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力箭一号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第43周:跨境出海周度市场观察
艾瑞咨询· 2025-11-09 08:05
中国与中东经贸合作 - 中国与阿联酋双边贸易额达1018亿美元,阿联酋是中国在中东第一大出口市场[2] - 超1.5万家中企在阿联酋经营,其中90%计划拓展中东市场[2] - 迪拜IFZA自由区在上海设立中国首个办公室,2024年服务的中企数量同比增长30%,以高效注册和低企业所得税(9%)等优势吸引企业[2][3] 手游出海市场动态 - 9月中国手游出海排名洗牌,腾讯稳居榜首但增速放缓,点点互动凭借双爆款游戏巩固第二,网易位列第三[5] - 米哈游因《原神》5周年庆收入增长33%跃升至第五,沐瞳科技新游飙升7位至第十一名[5] - 中国厂商在全球手游TOP100收入占比升至36.1%,行业持续活跃[5] 短剧与内容产业出海 - 2025年中国短剧出海市场规模预计达634.3亿元,美国为主要收入来源,东南亚和中东偏好特定题材[6] - AI技术提升短剧制作效率,成本仅为传统十分之一,中国团队转向本土化生产[6] - 2025年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创新高,票房前20名中有15部实现海外上映,题材创新和共情传播拉近与全球观众距离[14] 新能源与汽车出海 - 中国充电桩企业加速出海,受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和海外需求爆发驱动,欧美市场毛利率更高[10] - 比亚迪今年海外销量亮眼,连续3个月超8万台,全年或破百万,欧洲市场超越特斯拉,海外售价普遍高于国内[27] - 奇瑞汽车2025年9月出口13.76万辆,同比增长26.2%,前三季度累计93.6万辆,稳居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29] 商业航天与高科技出海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火箭2025年10月完成第九次飞行任务,累计送入轨道卫星73颗,已三次履约国际订单,发射成本降至1万美元/公斤[7][8] -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加速国际合作,银河航天、垣信卫星等与多国达成合作,推动低轨卫星互联网出海[8] - 中国家用机器人全球市场份额提升,上半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出货量1126.3万台,同比增长16.5%,中国品牌占据全球TOP5中的4席,合计份额达57%[13] 消费品与品牌出海策略 - 中国茶饮品牌加速出海,蜜雪冰城海外门店超4700家,全球总门店数超5万家,喜茶转向欧美高端市场定价高达50-60元/杯[20] - 国产彩妆品牌Colorkey珂拉琪2024年海外营收达15亿元,占总营收32%,凭借健康配方创新和精细化出海策略获奖[24] - 健身品牌Umay通过TikTok Shop成功出海,走步机视频走红后销量暴涨,跑步机登上法国健身类目第一[31] 行业出海模式与挑战 - 中国企业出海经历四个阶段,当前更注重品牌建设,但需避免六大核心陷阱如生搬硬套国内模式、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等[9] - SHEIN通过柔性供应链和数字化平台推动产业带升级,从超级零售体向超级生态体转型,赋能传统工厂实现高速增长[25] - 酒店行业出海首选东南亚,华住集团全季品牌在东南亚布局,新加坡首店平均房价超千元,出租率达90%以上[12] 企业出海案例与转型 - 九号公司从排爆机器人转向智能短交通,收购Segway并与小米合作,其割草机器人成为欧洲家庭热门产品[21] - 长城汽车在澳大利亚市场表现优异,2025年1-9月销量达39343台,同比增长23.7%,市占率4.3%,推出新能源矩阵及全场景技术布局[22] - 宇通客车累计出口超11万辆,覆盖60多国,在卡塔尔建立首个海外新能源工厂,从产品出海升级为智造出海[32]
抓紧放卫星,中国商业航天寻找商业化运营的“中国答案”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22 18:02
发射成本与供应链优势 - 中国商业火箭发射成本快速下降,力箭一号当前成本约为5万元/公斤,预计年底力箭二号成本将降至3万元/公斤左右[4] - 即使不可回收,力箭二号成本(约3万元/公斤)与SpaceX猎鹰9号可回收火箭成本(约2.1万元/公斤)差异不大,未来实现可回收后成本有望显著低于猎鹰9号[4] - 中国供应链体系具备分工细、响应快的优势,能通过规模效应快速摊薄成本,例如部分航天零部件报价近三年已下降20%[4] - 美国供应链体系更依赖长期合同和标准化流程,灵活性相对不足,降本途径有限[6] 星座组网进度与市场竞争 - SpaceX星链星座已发射卫星超过10000颗,而中国星网和千帆星座组网卫星数量仅达百颗量级,分别为超过100颗和108颗[1][7] - 国际电信联盟对卫星轨道和频率采用“先到先得”规则,申请后需在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9年内完成星座总规模的10%[8] - 中国GW星座需在2029年底前部署约1300颗卫星,2025至2029年间平均每年需发射约260颗卫星,任务艰巨[8] - 通信卫星组网是商业火箭领域最大需求,预计2026年中国发射通信卫星的单公斤报价能与SpaceX持平[1] 公司运营与发射能力 - 中科宇航通过优化火箭构型设计、自建供应链(如航电设备生产基地预计降低生产成本30%-40%)以及高频次发射来降本[9] - 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组装时间已压缩至三周,工作人员驻场时间从数月缩短至几天,采用滚动组装不同型号火箭的方式提升效率[9] - 力箭一号已成功将7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完成三次国际订单履约,国内外订单利润水平相近[3][4] - 国内商业火箭公司目前全部处于亏损状态,但力箭系列火箭发射频次提升,有望在未来三年实现盈亏平衡[8] 技术路线与行业前景 - 高载荷量、稳定可靠性和高频次发射能力是当前中国商业火箭的核心竞争力,而非可回收技术[1] - 可回收火箭仍被视为未来重要方向,力箭二号计划在2027年实现回收,其首飞为不回收型,目前已进入总测阶段[6] - 火箭的可靠性是获取市场订单的前提,发射失利需进行“归零”分析,区分技术、管理或供应链问题[10] - 商业航天产业链下半场聚焦地面终端运营与服务,证监会已为商业航天企业开辟科创板上市绿色通道,中科宇航、蓝箭航天等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11]
中概指数涨超2%;“十五五”规划即将拉开帷幕,深地经济获关注;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进入首飞关键准备阶段——《投资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1 09:01
美股市场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均上涨超过1%,纳斯达克指数涨1.37%,道琼斯指数涨1.12%,标普500指数涨1.07% [1] - 大型科技股普遍上涨,苹果公司股价上涨约4%创历史新高,奈飞涨超3%,英特尔和Meta涨超2%,特斯拉、谷歌、亚马逊涨逾1% [1]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上涨2.39%,中概股多数上涨,爱奇艺涨超8%,蔚来涨近5%,金山云涨超4%,阿里巴巴涨近4% [1] 商品及欧洲市场 - 现货黄金价格突破前高,盘中最高触及4381.49美元/盎司,收盘上涨2.46%至4355.69美元/盎司,COMEX黄金期货上涨3.82%至4374.30美元/盎司 [1] - 国际油价收跌,美油主力合约下跌0.38%至56.93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主力报60.9美元/桶 [1] - 欧洲三大股指全线上涨,德国DAX指数涨1.8%至24258.8点,法国CAC40指数涨0.39%至8206.07点,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52%至9403.57点 [1] 商业航天行业 -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进入首飞关键准备阶段,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92亿元暴增至2024年的31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增速为全球水平的5倍 [2] - 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投用与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将显著降低发射成本、提升运力,卫星互联网产业建设正在提速 [2] 机器人技术突破 - 科研团队提出全球首个“力位混合控制算法的统一理论”,该算法无需依赖力传感器,任务成功率较只使用位置控制的策略提高约39.5% [3] - 搭载新算法的机器人可在无传感器条件下完成六类操作,具备“感知-响应”的实时交互能力,相关论文获国际机器人杰出论文奖 [3] - 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爆发起点,随着零部件性能升级和成本降低,国产机器人出货量有望迎来大幅增长 [3] 深地经济发展 - 深地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深地资源开发、深地空间利用、深地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等多个方面 [4] - “十五五”期间将加快抢占深海、深地等新兴和未来产业的标准化制高点,深地经济预计将获得政策大力支持 [4][5] - 向地球深部要资源、要空间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RTU(远程测控终端系统)是深地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核心设备 [4][5] 上市公司股东减持 - 鼎阳科技多名股东拟询价转让公司股份318.4万股,占总股本的2% [6] - 深深房A控股股东计划减持不超过1011.66万股,辽宁能源持股5.41%的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322.02万股(比例不超过1%) [6] - 香农芯创持股5.13%的股东计划减持不超过463.77万股,浙矿股份实控人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不超过300万股 [6][7] - 梦天家居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拟减持不超过170.41万股(占总股本0.77%),隆华科技持股5.86%的大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000万股(占总股本0.97%) [7] - 新天药业控股股东计划减持不超过705万股(占剔除回购股份后总股本的2.9962%),保龄宝持股7.11%的大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141.7万股(占总股本3%) [7] - 嘉泽新能持股8.6%的股东计划减持不超过8737.97万股(占总股本3%),怡合达实控人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不超过1268.41万股(占总股本2%) [8] - 易天股份控股股东及实控人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合计转让公司股份700.3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 [8]
6亿订单无人接:中国商业航天卡在“最后一公里”
虎嗅· 2025-09-07 17:52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瓶颈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民营火箭公司成熟产品不足 导致招标反复失败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尚未首飞的大运力液体火箭[1][4][16][17][21] 招标困境 - 上海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供给不足[2][3][14][15] - 招标拆分为两个包件:包件一要求4次一箭10星发射 预算6 16亿元 因供应商不足流标;包件二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最终蓝箭航天 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入围[13][14][26]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需在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14年内完成全部部署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申报总量超30000颗卫星 发射时间紧迫[3][6][7] 市场需求 - 卫星产业需求旺盛: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3][11] - 产业链上游景气度提升:铂力特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11][12][28] - 低轨星座需应对太空资源争夺:SpaceX星链计划已发射超1900颗卫星 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8][11] 运力差距 - 发射频率差距:中国2025年上半年35次发射 SpaceX同期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8][18] - 运载规模差距: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国内最大民营火箭引力一号仅4 2吨[18][19] - 成本与可靠性差距:SpaceX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国内报价6-15万元/公斤;猎鹰9号成功率99 43% 国内民营火箭近年多次失利[20] 技术路线 - 固液并举路线: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创全球最大固体火箭纪录 主要服务小型卫星市场[22][23] - 直接研发液体火箭路线:天兵科技 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但尚未实现商业发射[24][25] - 三款重点液体火箭进展:朱雀三号完成九机并联点火试验(7542千牛推力) 天龙三号LEO运力17吨 力箭二号LEO运力12吨计划9月首飞[27] 基础设施与资本 - 发射场建设加速: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增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8] - 资本通道打开: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9]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17:20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严重短缺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合格供应商不足 导致6 16亿元招标反复流标[2][4][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卫星星座必须在严格时限内完成发射 否则轨道和频率资源失效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需在14年内完成超30000颗卫星部署[3][7][8] - 国内民营火箭公司与SpaceX存在显著差距 发射频率、单次运载规模、成本可靠性三个维度均不足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 猎鹰9号运载成本仅2 1万元/公斤 而国内达6-15万元/公斤[9][14][16] -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蓝箭航天朱雀三号、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等未首飞大运力液体火箭 这些火箭运力均超4 8吨但尚未验证可靠性[5][18][23] - 产业链上下游已为规模化发射做准备 发射场扩建、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企业启动IPO 但最终取决于关键火箭首飞成功[24][25] 招标困境与运力短缺 - 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反复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无法满足大规模组网需求[2][4] - 招标调整后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包件二成功吸引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入围 但包件一仍因供应商不足失败[11][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中国星网21天内完成5次发射38颗卫星 垣信卫星已部署90颗但2025年无新发射记录[3][7][9] 国内外运力对比 -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发射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成功率99 43%[9][15][16] - 中国上半年仅35次发射 民营火箭最大运力为东方空间引力一号4 2吨 成本达6-15万元/公斤 2025年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出现发射失利[14][15][17] 技术路线与商业策略 - 中科宇航、东方空间等采用固液并举路线 用固体火箭满足长尾市场 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引力一号创全球固体火箭纪录[19] - 天兵科技、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天龙三号运力达17吨 但尚未首飞[20][23] - 液体火箭可解决组网复杂度问题 单次大运力发射避免卫星多次变轨损耗燃料 缩短组网时间并降低长期运维成本[15] 产业链发展现状 - 上游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铂力特商业航天项目批量生产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10][24] - 发射场基础设施扩容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建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4] - 资本市场支持加强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已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5] 下游应用与商业影响 - 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 显示卫星市场需求旺盛[4][10] - 火箭运力短缺影响终端厂商策略 网翎公司选择先发展高轨卫星服务因低轨星座未建成 运力成本制约终端服务平民化[22] - 运力问题关乎整个产业链商业闭环 只有发射成本下降才能实现万亿级市场规模[22]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22:29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运力瓶颈 - 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6.16亿元人民币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招标失败 [1] -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申报卫星总量突破30000颗 中国星网在2025年7月底至8月中旬通过5次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轨道 垣信卫星截至2025年3月部署90颗在轨卫星 [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在立项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9年内完成10%部署 12年内完成50% 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4] 卫星产业市场需求 - 航天宏图2025年8月签订价值9.9亿元人民币国际卫星及地面系统采购合同 [2][7] - 微纳星空2025年5月中标8.04亿元人民币四川遥感星座总包合同 [2][7] - 铂力特多个商业航天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 [8][21] 运力缺口与技术挑战 - 全行业缺乏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大运力液体运载火箭 [2] - 国内商业火箭发射报价普遍在每公斤6万至15万元人民币 显著高于SpaceX每公斤2.1万元人民币的水平 [13] -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火箭2025年8月15日发射失利 力箭一号遥六火箭2024年12月27日发射后自毁 天龙三号火箭2024年6月30日地面试车坠毁 [13] 民营火箭发展路径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飞行 在民商火箭发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创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纪录 [16] -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资金支持 近期15亿元融资用于天龙三号首飞和批量生产 [17]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九机并联地面点火试验 推力达7542千牛 天龙三号近地轨道运力17吨 力箭二号近地轨道运力12吨计划2025年9月首飞 [19][20] 基础设施与资本支持 -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2025年初开工新建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 [20] -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国内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 2025年7月通过竣工验收 [20] -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均已进入IPO辅导备案阶段 [21] 国际竞争格局 - SpaceX星链计划规划超4万颗卫星 2025年前8个月通过77次发射部署超1900颗卫星 [6] - SpaceX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 同期中国共进行35次航天发射 [6][11] -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成功率99.43% 执行超500次发射 [12][13]
北京经开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600亿
北京商报· 2025-09-04 21:32
宏观经济表现 - GDP上半年增长12.3%,增速在国家级头部经开区中位列第一 [3] - 2020年至2024年GDP年均增速达9.6%,总量突破3600亿元 [3] - 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5% [1] -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超28%,连续三年保持千亿投资强度,工业投资总量和增速均为全市第一 [3] 产业结构与优化 - 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合计超5600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保持在90%以上 [3][6]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由2020年的35%提升至2024年的41% [3] - 信息服务业上半年营收增长23.8%,批发零售业增长25.4%,金融业两项净收入增长31.4% [3] 人工智能产业 - 产业规模超过600亿元,已集聚超过500家人工智能企业 [1][5] - 计划到2025年底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聚集产业链核心企业600家,开放100个标志性应用场景 [6] - 人形机器人产业集聚企业近200家,产业规模超百亿元,拥有国地共建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育新基地 [5] - 全市首个智算服务器“黑灯工厂”将于年底投产,智算产业以每年百亿级增量持续跃升 [5] 商业航天产业 - 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集聚企业170余家 [1][6] - 商业火箭企业集聚度达到全国75%,商业互联网卫星企业集聚度为全国最高 [6] - 建设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北京火箭大街” [6] -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中科宇航力箭一号一箭26星刷新国内纪录 [6] 汽车产业 - 去年完成产值2650亿元,占全市汽车产业总产值的60% [6] - 形成以奔驰为引领的高端汽车和以小米、北汽为引领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两大产业集群 [6] 人才与创新生态 - 人才总量达40万人,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人才贡献率达69% [1][7] - 拥有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5家,占全市的15% [7] - 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8%,总量保持全市第二 [3] - 设立每年10亿元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首期2亿元人才基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7] 对外开放与投资 - “十四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预计超40亿美元,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近14亿美元 [4] - 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高达58.5% [4]
建筑和工程行业周报:IPO进程加快 商业航天发展提速
新浪财经· 2025-08-18 12:31
科创板上市标准调整 - 证监会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扩大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 [1] - 商业航天企业因研发投入大 盈利周期长 依赖风险投资 新标准将加快IPO进程并降低资金成本 [1][2] - 蓝箭航天(估值200亿元) 屹信航天(估值超80亿元) 中科宇航(估值110亿元)等企业已启动IPO辅导备案 [1][2] 商业航天企业技术进展 - 蓝箭航天是国内唯一具备液体火箭全链条研发能力的企业 拥有成熟液体火箭朱雀二号 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计划2025年首飞并回收 [1] - 屹信航天通过新算法新工艺实现卫星载荷小型化 单颗载荷重量控制在50公斤内 功耗降低40% 2024年已为26颗在轨卫星配套物联网载荷 [2] - 中科宇航作为商业航天国家队混改样本 拥有成熟固体火箭力箭一号 液体火箭力箭二号计划2025年首飞(不回收) [2] 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 - 中国商业航天年内将迎来5款可回收火箭密集首飞 包括朱雀三号 天龙三号 谷神星二号 力箭二号 双曲线三号 [2] - 朱雀三号目标将发射成本从朱雀二号的4-5万元/kg降至2万元/kg 天龙三号发射价格已降至2万元/kg [3] - 力箭二号/力箭二号重型单位发射成本分别为3万元/kg和1.5万元/kg 逐步接近SpaceX猎鹰9号2720美元/kg(约1.97万元/kg)的水平 [3] 低轨卫星通信应用拓展 - 华为Mate X6典藏版成为全球首款三网卫星通信手机 支持天通卫星通话 北斗短报文 低轨互联网协同 无地面网络时9秒快速对星 [4] - 华为与中国星网合作测试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 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启众测 Mate 80或采用低轨卫星通讯+eSIM新架构 [4] - 手机终端接入将推动卫星通信服务从专业领域拓展至大众消费市场 提升用户规模并分摊系统建设运营成本 [4] 行业发展趋势 - 商业航天企业IPO进程加速 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推动单位发射成本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2][3] - 低轨卫星星座组网进程有望加快 行业经济效益提升推动健康发展 [4] - 2025年下半年将成为可回收火箭密集发射与低轨卫星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时间节点 [2][4]
商业航天领域近半月内的第三家,中科宇航启动上市辅导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06:39
公司IPO进展 - 公司于8月12日在广东证监局办理科创板IPO辅导备案 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1] - 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1] - 是近半月内第三家启动IPO的商业航天企业 此前有蓝箭航天和屹信航天[1] 政策支持背景 - 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重启未盈利企业科创板上市 首次将商业航天纳入支持范围[1] - 2025年7月国家航天局发布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通知 要求构建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管体系[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 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孵化的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火箭企业[2] - 主营业务包括系列化中大型火箭研制 定制化宇航发射 亚轨道科学试验及太空旅游[2] - 已形成设计-试验-生产-发射全链条体系 拥有国内唯一自主建设运营的固体与液体火箭共用综合性厂房[2] - 2022年7月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成功首飞 实现一箭6星发射[2] - 力箭一号累计将63颗卫星超6吨载荷送入预定轨道[2] - 在民商火箭发射服务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位 业务覆盖中国 欧洲 北美 南亚 中东等区域[2] - 2023年启动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研制 2025年8月6日力擎二号11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半系统试车[2] 财务与融资状况 - 2024年营业收入2.43亿元 净利润-7.48亿元[3]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24.13万元 净利润-3.11亿元 经营状况稍有好转[3] - 累计完成8轮融资 2023年C轮融资6亿元 2024年C+轮融资6000万元[3] - 2024年12月注册资本从4685万元增至3.6亿元 增幅668%[3] - 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股权转让项目计算 公司估值超百亿元[3] - 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公司估值达110亿元[3] 股权结构变化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全资子公司中科力森转让公司285.4054万股股份 占比0.7928%[3] - 转让底价8800.08万元[3] - 新增5名董事强化公司治理[3]
万亿商业航天爆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00:00
商业航天产业动态 - 8月13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成功发射,8月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5天内完成长征八号和长征十二号火箭发射,创下高密度发射纪录,推动商业航天产业2.8万亿元市场规模加速释放 [1] - 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超过去年同期,多款新型号/可复用火箭计划2025年首飞,叠加证监会"6.18"IPO新政发布,商业航天指数连续上涨 [1] - 截至8月14日,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最新份额4.16亿份,年初至今份额新增率118.79%,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4200万元 [1] 商业航天企业IPO进展 - 证监会明确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可尚未盈利"绿色通道,自7月29日起已有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三家启动IPO [1][4] - 星际荣耀披露第二十期上市辅导进展,计划适时申报上市,其双曲线三号火箭将于今年完成首飞及回收 [4] - 星图测控作为"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上市后涨幅超907%,总市值超百亿元,显示二级市场对商业航天热情高涨 [5] 主要商业航天企业技术进展 - 蓝箭航天完成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试验,朱雀二号火箭已商业化运营,朱雀三号计划今年首飞并回收 [2] - 屹信航天通过新算法实现卫星载荷小型化,单颗重量控制在50公斤内,功耗降低40%,2024年为26颗在轨卫星配套载荷 [4]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火箭已商业化运营,力箭二号计划8月底首飞 [4] - 星际荣耀"星际归航"号火箭回收驳船下水,为全国首艘海上运载火箭回收船 [4] 商业航天产业估值与市场表现 - 蓝箭航天估值200亿元,中科宇航110亿元,屹信航天超80亿元,星际荣耀约150亿元,四家企业总估值超500亿元 [4][5] - 胡润研究院《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商业航天企业估值持续攀升 [4] - 航天测控管理企业星图测控上市后股价从6.92元飙升至69.7元,涨幅超907% [5] 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 - 卫星组网发射频率从间隔两个月提升至"月发"甚至"9天3发",GW星座计划2030年前发射约1300颗卫星,之后年均1800颗 [7] - 上游卫星研制企业订单增加,银河航天通过模块化设计缩短80%研制周期,吉利卫星工厂单星生产周期压缩至28天,成本下降45% [7][8] - 民营火箭发射成本有望随可重复使用技术成熟而大幅下降,朱雀三号、双曲线三号等技术突破将增强价格竞争力 [8] - 下游应用围绕"通、导、遥"拓展,三大运营商推出卫星通信服务,卫星导航应用市场预计年复合增速15%,遥感应用市场增速有望恢复至30% [10] 投资机会与产业前景 - 上游核心部组件厂商有望率先受益于需求爆发,箭体结构件、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件、传感器等相关上市公司被看好 [8][10] - 智能驾驶、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与商业航天在集成电路、惯性导航等领域存在交叉应用机会 [10] - 商业航天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星箭研制核心力量以500亿估值为起点撬动更大价值空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