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YU7
搜索文档
新能源价格战进入死局,雷军掌舵架构部,死磕盈利难题?
36氪· 2025-10-30 08:42
公司战略与组织架构调整 - 小米汽车近期设立全新一级部门架构部,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思考定调,部门直接向雷军汇报[1] - 新部门成员均为研发部门负责人和核心骨干,其战略重要性高,核心价值是为下一代车型迭代打好地基[1] - 与行业普遍将技术规划交由二级部门推进不同,小米将技术前瞻布局提升至公司最高任务级别,重视程度在行业中罕见[3] 研发投入与成本优化 - 尽管YU7和SU7基于相同平台开发,但YU7项目有90%的零部件重新开发,背后是远超常规改款的资金与研发投入[4] - 公司2021年底宣布造车时拥有1080亿元现金余额,具备承受前期高投入的财务能力[4] - 成立架构部旨在从顶层设计阶段统筹未来多车型研发需求,避免平台内高比例重构的资源浪费,从源头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9][12] 市场表现与技术竞争力 - 小米SU7前9个月累计销量超越比亚迪汉,成为中大型轿车市场销冠[6] - 小米YU7在30万级纯电动SUV市场销量紧追特斯拉Model Y,上市即站稳主流赛道[6] - 小米SU7 Ultra量产版打破各大赛道纪录,高投入已转化为市场和技术上的双重竞争力[6] 财务表现与盈利路径 - 公司今年二季度营收206亿元,较去年同期62亿元增长230.3%,但上半年累计亏损仍达8亿元[9] - 通过架构部统一技术基座,让多车型共享核心技术模块,为后续盈利目标的达成铺路[12] 行业背景与架构重要性 - 新能源车市价格战激烈,从底层架构发力才能支撑长期价格优势,避免陷入亏损泥潭[13] - 燃油车时代广汽丰田TNGA架构零部件通用化率突破80%,比传统平台提升近35%,单车生产成本降低12%~15%(约1.2~1.8万元)[14] - 新能源时代比亚迪e平台3.0借助CTB技术减少40%零部件、缩短35%制造周期,实现研发成本极致分摊[16] 未来架构挑战与策略 - 公司现有产品调性集中于运动性能,未来增程SUV车型需求转向空间舒适和家庭实用性,对架构灵活性提出极高要求[18] - 架构需在底盘调校、车身结构设计上具备足够灵活性,以支撑不同场景需求,实现"一架构多场景"适配[18] - 可借鉴行业差异化适配策略,将统一技术基座与车型定位深度绑定,在覆盖更多细分市场的同时守住成本与利润平衡线[21][22]
汽车汽配:9月乘用车销量创新高,地区补贴差异化显现
华兴证券· 2025-10-17 14:07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4][5][6] 核心观点 - 9月乘用车销量创新高,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至57.8% [2][3] - 反内卷浪潮推动市场趋于稳定,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导致区域销量增速分化 [5] - 预计2025年全年国内乘用车和新能源车零售销量将分别达到2500万辆和1400万辆,渗透率为56% [5] 乘用车与新能源车市场表现 - 9月乘用车零售销量224.1万辆,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11.0% [3] - 9月乘用车批发销量280.3万辆,同比增长12.4%,环比增长13.0% [3] - 9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129.6万辆,同比增长15.4%,环比增长16.2%,零售渗透率达57.8%,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 [3] - 2025年前9个月累计乘用车零售销量1700.5万辆,同比增长9.2%;累计新能源车零售销量886.6万辆,同比增长24.4% [3] - 9月新能源车批发销量中,纯电、插混和增程车型销量分别为94.7万辆、42.4万辆和12.9万辆,占比分别为63%、28%和9% [3] - 9月乘用车出口52.8万辆,同比增长20.7%,环比增长5.7%;新能源乘用车出口21.1万辆,同比增长96.5%,环比增长3.9% [3] - 9月乘用车行业总体库存增长7万辆,而去年同期为下降12万辆;1-9月行业总体库存下降23万辆,去年同期下降91万辆 [3] 动力电池市场数据 - 9月国内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销量146.5GWh,同比增长42.2%,环比增长9.0% [4] - 9月动力电池销量110.5GWh,同比增长75.5%,环比增长11.8%;储能和其他电池销量36.0GWh,同比增长36.1%,环比增长1.0% [4] - 1-9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销量1067.2GWh,同比增长55.8% [4] - 9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出口26.7GWh,同比增长28.3%,环比增长18.2%;其中动力电池出口17.6GWh,同比增长50.9%,环比增长17.1%;储能电池出口9.1GWh,同比下降0.5%,环比增长20.3% [4] - 9月动力电池装车量76.0GWh,同比增长39.5%,环比增长21.6% [4] - 9月三元电池装车量13.8GWh,同比增长5.2%,环比增长26.5%;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62.2GWh,同比增长50.4%,环比增长20.5% [4] - 9月新能源汽车平均带电量55.0KWh,环比增长2.0%;纯电车型和插电混动车型带电量分别为56.2KWh(环比下降0.4%)和29.4KWh(环比增长6.1%) [4] 市场竞争与政策环境 - 反内卷浪潮下,9月有23款车型降价,少于去年同期的36款,市场促销活动趋于平缓 [5] - 9月新能源车促销力度维持在10.2%的中高位水平,较同期增加2.6个百分点,较上月微增0.7个百分点 [5][6] - 各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差异化导致区域销量增速分化,部分区域8月销量同比增长11%以上,而京津等区域下滑超10%,但9月分化情况有所改善 [5] 重点车型与电池企业排名 - 2025年9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排行前三位为:五菱宏光Mini EV(51,743辆)、Model Y(51,173辆)、星愿(48,080辆) [15] - 2025年9月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前两位为:宁德时代(32.51GWh,占比42.81%)、比亚迪(16GWh,占比21.07%) [23]
雷军曝光新车!买混动的用户变少,小米增程SUV需跨越三道关
搜狐财经· 2025-10-16 21:39
小米汽车新产品动态 -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新疆进行新车测试,表面聚焦小米YU7的高温续航、充电和防晒测试,但实际重头戏是小米首款SUV的路试[1] - 大量路试照片显示,小米首款SUV车长有望超5.2米,车高约1.8米,为大型SUV尺寸,并确认搭载增程混动技术,成为小米汽车首款混动车型[3] - 该新车上市后将直接竞争问界M9、理想L9、腾势N9、领克900等大型新能源SUV[3]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 在20-30万级别纯电动车市场,小米SU7月销量多次超过特斯拉Model3,小米YU7月销量紧随Model Y位居第二,证明其对标特斯拉的产品策略成功[4] - 但在高端混动SUV市场,小米将面对一群已站稳脚跟的强劲对手,包括有华为技术加持的问界M系列和家用属性深入人心的理想L系列[6] - 其他竞品如腾势N9配备独有“易三方技术”,领克900拥有双180°电动选装座椅及全系4秒级零百加速能力,均在底盘、空间、动力方面具备差异化优势[8] - 小米增程SUV计划明年上市,但零跑D19、新款理想L9、智己LS9等混动SUV已先一步抢占市场,留给小米的差异化窗口正在变窄[8][9] 产品策略与潜在优势 - 小米可能利用其庞大的生态体系和供应链,将车载用品生态作为破局关键,例如将手机支架、遮阳伞、头枕等小物件整合进车,打造“方便全家的移动空间”[13] - 小米SU7与YU7的市场表现已验证其产品力,消费者对“小米汽车=高性价比+智能体验”的认知标签可迁移至增程车型上[23] - 若小米增程SUV能抓住“大容量电池+高纯电续航”的硬件核心,并叠加车载生态优势,有机会在混动市场找到差异化立足点[23] 市场需求与消费趋势 - 根据乘联会数据,9月份新势力零售份额达20.2%,较去年同期提升3.4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车销量占比高达70.3%,相比同期的49.9%大幅提升[15] - 当前新势力市场消费需求中,纯电动车需求高于混动车且稳步增长,成为更多人的首选[16] - 一、二线城市充电基础设施大幅提升,有效消解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纯电动车的车机OTA升级频率更高,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体验通常比同价位混动车型更突出[18] 小米增程SUV面临的挑战 - 定价是关键挑战,理想L9、问界M9等豪华大型SUV价格普遍在45万左右,次旗舰车型如腾势N8L、问界M8价格在35万左右,小米需在35-45万区间内制定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24] - 需跳出“家用同质化”竞争,打造“人无我有”的标志性体验,仅靠“车载周边生态”堆砌可能新鲜感不足[27] - 纯电续航和NVH性能是基本功,竞品纯电续航已普遍达200km以上,部分突破300km,小米增程SUV纯电续航需至少达到280km才能满足用户一周通勤不加油的需求,并需在隔音等基础性能上拿出过硬数据[28]
理想汽车-W(02015):i6价格、权益超预期,打开家用纯电新空间
平安证券· 2025-09-29 10:36
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1][7] 核心观点 - i6价格与权益超预期 售价24.98万元 首销期价格降至23.98万元并赠送价值3.5万元权益(含1万元现金减免及2.5万元选装权益) [4][7] - i6作为首款单电机车型成本优势显著 同时提供双电机选装项 全系标配AD Max智驾版本 [7] - 产品竞争力突出 相比竞品小米YU7(25.35万元)和特斯拉Model Y(26.35万元) 在底盘配置(空气悬架) 娱乐配置(后排娱乐屏)及空间设计方面具备优势 [7][9] - 2025年L系列面临竞争压力 预计将通过改款升级提升产品力 包括全系搭载AD Max 大电池超快充 SKU精简等措施 [7] 财务预测 - 2025年营收预计1277.87亿元(同比-11.5%) 2026年1757.66亿元(同比+37.5%) 2027年2125.62亿元(同比+20.9%) [6] - 2025年净利润预计49.91亿元(同比-37.9%) 2026年94.97亿元(同比+90.3%) 2027年133.68亿元(同比+40.8%) [6][7] - 毛利率保持稳定 2025-2027年预计分别为20.3% 20.2% 20.3% [6] - 每股收益2025年2.33元 2026年4.44元 2027年6.24元 [6] 估值指标 - 当前股价100.1港元 对应2025年市盈率39.3倍 2026年20.6倍 2027年14.7倍 [1][6] - 市净率2025年2.6倍 2026年2.3倍 2027年2.0倍 [6] - 总市值1959.37亿港元 总股本21.41亿股 [1] 产品战略 - i6成功打开20-30万元家用纯电市场新空间 强调家用属性与内部空间优势 [7] - L系列作为销量主力亟待改款 预计2026年通过产品换新重回增长轨道 [7] - 公司基础能力处于行业头部梯队 纯电领域成长性值得期待 [7]
对话雷军:小米早已放弃了速胜
商业洞察· 2025-09-27 17:24
公司战略与转型 - 小米正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 强调技术投入和使命驱动 计划未来5年投入2000亿元研发费用[7] - 公司提出高端化战略 全面对标苹果 通过科技引领、认知引领和审美引领三大方法论推动高端化进程[10][18][20] - 小米在手机业务上采取长跑策略 目标每年增长1%市场份额 计划5年内达到20%份额[26]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小米首款SUV YU7上市后销量强劲 3分钟大定超20万辆 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辆[6] - 公司发布首款自研3nm手机SoC芯片"玄戒O1" 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该能力的企业[6] - 小米17系列跳过16命名直接对标iPhone17 雷军称在电池技术、屏幕技术和传感器等多方面实现超越[8][11] 汽车业务发展 - 小米YU7已交付超4万台 汽车含税均价达289000元 进入高端价格区间[10][18] - 公司面临产能提升挑战 正通过工厂自动化率提升和技改提高效率[14] - 小米开放汽车IoT接口给所有车企 推动行业合作与标准开放[22] 组织与文化 - 小米内部决策文化强调民主和争论 高管经常激烈讨论以避免决策错误[2][25] - 公司鼓励试错文化 允许团队在风险可控情况下尝试新方案[25] - 小米用户结构发生变化 汽车业务女性用户占比接近半数[20] 行业竞争与定位 - 雷军承认与苹果竞争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需要全方位学习并逐步突破[13] - 小米在汽车领域对标特斯拉和保时捷 注重底盘技术、驾控性能和设计[10][21] - 公司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激烈 六大主要玩家份额平均在15%左右[26] 研发与供应链 - 小米手机部研发人员超1万人 长期持续投入核心研发[28] - 公司采用国产材料创新 包括红色发光主材达到欧奈尔材料级别[28] - 小米推动供应链自主化 在零部件级芯片和核心零部件方面取得进展[28]
汽车行业系列深度十:自主冲击豪华市场,高端定义增量空间
民生证券· 2025-09-02 20:08
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 维持评级 [6] 核心观点 - 大众市场(5-15万元)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自主品牌份额达70%但增长乏力 盈利空间承压 [1][12][16] - 中高端市场(15万元以上)成为未来核心增量空间 品牌效应显著 盈利能力强 自主份额不足50% 存在超500万辆替代空间 [1][4][13] - 25万元以上豪华市场格局基本稳定 理想、华为系、小米通过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优势解构传统豪华品牌壁垒 形成头部竞争格局 [4][14][24] - 15-25万元中端市场格局分散 缺乏龙头 为传统自主车企和二线新势力重点发力领域 需通过智能化或产品设计替代合资品牌 [4][15][18] - 海外豪华品牌分层明确:超豪华品牌(法拉利、保时捷)依赖性能稀缺性和奢侈品逻辑 传统豪华品牌(BBA)依靠历史沉淀和技术标准化 孵化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以高获得感和服务体验立足 [3][45][48] 分章节总结 中高端市场盈利空间分析 - 5-15万元市场年销量1,100-1,200万辆 年收入1.1-1.2万亿元 净利润500-600亿元 [2][13] - 15-25万元市场年销量550-600万辆 年收入1.1-1.2万亿元 净利润550-600亿元 [2][13] - 25万元以上豪华市场年销量400万辆 单车净利润2万元(BBA为3万元) 远期净利润体量800亿元 [2][13] - 15万元以上市场自主份额均低于50% 其中15-25万元市场自主份额48%(2025Q2) 25万元以上市场自主份额47.7%(2025Q2) [18][24] 海外豪华品牌建设路径 - 超豪华品牌:以赛道技术下放和限量策略维持高单价利润 如法拉利、保时捷 [3][41][43] - 传统豪华品牌:BBA通过历史沉淀、技术标准化和全球化产品矩阵占据垄断地位 [29][30][32] - 孵化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依托母体技术优化 通过高获得感服务和区域深耕策略突破 [33][36][38] 自主品牌壁垒构建 - 品牌力分为保险属性(品质稳定性)和社会属性(身份溢价) 高销量和高端产品定位是关键 [49][50] - 理想通过产品形态变革(如理想ONE)实现错位竞争 华为和小米借助消费电子品牌基础直接颠覆市场 [51][52] - 后来者需通过产品力越级领先(如外观、智能化、性能)实现差异化突破 否则难以超越头部格局 [52] 自主车企竞争格局 - 25万元以上市场:理想份额9.8%(2025Q2) 华为系问界份额9.6% BBA份额降至24.2% [24] - 15-25万元市场:大众、比亚迪领先 但格局分散 头部车企份额均低于10% [18][21] - 推荐标的:中高端新势力(小米、理想、小鹏) 高端子品牌传统车企(吉利、长城、比亚迪) 华为合作车企(赛力斯、上汽、长安) [5]
新势力系列点评二十二:8月车市平稳向上,新势力销量环比增长
民生证券· 2025-09-02 19:27
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7] 核心观点 - 8月车市稳健增长 新势力销量环比提升 价格体系趋于稳健 [5] - 端到端技术加速应用 智驾平权时代开启 智能化能力成为车企竞争关键因素 [12][13] - 优质自主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受益于智能化趋势和产业链重塑 [13][14] 市场整体表现 - 8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规模约194.0万辆 同比增长2.0% 环比增长6.2% [5] - 新能源零售预计达110万辆 渗透率56.7% [5] - 6家样本新势力车企(不含小米)合计交付199,279辆 同比增长20.0% 环比增长5.9% [5] - 市场价格体系趋于稳健 终端折扣收缩 补贴资金到位及以旧换新政策优化释放消费潜力 [5] 新势力车企交付表现 - 零跑交付57,066辆 同比增长88.3% 环比增长13.8% 主要受益于B10、C10车型性价比优势 B01新车上市72小时锁单超1万辆 [4][6] - 小鹏交付37,709辆 同比增长168.7% 环比增长2.7% MONA M03车型占比42.9% 自营充电站超2,500座 覆盖超430座城市 [4][7] - 蔚来交付31,305辆 同比增长55.2% 环比增长15.9% ET5T车型占比34.9% ES8新款开启预售 [4][9] - 理想交付28,529辆 同比下降40.7% 环比下降7.2% L6车型占比48.3% 超充站3,113座 纯电车型i8上市 [4][10] - 极氪交付17,626辆 同比下降2.2% 环比增长3.8% 极氪7X车型占比40.8% 极氪9X开启预售 [4][11] - 小米交付超30,000辆 YU7车型开售3分钟订单突破20万辆 18小时锁单超24万辆 [4][11] 智能化发展趋势 - 端到端技术推动智驾能力飞跃 小鹏国内首发量产端到端大模型 [12] - 智驾普及加速 标配智驾时代已来 技术进步降低硬件门槛 20万以内市场有望普及 [12] - 智能驾驶迎来技术、用户接受度和商业模式三重拐点 [13] 投资建议 - 看好智能化布局领先、产品周期向上的优质自主车企 推荐吉利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比亚迪、小米集团、赛力斯 [13] - 零部件领域关注新势力产业链和智能电动增量 推荐伯特利、地平线机器人、科博达、继峰股份、星宇股份、沪光股份、拓普集团、新泉股份、双环传动 建议关注无锡振华 [14]
雷军征求小米 YU7 标准版改名意见,称其被误以为是入门或丐版
搜狐财经· 2025-08-11 22:16
产品命名策略 - 公司就小米YU7标准版是否更名为Pro或Max版征求公众意见 因当前名称可能引发消费者对产品定位的误解 [1] - 投票显示74.6%用户(1794票)支持保留标准版名称 25.4%用户(610票)支持改用Pro或Max版名称 [2] 产品性能配置 - 标准版车型配备续航达835公里的电池系统 搭载算力700 Tops的Thor芯片并配置激光雷达 [1] - 公司强调标准版配置性能不逊于Pro版和Max版车型 [1] 市场表现数据 - 产品提供三种配置版本 价格区间为25.35万至32.99万元人民币 [2] - 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 1小时大定达28.9万台 18小时锁单量超过24万台 [2]
国新证券每日晨报-20250804
国新证券· 2025-08-04 13:24
国内市场表现 - 8月1日上证综指收于3559.95点,下跌0.37%,深成指收于10991.32点,下跌0.17%,科创50下跌1.06%,创业板指下跌0.24%,万得全A成交额16199亿元,较前一日下降 [1][4][9] - 30个中信一级行业中13个上涨,传媒、轻工制造及家电涨幅居前,石油石化、国防军工及钢铁跌幅较大 [1][9] - 概念板块中K-12教育、钙钛矿电池及SPD指数表现活跃 [1][9] 海外市场动态 - 美国三大股指全线收跌,道琼斯工业指数跌1.23%,标普500指数跌1.60%,纳斯达克指数跌2.24%,全周累计跌幅分别为2.92%、2.36%和2.17% [2][4] - 美国7月非农就业数据大幅低于预期,显示劳动力市场明显放缓 [2] - 德国DAX指数下跌2.66%,英国FTSE指数下跌0.70%,日经225指数下跌0.66% [4] 政策与行业动态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恢复征收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券利息收入增值税,8月8日起新发行债券适用,存量债券继续免税至到期 [11] - 国家发改委将推动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核电领域将向民企开放,完善交通能源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 [12] - 八部门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目标2027年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达50%,建成2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13][14] 资本市场改革 - 港交所IPO定价机制改革生效,新股配售须分配至少40%股份至建簿配售部分,保留基石投资者6个月禁售期 [15] 经济与产业数据 - 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亚迪34.43万辆,上汽集团33.8万辆(同比+34.2%),吉利汽车23.77万辆(同比+58%),零跑汽车5.01万辆(同比+126%),小鹏汽车3.67万辆(同比+229%) [18][19] - 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20.6%),花费3.15万亿元(同比+15.2%),软件业务收入70585亿元(同比+11.9%) [19] - 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8.34亿,占网民总数75.29%,IPv6网络流量占比31.12% [19]
小米汽车:YU7 提供 5 个主驾驶 + 4 个场景模式,支持动力响应、悬架软硬 / 高低等参数调节
新浪财经· 2025-07-15 21:23
驾驶模式 - 小米 YU7 提供5个主驾驶模式和4个场景模式,支持动力响应、转向手感、悬架软硬/高低等多类参数可调,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3] - 主驾驶模式包括「舒适」(3.0T豪华SUV动力水平)、「运动」(4.0T高性能跑车水准)、「运动+」(Max专属,0-100km/h加速3.23秒)、「经济」(374PS动力输出)、「新手」(210PS动力输出) [7] - 场景模式涵盖「超级省电」「晕车舒缓模式」「雪地模式」「越野辅助」等,针对典型用车场景设计 [4] 后备箱设计 - 全系标配电动尾门,采用单电动撑杆+平衡杆组合方案,经过精密力矩计算和高温/低温/高湿等多工况验证 [5] - 后备箱标准容积678L,后排座椅放倒后可扩展至1758L [5] - 支持尾门实体按键、App、遥控钥匙、中控屏、UWB钥匙、小爱同学等6种开启方式 [5] 车机流量 - 全系赠送3年每月15GB双卡5G流量(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双物联网卡),超量后当月关停 [5][6] - 赠送期结束后可购买无限流量服务包(199元/年或19.9元/月) [12] - 支持智能双卡自动切换功能,根据网络质量动态调整主卡 [12] 遥控泊车辅助 - 全系标配遥控泊入/出辅助和直线移车辅助功能,通过蓝牙设备实现车外控制 [9][14] - 操作需通过小米汽车App界面保持前台运行,遇危险可手动暂停 [15] HEPA空气净化系统 - 选配系统(7月31日前下定赠送)含2个初滤滤芯+2个HEPA滤芯,建议每年或2万公里更换 [17] - HEPA滤芯对0.05~0.3μm颗粒物过滤效率>99.95%,对细菌/病毒过滤效率>99.99% [17] - 支持35秒全车快速换气功能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