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小子

搜索文档
百企汇聚成势!未来科学城崛起机器人产业高地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12 15:04
松延动力项目进展 - 松延动力成为北京未来星科创业投资基金首个直投项目,其人形机器人"小顽童"和"旋风小子"在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分获第二、三名 [1] - 2025年3月公司入驻昌平未来星科能源谷智造产业园,同期发布低成本高性能N2双足人形机器人,三个月内实现批量化生产 [1] - 截至2025年6月,N2机器人订单量突破1000台,成为业内少数实现量产化交付的企业 [1] 昌平区机器人产业集群 - 昌平区已聚集超百家机器人企业,形成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 [2] - 政府规划"1+5+1"产业体系:1个核心(人形机器人)+5大整机领域(医疗健康/家用服务/特种/协作/物流机器人)+1个关键零部件集群 [2] - 细分赛道代表企业包括:具身智能(松延动力等7家)、医疗健康(图湃医疗等12家)、工业协作(珞石机器人等30+家)、关键零部件(和光伟业等19家) [3] 产业基础设施与配套 -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昌平)总建筑面积6.46万㎡,2025年底交付,设计参数适配生产需求(层高6米、承重2t/㎡、柱距8.4米×8.4米) [6][7][9] - 区域拥有41所高校资源(北航、清华科学城等)及小米"黑灯工厂"等高精尖项目 [3] - 公共服务平台包括赛迪国家机器人检验检测平台,2023年获工信部1亿元数字化转型资金支持 [4] 政策支持体系 - 《昌平区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措施》包含10项政策:关键技术攻关最高补贴500万元、房租补贴上限500万元、优质项目落地最高支持1亿元 [12] - 首批实施指南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按投入20%补贴)和创新成果首试首用(按市级奖励50%配套),最高分别支持500万元和200万元 [14][15] - 人才服务实现企业开办1日办结,政策审批最快7个工作日完成 [16] 应用场景与生态建设 - 开放养老照护、医疗辅助、应急救援等民生领域场景,推动商贸物流/智慧教育等服务业升级 [17] - 未来科学城构建"核心技术攻关-场景验证-规模化量产"全周期生态,形成超百家企业集聚、产业规模破百亿的标杆园区 [18]
《人形机器人进化论》报告发布:技术迭代让商业化更成熟
机器人圈· 2025-06-05 17:21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 - 人形机器人技术出现拐点,大脑硬件与小脑运动能力、软件和大脑智能程度均取得突破[1] - "天工"人形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夺冠,松延动力N2被认为跑步姿势最优[2] - 核心竞争力包括软硬协同优化、故障自愈机制(如关节过热时切换备用控制模式)、长周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3] - 行业壁垒体现在供应链深度绑定、专利布局密度和标准化话语权等"暗线能力"[3] - 2024年初全球人形机器人普遍易摔倒,年底T1机器人已能在足球对抗中保持平衡并实现1-2秒自主起身[3] 应用场景拓展 - 应用场景覆盖工业、家庭、体育、文教、零售六大领域,分为结构化、定制型和开放性三类[4] - 2025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3月增速达7.7%[4] - 2025年3月工业机器人产量61,906套(同比+16.7%),服务机器人1,093,097套(同比+2.2%)[4] - 灵宝CASBOT 01已交付科研高校(用于算法研究、教学)和能源客户(矿井/核电站危险作业)[5][6] 产业链发展 - 产业链上游为核心零部件(芯片/电池/传感器),中游为本体制造,下游为场景应用[7] - 北京计划到2027年培育50家产业链企业,推出50款量产产品,实现100项规模化应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7] - 行业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硬件突破→市场拓展→发现软硬件短板→迭代升级→软件发展驱动下一轮硬件革新[7] 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通过马拉松、格斗等赛事展示技术突破,获得市场关注但伴随争议[8] - 行业正加速降本,为进入消费级市场做准备[1]
一个机器人要跑马拉松,需要做些什么?
后浪研究所· 2025-04-19 18:30
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概况 - 赛事于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行,采用人机同跑双赛道形式,吸引12000名人类选手和22个机器人参赛[7][11] - 21支参赛队伍来自不同企业和高校,包括灵宝机器人队、轩辕机器人队等,队名风格多样[2] - 机器人身高差异显著,最高180cm(天工Ultra/逐日行者),最矮75cm(0306小巨人),最重达88kg(轩辕机器人)[2] 参赛机器人技术特点 - **运动性能**:天工Ultra以12km/h速度领先全球,具备复杂地形适应能力;行者二号续航超6小时,行走距离突破百公里[5] - **商业化应用**:松延动力N2身高110cm/20kg,动态性能优异,已量产销售600-700台,单价3.99万元,客户含科研机构及商场童装模特[16] - **结构优化**:魔法原子小麦机器人通过40kg负重测试,关节抗冲击性强;松延动力对N2脚踝进行结构强化,采用EVA材质鞋底减震[19][20][21] 赛事筹备与测试过程 - **备战策略**:松延动力3月14日发布空翻机器人后转向马拉松准备,每日进行7小时路面训练[14][26] - **技术挑战**:公司通过算法调试、硬件加固(如齿轮箱加厚50%)、增程技术研发应对21公里续航问题[12][20][31] - **风险管控**:魔法原子配备4台备用机应对关节磨损,允许比赛中更换机器人和补能[20] 赛事表现与行业影响 - **比赛结果**: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钟夺冠,松延动力包揽第二(小顽童)和第四(旋风小子),季军为行者二号[44][47][51] - **现场亮点**:宇树机器人表演鲤鱼打挺,BoosterTI中途跳舞互动,最小机器人"小巨人"与观众打招呼[37][40] - **行业意义**:赛事成为技术展示平台,设置最佳步态奖等特别奖项,推动运动算法和商业化落地验证[32][35] 企业战略与市场定位 - **技术验证**:松延动力通过赛事倒逼产品稳定性提升,魔法原子侧重大人形机器人可靠性测试[15][19] - **品牌曝光**:松延动力N2空翻视频获全球关注,赛事中采用双机器人策略(速度型/拟人型)强化展示效果[14][33] - **研发方向**:行业聚焦关节抗冲击(如清华通班队使用护膝)、能量回收系统及地形适应能力突破[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