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普妥

搜索文档
创新药投资:阶段性价值投资 与 概率游戏的结合
雪球· 2025-07-03 15:51
行业特殊性导致的估值悖论 - 创新药行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特性,价值实现集中于"潜在重磅药物出现→专利期内商业化成功"的关键窗口期[1] - 药物从临床到获批的成功率仅约10%,1988年至今平均10款新药中仅2款能收回研发投资[2] - 行业利润呈"肥尾"分布,少数重磅药品支撑整体盈利,如修美乐曾占艾伯维收入的60%[3][5] - 礼来CEO指出行业整体研发回报率接近零(剔除GLP-1药物后PE仅12倍),90%临床阶段药物失败[5] 平台型公司与研发效率 - 行业研发效率长期下降(埃鲁姆定律),每十亿美元研发支出获得的FDA批准药物数量减少[8] - 2022-2024年ADC/双抗交易占中国License-out交易50%以上,验证技术平台价值但持续输出存疑[9] - 优秀平台(如mRNA/ADC/PROTAC)和卓越管理可提升成功率,如优化靶点选择、增加管线数量[10] FIC与BIC的辩证关系 - FIC药物在重磅炸弹中占比稳定在30%左右(1987-2011年数据),近年上升至40-50%[11][13] - 历史数据显示"同类最佳"(BIC)比"同类第一"(FIC)创造更多价值,如立普妥累计收入>1500亿美元[14] - 快速追随者药物(FIC上市后2-5年进入)销售中位数最高,差异化策略可大获成功[14] 价值投资的重新定义 - 创新药价值创造集中于"药物验证→商业化成功"窗口期,专利保护构成阶段性护城河[15] - 评估核心是现有产品+管线未来现金流折现,重磅药物潜力为关键变量[15] - 需判断市场对折现价值的预期合理性,与传统"稳定现金流"价值投资标准不同[15] 投资决策框架 - 早期投资聚焦颠覆性技术平台(如新型靶点),市值反映现金价值或平台潜力[17][18] - 关键价值拐点出现在II期结束/III期开始阶段,成功率提升至40-50%[21][22] - 商业化初期关注上市获批和销售放量,如季度数据超预期或新适应症拓展[23][24] - 退出时机包括专利悬崖前3-5年、估值过度透支或管线后继乏力[23] 本轮创新药牛市驱动因素 - 国内监管改革缩短审评时间至几个月,推动生物制药价值链跃升[25] - 国内资本趋紧促使低价出售资产,西方公司资金充裕形成卖方市场[26][28] - 跨国药企面临2028年专利悬崖,收购意愿强烈推动BD交易活跃[28] - 早期药物估值提升,如三生制药案例(1亿研发成本对应近100亿首付款)[28] 投资策略总结 - 接受创新药投资为阶段性价值爆发的概率游戏,聚焦关键催化剂事件[29] - 平衡概率与赔率,早期重赔率后期重确定性,组合投资分散风险[29][31] - 择时比选标的重要,需在数据读出前布局或商业化初期介入[30] - 持续跟踪管线进展、竞争格局、临床数据及管理层动向[32]
不安的买药人:当原研药逐渐退出中国
36氪· 2025-06-24 12:07
跨国药企在华策略调整 - 过去三年默沙东、礼来、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陆续撤出数十种原研药在中国的注册,退市原因包括医保谈判失败、仿制药竞争、主动瘦身及成本压力 [1] - 截至2024年中国已有161种进口药未再注册,涉及孤儿药"唯铭赞"和精神类用药"百忧解""择思达"等 [1] - 第十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原研药企全部放弃竞标或仅象征性报价,最终无一中标,可能导致医院无法开出原研进口药 [1] 仿制药市场现状 - 中国90%以上制药企业为仿制药企业,17万药品批文中95%以上为仿制药 [2] - 国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等措施提升仿制药质量,但公众对仿制药疗效仍存疑虑,部分患者出现指标异常或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2][19] - 医院药架原研药逐渐被仿制药取代,价格更低但疗效争议持续,慢性病和罕见病患者面临换药焦虑 [1][2] 跨境购药现象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入境人数达1.63亿人次,同比增长15.3%,医疗相关出行占比提升 [18] - 泰国原研药价格约为中国自费价格的30%,部分患者通过专项体检套餐获取处方,如糖尿病套餐约1700元人民币含三个月药量 [14][17] - 日本留学生可通过医保体系低价购药,但存在法律风险,如2018年9名中国留学生因代购被捕 [11][12] 灰色渠道购药 - 互联网医院可开具原研药电子处方,如立普妥价格达仿制药60倍(300元/盒),但无法使用医保 [20][23] - 药店通过APP连接互联网医院获取电子处方,存在灰色操作空间,如店员指导患者完成处方审核流程 [23][24] - 跨境购药方式包括邮寄+自带双渠道,部分患者通过DHL寄送药品,运费约500泰铢(约100元人民币) [15][17] 患者行为模式 - 慢性病年轻患者成为跨境购药主力,他们擅长资料查询、经济核算和跨平台比价 [27] - 部分患者将购药与旅行结合,如徐成功在泰国体检购药同时度假,综合成本低于国内 [15][17] - 低收入群体尝试通过留学获取低价药,如孙平赴日留学计划因经济压力受挫,兼职时薪仅60元人民币 [6][9]
创新药是捕捉阶段价值爆发的概率游戏
雪球· 2025-06-05 15:45
创新药行业的投资本质 - 创新药行业投资是"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博弈,价值实现集中于"潜在重磅药物出现→专利期内商业化成功"的窗口期,与传统"买入并长期持有"模式存在差异[2] - 行业研发回报率接近零(剔除GLP-1药物后PE仅12倍),90%临床阶段药物失败率,企业价值高度依赖单款重磅药物(如修美乐曾占艾伯维收入的60%)[3] - 专利悬崖后若无接替产品,估值将崩塌(如辉瑞立普妥专利到期后市值腰斩)[3] 创新药投资的特殊性 - 行业研发回报率低、专利悬崖、管线失败率高,违背传统价值投资的"稳定性"原则[4] - 价值创造集中在"潜在重磅被验证有效→获批上市→专利期内商业化成功"的窗口期,此阶段可带来巨大且可预测的现金流,专利保护构成强大护城河[4] - 评估核心是现有产品+在研管线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总和,重磅药物潜力是关键变量[4] 创新药投资的概率游戏本质 - 药物研发失败率高,早期管线价值极低,关键临床试验成功则价值指数级跃升,失败则价值归零或大幅缩水[6] - 优秀平台(如mRNA、ADC、PROTAC等)和卓越管理能提高成功概率和效率,增加"下注"次数,利用大数定律平滑风险[6] - 科学探索充满未知,"运气"因素客观存在,但不应作为投资唯一依据[7] 投资决策框架:何时进入 1. **早期阶段** - 标的:拥有颠覆性技术平台或独特科学见解的公司 - 时机:平台价值未被充分认知,核心管线处于临床前/早期临床,市值反映现金价值或平台潜力 - 逻辑:押注平台或科学突破带来革命性药物的可能性,风险极高但回报巨大[9] 2. **关键价值拐点** - 标的:核心管线进入关键临床阶段(II期结束/III期开始),针对大适应症、有明确差异化优势 - 时机:关键数据读出前,市场仍存疑虑或预期尚未完全Price-in时 - 逻辑:临床II期成功将成功率从<10%提升至~60-70%,III期成功确定性更高[12] 3. **商业化早期** - 标的:重磅药物刚获批上市或上市初期放量超预期 - 时机:上市获批、早期销售数据强劲、新适应症拓展计划明确 - 逻辑:价值创造从"潜力"变为"现实",增长曲线陡峭[14] 4. **平台型/BD驱动型公司** - 标的:拥有强大平台或卓越BD能力的公司 - 逻辑:投资于其持续产生新价值点的能力,规避"专利悬崖"风险,实现阶梯式增长[16] 投资决策框架:何时离开 - 核心价值驱动因素被证伪 - 价值充分释放,增长预期见顶 - 重磅药物接近专利悬崖 - 估值过度透支未来 - 缺乏清晰的新价值驱动点 - 平台/管理优势被削弱或证伪[17] 投资策略总结 - 聚焦"催化剂":关键价值拐点事件(重要临床数据、监管审批、重大BD、商业化放量数据)[18] - 概率与赔率平衡:早期看赔率,后期看概率和确定性[18] - 估值是艺术也是科学:熟练运用DCF模型,理解市场预期与基本面进展的动态关系[18] - 平台与管理至关重要:提高"赌赢"的次数和规模,降低单一管线失败风险[18] - 择时是关键:耐心等待关键催化剂前的布局机会,价值充分挖掘时果断离场[19] - 分散投资:组合投资分散风险[19] - 持续跟踪:紧密跟踪管线进展、竞争格局、临床数据、监管动态、销售表现和管理层动向[19] 最终结论 - 创新药投资聚焦于识别和投资由突破性药物驱动的非线性价值增长阶段的企业 - 核心在于精准把握"潜在重磅药物"从科学概念验证到商业价值释放的全过程,并在价值充分兑现或面临重大衰减风险前退出 - 成功的投资需要兼具科学洞察力、商业判断力、概率思维和严格的择时纪律[20]
深度|ARK Invest 木头姐:医疗领域是AI最被低估的受益者,推出新药所需的时间将从13年缩短到8年
Z Potentials· 2025-05-27 10:37
美国经济与贸易政策 - 美国GDP预计将超出预期加速增长 谈判可能不仅降低关税还包括非关税贸易壁垒 若达成则形成减税和市场放开的积极信号 [3] - 企业税率从35%降至21%后 企业税收从2000亿增长到5000亿 因更多公司回流提升美国竞争力 [4] - 个人税收占GDP比例17%-18% 政府支出24%是主要问题 需通过增长而非增税解决赤字 [5] AI与科技创新 - AI训练成本年降75% 推理成本年降85% 技术驱动创新使全球涌现更多创新公司 [6] - 多组学公司受益于AI 如CRISPR Therapeutics治愈遗传病 Coinbase和Palantir快速增长 Roku全球扩张 [7] - 非MAG-6技术公司估值严重低估 其企业价值/EBITDA比率从标普275%溢价降至10%溢价 [8] 医疗行业变革 - AI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3年缩短至8年 研发回报率从低个位数回升至20%-30%水平 [16] - CRISPR结合AI可治愈镰状细胞贫血等疾病 开发一次性替代他汀类药物疗法 [16] - 医疗领域是AI最被低估受益者 37万亿细胞数据通过AI分析推动分子诊断突破 [14][16] 国防与技术效率 - 无人机商品化改变战争形态 传统防务公司存在资源错配 需转向电子化作战 [11] - Palantir提升政府效率 FDA首次批准AI诊断软件代码 淘汰无效动物实验 [10] - 自动驾驶是最大AI项目之一 特斯拉为核心代表 医疗为最深远的应用领域 [14] 行业投资机会 - 标普500成分股中技术公司市值2019-2024年增30% 远低于MAG-6的5倍增幅 [6] - Twist Therapeutics等通过血液检测早期癌症 多组学技术推动生命科学突破 [7] - 软件即服务模式普及 AI编程工具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提升生产力 [12][13]
原料药巨头、医药平台多策略布局市场
广州日报· 2025-05-02 12:27
诺泰生物业务表现与战略布局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16.25亿元,同比增长57.21%,净利润4.04亿元,同比增长148.19% [2] - 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超六成,达10.26亿元 [1][2]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达130.1% [2] - 公司多肽原料药产品涵盖司美格鲁肽原料药,原研厂家为诺和诺德 [2] - 多肽行业需求旺盛,优质产能稀缺,公司前瞻性布局产能 [2] 诺泰生物市场拓展策略 - 全球布局覆盖新兴市场,包括东南亚、南美、俄罗斯等 [2] - 已与全球多家客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拓展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 [2] - 通过灵活贸易安排降低影响因素 [2] - 采用客户弹性定价策略锁定利润率 [2] - 通过技术革新持续降本 [2] 美团医药健康业务动态 - 美团平台部分进口慢病用药搜索量显著增长,如辉瑞阿诺新日环比增长翻倍 [3] - 晖致旗下立普妥、络活喜搜索量突破年度月均峰值 [3] - 美团自营大药房覆盖1224个进口原研药产品 [3] - 平台启动多项举措确保进口药供给稳定、价格稳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