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注射用紫杉醇
icon
搜索文档
钱塘用“耐心资本”投资未来
杭州日报· 2025-06-23 10:57
钱塘产业基金概况 - 钱塘和达产业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模式运作 合作总规模已超450亿元 投资区内企业266家次 [1] - 投中6家境内外上市企业(包括零跑汽车、九源基因)和71家(准)独角兽企业 [1] - 成立8年来助力高科技产品持续涌现 [1] 基金投资案例 - 向海昶生物累计投资7900万元 支持其小核酸药物递送技术研发 注射用紫杉醇已进入拉美等近40个国家市场 [1] - 向康霖生物A轮投资1亿元(占融资总额1.5亿元的67%) 其KL003细胞注射液已治愈数十例地中海贫血症患者 治疗成本显著低于国际竞品 [1] - 协助康霖生物获得800万元专精特新担保贷 [1] 基金矩阵架构 - 包含7只专注优势产业(车药芯化航)的非定向基金和6只重大项目招引定向基金 实现全产业生命周期覆盖 [2] - 设有管理子基金和合作子基金 其中管理子基金曾帮助天镜生物完成超5亿元C1轮融资 促成10余轮投资对接 [2] 被投企业发展 - 天镜生物在融资后实现资产重组 生长激素管线与菲泽妥单抗已提交上市申请 尤莱利单抗与赛诺菲达成战略合作 [2] 基金运营策略 - 持续聚焦硬科技领域 坚持长周期投资 提高容错率 通过市场化手段加速区内企业成长 [2]
深度复盘!今年国内规模最大医药IPO:集采倒逼的转型
第一财经· 2025-05-26 12:01
港股上市与国际化战略 - 公司于2025年5月23日完成港股IPO,发行价44.05港元/股,募资98.9亿港元,为当年国内最大医药IPO项目 [3] - 港股上市旨在推动国际化战略,近三年完成9笔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累计14笔授权交易总额近120亿美元 [3][10] - 当前海外市场营收占比仅3%,主要依赖License-out模式,如与德国默克交易获1.6亿欧元首付款及14亿欧元潜在付款 [54][58][59] 集采政策冲击与仿制药转型 - 2018年集采政策导致仿制药价格平均降幅超50%,公司仿制药营收占比从2019年82%降至2023年53.4% [8][10] - 主力产品盐酸右美托咪定因未通过一致性评价丢标,营收从2018年16.8亿元暴跌至2020年1.2亿元 [15] - 2021年第五批集采中标8款药品,但价格降幅高于竞品(如苯磺顺阿曲库铵报价15.8元 vs 竞品24.18-34.38元),导致相关营收同比下滑79% [15][16] 创新药战略布局 - 创新药收入占比从2019年18%提升至2023年46.6%,金额首破100亿元,卡瑞利珠单抗为唯一超10亿元单品 [10][31][32] - 研发费用从2018年15.3%营收占比增至2023年23%,2024年Q3货币资金达230亿元支撑研发投入 [42][47] - 管线数量国内领先,拥有17款上市创新药及90款在研药物,但缺乏现象级大单品(对比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年销超10亿美元) [24][28] 出海策略与BD交易 - 调整出海策略为"借船出海",2023年完成6笔License-out交易,包括与韩国HLB子公司合作获6亿美元里程碑款项 [58][59] - 试水NewCo模式,与贝恩资本设立合资公司Hercules授权GLP-1产品组合,潜在收益60.35亿美元并持股19.9% [61] - 遭遇Aiolos Bio案例教训:对方以2500万美元获得SHR-1905授权后转手被GSK以10亿美元收购,凸显股权绑定重要性 [60] 销售体系与资本运作转型 - 销售人员从2020年1.7万人缩减至2022年1万人,销售费用率从37.1%降至2024年Q3的30.3% [39][47] - 改变保守资本策略,2021年起通过股权投资绑定合作(如1亿元入股万春医药),并设立20亿元盛迪私募基金 [49] - 港股上市前24年无融资记录,此次募资标志从传统药企向资本开放型转型 [3][49]
恒瑞:集采倒逼的转型
第一财经· 2025-05-26 10:02
港股上市与国际化战略 - 恒瑞医药于5月23日登陆香港联交所,发行价44.05港元/股,募资98.9亿港元,成为2024年国内最大医药IPO项目 [2] - 港股上市是公司国际化战略关键一步,近三年完成9笔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累计14笔),加速出海进程 [2] - 公司明确表示赴港上市目的是推动"科技创新+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融资传闻此前预计规模超20亿美元 [2][57] 仿制药集采冲击与转型 - 2018年集采政策实施后,恒瑞仿制药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82%降至2023年的46.6%,创新药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7][8] - 集采导致主力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超50%,例如紫杉醇降价76.22%、伊立替康降93.08%,2021年8款集采药品营收同比下滑37% [15][20][21] - 2020-2022年营收连续下滑(峰值277.35亿元),2023年企稳回升,资本市场判断仿制药集采利空基本出尽 [8][22] 创新药研发布局 - 研发重心全面转向创新药,2024年上半年获57个创新药临床批件 vs 仅1个仿制药批件,上市创新药从2018年4款增至17款 [27] - 主要采用Fast-Follow策略,但面临同质化竞争,PD-1产品卡瑞利珠单抗是唯一超10亿元单品(2021年销量44万瓶/13亿元) [29][36][37] - 研发费用持续增长至2023年近50亿元,资金储备达230亿元,同时通过BD交易引入外部管线(如2021年投入20亿元) [46][53] 出海战略与BD交易 - 出海模式以License-out为主,2023年完成6笔授权交易,包括与默克达成14亿欧元潜在交易、双艾组合获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66] - 通过NewCo模式探索更高收益,如GLP-1产品组合授权合资公司Hercules(潜在收益60.35亿美元+19.9%股权) [68] - 国际化挑战显著,双艾组合美国上市申请曾被FDA拒绝,部分授权交易如SHR-1905被中间商Aiolos Bio转手获利12.45亿美元 [61][67] 销售体系调整 - 销售人员从2020年1.7万人缩减至2022年约1万人,降幅超两成,反映集采对传统"带金销售"模式的冲击 [43] - 创新药进入医保后仅30%能进入医院药房,仍需持续投入医生教育以提升销量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