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芯片

搜索文档
电子行业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AI投资的新范式
民生证券· 2025-06-30 15:59
核心观点 - 解读算力长期成长空间,探寻GPU和ASIC动向,挖掘国产算力和AI终端新变化 [4] - 海外算力短期受英伟达业绩催化,长期由AI赋能互联网应用驱动,算力升级沿速率和功率路线推进 [4] - 国产算力方面,豆包和DeepSeek推动大模型发展,云计算厂商加大投入,算力租赁解决短期需求,芯片厂商适配生态 [5] - AI终端手机AI功能待完善但有硬件创新,智能眼镜市场升温,从AI向AR演进光学/显示逻辑将充分演绎 [7] - 看好AI产业长期发展,算力链关注服务器等产业链,AI终端观察热门新品放量节奏 [7] 海外算力:推理需求高增下的ROI闭环 算力产业的新变化 - 美股AI软硬件标的创新高,4月7日以来海外AI基本面改善,软硬件板块上涨,龙头英伟达涨幅45% [17][20] - 英伟达业绩超预期是本轮美股上涨直接原因,FY25Q3营收441亿美元,同比+69%,环比+11% [24] - 算力需求旺盛,云厂商自研ASIC有望成为增长最快板块,2024年全球ASIC市场空间65亿美元,预计2033年达152亿美元,复合增速12.8% [29] - 大模型ROI闭环是根本原因,模型Token消耗提升,渗透率和应用落地提速,OpenAI等厂商回报可观 [34] 算力芯片路线图 - 英伟达产品加速迭代,B300单芯片FP4稠密算力达15PFlops,服务器架构向72卡、144卡和576卡机柜升级 [49] - 英伟达为中国市场研发B30芯片,支持多GPU扩展,售价6500 - 8000美元,在大规模集群部署有挑战 [51] - ComputeX大会展示服务器创新点,包括HVDC、超级电容、PSU等方面的进展 [55] - ASIC成为英伟达加速卡核心竞争者,全球加速卡市场从一家独大转为多强混战,云厂商自研加速卡供应链值得关注 [75] 速率 - AI算力核心矛盾在于传输速率和功率密度,速率用于解决互联瓶颈,功率面对供电及温控难题 [86] - PCB关注下一代英伟达机柜升级,包括Socket方案和高速背板方案,云厂商自研ASIC的PCB放量,交换机组网升级利好相关供应商 [87][93][97] - CPO成为光通信升级主流路线,预计2029年成为1.6T互联方案主流选择之一,行业龙头纷纷布局 [113][128] - AEC性能优势显著,市场快速增长,亚马逊Trainium2机柜已采用,海外龙头和国内厂商均有进展 [139][143][146] 功率 - HVDC是数据中心供电新趋势,相比UPS在效率、扩展性等方面优势明显,新一代数据中心电源有集成度高、电压提升、清洁能源加持等特点 [157][163][167] - 超级电容具备高储能密度等优点,GB300搭载武藏超容,江海股份在超容领域有竞争优势 [172][177][184] - 芯片功耗提升使液冷成为刚需,冷板式液冷是主导方案,浸没式液冷待起量,梳理了主要供应链环节 [187][191][193] 国产算力:算力平权,国产AI力量崛起 豆包+DeepSeek破局,国产大模型弯道超车 - 豆包和DeepSeek构建不同生态模式,豆包聚焦多模态,支持256k超长上下文,综合成本低;DeepSeek以开源为核心,在数学等测试表现接近国际顶尖模型 [203] - 豆包多模态扩张,Tokens用量飙升,大模型1.6系列性能领先,成本优势凸显,视频生成模型登顶,火山引擎生态助力增长 [206][210][217] - DeepSeek升级后推理与精度双突破,架构创新降本,解锁轻量化部署可能,理论成本利润率高 [219][224] - 国产模型轻量化进展显著,豆包和通义千问在降低推理成本和提升性能方面有成果,轻量化趋势推动推理需求激增 [229][232] 算力基建加码,解决供给短板 - 中国AI基建提速,2025 - 2028年智能算力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46.2%,BAT开启“抢算”竞速,资本开支高增 [240] - 服务器作为算力之基,受益于国内算力基建,传统品牌和白牌厂商各有市场份额,国内云厂商受出口政策影响,远期国产AI算力芯片浪潮可期,AI一体机发展前景好 [267][269][276] - 算力租赁助力解决短期内算力缺口问题,价格上涨,成为各地智算中心重要算力提供商 [283] 向“芯”而行,国产算力破局元年 - 国产大模型落地促使芯片厂商适配生态,中芯国际先进制程推进,昇腾、寒武纪、海光等厂商在AI训推方向布局,云端ASIC成主流 [286] - 美国对中国AI芯片产业封锁升级,激发国产替代进程,英伟达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厂商加速跟进 [292][299] - 中芯国际是先进制程领军者,收入创新高,净利润改善,本土收入占比增长,产能持续放量,利润结构优化 [307][310][315] - 昇腾计算产业构建全栈AI生态,910系列芯片性能提升,华为云推出CloudMartix 384架构,在性能上有优势 [323][324][330] - 海光信息围绕CPU和DCU布局,产品性能提升,营收利润双升,国产化与大模型驱动业绩突破 [335][339][340] - 寒武纪具备完整能力,云端AI训练芯片思元590有优势,业绩扭亏为盈,推动AI算力在多行业落地 [347] - 云天励飞深耕算法与芯片,DeepEdge 10系列性能提升,财务业绩有望释放潜力 [351] - ASIC将成为未来AI芯片增量核心来源,云商成本和灵活性优势明显,推荐关注芯原股份和翱捷科技 [356][360] AI终端:技术浪潮下的硬件重塑进行时 品牌篇:全球手机龙头的AI之旅 - 苹果在AI布局上持续迭代Apple Intelligence,但与第三方App交互能力未落地,AI Siri和国行版延期,iPhone 17系列和未来产品有创新规划 [367][373] - 小米推出开源大模型MiMo,推理能力强,后续有望引入小爱同学赋能米家生态,玄戒芯片落地,人车家生态建成 [374][385][390] 硬件篇:手机供应链的结构创新 - 智能手机步入存量市场,但AI功能带来换机需求,2024年出货量同比增长6.4%,25Q1海外销量低于预期,手机AI功能待完善,但供应链有创新 [398] - 手机核心硬件在镜头、折叠屏、指纹识别等方面有创新,如玻塑混合镜头、潜望式下沉、折叠屏渗透率提升要素、超声波指纹识别等,梳理了相关供应商 [400][402][425] AI终端篇:不止AI眼镜,大模型全面赋能 - 2025年有多款AI/AR眼镜等产品发布计划 [432] - 智能硬件终端体验是决胜关键,AI终端需深耕应用场景,解决用户刚需,未来消费电子交互方式将重构,AI玩具有望成为消费领域AI终端优先落地场景,智能眼镜从AI向AR演进,三类厂商合作构建爆品 [437][441][444] - 分析了AI/AR眼镜的差异,包括重量、价格、重度体验时间、成本拆解等方面,介绍了XREAL Air2、Rayban - Meta等眼镜的核心体验,以及智能眼镜应用生态的完善情况 [454][457][486] - AI和AR眼镜核心硬件差异在于SoC和光学,分别介绍了AI眼镜和AR眼镜的硬件方案及供应链标的 [488][493][507]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服务器、算力芯片、PCB、铜/光互联、电源及温控、品牌及代工、SOC、存储、渠道商等领域的相关公司 [518]
施密特点名中国三大AI模型,中美科技博弈进入新阶段
搜狐财经· 2025-05-29 01:53
中国AI技术发展现状 - 中国已有三个AI模型(DeepSeek、通义千问、腾讯混元)在技术上比肩OpenAI,颠覆了西方对中美AI差距的认知 [1] - DeepSeek作为后起之秀,其千亿参数大模型在多轮对话和复杂推理任务中表现惊艳 [3] - 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凭借电商场景的海量数据训练,在商业落地方面独具优势 [3] - 腾讯混元依托微信生态的庞大数据,在社交理解和多模态交互上展现出独特竞争力 [3] 中国AI企业的技术优势 - 三家企业(DeepSeek、通义千问、腾讯混元)均拥有自主可控的底层技术架构 [3] - 通义千问已完成从百亿到千亿参数的跨越,在CLUE中文语言理解基准测试中多次刷新纪录 [3] - 这些模型已实现商业化应用,不再是实验室里的"花瓶" [3] 中美AI竞赛的新态势 - 中美AI竞赛从美国领跑转变为中美并跑 [3] - 中国在算力方面通过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逐步填补GPU禁运的缺口 [3] - 中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产生的数据红利仍在释放 [3] - 中国研究人员在顶级会议上的论文数量已与美国不相上下 [3] 全球AI格局的变化 - 传统的美欧双极格局正在被中美欧三足鼎立取代 [5] - 中国AI的崛起路径与美国和欧洲不同:美国侧重基础研究突破,中国更擅长快速工程化落地;欧洲强调伦理约束,中国采取发展与治理并重的"敏捷治理"模式 [5] - 中美在AI领域的博弈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发展模式与治理理念的较量 [5] 美国科技界的挑战 - 美国科技界面临过度监管的挑战,AI伦理审查和反垄断调查束缚了创新 [4] - OpenAI创始人奥特曼曾抱怨新模型因监管压力延迟发布数月 [4] 未来AI发展的趋势 - 未来的赢家可能是能够整合全球创新要素的开放生态 [5] - 在AI领域,任何闭门造车都难以走远,多元共治的AI新时代正在到来 [5]
从叙事强化到业绩兑现:A股科技逻辑愈发清晰,成长股牛市前奏已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9 23:44
全球资本市场变革与AI产业重塑 - DeepSeek技术突破引发中国资本市场资产重估热潮,AI产业加速发展 [1] - 半导体、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核心科技赛道同步迸发活力 [1] - 中国股票市场正从叙事强化向叙事兑现进阶,有望实现业绩与估值双重提升 [1] 科技股估值修复行情 - 恒生科技指数2025年Q1上涨20.74%,南下资金净买入港股4386.53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2] - 科创100指数Q1上涨10.69%,科创50上涨3.42%,"AI+"浪潮推动科技板块走强 [2] - A股估值仍处低位,沪深300市盈率12.3倍,较标普500显著折价 [3] 中国AI发展潜力与估值 - 中国AI综合水平仅次于美国,但科技龙头估值显著低于美股同类公司 [4] - 恒生科技动态市盈率12.9倍,较美股科技七姐妹折价55% [4] - 市场对中国AI优势认知不足,估值折价有望收窄至35% [4] AI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 - 国产大模型DeepSeekR1性能接近海外第一梯队,性价比优势显著 [5] - AI算力需求旺盛,国产AI芯片出货量达82万张,市场份额30% [6] - C端AI应用月活用户破亿,B端在营销、教育等领域渗透率较高 [7] 政策支持与产业集群 - 国家级政策推动AI技术突破,地方政策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8] - 杭州"六小龙"等AI产业集群涌现,政策助力场景应用落地 [8] 其他科技领域协同发展 - 创新药企进入商业化放量期,部分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9] -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高新技术企业达46.3万家 [9] - 信息技术市值占A股17%,科创板总市值同比增长30.5% [11] 资本市场未来展望 - 科技叙事逻辑清晰,有望经历强化、兑现、升级三阶段 [11] - 下一阶段或吸引亚太"长钱"及欧洲资本回流,推动全面重估 [11]
重磅!国常会,定调!白宫传来大消息!国产替代,大利好!周末影响一周市场的十大消息
券商中国· 2025-04-20 17:15
国常会政策定调 - 会议提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重点聚焦稳就业、稳外贸、促消费扩内需、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推动国内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 [2] - 明确要求持续稳定股市并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强调政策落地需直达企业和群众以提高效率 [2] 中美关税动态 - 特朗普政府内部讨论组建工作组应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导致的供应链危机,谈判窗口期约3-4周 [2] - 近900名学者签署"反关税宣言",批评政策可能导致"自找的衰退" [3] 俄乌局势进展 - 俄军宣布临时停火30小时,宣称已夺回库尔斯克州99.5%被控区域(1260平方公里) [3] - 乌克兰提出有条件对等停火,建议延长停火至复活节后以检验俄方意图 [4] 低空经济规划 - 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会议,强调统筹安全与发展,谋划编制"十五五"低空经济发展规划 [5] 自贸区改革扩容 - 商务部将扩大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区改革授权,支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集成创新 [6] 半导体国产替代 - 寒武纪2024年营收11.74亿元(同比+65.56%),2025年Q1营收达11.11亿元(同比+4230.22%),净利润扭亏为3.55亿元 [7] - 存货余额连续两季度创新高(Q4 17.74亿元,Q1 27.55亿元),显示英伟达受限背景下替代需求激增 [7] 人形机器人产业 -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赛中,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松延动力N2、卓益得行者二号分列二三名 [8] 金融数据预告 - 4月LPR报价将公布,1年期与5年期LPR已连续5个月维持3.1%和3.6%不变 [9] - 美联储将于4月24日发布经济状况褐皮书 [10] 资本市场动态 - 本周37家公司限售股解禁,总市值842.1亿元,拓荆科技(190.21亿元)、南京银行(119.22亿元)、纳芯微(99.64亿元)解禁规模居前 [12] - 技源集团获证监会主板IPO注册,本周无新股发行 [11]
暴增4230%!国产替代,重磅利好!
证券时报· 2025-04-20 08:12
业内期盼的"英伟达平替",价值开始显现了! 4月18日晚,国内领先的AI芯片设计企业寒武纪发布2024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收11.74亿元,同比增长65.56%;归母净利 润亏损4.52亿元,其中第四季度盈利首次转正。今年一季报更是惊人,公司实现总营收11.11亿元,几乎相当于2024年全年的收入,同比增长4230.22%;实 现净利润3.5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分析人士认为,寒武纪业绩的增长表明,国内人工智能芯片已经崛起。在英伟达部分芯片遭禁的背景之下,寒武纪的平替价值正在显现。去年四季度和今年 一季度,寒武纪存货余额分别为17.74亿元和27.55亿元,分别环比增加7.6亿元和9.8亿元,存货余额持续创历史新高。而从最近两个季度存货转收入的趋势 来看,的确也在持续增长。显示在英伟达芯片受限背景之下,寒武纪备货充足,主力芯片出货可能持续增加。 惊人的业绩 日前,寒武纪公布了去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其业绩表现的确惊人。该公司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11.74亿元,同比增长65.56%。其中,云端产品线收 入占比高达99.30%,较上年同期增长1187.78%; 今年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