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低聚糖

搜索文档
三方合作!生物酶法牛磺酸制备技术迈向产业化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8-14 22:57
合成生物学合作项目 - 上海智峪生科、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常州倍力冠生物科技签署《生物酶法牛磺酸制备项目合作框架协议》[2] - 三方合作推动生物酶法牛磺酸制备技术产业化,共建合成生物学驱动的绿色产业链生态[3] - 智峪生科负责核心工艺研发,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负责中试放大和技术验证,常州倍力冠负责市场导向和推广[5] 牛磺酸技术与应用 - 牛磺酸是功能饮料及保健品重要原料,生物酶法制备技术具有高效环保特点[6] - 牛磺酸是β-氨基酸,半胱氨酸衍生物,广泛用于医药、食品领域,具有强化营养、增强免疫力等功能[6] - 人体可通过膳食摄入或自身生物合成牛磺酸,主要合成途径为半胱氨酸经CDO和CSAD酶催化形成[6] 合成生物学会议内容 - 会议包含新型功能糖挖掘和绿色生物制造主题,涉及阿洛酮糖、塔格糖、乳果糖等[9] - 益生菌创新研究主题包括菌种筛选、功能评价、生产工艺优化等内容[9] - 会议讨论HMO生物制造、维生素A等精细化学品制备、绿色农业增效剂等话题[9][11] - 其他议题包括甜味蛋白、甘油二酯生物合成、微藻蛋白等技术与市场展望[11] 行业活动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将于2025年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行[12] - 会议将发布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13] - 提供生物制造产业社群加入渠道[15]
合成生物×未来食农:新蛋白、维生素、功能糖、益生菌、增效剂、秸秆糖...8月20-22日宁波第四届合成生物制造大会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8-13 23:20
食品和农业生物合成投资趋势 - 食品和农业生物合成已进入投资和布局爆发期,涵盖食品原料开发、细胞培养肉、微生物奶等替代蛋白领域 [2] - 行业重点布局产品包括可食用微生物合成蛋白、功能糖、益生菌、母乳低聚糖、EPA/DHA、胶原蛋白及细胞培养肉 [2]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设未来食品和农业专场,聚焦新型功能糖、益生菌、母乳低聚糖、维生素等产品 [3] - 参会企业包括江南大学、伊利集团、恒鲁生物、蓝晶微生物等,覆盖合成生物技术全产业链 [3] 未来食品与农业专场议程 - 益生菌创新研究:涵盖菌种筛选、功能评价及生产工艺优化,由伊利集团研发主任工程师主讲 [6] - 母乳低聚糖(HMOs)生物制造:恒鲁生物将分享HMOs营养新范式技术 [6] - 维生素A等营养品开发生物技术:浙江大学教授于洪巍展示视黄醇等精细化学品制备 [6] - 甜味蛋白商业化:百斯杰生物探讨甜味蛋白Mellia® Brazzein的发现与市场化 [6] 大会组织与参与方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 [9] - 顾问专家包括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战略合作媒体及500+企业参与 [10][48] 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 - 闭门研讨会聚焦"十五五"生物制造发展趋势,参与单位涵盖酶赛生物、蓝晶微生物、华海药业等企业高层 [16] 合成生物科技成果 - 功能糖生物制备技术:覆盖阿洛酮糖、母乳低聚糖等12类产品,实现绿色制造 [44] - 微藻基硒蛋白合成:通过基因改造提升莱茵衣藻硒蛋白产量,推动科学补硒应用 [44] - 人源化胶原蛋白:突破4D自组装结构,具备医美与组织工程潜力 [45] 产业资源与数据 - 大会将发布《中国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分布图(2025版)》,收录500+代表性企业及融资动态 [48][49]
江南大学吴敬教授:新型功能糖的挖掘和绿色生物制造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8-06 00:25
代谢疾病与功能糖市场 - 现代生活方式导致代谢疾病患病率快速增长,成为社会严重负担,代谢疾病常伴随肠道菌群紊乱 [2] - 功能糖作为膳食调节剂可有效缓解肠道微生态失衡,近年来全球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 - 当前功能糖产品同质化严重,特定结构、靶向调控的新型功能糖获取困难,主要因构效机制不清、生物合成路径不明、分离难和制造智能化程度低 [2] 江南大学吴敬团队研究成果 - 团队突破新型功能糖绿色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实现阿洛酮糖、塔格糖、乳果糖、抗消化糊精及母乳低聚糖等系列功能糖的规模化生产 [2] - 研究成果对发展健康膳食调节剂和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 - 吴敬将在SynBioCon 2025大会「未来食品&农业」专场发表《新型功能糖的挖掘和绿色生物制造》主题演讲 [2] 吴敬教授背景 - 现任江南大学教授、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 [4] - 发表高水平论文330篇,授权发明专利206件(国际17件),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 [4] - 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4] SynBioCon 2025大会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及绿色化工、未来食品、未来农业产业化 [9] - 大会设生物制造青年论坛、产业高层座谈会、蓝皮书闭门研讨会及科技成果对接等活动 [10] - 日程包括开幕式、三大专题论坛(绿色化工与新材料、AI赋能制造、未来食品&农业)及合成生物创新展览 [11]
朗坤科技(301305) - 301305朗坤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14
2025-05-14 17:16
财务管理与现金储备 - 公司利用优化运营周期和低息债务置换两种策略维持现金流动性,现金储备将根据业务发展合理使用 [3] 财务业绩 - 2024 年年度营业收入 179,103.84 万元,同比增加 2.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22,082.60 万元,同比增加 32.07% [3] - 2025 年一季度营业收入 41,220.71 万元,同比减少 16.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7,594.19 万元,同比增加 102.34% [3] - 截至 2024 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为 38.03%,处于行业低位,净资产收益率为 6.19%,处于行业中位数 [4] 产品研发与商业化 - 2'-岩藻糖基乳糖(2'-FL)和乳糖 - N - 四糖(LNT)获得美国 Self - GRAS 认证,国际市场正逐步打开,但产品未大规模放量,未成为收入增长主要驱动因素 [3] - 一期 260 吨母乳低聚糖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LNnT 获国家卫健委批准,2'-FL 通过美国 Self - GRAS 认证,产品进入部分头部乳企合格供应商引入环节,市场需求与公司预判基本相符 [7][8] - 朗健生物年产 1000 吨的母乳低聚糖(HMOs)生物智造基地,一期年产 260 吨项目预计 2025 年上半年试生产,二期年产 740 吨项目预计 2026 年投产 [8] 股价与市值管理 - 股份回购完成向市场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信号,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目前股价未充分反映内在价值与发展潜力 [3][4][6][8] - 公司股东目前暂无增持计划,后续若有稳定股价举措会依规及时披露 [5][6] - 公司将开展市值管理相关的媒体宣传工作 [4] 应收账款与资产减值 - 公司应收账款主要为应收政府的垃圾处理费,合同资产客户主要为深圳地区国企客户,发生损失可能性较小,但仍按准则计提减值损失,并加强管理和催收力度 [4] 新项目与业务拓展 - 公司持续加大合成生物智造业务研发创新投入,积极尽调行业优质项目,有新项目将及时披露 [4] - 新加坡子公司 ODI 申请资金出境未获监管机构审批,不涉及资金安全问题 [6] 业绩预期 - 2025 年公司通过精细化运营与战略布局协同推进,挖掘存量业务潜力,加大研发创新和项目拓展投入,保障短期业绩稳健,为长期发展筑牢根基 [6] 项目投资与收入确认 - 北京通州和房山两项目投资额包括征地和安置补偿等费用,建造合同收入按履约进度在合同期内确认,采用投入法确定履约进度 [9] 股份发行 - 本次简易程序发行股份并非用于员工股权激励,融资总额不超 3 亿元且不超最近一年末净资产 20%,发行对象不超 35 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规定的项目 [9] 送股计划 - 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公布今年下半年或明年的送股计划,利润分配方案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可关注公司公告获取最新信息 [10] 技术应用 - 公司自主研发的 LHP 超高压分离技术在厨余垃圾处理项目中工艺流程短、分离效率高,提升有机质提取效率,降低杂质外运和处理成本,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在广州生态环境园稳定运营 [10]
全球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热点发布 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热度最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9 08:27
全球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热点 - 全球食品产业面临人口激增、气候危机与经济复苏放缓等多重挑战,生物制造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 [1] - 生物制造未来将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3以上,创造近30万亿美元价值,推动生物经济成为第四次产业浪潮 [1] - 人工智能将重构食品生产全流程范式,提升效率与创新,深刻影响人类思维方式和生产模式 [1] 生物制造技术应用方向 - 开发替代蛋白、油脂、碳水化合物等大宗食品原料及母乳低聚糖等高附加值配料的生物制造技术,突破非粮生物质转化、数字细胞建模等颠覆性技术 [2] - 建立涵盖营养评价、成本控制及碳足迹核算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生物制造原料向大宗产品延伸 [2] - 构建"生物合成—应用转化"一体化产业技术体系,实现从高附加值产品到大宗产品的覆盖 [2] 传统发酵食品升级 - 针对谷物、乳制品、调味品等传统发酵食品,开发数字化智能发酵系统,融合人工经验与AI算法实现柔性化生产 [3] - 推动合成生态技术和精准发酵应用,建立基于AI的能耗优化与排放控制模型,构建全环节低碳技术体系 [3] - 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绿色智能化改造,达成绿色生产目标 [3] 食品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突破 - 突破基因定向改造、AI驱动的代谢网络建模等底层技术瓶颈,建立单细胞测序与数字孪生模拟的超高通量筛选平台 [3] - 构建"基因元件—代谢路径—细胞工厂"三位一体技术体系,形成从底盘细胞到规模化生产的全链条创新 [3] AI智控柔性生产 - 通过动态仿真模型和多模态传感数据融合,破解传统食品加工的刚性瓶颈,实现多元化共线生产的快速调整 [4] - 利用AI自主决策能力优化设备参数,适应物料与环境变化,推动食品生产向个性化、智能化转型 [4] 零接触未来工厂 - 集成多模态感知与具身智能技术,构建"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控制系统,实现全流程自主决策与执行 [4][5] - 形成"机器人+传感器+AI算法"智能装备生态,提升生产效率与工艺稳定性,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5] 食品风味AI设计 - 通过脑电波监测、电子舌/鼻传感器等多模态技术集成,搭建AI风味设计平台,解析风味形成机制 [6] - 利用生成式AI算法开发风味分子模型,结合消费者偏好图谱实现个性化定制 [6] AI营养健康大模型 - 整合国民营养数据与临床指南,搭建全生命周期个性化营养健康大模型,实现AI靶向设计与精准创制 [7] - 通过数字人交互引擎提供科学膳食方案,覆盖从健康评估到智能化设计的完整流程 [7] 自养型生物制造系统 - 利用微藻光合细胞工厂构建CO2—H2O—光能生物制造平台,突破异养微生物依赖有机底物的局限 [8] - 攻克自养底盘细胞构建、光能驱动代谢优化等技术,实现食品原料的低碳制备 [8]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 研发基因组稳定性实时监测系统,建立多维度风险评估方法和预警机制 [9] - 构建AI风险预测智能决策平台,实现生产菌遗传稳定性预判与自动化控制 [9] 全链智慧安全防控 - 搭建跨品类智能监测网络,整合全链条数据构建风险映射图谱,实现风险因子实时可视化 [10] - 原料端精准识别污染物,加工端动态预测污染风险,流通端通过数字孪生锁定污染路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