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箭一号

搜索文档
万亿商业航天爆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00:00
商业航天产业动态 - 8月13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成功发射,8月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5天内完成长征八号和长征十二号火箭发射,创下高密度发射纪录,推动商业航天产业2.8万亿元市场规模加速释放 [1] - 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超过去年同期,多款新型号/可复用火箭计划2025年首飞,叠加证监会"6.18"IPO新政发布,商业航天指数连续上涨 [1] - 截至8月14日,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最新份额4.16亿份,年初至今份额新增率118.79%,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4200万元 [1] 商业航天企业IPO进展 - 证监会明确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可尚未盈利"绿色通道,自7月29日起已有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三家启动IPO [1][4] - 星际荣耀披露第二十期上市辅导进展,计划适时申报上市,其双曲线三号火箭将于今年完成首飞及回收 [4] - 星图测控作为"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上市后涨幅超907%,总市值超百亿元,显示二级市场对商业航天热情高涨 [5] 主要商业航天企业技术进展 - 蓝箭航天完成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试验,朱雀二号火箭已商业化运营,朱雀三号计划今年首飞并回收 [2] - 屹信航天通过新算法实现卫星载荷小型化,单颗重量控制在50公斤内,功耗降低40%,2024年为26颗在轨卫星配套载荷 [4]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火箭已商业化运营,力箭二号计划8月底首飞 [4] - 星际荣耀"星际归航"号火箭回收驳船下水,为全国首艘海上运载火箭回收船 [4] 商业航天产业估值与市场表现 - 蓝箭航天估值200亿元,中科宇航110亿元,屹信航天超80亿元,星际荣耀约150亿元,四家企业总估值超500亿元 [4][5] - 胡润研究院《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商业航天企业估值持续攀升 [4] - 航天测控管理企业星图测控上市后股价从6.92元飙升至69.7元,涨幅超907% [5] 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 - 卫星组网发射频率从间隔两个月提升至"月发"甚至"9天3发",GW星座计划2030年前发射约1300颗卫星,之后年均1800颗 [7] - 上游卫星研制企业订单增加,银河航天通过模块化设计缩短80%研制周期,吉利卫星工厂单星生产周期压缩至28天,成本下降45% [7][8] - 民营火箭发射成本有望随可重复使用技术成熟而大幅下降,朱雀三号、双曲线三号等技术突破将增强价格竞争力 [8] - 下游应用围绕"通、导、遥"拓展,三大运营商推出卫星通信服务,卫星导航应用市场预计年复合增速15%,遥感应用市场增速有望恢复至30% [10] 投资机会与产业前景 - 上游核心部组件厂商有望率先受益于需求爆发,箭体结构件、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件、传感器等相关上市公司被看好 [8][10] - 智能驾驶、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与商业航天在集成电路、惯性导航等领域存在交叉应用机会 [10] - 商业航天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星箭研制核心力量以500亿估值为起点撬动更大价值空间 [10]
资本与产业双驱 万亿商业航天爆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23:43
商业航天产业动态 - 8月13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成功发射 8月以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5天内连续完成长征八号和长征十二号火箭发射 创下我国高密度发射纪录 推动商业航天产业2.8万亿元市场规模加速释放 [1] - 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超过去年同期 多款新型号/可复用火箭计划2025年完成首飞 商业航天指数连续上涨 [1] - 证监会"6.18"IPO新政发布 明确把商业航天纳入"可尚未盈利"的绿色通道 [3] 资本市场表现 - 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超4200万元 最新份额4.16亿份 年初至今份额新增率达118.79% [2] - 自7月29日起已有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三家商业航天企业启动IPO [4] - 星际荣耀披露第二十期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计划适时进行上市申报 [5] - 蓝箭航天估值200亿元 中科宇航估值110亿元 屹信航天估值超80亿元 星际荣耀估值约150亿元 四家企业总估值超500亿元 [5][6] - 星图测控(920116.BJ)上市后股价涨幅超907% 总市值超百亿元 [6] 企业技术进展 - 蓝箭航天完成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 拥有成熟液体火箭朱雀二号 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计划今年首飞 [4] - 屹信航天实现卫星载荷小型化 单颗卫星载荷重量控制在50公斤内 功耗降低40% 2024年已为26颗在轨卫星配套物联网载荷 [4] - 中科宇航拥有成熟固体火箭力箭一号 液体火箭力箭二号计划8月底完成首飞 [4] - 星际荣耀"星际归航"号火箭垂直回收驳船下水 双曲线三号火箭计划今年完成首飞及回收 [5] 产业发展趋势 - 国内大型低轨卫星组网频率从间隔两个月提升至"月发" 甚至"9天3发" [8] - GW星座预计2030年前完成约1300颗卫星发射 2030年后年均发射量将达1800颗 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数量达90颗 [8] - 卫星研制企业批量化生产能力提升 银河航天缩短80%研制周期 吉利卫星超级工厂单星生产周期压缩至28天 年产能力500颗 成本下降45% [8] - 民营火箭发射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朱雀三号、双曲线三号等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走向成熟 [9] - 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年复合15% 卫星遥感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增速有望恢复至30% [11] 产业链机会 - 上游核心部组件厂商有望率先迎来业绩增长 重点关注箭体结构件、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件、传感器相关企业 [9][10] - 下游应用围绕"通、导、遥"三大基础板块拓展 卫星通信服务从应急工具升级为常态化服务 [11] - 智能驾驶、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与商业航天在集成电路、惯性导航、雷达等领域存在交叉应用机会 [11]
又一商业航天公司,IPO新动作
上海证券报· 2025-08-13 13:35
| 辅导 对 象 | | 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 | --- | --- | --- | --- | --- | | 成立日期 | | 2018年12月19日 | | | | 注册资本 | | 36.000 万元 | 法定代表人 | 杨教强 | | 注册地址 | | 广州市南沙区翠樱街 1 号 1702 室 (仅限办公) | | | | 控 股 股 东 及持股比 | | | 控股股东为北京鹏教君联空间技术中心(有限合伙),持股比例为 | | | 例 | 27.7476% | | | | | 行业分类 | | C37 铁路、船舶、航空航 | 在其他交易场 所(申请) 挂 | 无 | | | | 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牌或上市的情 | | | | | | 況 | | | 备 | 注 无 | | | | | 辅导协议签署 2025 年 8 月8日 | | --- | | 日 间 | | 辅导 机 构 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 律 师 事 务 所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 |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特殊普通合伙) | 中科宇航是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企业。据其官网介绍,公 ...
商业航天驶入发展快车道 相关概念股表现活跃
证券日报· 2025-07-04 00:07
商业航天行业动态 - 中科宇航研发的"力箭二号"运载火箭将于2024年9月首飞 该火箭将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轻舟货运飞船的初样试飞船 未来其助推器、发动机等部件可重复使用以降低成本 [1][2] - 2024年6月以来商业航天板块热度攀升 近一个月32家相关公司接受机构调研 7月3日多只商业航天概念股涨幅超9%或涨停 [1] - 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是推动商业航天板块活跃的关键因素 2015年国家首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 2024-2025年商业航天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4] 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 - 多家企业实现技术突破:箭元科技完成"元行者一号"火箭回收试验 蓝箭航天完成朱雀三号一级动力系统试车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进入地面试验阶段 [2] - 可重复使用技术推动行业从"单次发射"向"可回收"跨越 预计2025-2026年为关键验证期 成功后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并提升效率 [2][3] - 2024年我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 其中商业发射43次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等新型设施显著提升发射效率 [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从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2.3万亿元 复合增长率22.9% 预计2025年达2.8万亿元 [4] - 发射基础设施加速建设 全国形成"沿海+内陆"互补的航天发射网络 多个发射工位处于建设或规划阶段 [3] 产业链公司布局 -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为商业火箭提供碳纤维产品用于固体动力发动机壳体 [6] - 湖南飞沃新能源的紧固件产品已进入商业火箭领域 [7] - 超捷紧固系统已交付火箭箭体结构件包括壳段、整流罩等产品 [7] - 泰胜风能与整箭制造商战略合作 布局火箭箭体结构、贮箱产品及发射回收设施 [7]
“产学研”融合发展 推动广东商业航天驶入发展“快车道”
证券日报· 2025-05-18 23:44
商业航天发射成功 -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6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包括南方科技大学研发的首颗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天仪34星" [1] - 此次发射标志着广东商业航天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 [1] 广东商业航天政策支持 - 珠海市印发《实施方案》,提出2026年提升商业航天发展能级,2028年形成卫星研制牵引的发展格局 [1][3] - 广东省提出2026年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打造"双核多点"产业空间布局 [2] - 阳江市注资1亿元成立商业航天科技公司推进卫星发射母港建设 [1] 产业链布局 - 广州形成运载发射、卫星研制和航天应用全产业链,聚集中科宇航、海格通信等头部企业 [2] - 深圳卫星导航终端整机产业规模全国第一,车载卫星导航仪占全国40%以上市场份额 [2]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火箭产业化基地填补广东航天制造业空白,带动千亿元级关联产业链 [4] 企业动态 - 海格通信深度参与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业务范围扩展至网络运营及运维服务 [4] - 珠海航宇微科技专注宇航电子、微纳卫星星座及卫星大数据技术研发 [5] - 阳江航天发射母港项目总投资92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 [5] 行业专家观点 - 广东拥有成熟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创投生态,有望在商业航天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3] - 深圳湾众咨询指出广东商业航天产业链竞争力全国前列,产业规模显著提升 [5]
商业航天研究报告2024
泽平宏观· 2024-12-15 23:01
商业航天与太空经济的重要性 - 商业航天是国家航天能力的延伸,聚焦市场化机制和商业化盈利,在卫星通讯、星链发射、太空补给等领域形成有力补充[2] - 21世纪下半叶太空观光、深空探测、外星移民等太空经济项目或迎需求爆发,参与全球商业航天竞争是航天大国的必由之路[2] - 轨道资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商业航天是占领稀缺轨道资源的最佳选择,例如SpaceX星链占全球在轨卫星超60%[4] - 全球在轨工作航天器达9850个(2023年),其中通信卫星占71%,对地观测卫星占14%,美国6736个、欧洲1275个、中国892个[4] - 航天事业从冷战"太空竞赛"转向"太空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商业航天承载全球化合作使命[6] SpaceX超越NASA的核心因素 - 2023年SpaceX完成98次发射(占全球44%),部署1984颗星链卫星,运送1600吨载荷(占全球80%)[7] - 研发效率对比:SpaceX研发速度是NASA两倍,成本仅NASA十分之一;项目超支幅度1.1%(NASA为90%),超支频率50%(NASA为90%)[10][12] - 成本控制突破:NASA航天飞机运输成本27万美元/公斤,SpaceX降至1410美元/公斤[12] - 工程师文化驱动:采用消费级部件替代专业设备(如龙飞船门闩降本98%),超标准验证物理模型[12][14] - DARPA风险投资赋能:早期获得国防订单和NASA合作,累计获135亿美元订单完成技术积累[16][18] 全球商业航天发展历程 欧美阶段 - 1961年首颗商业卫星发射,1980年法国阿里安空间成为首家商业发射公司[19] - 2008年SpaceX猎鹰1号首飞,2012年首次私营企业完成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19] - 2023年维珍银河首次送乘客进入太空,2024年SpaceX星舰助推器回收标志私营技术领先国家项目[19] 中国阶段 - 2015年民营资本开放,"北京二号"启动商业航天;2018年首枚民营亚轨道火箭发射成功[20] - 2023年中国67次发射(世界第二),商业发射26次成功率96%;2024年朱雀三号完成垂直起降试验[20]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预计2025年实现"月月有发射",推动全产业链闭环[21] 全球航天竞争格局 - 2023年全球发射223次(历史新高),总质量1490吨,中美俄占70%以上发射量[22][24] - 中美主导发展:中国长征系列十年发射增长3.3倍,SpaceX猎鹰系列从3次增至96次(2023年)[24] - 运载能力对比:长征12号LEO运载12吨,SpaceX猎鹰重型达63.8吨,星舰远期规划超250吨[26] - 商业航天三巨头:SpaceX(可回收技术)、蓝色起源(太空旅行)、维珍银河(旅游服务)[26] - 中国代表企业: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中科宇航(一箭26星纪录)、天兵科技(闭式循环发动机)、银河航天(卫星互联网)[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