省5000亿日元成本(2500亿日元变动成本+2500亿日元固定成本) [4] - 成立跨职能转型办公室,配备300名专家优化成本决策 [4] - 暂停高级车型及2026财年后产品活动,缩短开发流程 [4] - 重组供应商小组,减少供应商数量 [4] - 计划2024-2027财年全球裁员至少2万人 [5] - 2027财年前将汽车生产工厂从17个整合至10个,取消九州锂铁磷电池厂计划 [4] 开发与市场策略 - 全球研发设施合理化,员工每小时平均成本降低20% [6] - 零部件复杂性降低70%,平台数量从13个减至7个(2035财年前完成) [6] - 首款车辆开发周期缩短至37个月,后续车型缩短至30个月 [6] - 关键市场定位:美国、日本、中国、欧洲、中东、墨西哥 [6] - 中国策略聚焦新能源汽车(NEV)性能提升及出口支持 [6] - 与雷诺、三菱汽车合作推进电动车项目,包括北美市场BEV计划及菲律宾新面包车(2025年推出) [6] 中国市场表现 - 2024财年中国市场销量65.07万辆,同比减少18.6%(2018财年峰值156.4万辆) [7] - 新能源车型表现不佳:ARIYA艾睿雅2024年销量仅2114辆 [8] - 启辰品牌2024年销量49032辆,占东风日产整体销量不足10% [8] - 2025年4月宣布追加100亿元人民币投资中国电动汽车研发(2026年底前完成) [9] - 计划2027年夏季前在中国投放10款新能源汽车(日产品牌占9款) [9] - 本土化研发加速:纯电轿车N7及插混皮卡Frontier Pro PHEV亮相,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 [9][10] - 合作华为(智能座舱)、Momenta(智能驾驶)、高德地图等中国企业 [10]
武汉工厂停产敲响警钟,日产“断臂求生”能否起效?
华夏时报· 2025-04-29 17:12
日产汽车在华战略收缩 - 日产位于湖北武汉的整车生产基地将于2025财年内全面停产 该工厂耗资百亿 设计年产能达30万辆 但仅运营三年 产能利用率不足10% [1] - 日产在华电动化转型失利 电动SUV Ariya与燃油车奇骏年产量长期徘徊在1万辆左右 [1] - 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降至69 7万辆 同比下滑12 2% 较2018年峰值156 4万辆腰斩 市占率从7 8%暴跌至4 1% [2] - 2025年一季度销量仅12 1万辆 同比暴跌27 47% 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15% [2] 日产技术路线与产品问题 - 日产技术路线摇摆不定 e-POWER增程式混动技术因无法接入中国新能源车充电网络 被排除在绿牌政策之外 导致2023年销量不足5万辆 [2] - 纯电车型ARIYA艾睿雅智能化配置落后 未搭载高阶智驾系统 定价偏高 起售价19 99万元 2025年1月销量仅9辆 [2] - 日产在中国市场仅推出2款纯电车型 远落后于自主品牌年均10款新车的投放节奏 [3] -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承诺的固态电池技术要到2028年才能量产 与中国车企已普及的磷酸铁锂、麒麟电池形成代际差距 [3] 日产燃油车市场失误 - 2021年奇骏换代时强行搭载三缸发动机 导致销量从月均1 5万辆暴跌至不足3000辆 [3] - 轩逸家族终端优惠超3万元 品牌溢价加速流失 2025年1月销量同比下滑21 2% 单车均价从2020年的16 8万元跌至12万元 [3] - 日产在华8款主销车型中 6款集中于10—15万元区间 缺乏高端化突破 [3] 产能规划与市场需求错配 - 截至2023年 日产在华6大生产基地总产能达160万辆 但实际产能利用率仅42 1% [5] - 武汉工厂2023年仅生产1 12万辆 日均产量30辆 产能利用率不足3 7% 即便通过代工岚图知音电动车 2024年利用率勉强提升至10% [5] 日系车企集体困境 - 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8%暴跌至2024年的10 3% 中国自主品牌份额从55%飙升至69 9% [6] - 本田2024年在华销量同比暴跌30 9%至85 2万辆 丰田销量同比下滑6 9%至177 6万辆 [6] - 本田相继关停广州和武汉工厂 产能从149万辆削减至120万辆 [6] - 丰田坚持"混动+纯电"双轨策略 纯电领域仅押注雷克萨斯品牌 本田核心三电技术依赖宁德时代和华为 [6] 行业转型与竞争格局 - 传统"全球车型+本土改良"模式在中国智能汽车时代失灵 中国车企实现"季度级"产品迭代 [7] - 消费者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需求快速升级 但日系车型普遍存在车机卡顿、辅助驾驶功能落后等问题 [7] - 麦肯锡预测 2025年外资车企在华份额可能跌破30% 部分品牌或将退出市场 [7] 日系车企自救措施 - 丰田在上海独资建厂生产雷克萨斯电动车 本田与华为达成智驾合作 日产加速固态电池研发 [8] - 日系车企需深度融入中国创新生态 将本土化从"市场适配"升级为"技术共创" 并在固态电池、氢能等前瞻领域建立技术壁垒 [8]
中高级纯电轿车12万起售,东风日产放下身段鏖战新能源市场
经济观察网· 2025-04-29 16:40
东风日产N7上市及定价策略 - 东风日产N7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11.99万元至14.99万元,是"天演架构"下首款新能源战略车型 [2] - N7起售价相比首款纯电车型ARIYA艾睿雅降低8万元,定位为中高级纯电轿车但价格低于同级别燃油车型(如天籁17.98万元起、探陆23.98万元起) [2] - 公司打破传统价格定势,通过低价策略推动新能源转型 [2] 东风日产销量表现及市场挑战 - 2024年全年销量63.12万辆,同比下滑12.7%,燃油车市场份额从2021年10%降至6.5% [3] - 新能源销量占比不足5%,纯电车型艾睿雅全年销量仅2114辆,同比下滑超50% [3] - 2025年一季度销量12.10万辆,同比下滑29.5%,在日系合资车企中表现仅优于东风本田 [3] - 主要问题包括新能源车型推出慢、产品迭代滞后、品牌认知固化,此前仅有一款高价新能源车型艾睿雅 [3] 新能源技术及产品竞争力 - 公司展示新能源转型成果,包括天演架构、14合1智能电驱、AI零压云毯座椅等新技术 [4] - N7为首款本土设计团队主导车型,尺寸达4930mm*1895mm*1487mm,轴距2915mm,配置智能冰箱、15.6英寸中控屏等 [4] - 搭载自研电驱总成、云享座舱、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等,综合竞争力较强 [4][5] 渠道优化与产能调整 - 实施订购、交付、服务分离模式,已布局超100家交付中心和500家零售中心 [5][6] - 武汉工厂(年产能30万辆)或将于2025财年结束生产,2024年已关停常州工厂(年产能15万辆) [6][7] - 武汉工厂2024年6月起为岚图汽车代工,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问题 [7]
8点1氪:美媒曝马斯克孩子数量远超14个;多地延长房贷年限最高至68岁;雷军回应小米重回手机出货量第一
36氪· 2025-04-29 07:58
企业上市与融资 - 石头科技考虑今年在香港发行股票,至多筹集 5 亿美元,相关考虑处于初期阶段[4] - 伯希和、鸣鸣很忙、赛力斯、紫光股份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鸣鸣很忙 2024 年门店零售额达 555 亿元,有 14394 家门店[4][5][6][7] - 智现未来完成数亿元 A 轮融资,国培创完成千万元 Pre - A 轮融资,氧宜居完成 800 万天使轮融资,大黑牛信息科技获 2000 万天使轮融资[24][26][27][28] 企业经营与业绩 - 老凤祥、海南机场、森马服饰、连云港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云南白药、分众传媒、青岛啤酒、绿联科技、兴齐眼药、煌上煌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15][16][17][18][19][20][22][23] - LG 生活健康第一季度净利润下降 8.5%至 1035 亿韩元(约合 7160 万美元)[22] 行业趋势与动态 - 多地密集调整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放宽贷款额度和年龄上限[8] - 中国已形成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专利申请量占全球 38.58%,位居全球首位[14] - 2025 年一季度全国黄金消费量 290.492 吨,同比下降 5.96%[11] 产品与市场 - 抖音发布治理规范打击“恶意营销号”十大违规行为,推出账号“健康分”评估机制[8] - 阿里巴巴开源千问 3,参数量为 DeepSeek - R1 的 1/3,成本和显存占用大幅下降[9] - 星巴克与五月天联名,周边杯具在二手平台被爆炒[11] 国际市场与企业 - 美股三大指数 4 月 28 日收盘涨跌不一,大型科技股涨跌互现,热门中概股涨多跌少[12] - Shein 为应对美国关税对美国市场商品提价,最高上调至 377%[14] - MetaAI 被指与未成年聊不当话题,官方称涉及性内容比例仅为 0.02%[14] 汽车行业 - 小米 2025 年第一季度出货量达 1330 万部,同比增长 40%,时隔十年重回第一[8] - 极越汽车大概率不会破产,正与 3 - 4 家重组方沟通[9] - 保时捷可能未来两到三年内停止在中国销售电动车[11] - 丰田汽车计划推出氢动力电动卡车[29] 其他 - 专家建议五一拿出万亿促消费,百姓拿身份证消费减免 25%[9] - 国家发改委指导限购城市定向增发购车指标[11] - 2025 五一档新片预售票房破 3000 万[11] - 泡泡玛特 App 登顶美国 App Store 购物榜[13] - 谷歌称英国员工行政工作用 AI 平均每年可节省 122 小时[13] - 美国多家公司发出涨价警告,猪肉净销售量骤降超 70%[14] - 韩国主要信用卡违约率创十年来新高[14] - OpenAI 更新 ChatGPT Search,用户可通过其购买商品[14] - 摩托罗拉推出搭载多家人工智能技术的新机[29] - 中国科学家研制脑机接口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 CyberSense[29]
日产汽车,先崩了
商业洞察· 2024-11-13 17:54
日本三大车企财报表现 - 丰田销售收入23.28万亿日元(同比+5.9%),经营利润2.46万亿日元(同比-3.7%),净利润1.9万亿日元(同比-26.4%)[4] - 本田销售净额5.39万亿日元,经营利润2579亿日元,净利润1000亿日元,均低于市场预期[5] - 日产销售净额2.99万亿日元(同比-5.08%),经营利润319.1亿日元(同比-84.67%),净亏损93.4亿日元[5][7] 日产汽车降本增效措施 - 削减20%全球产能,裁员9000人,高管自愿降薪50%[8] - 2024财年经营利润预期从6000亿日元两度下调至1500亿日元[8][9] - 4-9月全球销量同比下降4%,中国区1-10月销量55.8万台(同比-9.98%),10月单月销量57323台(同比-16.52%)[11][13][14] 轩逸车型的市场表现与风险 - 轩逸占日产中国区销量55.7%(10月31942台/总57323台),累计在华销量500万辆[16][21] - 轩逸通过降价策略维持销量(入门价从12万降至7万),但导致利润下滑[26][27] - 2023年1-9月紧凑型轿车销量榜首被比亚迪秦PLUS(362721辆)取代,轩逸退居第二(240204辆)[30][31] 日系车企在华电动化转型困境 - 日产计划2026年前在华推出8款新能源车型(含5款日产品牌)[32] - 丰田在华销量同比-13.7%,本田同比-31%,日产纯电车型ARIYA上半年销量不足1700辆[35][36][38] - 本田新能源工厂10月投产,丰田依赖铃木印度代工生产电动SUV[39][41]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29] - 日系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举棋不定,陷入"温水煮青蛙"困境[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