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转型
搜索文档
亚太药业:产品注射用头孢唑肟钠拟中选第十一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
全景网· 2025-10-30 12:43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为亚太药业的重点产品之一,2024年亚太药业注射用头孢唑肟钠(规格:1.0g)的销 售收入为1,369.65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3.38%。 亚太药业表示若公司后续签订采购合同并实施,将进一步扩大相关产品的销售,促进公司相关产品国内 市场的开拓,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对公司的未来经营业绩具有积极的影响。 亚太药业是国内老牌医药企业,公司拥有完整的制药业务产业链,产品大类包括抗感染、抗病毒、消化 系统、心脑血管药物等,产品品种丰富。公司近期公告的三季度报显示,前三季度亚太药业共计实现营 收约2.2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972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909.49%。 此外,近期亚太药业还公告了公司实控人拟易主的信息,药兜科技董事长兼创始人邱中勋先生拟将成为 公司新的实际控制人,同时,亚太药业还将向新控股股东星浩控股定向增发7亿元,募集资金将全部用 于新药研发项目。市场认为,公司将持续加码并向创新药转型,"产业协同+创新驱动"或成为公司未来 核心看点。 10月29日,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公司参与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的公告》。公告显 示,亚太药业于近日 ...
四环医药走出阵痛
经济观察网· 2025-10-26 12:11
公司近期动态与战略转型 - 2025年10月公司完成两项关键动作:收购瑞士医美公司Suisselle股权[2]及分拆子公司轩竹生物在港上市,后者股价在8个交易日内上涨超400%,市值超300亿港元[2] - 公司业务从以仿制药为主转型至以医美和创新药为主,2025年上半年在连续三年亏损后首次扭亏,盈利1.03亿元,医美业务贡献超3亿元利润,成为最大利润来源[5] - 公司执行董事预计随着主攻糖尿病的子公司惠升生物分拆上市,母公司可能成为一家更纯粹的医美公司[13] 医美业务发展 - 医美业务被定位为“核心增长引擎”,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5.85亿元,首次超过仿制药营收,预计全年营收达10亿至12亿元[7] - 医美营收从2020年的2686.7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7.44亿元,2025年上半年已超过昊海生科,与华熙生物、爱美客的销售网络覆盖力度相当,覆盖全国超370个城市、超7000家医美机构[8][9] - 通过并购、代理与自研,公司已覆盖轻医美基础类别,获批医美产品超30款,但肉毒素产品贡献约80%的医美业务营收,公司预计通过自研新品上市,该占比有望在年底降至60%左右,明年降至50%[10] - 公司通过海外并购拓展国际市场,2025年10月入股瑞士Suisselle公司,看中其产品潜力及全球销售网络,2021年全资收购美国Genesis Biosystems并借此进入美国市场[11][12] 创新药业务进展 - 创新药业务2025年上半年占营收比重不足5%,首款创新药安奈拉唑截至2025年6月底实现4800万元收入,但整体已获批及在研药物所处赛道均较拥挤[5][15] - 子公司轩竹生物是创新药营收来源,拥有3款商业化创新药,2024年收入因安奈拉唑上市从2.9万元增长至3009万元,但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仅增11.62%至1789.3万元[16] - 轩竹生物2025年新获批的乳腺癌药物吡洛西利是国内唯一可单药治疗的CDK4/6抑制剂,同年8月获批的ALK抑制剂地罗阿克是同靶点第9款药物,在研管线超10条,但进展较快管线所在领域如NASH竞争激烈,超8家企业已进入临床II期[17][18][19] 公司历史表现 - 公司成立于2001年,以仿制药起家,2007年至2014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达40%,净利率保持30%以上,2014年市值超500亿港元[3] - 2015年至2024年公司经营状况不理想,市值十年间跌去近9成[4]
复星医药现金流压力下创新药豪赌 12.56亿元出售资产难填96亿元窟窿?
华夏时报· 2025-10-01 11:07
资产处置与交易结构 - 公司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筹划转让上海克隆100%股权,交易对价不超过12.56亿元 [2] - 交易采用复杂设计:先设立基金,再转让资产 复星医药产业作为有限合伙人现金出资5460万元,与弘毅天津、中汇人寿共同设立专项基金,持有9.98%财产份额,随后向该基金转让上海克隆100%股权及债权 [3] - 上海克隆核心资产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工业用地物业,宗地面积1万9944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5238.55平方米 [3]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已签约处置项目总额超20亿元,目标为补充现金流,为创新药转型续航 [2] 财务状况与偿债压力 - 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短期债务压力巨大,短期借款178.6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7.84亿元,短期债务合计226.46亿元,远超货币资金129.59亿元,短期偿债缺口达96.87亿元 [5] - 公司有息负债总额为369.94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占比达61%,长期债务占39%,资产负债率达到49.24% [7] - 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于A股医药上市公司平均的40%,已接近50%的行业警戒线 [7] - 上半年财务费用达6.4亿元,占扣非净利润的三分之二,为公司上市以来半年度财务费用最大值 [5]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1.34亿元,无法覆盖短期债务,现金覆盖倍数仅约0.12倍,远低于安全水平 [8] 经营业绩与利润构成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95.14亿元,同比下降4.63%;归母净利润17.02亿元,同比增长38.96% [10] - 利润增长主要依赖非经常性收益,上半年通过出售资产获得94.91亿元资产处置收益,相比去年同期几乎翻倍 [12] - 真实反映公司经营情况的扣非净利润为9.61亿元,同比下降23.39% [12] - 投资收益达8.2亿元,占净利润35%,主要来自减持联营企业股权,属于不可持续的短期收益 [12] 创新药业务表现 - 创新药营收增速低于行业头部水平,核心产品"汉斯状"(PD-1)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12亿元,同比增长15%;"奕凯达"(CAR-T)营收约3.5亿元,同比增长20% [13] - 对比同行,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增速为28%,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增速为22% [13] - 创新药营收占比约25%,低于恒瑞医药的35% [14]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比为12.8%,未达到专家认为创新药企合理负债区间(40%-50%)所需满足的"研发投入占比≥15%"标准 [9]
长春高新:向港交所递交发行上市申请,“A+H”创新药企行列将再添一员
证券时报网· 2025-09-30 14:45
H股上市进展 - 公司已于9月29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并刊发申请资料,上市进程正稳步推进 [1] - 2024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加速,已有包括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在内的10家企业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1] - 恒瑞医药H股上市后获得境外投资者认可,其H股市场市值相对A股获得了超过10%的溢价 [1] 募资用途与战略规划 - 本次H股发行的独家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发行数量及价格暂未确定 [2] - 募集资金初步计划用于:创新管线的临床试验及临床前项目开发、潜在全球合作及海外市场拓展、加强销售及营销能力、以及用作营运资金 [2] - 公司战略旨在建立领先的创新型全球制药公司,其增长框架由创新药物的海外市场、创新药物的国内商业化、巩固旗舰产品市场领导地位三大支柱驱动 [2] - 公司计划通过推进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探索对外授权及合作机会来加快全球化布局 [3] - 在国内市场,公司将加快创新药物的开发和商业化,以创造新的利润增长动力 [3] - 公司将维持生长激素系列产品、重组人促卵泡激素产品、疫苗和中成药等已建立的产品特许经营权,作为稳定的现金流来源 [3] 核心产品与市场前景 - 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1类创新生物制剂“金蓓欣”(伏欣奇拜单抗)已于2024年6月获批上市 [4] - 关键临床研究显示,单次皮下注射金蓓欣可在6至72小时内提供与皮质类固醇相当的疼痛缓解效果,12周和24周的复发风险较基线分别降低90%和87% [4] - 2024年中国痛风患者约2530万人,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4060万人 [4] - 中国痛风抗炎药物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人民币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30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人民币8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7.6% [4] - 约40.2%的痛风患者在接受常规抗炎治疗后仍未能充分控制痛风发作 [4] 研发与合作进展 - 公司系统地将AI技术应用于药物发现(如靶点识别、分子筛选)、工艺开发(优化蛋白质产量、纯度)及企业级数字平台 [5] - 2024年9月,公司与丹麦ALK公司达成合作,将在中国联合开发并商业化其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产品,并获得3款产品在中国大陆的独家代理权益 [5] - 中国是尘螨过敏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但市场渗透率显著偏低,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尤其在儿童人群中 [6] - 与全球最大的脱敏治疗公司ALK合作,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构筑在儿科新领域的竞争优势 [6]
两年叫停2款降糖1类新药研发 亚宝药业为何在热门赛道栽跟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22:03
公司临床研发终止 - 亚宝药业终止SY-009临床研究 该药物为SGLT1抑制剂口服制剂 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 因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疗效终点未达标且后续研发投入巨大[1][2] - SY-009研发历时近6年 完成3项Ⅰ期与1项Ⅱ期临床 累计投入研发资金8786.98万元 终止研发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5579.33万元 减少2025年度利润总额[1][2] - 公司2024年另终止降糖药SY-008临床研究 该药物为与礼来共同研发的化药1类口服制剂 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950.65万元[3] 公司战略转型 - 亚宝药业正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 仿制药占比从90%降至40% 未来将继续降低仿制药比例并增加创新药投入[1] 糖尿病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糖尿病市场规模接近800亿美元 中国糖尿病市场规模超过700亿元人民币[3] 行业研发竞争格局 - 糖尿病治疗药物竞争激烈 现有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共十类 包括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 但不包括SGLT1单靶点抑制剂[3][4] - GLP-1类药物为行业研发集中领域 因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疗效获验证 且适应证拓展可延长药品生命周期[5] - SGLT1靶点研发布局稀少 多与GLP-1/SGLT-2/DPP4等靶点组合开发多靶点抑制剂 如已上市的SGLT1/SGLT2双通道抑制剂[4][5] 中国市场药物结构 - 胰岛素占据中国糖尿病用药市场最大份额 其次为DPP-4抑制剂与SGLT-2抑制剂 GLP-1药物市占率自2019年起逐步提升[5]
华创医药投资观点&研究专题周周谈第144期:关注基药目录相关工作进展-20250919
华创证券· 2025-09-19 23:15
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行业整体评级为乐观 对2025年医药行业增长保持乐观 投资机会有望百花齐放[10] 核心观点 - 医药板块估值处于低位 公募基金对医药板块配置处于低位 美债利率等宏观环境因素积极恢复 大领域大品种对行业有拉动效应[10] - 基药目录相关工作或有望提速 国家卫健委已形成《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稿)》 将适时发布 有望向中药和国产创新药倾斜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应用[13] - 基药目录自2018年未调整已7年 根据管理办法原则上应3年调整一次[13] - 基药目录应用受986政策支持 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分别不低于90%、80%、60% 并纳入各级医院考核[19] - 政策推动基药使用提升 但距离目标仍有空间 2022年二级医院基药采购品种占比52.2% 距离80%目标有较大提升空间[19] - 基药身份有利于药品放量 2018版新进独家基药中成药销售增速123.4% CAGR 17.4% 远高于院内非针剂中药36.8%累计增速和6.5% CAGR[25][26] - 1亿以下品种增长弹性大 3000万以下、3000万-1亿品种2018-2023年累计增速分别为736%、271% CAGR分别为52.9%、30.0%[26] 行情回顾 - 本周中信医药指数下跌1.98% 跑输沪深300指数1.54个百分点 在中信30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2位[7] - 本周涨幅前十名股票为益诺思23.32%、福瑞股份17.76%、诚达药业14.62%、振德医疗12.09%、维康药业11.32%、交大昂立10.05%、万邦德9.90%、采纳股份9.15%、华兰股份8.91%、盟科药业-U8.76%[6][7] - 本周跌幅前十名股票为昂利康-12.64%、能特科技-12.26%、舒泰神-11.94%、诺诚健华-U-11.91%、联环药业-10.63%、海辰药业-10.51%、常山药业-10.33%、透景生命-10.22%、海特生物-10.01%、广生堂-16%[6][7] 细分领域投资观点 创新药 - 看好国内创新药行业从数量逻辑向质量逻辑转换 迎来产品为王阶段 2025年重视国内差异化和海外国际化管线[10] - 建议关注百济、信达、康方、翰森、科伦、贝达、诺诚健华、科济、康诺亚、和黄、乐普、歌礼、来凯、荣昌、宜明昂科等[10] -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药占比不断提升 创新产品收入占比从2018年12%提升至2024年41.8% 预计2025年突破50% 2027年达60%[40] 医疗器械 - 影像类设备招投标量回暖明显 设备更新持续推进 关注迈瑞、联影、开立、澳华等[10] - 家用医疗器械市场有补贴政策推进 叠加出海加速 关注鱼跃等[10] - 发光集采加速进口替代 国产龙头份额提升可观 发光出海深入 关注迈瑞、新产业等[10][42] - 骨科集采出清后恢复较好增长 关注爱康、春立等[10] - 神经外科领域集采后放量和进口替代加速 创新新品带来增量收入 关注迈普等[10] - 海外去库存影响出清 新客户订单上量 国内产品迭代升级 关注维力等[10][45] - 低值耗材厂商国内外业务改善 推荐维力医疗等[46] - 归创通桥神经和外周介入第一梯队 受益集采布局海外 2024年收入CAGR达131% 净利润1亿元[47] 创新链(CXO+生命科学服务) - 海外投融资有望持续回暖 国内投融资底部盘整有望触底回升 创新链浪潮正在来临 底部反转开启[10] - CXO产业周期趋势向上 已传导至订单面 有望逐渐传导至业绩面 2025年有望重回高增长车道[10] - 生命科学服务行业需求有所复苏 供给端出清持续 相关公司有望进入投入回报期带来高利润弹性[10][48] - 行业渗透率仍非常低 国产替代依旧大趋势 并购整合助力公司做大做强[10][48] 医药工业 - 特色原料药行业成本端有望改善 估值处于近十年低位 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成长周期[10] - 建议关注同和药业、天宇股份、华海药业等[10] 中药 - 基药目录颁布预计不会缺席 独家基药增速远高于非基药 建议关注昆药集团、康缘药业、康恩贝 相关弹性标的还有方盛制药、盘龙药业、贵州三力、新天药业、立方制药等[12] - 国企改革重视ROE指标 有望带动基本面提升 建议重点关注昆药集团 其他优质标的包括太极集团、康恩贝、东阿阿胶、达仁堂、江中药业、华润三九等[12] - 新版医保目录解限品种如康缘药业等 OTC企业关注片仔癀、同仁堂、东阿阿胶、达仁堂、羚锐制药、江中药业、马应龙等[12] - 具备爆款特质的潜力大单品包括以岭药业八子补肾、太极集团藿香正气和人工虫草等[12] 药房 - 处方外流+格局优化等核心逻辑有望显著增强 估值处于历史底部[12][49] - 处方外流或提速 "门诊统筹+互联网处方"成为较优解 更多省份有望跟进 电子处方流转平台逐步建成[12][49] - 竞争格局有望优化 B2C、O2O增速放缓 药房与线上竞争由弱势回归均势 上市连锁具备显著优势 线下集中度稳步提升[12][49] - 建议关注老百姓、益丰药房、大参林、漱玉平民、健之佳、一心堂等[12][49] 医疗服务 - 反腐+集采净化医疗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机制推进医生多点执业 民营医疗综合竞争力有望提升[12] - 商保+自费医疗快速扩容 为民营医疗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12] - 建议关注固生堂、华厦眼科、普瑞眼科、爱尔眼科、海吉亚医疗、国际医学、通策医疗、三星医疗、锦欣生殖等[12] 血制品 - 十四五期间浆站审批倾向宽松 采浆空间打开 各企业品种丰富度提升、产能扩张 行业中长期成长路径清晰[12] - 疫情放开后供给端和需求端有较大弹性有待释放 各公司业绩有望逐步改善[12] - 建议关注天坛生物、博雅生物等[12] 基药目录相关分析 基药目录历史情况 - 我国历版基药目录品种数:1981年278种、1996年2398种、2009年307种、2012年520种、2018年685种[16] - 2018年版化学药品/生物制品417种 中成药268种[16] - 独家基药中成药品种数量:2012版108种 2018版163种[17] 基药使用情况 - 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率持续提升 2023年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59.5% 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96.3%[20] - 二级公立医院2022年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55.4% 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58.1%[22] 基药品种销售表现 - 2018版新进独家基药中成药销售表现差异明显 考验品种力及企业营销水平[27] - 高增长品种包括: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2018-2023年CAGR 58%[27] 金振口服液CAGR 19%[27] 金花清感CAGR 49%[27] 复方银花解毒颗粒2019-2023年CAGR 87%[27] 金叶败毒颗粒CAGR 81%[27] 杏贝止咳颗粒CAGR 123%[27] 强力枇杷膏CAGR 56%[27] 苏黄止咳胶囊CAGR 13%[27] 荜铃胃痛颗粒CAGR 37%[27] 益气和胃胶囊CAGR 168%[27] 摩罗丹CAGR 41%[27] 复方黄柏液涂剂CAGR 33%[27] 坤宁口服液CAGR 23%[27] 补血益母丸/颗粒CAGR 75%[27] 滋肾育胎丸CAGR 24%[27] 金钱胆通颗粒2019-2023年CAGR 460%[27] 扶正化瘀片/胶囊CAGR 29%[27] 鳖甲煎丸CAGR 33%[27] 五灵胶囊CAGR 115%[27] 滑膜炎颗粒CAGR 44%[27] 麝香追风止痛膏CAGR 64%[27] 金嗓散结胶囊CAGR 32%[27] 六神胶囊CAGR 45%[27] 西帕依固龈液CAGR 26%[27] 除湿止痒软膏CAGR 65%[27] 金蝉止痒胶囊CAGR 46%[27] 津力达颗粒CAGR 30%[27] 芪苈强心胶囊CAGR 11%[27] 双石通淋胶囊CAGR 46%[27] 灵泽片CAGR 131%[27] 乌灵胶囊CAGR 16%[27] 基药目录遴选流程 - 从国家基本药物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成立咨询专家组和评审专家组[32] - 咨询专家组提出遴选意见形成备选目录[32] - 评审专家组审核投票形成目录初稿[32] - 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形成送审稿[32] - 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审核后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32] 可能纳入基药目录的品种类型 - 各企业已纳入医保但非基药的独家品种:独家品种具临床价值和稀缺性 企业倾斜学术及营销资源[33] - 细分领域的头部品种但尚未纳入基药:头部品种具有更广泛临床使用基础和医患认知[35] - 中药创新药尤其是小儿用药:临床价值明确 更具稀缺性 符合临床首选、基本保障原则[38] 重点企业核心品种情况 - 以岭药业:医保+基药包括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津力达颗粒等[33] - 康缘药业:医保+基药包括桂枝茯苓胶囊、金振口服液、复方南星止痛膏、腰痹通胶囊、银翘解毒软胶囊、杏贝止咳颗粒等[33] - 太极集团:医保+基药包括藿香正气口服液、急支糖浆、通天口服液、小金片、鼻窦炎口服液等[33] - 达仁堂:医保+基药包括速效救心丸、京万红软膏、安宫牛黄丸、癃清片、藿香正气软胶囊等[33] - 佐力药业:医保+基药包括乌灵胶囊、灵泽片、百令片等[33] - 昆药集团:医保+基药包括注射用血塞通(冻干)、香砂平胃颗粒等[33] 院内细分领域头部非基药品种 - 消化系统:康复新液2024年销售额131,756万元[35] 迈之灵片83,582万元[35] 健胃消食口服液47,306万元[35] - 五官科:鼻渊通窍颗粒34,677万元[35] - 神经系统:舒肝解郁胶囊62,693万元[35] 强力定眩片31,604万元[35] 甜梦口服液30,340万元[35] - 呼吸系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207,894万元[36] 肺力咳合剂120,563万元[36] 蓝芩口服液101,774万元[36] - 骨骼肌肉:恒古骨伤愈合剂66,876万元[36] 白芍总苷胶囊48,441万元[36] 盘龙七片42,883万元[36] - 儿科:小儿豉翘清热颗粒198,344万元[37] 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87,039万元[37] 四磨汤口服液30,684万元[37] 中药创新药情况 - 2016年以来获批的中药1.1类新药包括以岭药业连花清咳片、益肾养心安神片、解郁除烦胶囊等[39] - 康缘药业银翘清热片、参蒲颗粒等[39] - 方盛制药玄七健骨片、养血祛风止痛颗粒等[39] - 天士力芍麻止痉颗粒、坤心宁颗粒等[39]
康缘药业主力产品线全面萎缩关联收购创新药资产后研发费用不增反降
新浪财经· 2025-09-11 18:03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42亿元,同比下降27.29% [1] - 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下降40.12% [1] - 第二季度营收7.6亿元,同比下降15.09% [1] - 第一季度营收8.78亿元,同比下降35.38%,净利润8341.3万元,同比下降38.37% [1] 产品线表现 - 注射液收入5.06亿元,同比下降39.73%,主要因热毒宁注射液销售下滑 [1] - 口服液收入2.79亿元,同比下降48.78%,主要因金振口服液销售疲软及竞品冲击 [1] - 胶囊收入3.83亿元,同比下降4.78% [1] - 颗粒剂及冲剂收入1.34亿元,同比下降17.61% [1] - 片丸剂、贴剂和凝胶剂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1.11% [1] 盈利能力 - 注射液毛利率减少2.48% [1] - 胶囊毛利率减少2.7% [1] - 口服液毛利率减少7.01% [1] - 颗粒剂及冲剂毛利率减少3.64% [1] 成本控制 - 销售费用降至5.71亿元,同比下降33.13% [1] - 管理费用降至1.67亿元,同比下降21.05% [1] - 研发费用降至1.6亿元,同比下降30.43% [1] 战略转型与关联交易 - 2024年11月以2.7亿元收购江苏中新医药100%股权,获得创新生物药研发管线 [1] - 江苏中新无商业化产品,在研项目包括GLP-1类药物等,需持续投入 [1] - 2024年7月与江苏新基誉签订1.63亿元工程协议,交易方为控股股东旗下企业 [1] - 近一年半内三次收到监管工作函,两次涉及关联交易 [1] 行业背景 - 中药注射剂行业监管趋严,热毒宁注射液2014年销售额曾达12.85亿元 [1] - 呼吸与感染性疾病领域竞品加速上市,部分品种纳入集中带量采购 [1]
众生药业(002317):传统业务基本盘稳定,创新药转型成果显著
信达证券· 2025-08-29 16:36
投资评级 - 未明确提及具体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传统业务基本盘稳定 中成药和化学药业务形成稳定收入结构 通过集采以量补价策略维持盈利韧性 [2] - 创新药转型成果显著 已有2个创新药获批上市 多个管线处于临床阶段 聚焦代谢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领域 [3][4][5] - 2025H1营业收入13.00亿元同比下滑4.74% 归母净利润1.88亿元同比增长114.96% 扣非净利润1.87亿元同比增长7.42% [1]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6.46亿元/30.37亿元/35.25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亿元/4.07亿元/5.06亿元 [6][7] 传统业务分析 - 中成药2025H1收入6.89亿元同比下降10.14% 毛利率69.57%同比提升0.46个百分点 [2] - 化学药2025H1收入4.95亿元同比增长6.10% 毛利率50.29%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 [2] - 核心品种复方血栓通系列通过集采以量补价 通过工艺改进与供应链整合实现成本优化 [2] 创新药研发管线 - 来瑞特韦片(乐睿灵®)全球首个拟肽类3CL单药抗新冠病毒药 2023年3月获批上市并纳入医保 [3] - 昂拉地韦片(安睿威®)全球首款靶向甲型流感病毒PB2亚基创新药 2025年5月获批上市 儿童剂型完成II期临床 [3][5] - RAY1225注射液GLP-1+GIP双靶点激动剂 肥胖和糖尿病II期临床完成 III期临床快速推进中 [3][4] - ZSP1601片治疗MASH完成Ib/IIa期临床 IIb期入组完成 [4] - 早研管线包括RSV感染创新药和RAY0221三受体激动剂 均处于临床前阶段 [5]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58.2%/60.4%/62.1% ROE分别为8.0%/9.5%/11.2% [6][9]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38元/0.48元/0.59元 PE估值分别为56.03倍/44.46倍/35.79倍 [6][7]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2% 2026-2027年增速提升至14.8%和16.1% [6]
华鑫证券:给予安科生物买入评级
证券之星· 2025-08-27 12:33
核心观点 - 华鑫证券给予安科生物买入评级 主营业务稳健且创新药转型加速驱动长期发展 [1][3][5] 财务表现 - 2025年半年度实现营收12.92亿元 同比减少0.51% [2] - 归母净利润3.67亿元 同比减少11.92% [2] - 扣非归母净利润3.42亿元 同比减少12.38%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16亿元 同比增长53.75% [2] 主营业务 - 生物制品收入9.69亿元 占总营收75% 同比增长7.49% [3] - 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安赛汀"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98% [3] - 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预充式)及曲妥珠单抗新增生产线完成生产许可 [3] - 年产500万支人生长激素注射液(卡式瓶)处于注册申报阶段 [3] - 年产400万支干扰素原液生产线完成验证 准备申报生产许可 [3] 业务合作拓展 - 获得宝济药业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注射液独家商业化权利 [4] - 该药物于2025年8月25日获批上市 为中国首款长效促卵泡激素制剂 [4] - 与维昇药业就隆培促生长素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4] - 实现生长激素"短效粉针+水针+长效剂型"全剂型覆盖 [4] - 完善"辅助生殖+儿童生长"全链条布局 [4] 研发进展 - 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抗完成Ⅲ期临床试验 推进上市申报 [5] - HuA21项目完成Ib/II期受试者入组 计划开展III期研究 [5] - AK2017注射液(生长激素-Fc融合蛋白)完成II期试验入组 [5] - PDL1×4-1BB双抗药物HK010完成I期临床剂量爬坡 [5] - 人生长激素新增SGA适应症III期临床试验首家中心启动 [5] 股权投资合作 - 博生吉自体CD7-CAR-T细胞药物完成I期临床 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5] - 博生吉通用现货型CAR-Vδ1T细胞药物获批临床试验 [5] - 元宋生物溶瘤病毒药物"重组L-IFN腺病毒注射液"开展临床 已获美国FDA许可 [5] 盈利预测 - 预测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28.28亿元/33.57亿元/39.46亿元 [6] - 预测EPS分别为0.48元/0.56元/0.65元 [6] - 对应PE分别为24.4倍/21.1倍/18.3倍 [6]
海思科(002653):麻醉产品营收同比增长54%,多款创新药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
国信证券· 2025-08-26 11:21
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1][3][5][1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0.01亿元(同比增长18.6%),归母净利润1.29亿元(同比下降21.8%)[1][8] - 分季度看:2025Q1营收8.92亿元(同比+18.6%),Q2营收11.09亿元(同比+18.7%,环比+24.3%);Q1归母净利润0.47亿元(同比-49.3%),Q2归母净利润0.82亿元(同比+13.0%,环比+76.4%)[1][8] - 分产品领域收入及毛利率:麻醉产品收入7.96亿元(同比+54.0%,毛利率91.9%/+2.2pp)、肠外营养产品收入2.06亿元(同比-19.4%,毛利率56.1%/-3.5pp)、肿瘤止吐产品收入1.63亿元(同比+19.9%,毛利率88.1%/+3.3pp)、其他适应症产品收入3.40亿元(同比+20.8%,毛利率64.3%/+1.5pp)[1][8] - 2025H1毛利率71.5%(同比+1.0pp),净利率10.6%(同比-3.3pp);期间费用率63.5%(同比+4.2pp),其中销售费用率36.4%(+1.3pp)、管理费用率9.8%(-1.4pp)、研发费用率17.1%(+4.4pp)、财务费用率0.2%(-0.1pp)[2][12] 创新药商业化进展 - 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思美宁(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和2型糖尿病药物倍长平(考格列汀片)2024年获批上市并纳入医保,2025H1各准入超600家二级以上医院(远超国谈慢性病产品平均350家水平)[2] - 镇痛药物思舒静(安瑞克芬注射液)2025年5月获批上市,1个月内实现15省份挂网及50家医院准入,7月纳入《腹部手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指南(2025版)》[2] - 环泊酚国内静脉麻醉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美国上市申请获FDA受理[3][16] 研发管线进展 - 呼吸系统药物HSK31858"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适应症进入国内Ph3临床,新增"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适应症启动Ph2临床[3] - HSK39004(PDE3/4抑制剂)加速推进两种剂型的Ph2临床研究[3] - 布局PDE3/4、DPP1、THRβ等靶点及PROTAC技术平台,管线储备丰富[3][16]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6/6.92/8.66亿元,同比增长38.2%/26.7%/25.1%[3][4] - 对应PE为122/96/77倍,每股收益0.49/0.62/0.77元[3][4]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44.44/51.07/59.79亿元,同比增长19.4%/14.9%/17.1%[4] - ROE预计从2025年11.7%提升至2027年14.4%,EBIT Margin从11.9%升至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