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行者一号
搜索文档
中国民营火箭急了!密集上天、扎堆上市
经济观察报· 2025-10-25 14:02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正面临“星多箭少”的运力困局,但该局面正从技术、资本到政策多线突围,运力瓶颈的突破可能比预期更快 [2][5] - 国内卫星互联网市场需求旺盛,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星座组网计划催生了对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火箭发射的迫切需求 [3][6][16] - 多家民营火箭公司的大型液体火箭项目在2025年下半年进入首飞冲刺阶段,旨在填补国内10吨以上运力火箭的空白 [4][6][7] 主要火箭公司技术进展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大型液体火箭完成海上试车,进入首飞最后冲刺阶段,该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17至22吨,可实现一箭36星,公司已初步具备年产30发该型火箭的能力 [4][7][8]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后续将准备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该火箭起飞推力超过750吨 [4][8]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完成发射设备工位安装调试试验,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2吨 [9] -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液体运载火箭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计划于年内首飞 [4][10]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完成国内首次液氧甲烷火箭的海上软着陆回收试验,并成功实现箭体核心部件的复用 [10][11][19] 资本与政策支持 - 星河动力于2025年9月28日完成24亿元D轮融资,天兵科技于10月9日完成近25亿元Pre-D轮和D轮新增融资,投资方包含多家国资背景机构 [13] - 2025年6月证监会发布政策,支持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为行业打开IPO窗口 [13] - 天兵科技、星河动力、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至少六家头部火箭公司均已提交IPO辅导备案,积极寻求上市 [14] 市场需求与成本考量 - 以“千帆星座”为例,其每年需发射至少200至300颗卫星,需要十几枚运载能力在5至10吨以上的火箭,但目前国内民营商业火箭10吨以上运力为零 [6] - 卫星方评估发射方案主要考量价格、可靠性和发射场适应性,单位载荷发射成本是决定星座组网经济可行性的关键 [16] - 据估算,“国家队”十吨运力火箭成本约两亿多元,单位发射成本约每公斤7万元,而民营火箭目标成本可降至每公斤3万至4万元,但相较于SpaceX猎鹰9号每公斤约1.4万至2万元人民币的成本仍有差距 [17] - 可回收技术被视作降本终极方案,理论测算可使火箭总发射成本下降40%至60% [18] - 箭元科技预计其“元行者一号”火箭发射成本可降至每公斤两万元 [22]
中国民营火箭急了!密集上天、扎堆上市
经济观察报· 2025-10-25 13:56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正面临"星多箭少"的运力困局,但正从技术、资本到政策多线突围,运力瓶颈有望快速突破[2][6] - 多家民营火箭公司的大型液体火箭进入首飞冲刺阶段,瞄准10吨以上大运力市场,以支撑千帆星座等大规模组网需求[4][5][8][9] - 行业进入密集融资和IPO筹备期,资本市场为火箭企业提供关键支持,至少六家头部企业已启动上市流程[16][17][18] - 降低成本成为行业长期竞争关键,各公司通过可回收技术、材料创新和规模化制造等多路径探索降本空间[24][25][26][27] 运力需求与市场缺口 - 千帆星座每年需发射200-300颗卫星,需要十几枚运载能力5-10吨以上的火箭,但目前民营商业火箭10吨以上运力成功发射记录为零[8] - 2025年上半年垣信卫星招标因"供应商不足3家"失败,7月调整方案允许"期货"交付,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三家公司入围[8] - 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许可,卫星互联网应用落地加速,对高频次、低成本发射需求迫切[3][20] 技术进展与首飞冲刺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近地轨道运力17-22吨,具备一箭36星能力,已完成海上试车并计划2025年底前首飞,年产30发火箭[4][9][10]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起飞推力750吨,正筹备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5][11]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近地轨道运力12吨,计划成为星座组网和空间站货运主力火箭[11] -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计划年内首飞[12] - 箭元科技完成国内首次液氧甲烷火箭海上软着陆回收,核心部件实现复用[13] 资本动态与IPO进程 - 星河动力完成24亿元D轮融资,天兵科技完成近25亿元Pre-D和D轮融资,资金用于火箭批产和产能建设[16] - 证监会2025年6月支持商业航天等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政策窗口打开[17] - 天兵科技、星河动力、蓝箭航天、中科宇航、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六家头部企业均已启动IPO流程[17][18] - 下游卫星公司同步加速,垣信卫星投前估值超400亿元,银河航天建成年产百颗卫星的智能制造工厂[18][19] 成本结构与降本路径 - 民营火箭当前发射成本约3-4万元/公斤,较国家队7万元/公斤有优势,但较SpaceX猎鹰9号1.4-2万元/公斤仍有差距[24] - 可回收技术理论上可使总发射成本下降40%-60%,但国内尚处于工程验证阶段[25] - 天兵科技通过3D打印发动机零部件、液氮增压系统减重50%等技术降低单箭成本[26] - 箭元科技采用不锈钢材料,利用供应链优势和生产工艺简化,目标发射成本2万元/公斤[27] - 复用次数存在成本拐点,第六次发射成本可降至首发的60%,后续因部件更换成本回升[25]
民营火箭运力突围
经济观察网· 2025-10-25 12:20
卫星互联网星座部署进展 - 上海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已达108颗,第六批组网卫星于2025年10月17日发射成功[2] - 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可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2] - “千帆星座”每年需发射至少200至300颗卫星,对具备10吨以上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的火箭存在巨大需求[5] 民营火箭公司技术突破与首飞冲刺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大型液体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17至22吨,可实现“一箭36星”,已于2025年9月15日完成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首飞[3][6]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于2025年10月20日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起飞推力超过750吨,后续将准备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3][7] -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液体运载火箭二子级动力系统于2025年9月28日试车成功,计划在年内首飞[3][9]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起飞推力766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2吨,其发射设备工位安装调试试验于2025年8月取得成功[8]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于2025年5月29日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液氧甲烷火箭的海上软着陆回收试验,回收箭体核心部件后续成功完成4次复用点火热试车[9][10] 行业融资与IPO进程 - 星河动力于2025年9月28日完成24亿元D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及相关能力建设[12] - 天兵科技于2025年10月9日完成近25亿元Pre-D轮和D轮新增融资,资金将用于火箭及发动机批产的备产备料和新一代产品研制[12] - 至少六家头部民营火箭公司已启动IPO进程,包括天兵科技(2025年10月17日备案)、星河动力(2025年10月22日备案)、蓝箭航天(2025年7月备案)、中科宇航(2025年8月启动)、星际荣耀(2020年启动)和东方空间[13] - 下游卫星公司垣信卫星正寻求新一轮50亿至60亿元融资,投前估值已超400亿元[14] 发射成本与降本路径 - 目前民营火箭发射成本估算为每公斤3万至4万元人民币,显著低于“国家队”约每公斤7万元的水平,但高于美国SpaceX猎鹰9号每公斤1.4万至2万元人民币的成本[17] - 可回收技术被业内认为是降本终极方案,理论测算可使火箭总发射成本下降40%至60%[18] - 天兵科技通过3D打印发动机零部件、采用液氮增压创新技术(使增压系统重量降低50%以上)及使用工业级元器件等方式降低“天龙三号”单箭成本[20] - 箭元科技采用不锈钢箭体材料,利用其供应链成熟、工艺简单及低温性能好等优势,目标是将“元行者一号”的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两万元人民币[21][22] - 箭元科技规划火箭复用10至20次,预计第六次发射成本可降至首发的60%[19] 卫星制造与发射需求演进 - 银河航天已建成新一代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可实现年产百颗以上的1000kg级卫星[14] - 银河航天创新使用堆叠压紧分离机构,使多颗平板构型卫星能像书本一样摞在一起,只需一次解锁即可实现多星分离,显著提高发射效率并节约成本[15] - 卫星方对火箭的评估标准已从“能否入轨”转向“能否高频、低价、稳定地送星上天”,核心考量因素为价格、可靠性及对发射场的适应性[15]
国产商业火箭 “批量上天” 背后……
36氪· 2025-10-20 15:23
发射频次与运力现状 - 国内商业火箭发射频次显著加快,8月完成9次发射任务,全年民商火箭计划排期至少20次,若维持此速率可接近年发射100次 [1][2] - 中美火箭运力差距显著,SpaceX星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50吨,而中国现役最大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为25吨,差距约六倍 [3] - 中国正积极发展重型运载火箭技术,长征九号预计2035年前完成研制,低轨道运载能力将达150吨,与星舰运力相当 [3] 发射成本分析 - 国内商业发射报价差异明显,主流报价为每公斤5万-10万元人民币,部分小型火箭或特殊轨道发射费用可达每公斤15万元 [4] - 中科宇航固体火箭发射报价约每公斤6万-7万元,其力箭二号液体火箭凭借可重复使用技术,未来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2万多元 [3] - 美国SpaceX猎鹰9号全复用状态下发射成本约每公斤1.4万-1.8万元人民币,显著低于国内主流水平 [5] 可重复使用技术进展 - 可重复使用技术是降低发射成本、提升运力的关键,火箭一级箭体成本占70%以上,回收复用可显著均摊每次发射成本 [7] - 国内多家企业布局可回收复用火箭研制,蓝箭航天朱雀三号计划今年四季度完成首次飞行与回收,中科宇航力箭二号计划2025年四季度首飞 [7][10] - 液体可回收火箭被视为实现高频次、大运力、低成本发射的主流路径,其复用次数多,能将每公斤成本较传统火箭降低70%-90% [9] 产业链配套与生态构建 - 行业面临运力供给严重短缺的核心症结,制约卫星规模化部署,在特定场景下卫星发射费用可能超过其本身制造成本 [2][4] - 批产能力成为竞争关键,中科宇航力箭二号超级工厂规划年产20发,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规划年产20发,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规划年产30发 [11] - 支持万颗级别星座组网需发展高频次、低成本、高可靠、大运力的运载火箭,并需卫星、发射场等基础能力全面升级以构建成熟商业航天生态 [8][12]
午后震荡上行,航空航天ETF(159227)规模创新高,机构:军工等板块7月胜率较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4:44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上行 通信 电子 电力设备等行业涨幅居前 国防军工板块低开高走 午后持续拉升 [1] - 航空航天ETF(159227)翻红 现涨0.27% 成交额达5669万元 居同标的ETF第一 [1] - 持仓股上海瀚讯涨超3% 华秦科技 中国海防 迈信林 华力创通 天和防务等跟涨 [1] 资金流向 - 航空航天ETF(159227)7月7日净流入额为1642.83万元 连续8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 累计净流入额为1.91亿元 [1] - 该ETF最新流通份额为4.09亿份 最新流通规模为4.48亿元 创上市以来新高 [1] 商业火箭动态 - 北京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5月29日成功进行首次飞行回收试验 [1]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6月20日成功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 [1] -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运载火箭已进入产品齐套和大型地面试验阶段 [1]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运载火箭计划今年9月份首飞 [1] ETF产品特性 - 航空航天ETF(159227)跟踪国证航天指数 国防军工权重占比高达98.2% 是全市场最"纯"的军工类ETF [2] - 申万二级行业中"航空+航天装备"权重高达66% 是该指数规模最大的ETF产品 [2] 行业分析 - 国证航天指数在反弹行情下展现比通用航空 中证国防等指数更高的弹性表现 [2] - 军工行业新一轮订单释放预期增强 受"五年计划"交界节点和全球竞争力提升双重驱动 [2] - 中国武器国际竞争力提升 军贸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2]
商业航天驶入发展快车道 相关概念股表现活跃
证券日报· 2025-07-04 00:07
商业航天行业动态 - 中科宇航研发的"力箭二号"运载火箭将于2024年9月首飞 该火箭将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轻舟货运飞船的初样试飞船 未来其助推器、发动机等部件可重复使用以降低成本 [1][2] - 2024年6月以来商业航天板块热度攀升 近一个月32家相关公司接受机构调研 7月3日多只商业航天概念股涨幅超9%或涨停 [1] - 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是推动商业航天板块活跃的关键因素 2015年国家首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 2024-2025年商业航天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4] 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 - 多家企业实现技术突破:箭元科技完成"元行者一号"火箭回收试验 蓝箭航天完成朱雀三号一级动力系统试车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进入地面试验阶段 [2] - 可重复使用技术推动行业从"单次发射"向"可回收"跨越 预计2025-2026年为关键验证期 成功后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并提升效率 [2][3] - 2024年我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 其中商业发射43次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等新型设施显著提升发射效率 [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从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2.3万亿元 复合增长率22.9% 预计2025年达2.8万亿元 [4] - 发射基础设施加速建设 全国形成"沿海+内陆"互补的航天发射网络 多个发射工位处于建设或规划阶段 [3] 产业链公司布局 -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为商业火箭提供碳纤维产品用于固体动力发动机壳体 [6] - 湖南飞沃新能源的紧固件产品已进入商业火箭领域 [7] - 超捷紧固系统已交付火箭箭体结构件包括壳段、整流罩等产品 [7] - 泰胜风能与整箭制造商战略合作 布局火箭箭体结构、贮箱产品及发射回收设施 [7]
【雄安之声】雄安空天信息创新技术大赛决赛决赛开赛
搜狐财经· 2025-06-09 15:34
促进"空天信息+"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形成 为更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抢抓未来科技发展机遇,助力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之城、魅力之 城、未来之城,河北省委、省政府举办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以系列大赛形式汇聚未来技术。雄 安空天信息创新技术大赛作为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11项大赛之一,于6月9日到10日率先在雄安未 来之城场景汇科创园举行决赛,并同步进行产业、场景、资本对接等相关活动。 6月9日,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雄安空天信息创新技术大赛"决赛开赛。大赛由雄安未来之城场景 汇组委会主办,河北省发展改革委、雄安新区管委会、省科协、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国防动员办、中国 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场景汇综合服务公司、资本赋能雄安未来之城创投联盟等承办。河北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段占东,省委雄安办副主任、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耿锋出席决赛启动仪式。 本次大赛吸引了行业内顶尖科技企业和团队积极参与,参赛单位既有中国时空信息集团、中国星网数字 科技、中国电科等行业头部企业,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北京星河动力、零重空间等一大批民营创 ...
商业航天:事情正在起变化
华西证券· 2025-06-01 23: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国防军工行业评级为推荐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当前全球商业航天领域正加快发展可回收火箭和低轨星座组网,中国商业航天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端均有积极进展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动态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完成国内首个“液氧甲烷 + 不锈钢 + 海上软着陆回收”飞行试验,采用溅落回收方式,可单箭复用 20 次,年发射能力达 26 次 [2] - 吉利将发射多颗卫星,年内完成星座一期卫星组网部署,已有 30 颗自研卫星在轨稳定运行,覆盖全球 90% 区域,其未来出行星座为自动驾驶等提供支持 [2] - 中国电信卫星通信分公司与老挝通信公司签署天通卫星落地老挝合作协议,天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正式“出海”,此前多家企业也有海外合作 [3] -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宣布大幅扩展卫星通信可用频谱,计划释放超 20,000MHz 频段资源 [3] 可回收火箭 - 液体可回收火箭是开启航天工业规模化时代的核心引擎,可将单次发射成本从“亿元级”压减至“千万元级”,较传统一次性火箭降低 70% [5] - 2025 年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可回收火箭密集首飞,多家企业完成火箭发动机垂直起降试验,东方空间“引力二号”可提升轨道运力 [5][6] - 箭元科技实现国内首次海上回收试验,2025 年底元行者一号将具备首飞条件,下一步计划完成首飞入轨 + 回收任务 [6] 频谱资源 - 卫星频轨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采用“先登先占”规则,后发国家处于不公平地位 [7] - FCC 扩展卫星通信可用频谱,针对大规模星座系统需求,部分频段未充分利用,SpaceX 和维珍银河已试用 [8] 卫星通导遥算服务 - 商业航天应用前景广泛,华为提出“太空宽带”计划,预计 2030 年实现 100Gbps + 星际光互联网目标 [9] - 2025 年 2 月华为发布“星河通信系统”,将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网络深度融合 [9] - 吉利“千里浩瀚”卫星网络为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提供支持,让车型在无网地带保持高精度定位 [9][10] - 华为太空宽带计划有望 2030 年落地,可提升通信体验,推动多领域发展,解决网络覆盖问题 [10] 投资建议 - 关注可回收火箭和星座组网进展,特别是相关应用场景突破,受益标的有普天科技、上海瀚讯、臻镭科技、中国卫通 [11] - 普天科技是卫星通信等“国家队”,在多方面有发展潜力,大股东在手机直连卫星领域有完整解决方案 [11] - 上海瀚讯是星座通信分系统供应商及载荷相关通信设备核心承研单位,有多个与低轨卫星行业相关研发项目 [12] - 臻镭科技是卫星互联网核心芯片及元器件供应商,产品和参与星座覆盖率齐全,2025 年将按计划交付 [12] - 中国卫通拥有完备资源体系,运营 17 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新增接入节点使流量收入增加,打造应急通信服务体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