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农机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第45周:跨境出海周度市场观察
艾瑞咨询· 2025-11-21 08:07
低空经济 - 广东低空经济企业近期取得显著突破,小鹏汇天在迪拜完成"陆地航母"全球首飞并建成万台级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年产能达1万台[3] - 亿航智能发布长航程载人航空器VT35并在泰国推进商业运营,广汽集团飞行汽车计划年底启动示范航线[3] - 广东通过"技术+政策+生态"优势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目标2026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深圳推出高额奖励措施,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低空装备测试基地[3] - 企业出海采取技术输出与生态共建模式,如亿航在东南亚拓展、小鹏在中东布局,产业从技术突破转向规模化应用[3][4] 品牌出海策略 - 中国企业出海进入深水区,品牌建设从"卖产品"转向"卖认同",关键在于融入目标市场文化以实现长期变现[5] - 全球消费者更注重品牌价值观共鸣,单纯强调性价比易陷入价格战,品牌需避免内容同质化,通过本地语言、文化符号和礼仪提升信任[5] - 实现品牌融入的策略包括建立文化画像、借助本地KOL和UGC内容、结合节日与社会议题、讲述本地化品牌故事,以及用数据驱动内容创新[5] 储能行业出海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海外订单规模达186GWh,同比增长超220%,中东、欧洲和澳大利亚为主要市场,占比近60%[6] - 美国市场因关税壁垒和政策限制占比不足3%,海外市场成为消化国内产能的重要渠道,但也面临贸易壁垒、认证标准等挑战[6] - 为破局,中国企业采取产业链协同出海、深度本地化运营及拓展新兴市场等策略,技术路线多元化推进,钠电池和液流电池加速国际化[6] 智能农机出海 - 中国农业领域国际展会密集举行,"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成为核心亮点,展示纯电驱动新能源拖拉机、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农机产品[7] - 杨凌农高会吸引近50国企业参展,智慧农业装备展现新质生产力实践,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在埃塞俄比亚开幕,标志中非农业科技合作进入新阶段[7][8] 汽车出海 - 2021年至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从201万辆增至586万辆,2025年前三季度达571万辆,同比增长21%[9] - 中国车企通过本地化生产、技术合作及品牌并购拓展全球市场,在欧洲市场份额达7.4%,在东南亚与南美利用政策红利扩大份额,在独联体填补俄罗斯市场空白[9] - 出海策略从"卖产品"升级为"建生态",推动全球化竞争[9] 游戏出海 - 截至2025年10月全球游戏玩家达36亿,移动玩家占30亿,中国手游《Whiteout Survival》收入35亿美元[10] - 全球移动游戏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44.5亿美元增至2033年342.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0.05%,俄罗斯是重要手游出海市场,中国产品占其收入TOP30的13款[10] 服务机器人出海 - 中国服务机器人在韩国市场表现亮眼,石头科技在扫地机器人领域市场份额超过50%,其高端产品因清洁效率和便利性深受消费者青睐[11] - 配送、清洁和巡检机器人在酒店、餐厅及工业场景中应用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中国企业通过高性价比和创新技术从"技术学习者"转变为"创新引领者"[11] 东南亚市场洞察 - 东南亚人口年轻化、经济活跃,中国商品通过电商热销,低价策略受欢迎,政策支持推动电子钱包普及,电商增长迅速[12] - 中国家电企业在东南亚建厂规避风险,智能制造降低成本,线下零售主导但电商集中度高,智能化、健康家电需求上升[12] 体育IP出海 - 2025亚洲体育产业峰会在上海举行,探讨体育产业发展机遇,中国体育产业年均增速达16%但存在"单腿驱动"问题,潜力巨大[13] - 中国体育IP迎来出海契机,有望引领亚洲体育商业新范式,峰会启动亚洲体育生态共建行动及朱雀展翅计划2.0[13] 头部品牌动态 - 字节跳动海外版AI应用Cici在印尼、墨西哥等市场快速增长,采用免费策略吸引用户,依托TikTok生态推广但隐去字节背景[14][15] - 滴滴在墨西哥上线500辆纯电动汽车(广汽埃安、江汽集团),为拉美首个标准化纯电专车服务,计划到2030年在墨西哥推广10万辆电动车[16] - 美团一季度营收达866亿元同比增长18%,海外业务Keeta在香港、沙特迅速扩张并计划进军巴西,闪购和出海业务成为未来增长点[17] - 菜鸟与泰国万客隆合作推出iWMS拣选包装系统使效率提升140%,日配送能力从1.5万单增至10万单,菜鸟物流科技已落地27国[18][19] - 理想汽车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开设首个中亚授权零售中心,销售增程式电动车,海外布局采用授权经销商模式,优先拓展中亚和中东市场[20] - TCL智家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143.46亿元(+2.87%),净利润9.77亿元(+18.45%),海外自有品牌收入增66.18%,连续17个季度增长[21] - 新石器完成超6亿美元D轮融资,计划明年在阿联酋部署5000台无人车,无人车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商业价值显著增长[22] - 宇树科技推进IPO进程,全球消费级足式机器人市占率超60%,海外业务占比50%,产品覆盖52个国家,2025年工业巡检机器人订单同比增长220%[23]
湖南加快农机装备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行业总体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农机装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1] - 到2027年,智能农机占比超过60%,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 [1] -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 - 力争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以上、省级平台10个以上 [1] 产业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 - 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机装备产业深度融合 [1] -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柔性生产线和智能制造系统 [1] - 加速发展具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精准控制、无人操作等功能的高端智能农机装备 [1] - 鼓励骨干企业建设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提供远程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共享调配等服务 [1] - 打造农机数字孪生创新平台,强化仿真设计、虚拟测试和远程运维应用 [2] 新兴技术领域布局 - 前瞻布局农业机器人、农业低空经济、智能农业传感器等新兴产业领域 [3] - 重点突破农业机器人环境感知、自主导航、机群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 [3] - 研发示范果蔬采摘、精准施药、自主运输、畜禽养殖等机器人装备 [3] - 支持无人机在播种、施肥、植保、监测、吊运、物资运输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3] - 鼓励传感器企业与农机企业协同创新,开发适用于复杂农业环境的专用智能传感器 [3] - 鼓励在农机装备领域开展再制造推广应用,支持对旧件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 [3]
农业投资,正迎来“牛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20:10
文章核心观点 - 农业投资正迎来“牛市”,在“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政策东风下,农业产业升级窗口进一步打开,机遇持续十余年,但关键布局期就在当下两三年 [1] - 硬科技的持续渗透正打破农业是资本“禁区”的刻板印象,用4.0工业赋能1.0农业,将使农业产业快速跃迁 [3] - 资本端的参与方式正经历深刻重构,从传统“补贴”转向“股权投资”的“补改投”变革,基金化将成为涉农资金的主流运作方式 [6] - 资本与技术的浪潮需融入具体区域与产业才能结出果实,全国各地正以不同玩法开启农业现代化竞速赛 [11][12] 认知破冰:资本对农业态度的转变 - 长期以来农业被视为资本“禁区”,存在周期长、风险高、产业链脆弱等问题,资本不敢轻易进场 [3] - 硬科技渗透成为改变行业认知的重要载体,无人机、智能农机等智慧农业的应用能看到不错爆发点 [3] - 用4.0工业赋能1.0农业,农业产业将快速跃迁到至少3.0 [3] - 以大疆、极飞为代表的中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20万架,年作业量超过26亿亩次 [3] 产业端的新思考与关键破局点 - 品类选择是避免重资产与同质化竞争的前提,例如佳沃集团在猕猴桃上栽跟头却在蓝莓上获得成功 [4] - 品牌是另一破局关键,广东荔枝以“东方爱情果”新定位重塑形象,为打开高端市场提供新路径 [5] - 必须用工业化思维系统推动农业发展,打破“靠天吃饭”的标签 [3][5] 资本端参与方式的深刻重构 - 核心驱动力是“补改投”变革,从传统资金“补贴”转向“股权投资”,更注重资金循环和回报,追求可持续性 [6] - 转变核心在于让资金实现“自我造血”,并构建“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未来五到六年基金化将成为涉农资金主流运作方式 [6] - 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和“给钱方”转变为“陪跑员”与“服务者”,尝试为企业匹配科研资源并协助对接高端渠道 [6] - “农投会”平台由市场化投资与产业服务机构携手地方农业投资平台联合发起,旨在打造协同生态 [6] 产业融合:区域实践与差异化路径 - 上海着力打造“精品农业”之路,不追求面积规模而是聚焦价值提升,提出“像做芯片一样做农业,像运营奢侈品一样运营品牌” [12] - 大型国企在资源整合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体系内协同试图打通从生产到营销的全链条 [12] - 民营企业在细分领域寻找确定性,但参与规模化运营时资金链是主要挑战之一 [13][14] - 区域公共品牌打造成为突围路径,例如南充农投通过统一品牌整合本地企业资源并依托电商直播基地拓展销售 [14] 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 转型之路存在阻力,需要打破利益格局并填补人才缺口,很多地方需要强力推动才能打开局面 [9] - 从2024年起,各地引导设立农业基金的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科技、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正成为资本汇集的新热土 [9] -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在果蔬等细分领域尚未诞生大批百亿市值公司,这恰恰说明存在结构性机遇和巨大价值洼地 [8]
AI赋能“智慧农耕”让种田更精准省心
中国经济网· 2025-11-14 16:03
农业科技整体进展 - 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至63.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 [1] - 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1] - 智慧农业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支撑 [1] 低空装备与无人机应用 - 农用无人机已成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标准生产工具 [2] - 农业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20万架,累计作业面积超过4亿亩 [2] - 农用无人机日均作业面积达1000-2000亩,实现害虫防治“快、准、狠”,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降低劳动成本 [3] - 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技术已在规模化生产中广泛应用 [2] 智能农机装备发展 - 纯电驱动新能源拖拉机、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等高端智能农机特色凸显 [4] - 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最高可搭载32个激光头,每个激光头每小时可除掉1万棵杂草,对农田零污染 [4] - 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采摘机器人、AI育种装备等前沿科技装备在多个展会上集中亮相 [4] 生产效率与模式变革 - 智能农机将以往需多人多日完成的农活缩短至几小时内精准完成 [5] - 农民可通过海量数据分析作出精准决策,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提高粮食产量 [5] - 农机化水平提升催生专业农机手跨区作业、代耕代收等社会化服务模式 [5]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 [6] - 力争到2035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40%以上,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 [6] - 国务院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6] - 智慧农业具有数据要素、数智技术、数字经济三大驱动力,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6]
十二家产投机构沪上结盟 共组农投会掘金农业“牛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14:38
行业趋势与认知转变 - 农业投资正迎来“牛市”,行业趋势是首要考量 [1] -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政策支持下,农业产业升级窗口进一步打开,关键布局期在当下两三年 [2] - 长期以来农业被视为资本“禁区”,具有周期长、风险高、产业链脆弱的特点,但认知破冰已经开始 [3][4][6] - 硬科技持续渗透是打破刻板印象的关键,无人机、智能农机等智慧农业成为改变行业认知的重要载体 [7][8] - 用工业化科技在农业上做小应用就能看到不错的爆发点,用4.0工业赋能1.0农业可使产业快速跃迁至3.0 [9][10] 技术应用与市场数据 - 以大疆、极飞为代表的中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20万架,年作业量超过26亿亩次 [12] - 极目科技专攻丘陵山地无人机,载重不断提升,海外销售大幅增长 [11] - 智慧农业降本增效的“中国方案”正走向全球 [13] - 品类的选择是避免重资产与同质化竞争的前提,例如猕猴桃项目栽跟头而蓝莓项目获得成功 [15] - 品牌是破局关键,广东荔枝以“东方爱情果”新定位重塑形象,为打开高端市场提供新路径 [16] 资本运作模式变革 - 核心驱动力是“补改投”变革,即传统资金“补贴”转向“股权投资” [20] - 产业基金注重资金循环和回报,追求可持续性和“自我造血”,构建“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 [21] - 未来五到六年基金化将成为涉农资金主流运作方式,不懂基金运作的农业主体或将寸步难行 [23] - 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和“给钱方”转变为“陪跑员”与“服务者”,尝试为企业匹配科研资源并对接高端渠道 [23][24] - 从2024年起各地引导设立农业基金的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科技、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成为资本汇集的新热土 [35][36] 产业平台与生态构建 - “农投会”平台由市场化投资与产业服务机构携手地方农业投资平台联合发起,旨在打造协同生态 [25] - 平台参与者包括广州江楠集团、阿拉丁控股、百果园投资、方正多策基金等机构 [25] - 广州江楠集团深耕农产品流通三十余年,其遍布全国的产销网络成为链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枢纽 [26] - 阿拉丁控股从能源转向农业被业内视为重要风向标 [27] -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在果蔬等细分领域尚未诞生大批百亿市值公司,存在结构性机遇和巨大价值洼地 [29] 区域发展与实践路径 - 上海着力打造“精品农业”之路,不追求面积规模而是聚焦价值提升,用工业思维绣农业之花 [40][41] - 大型国企在资源整合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体系内协同试图打通从生产到营销的全链条 [42][45][46] - 民营企业在细分领域寻找确定性,但参与规模化运营时资金链是主要挑战之一 [47][48] - 区域公共品牌成为突围路径,通过统一品牌整合本地企业资源并依托电商直播基地拓展销售 [50][51][52] - 整合之路面临挑战,部分新成立的平台公司对农业和市场认知有限,不敢试错 [54]
四川林草机械装备产业园区在达州挂牌 建设全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林装备制造高地
四川日报· 2025-11-10 10:28
产业园区挂牌与项目启动 - 四川林草机械装备产业园区正式挂牌并同步启动3个核心支撑项目,包括丘陵山区现代农林机械展示体验中心、智能农林机械装备产业园和低空农林机械装备产业园 [1] - 园区位于达州达川产业新区,依托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林装备制造高地 [1] - 同步启动的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额为4.67亿元,覆盖无人机整机制造、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制造、农林机械4S服务等领域,并已确定多家入园意向企业 [1] 现有产业基础与产能 - 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已建成生产线18条,并已下线产品35款 [1] - 现有产品线覆盖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及零部件生产等多个领域,专注研发制造适配丘陵山区的现代农机 [1] 政策与产业发展支持 - 省林草局将从政策、资金、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全方位支持园区建设,旨在加快发展林草新质生产力 [1] - 支持方向包括推进林草机械装备"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发展,以补齐林草机械装备短板 [1]
智慧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选股宝· 2025-11-09 22:58
行业政策与目标 - 农业农村部发布《智慧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满足智慧农业发展需求的先进适用标准体系 [1] - 标准体系建设将围绕基础通用、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发展需求,逐步实现智慧农(牧、渔)场建设与管理等环节有标可依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智能农业市场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50亿元,同比增长11.7% [1] - 在政策红利与技术迭代驱动下,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200亿元 [2] - 行业处于成长初期,对比全球市场,农业机械化、作业智能化程度远低于其他领先国家,市场空间广阔 [1] 行业驱动因素 - 得益于全方位政策红利支持,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推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与结构持续优化 [1] - 政策红利与技术迭代是驱动行业增长的关键因素 [2] 相关公司业务 - 托普云农是国内领先的智慧农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业务包括农业信息化相关智能硬件设备和智慧农业项目 [3] - 一拖股份加快推进布局智慧农业应用、成套等新业务,提供集智能农机、精准作业系统、农业数据平台于一体的解决方案 [3]
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科技日报· 2025-10-21 07:56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务院印发意见提出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这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 [1] - “十四五”时期农业数智化转型在科研、生产、装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从2021年25.4%提升至2023年27.6% [2] - “十五五”期间需重点突破核心技术自主性不足等六大问题,并从六个方面发力促进转型升级 [5] 农业数智化转型现状 - 农业生产信息化率由2021年25.4%上升至2023年27.6%,其中养殖业数字化率达35%,大田种植信息化率为26.4% [2] - 2024年海洋智慧牧场市场规模约6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 [2] - 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超10万个,无人机植保作业面积超21亿亩次,累计推广应用北斗终端设备达270万台(套) [3] - 2024年智能农机装备市场规模达118亿元,同比增长122.64%,截至2025年2月已建成1000多个无人农场 [3] - 种植业设施面积达4000万亩,设施蔬菜年产量超2亿吨,设施养殖的肉蛋奶和养殖水产品占比分别达70%和52% [3] - 全国建成超10万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农业农村部累计支持建成34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及116项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 [3] -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00多亿元支持智慧农业基建,“高标准农田数字化改造”补贴达30% [4] 未来发展方向与重点 - 借助前沿技术加速智能品种培育,发挥种业企业主导作用,构建商业化育种机制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5] - 针对种植、养殖、渔业等领域特点进行数智化升级,种植业依托机器人和无人机,畜牧业应用计算机识别技术,渔业推广智能增氧和精准投喂系统 [6] - 发展自主智能农机装备规模化应用,研发集成感知与控制技术的智能农机,促进农机与物联网融合,强化农户操作培训 [7] - 促进设施农业转型,发展新型柔性机器人等精细化工具,建立技术服务平台降低使用门槛,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8] - 构建高质量智慧农业数据集,建立数据标准和流通规则,由政府搭建统一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深化隐私计算等技术应用 [9] - 强化智能农业系统应对极端气候能力,试点气候智慧农业示范区,构建灾害快速响应体系,加快环境智能作物育种 [9]
聚焦新“薯”业,引领新“食”代,两大国际盛会即将于潍坊启幕
齐鲁晚报网· 2025-10-15 21:15
活动概况 -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和第三届潍坊国际食品农产品博览会将于10月27日至29日在潍坊富华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1] - 活动旨在集中展示农食产业前沿成果,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和农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展会定位与特色 - 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是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薯业专业展会,展示从优质种薯、智能农机到休闲零食、主食化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2] - 展会将呈现来自荷兰、德国等国家的先进技术与装备,提供提升生产与经营水平的整体系统方案 [2] - 潍坊国际食品农产品博览会依托潍坊农业产业优势,构建从育种研发、智慧种植到食品加工、渠道流通的完整生态长廊 [2] - 该博览会是推动产业上下游高效对接、让创新成果直达市场的贸易枢纽和平台 [2] 产业创新与合作动能 - 创新是核心,涵盖薯博会的智能农机与加工技术,以及食博会的全产业链研发与食品安全科技 [3] - 活动致力于精准链接全球优质买家和实力卖家,将商业意向转化为实际订单 [3] - 采用“馆展+应用场景+线上展厅+新品发布+供需匹配”的融合智慧模式 [3] - “商通数字会展”官方小程序已上线,实现手机完成参展报名、日程导览和线上对接全功能 [3] 潍坊农业产业基础 - 潍坊是全国唯一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所在地,拥有涉农产品出口企业1480家 [4] - 涉农产品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从2019年的170.3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94.6亿元,年均增长12.1% [4] - 出口额连续4年超过200亿元,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98个,“潍坊农品”进入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 [4] - 依托此基础,“双博会”将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转化和促进国际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 [4]
潍坊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居全省第一梯队
齐鲁晚报网· 2025-10-10 19:38
对外贸易表现 - 进出口规模连续跨越2000亿、3000亿两个千亿级台阶,年均增速达17.1%,高于全国9.1个百分点、全省5.8个百分点 [2] - 全国大中城市进出口排名第26位,占全省比重提升1.9个百分点至10.6% [2] - 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1722家,总量达到6869家,经贸网络覆盖218个国家和地区 [2]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超2000亿元,占比提升至57.7% [2] - 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占比提升14.6个百分点至48.7% [2] - 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41%,今年1—8月超190亿元,居全省首位 [2] 市场拓展与模式创新 - 深入实施"千企百展"境外市场开拓计划,创新开展"潍企潍品出海"行动 [2] - 大力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海外仓"发展模式,在32个国家和地区布局海外仓74个 [2] - 获批省重点培育的跨境电商主体27个,数量居全省第2位 [2] 外商投资与合作 - 实际使用外资累计突破48亿美元,59个国家和地区外商在潍坊市新设外资企业641家 [4] -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提升15.2个百分点至56.8% [4] - 引进马石油国际润滑油公司(首家世界500强中国总部)以及卡特彼勒、博拉集团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共计投资项目14个 [4] 企业国际化发展 - 推动127家企业抱团出海,在3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企业143家 [4] - 潍柴动力、润丰化工被认定为山东省本土跨国公司,豪迈科技、海王化工被认定为省重点培育企业 [4] 开放平台建设 - 省级以上开发区总数达17家,以不到4%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市32.5%的规上工业企业、55.8%的高新技术企业 [6] - 开发区贡献了全市82%的进出口额、87%的利用外资 [6] - 潍坊高新区连续两年入选国家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综合评价稳居全国前30、全省前3 [6] - 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连续三年居全国前10、全省第1 [6] 产业集群规模 - 高新区动力装备、滨海区高端化工产业规模过千亿 [6] - 诸城汽车、坊子智能农机、临朐铝型材、保税区高端VR等生产规模全国领先 [6] - 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发展到26个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