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视佳(法瑞西单抗注射液)
搜索文档
进博观察:开放平台引“凤”来,医疗药械焕新健康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20:37
进博会规模与主题 - 第八届进博会吸引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43万平方米,规模创历史新高[1] - 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面积超7万平方米,以“健康中国,美好生活”为主题,下设医疗器械、药品、健康营养、健康养老四大专区[1] - 进博会强化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功能,成为全球开放合作盛会[1] 跨国药企创新药物展示 - 赛诺菲展出达必妥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新适应症,该药为全球首个同时获批成人与青少年治疗的生物制剂,中国患者约3000万人[2] - 吉利德科学展示亚洲首发的长效HIV暴露前预防药物Lenacapavir,一年仅需给药两次,2025年6月底在海南博鳌获批,与美国FDA获批几乎同步[3] - 诺华公司聚焦心肾疾病领域,展出高血压、高血脂及IgA肾病创新药物,强调进博会加速创新药从“展品”到“商品”落地[4] - 欧加隆针对女性健康与慢病防治,展示心血管慢病防治中血脂科学管理的全球经验[4] - 罗氏展出40余款产品,包括抗CD20单克隆抗体佳罗华和眼内植入物PDS港式给药系统,十余款即将在华上市产品首次集体亮相[10] 高端医疗器械与数字化诊疗 - 西门子医疗设立AI专区,展示智慧影像链、AI临床决策与数字孪生技术三大主线,推动设备自主化与个体化治疗[5][6] - 瓦里安医疗展出同中心CT-Linac人工智能在线自适应放射治疗解决方案,10-15分钟完成精准放疗全流程,实现每次治疗动态优化[6] - 泰尔茂神经介入展示WEB自膨式动脉瘤瘤内栓塞器,用于颅内血管分叉动脉瘤治疗,并计划引入BOBBY球囊导引导管等新产品[7][8] - 直观复星展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单孔与多孔双系统及Ion支气管镜机器人,呈现“诊断+治疗”一体化精准微创方案[8] 外资企业加码在华投资 - 阿斯利康追加投资约1.36亿美元扩大青岛生产供应基地产能,提升吸入气雾剂产量,基地采用节能技术实现近零碳运营[9] - 罗氏投资20.4亿人民币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用于眼科创新药罗视佳的本地化生产,预计明年年底取得进展[10] - 爱尔康计划将Wavelight准分子激光手术设备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进一步升级在华投资[11] - 医科达携全线“中国智造”精准放疗解决方案亮相,作为唯一放疗参展商登陆中国馆“投资中国展区”[12] 健康营养与新兴企业参与 - Kaneka Ubiquinol首次参展,作为全球唯一供应还原型辅酶Q10的企业,希望成为中国健康品牌的“价值伙伴”,聚焦健康老龄化领域[12] - 企业看好中国“健康中国2030”政策下的市场潜力,特别是健康消费升级与科学实证型营养产品需求[12]
三十外企致中国:创新浩荡,共赴未来
第一财经· 2025-11-05 13:15
进博会平台价值 - 进博会已举办八年,成为连接全球创新与中国市场的重要桥梁,推动全球交流与合作 [2][4][23] - 该平台助力外资企业实现从“展品变商品”再到“商品出海”的跨越,体现“进博速度”与“加速度” [4][11][12] - 中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总量预计从2018年约90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40万亿元,为全球企业提供巨大舞台 [2] 医药与医疗器械行业 - 多家跨国药企将中国视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并持续加大在华投资与本土化布局,如诺和诺德、赛诺菲、罗氏 [4][6][8] - 医药企业通过进博会加速创新产品引入,例如吉利德带来两款亚洲首发展品,默沙东未来五年预计有40余项新产品和新适应证在中国获批 [4][6] - 医疗器械公司强调本土化生产与研发,美敦力NIM-Eclipse系统实现“中国智造”出口至日本及欧洲市场,波士顿科学上海临港工厂已有4款产品提交注册 [9][11][12] - 罗氏制药在上海投资20.4亿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将成为跨国药企首个在华实现大分子抗体生物药本地化生产的基地 [8] 医疗技术本土化与创新 - 外资医疗企业深化本土研发与制造,西门子医疗在中国拥有六大研发生产基地,累计超过130款产品在中国研发生产 [10] - GE医疗天津磁共振基地启动五年5亿元投入计划,将承担全球超半数磁共振产品研发任务 [10] - 直观复星达芬奇Xi手术系统实现本土量产,SP手术系统有望于2026年获批上市 [10] 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 - 西门子在华构建庞大生态体系,包括20个研发中心、24个生产基地,覆盖超5万家客户,中国成为其全球创新策源地 [13] - ASML聚焦主流芯片市场机遇,通过全景光刻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客户把握AI驱动的芯片需求增长 [13] - 肖特集团展示半导体领域尖端材料,如中国首展的石英玻璃,并深化本土制造如苏州新电子封装产线 [14] 消费品与汽车行业 - 丰田汽车发布“立全球 更中国”战略,加速事业、研发、产品本土化,雷克萨斯新公司落地上海以依托长三角产业链 [18][19] - 天丝集团近五年在华投资累计达43.6亿元人民币,广西生产基地投产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市场的关键支点 [19] - 花王集团策略从“原装进口”转向“本土生产”,快速响应中国消费市场需求变化 [22] 跨行业投资与本土化战略 - 立邦在中国拥有超70个生产基地、10个研发中心,投资超7亿的全球最大汽车涂料生产基地在天津投产 [21] - 贝亲将中国视为全球核心创新基地,在华获得83项专利技术,实现从本土研发到全球供应的转化 [20] - 迅达作为首批进入中国的外资工业企业,深耕市场45年,视中国新型工业化与数字化改造为重要契机 [23]
新政策打消投资顾虑 跨国药企重金扩大 上海创新药产能
搜狐财经· 2025-08-01 00:15
中国创新药市场发展 -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经济活力增强[1] - 2015-2024年创新药在中国核心医院市场占比从21%增至29%,2015年后获批创新药占整体药品市场10%[1][4] - 2024年中国核心医院市场规模达88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3%[4] 跨国药企在华投资动态 - 罗氏制药投资20.4亿元在上海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占地53亩,2029年落成,2031年投产,用于眼科药物罗视佳本地化生产[2] - 第一三共投资11亿元在上海张江筹建ADC新生产楼项目[2] - Cytiva中国计划将产品本土化率从25%提升至50%,并与深研生物合作降低细胞治疗生产成本[4]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政策 - 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启动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允许跨国药企将生产环节分散在不同国家[5][6] - 上海市率先落实试点,浦东新区已开展相关工作,罗氏和勃林格殷格翰参与试点[7][8][9] - 分段生产政策提升跨国药企供应链灵活性,如原液国内生产、制剂境外包装[6][8] 上海医药产业营商环境 - 上海推出《若干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实施"一品一企一策"提升注册申报成功率[9][10] - 推动长三角区域监管协同,支持跨省委托生产和多仓协同经营[10] - 罗氏和勃林格殷格翰表示上海政策为创新药全生命周期提供保障,助力本地化生产[11]
新政策打消投资顾虑,跨国药企重金扩大上海创新药产能
第一财经· 2025-07-30 18:27
行业趋势:跨国药企加速在华本地化生产 - 跨国药企正通过在中国建设生产基地,探索从引入创新药到实现本地制造的转变,以形成从原料到产品的供应链优势,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需求并提升竞争力[1] -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展现出更强活力和韧性,吸引了跨国企业对中国生物制药领域的新一轮投资[1] - 上海正成为创新药的重要生产基地,跨国药企的投资从引入创新药扩展到本地化生产[1] 具体投资案例:产能扩容与设施建设 - 罗氏制药中国于今年5月宣布投资20.4亿元,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用地约53亩,建筑面积约2万5千平方米,预计2029年落成,2031年投产[2] - 该新基地将用于生产眼科药物罗视佳(法瑞西单抗注射液),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的眼科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并已被纳入国家医保,建成后将成为罗氏在中国的第二个创新药物生产基地[2] - 日本第一三共于2024年11月宣布,将在上海张江投资约11亿元用于筹建ADC(抗体偶联药物)新生产楼项目,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肿瘤产品供应需求,此举被公司视为在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3] - 跨国药企亦助力上游供应链升级,例如Cytiva中国细胞培养基开发基地于今年3月启用,并计划未来几年将其产品在中国的本土化率从25%提升至50%[4] 市场数据:创新药价值显现与市场增长 - 自2015年中国医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及政策鼓励以来,创新药逐渐成为跨国药企在华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4] - 2015年至2024年间,中国核心医院市场规模达到88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4] - 创新药在中国核心医院市场的占比从2015年的21%增长至2024年的29%,且2015年后获批的创新药在2024年整体药品市场的份额已达10%[4] 政策突破: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 - 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印发《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标志着中国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正式启动,旨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分工并推动国际合作[6] - 试点方案允许将生物制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划分,通过委托或集团内协作在多个场地进行,改变了以往要求生物药原料和制剂在同一地方生产的规定,为跨国企业提供了全球化布局的灵活性[6][7] - 例如,新政策下,一种生物药的原液可在国内生产,而制剂和包装可在境外生产[7] 地方落实:上海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 上海已在落实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浦东新区已率先开展试点[8][9] - 罗氏制药表示其上海新生产基地的选址决策得益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政策的推进,该政策允许公司将生产环节中的重要部分落地中国,而无需搬迁全部环节[9] - 上海市药监局今年印发文件,提出对重点产品项目实施"一品一企一策",提升服务针对性和注册申报成功率,并推动长三角区域监管数据共享、结果互认等协同机制[10] - 勃林格殷格翰等公司表示已充分满足分段生产需求,并为技术转移和产品商业上市做准备,同时肯定了上海从研发支持到产业化落地的全生命周期政策保障[9][11]
罗氏、阿斯利康在中国建厂,跨国药企缘何纷纷“加码”中国市场?
新京报· 2025-05-09 23:40
跨国药企加码中国市场 - 罗氏制药投资20.4亿元建设中国第二个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占地53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用于眼科药物法瑞西单抗注射液的本地化生产[1][2] - 阿斯利康投资4.75亿美元(约34.41亿元)在无锡建设小分子药物新工厂,占地3万平方米,预计2028年投产心血管创新药[1][2] - 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基地一期竣工,总投资7.5亿美元,年产呼吸类药物5400万支[3] 行业投资动态 - 诺和诺德在天津投资40亿元扩建无菌制剂产能[3] - 礼来投资14亿元升级苏州工厂[3] - 阿斯利康在北京投资25亿美元建设全球第六个研发中心及首个在华疫苗工厂[3]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预计2024年将有更多跨国药企总部和研发中心落地[3] 中国市场吸引力 -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亿(占总人口21.1%),2035年预计增至4亿(占比近30%)[4] - 阿斯利康2024年中国市场收入64.13亿美元,占全球营收12%[4] - 诺华2024年中国收入39亿美元(同比增长21%),礼来中国市场增长9%[4] 政策与创新环境 - 《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开放生物医药领域,支持外资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5] - 2024年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31%来自中国,2019年该比例为零[5]
罗氏制药投资超20亿元在华新建生产基地;恒瑞医药CDK4/6抑制剂新适应症申请上市丨医药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9 07:16
罗氏制药在华投资 - 罗氏制药宣布投资20.4亿元人民币在沪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旨在加强公司在中国的供应链和本地化生产布局 [1] - 该基地预计2029年落成,2031年投产,将用于眼底病治疗药物罗视佳(法瑞西单抗注射液)的本地化生产 [1] - 此次投资表明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和信心,将强化端到端的完整医药价值产业链 [1] 恒瑞医药新药进展 - 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CDK4/6抑制剂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片药品上市许可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2] - 该药拟定适应症为联合内分泌治疗用于HR阳性、HER2阴性的早期或局部晚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 [2] - 该药未来有望为乳腺癌治疗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CDK4/6耐药和术后辅助大市场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 [2] 三友医疗战略合作 - 三友医疗拟以自有资金与韩国细基生物株式会社共同投资新设合资公司,研究创新细胞生物材料等再生医学领域 [3] - 投资标的为丽天(太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孵化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创新医疗生物公司 [3] - 本次合作是公司在细胞生物材料等再生医学领域的重要实践 [3] ST凯利人事变动 - ST凯利选举王冲担任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议案获董事会审议通过(4票同意、0票反对、2票弃权) [4] - 此次人事变动发生在公司近期经历董事长及总经理双双辞职事件后 [4] 云顶新耀产品获批 - 云顶新耀肾病核心产品耐赋康获国家药监局完全批准,用于治疗具有疾病进展风险的原发性IgA肾病成人患者 [5] - 耐赋康成为国内首个且唯一获得国家药监局完全批准的IgA肾病对因治疗药物 [5] - 完全获批将扩大用药患者基数,进一步释放药物市场潜力 [5]
影响市场重大事件:华为哈勃入股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商千寻智能;首款鸿蒙电脑正式亮相,国产操作系统在个人电脑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9 06:58
华为投资与技术创新 - 华为哈勃入股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商千寻智能,后者专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 [1] - 首款鸿蒙电脑正式亮相,国产操作系统在PC领域实现突破,集结上万名工程师、20多家研究所研发,积累2700项核心专利 [2] - 鸿蒙电脑头部150个应用已启动开发,预计年底支持超2000个应用,目前300多个融合生态应用完成适配 [2] 政策与宏观经济 - 国家发改委今年将在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推出总投资约3万亿元的优质项目,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达20%,工业设备更新领域民企资金占比超80% [4] - 金融监管总局向小微主体新发放贷款12.6万亿元,利率平均3.66%,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余额达18.1万亿元(同比+15.4%) [9] - 民营经济促进法配套制度加速实施,地方在科技创新、权益保护等方面完善配套 [10] 消费与产业升级 - 商务部推动"人工智能+消费",培育人工智能消费品牌,加强展销推广,打造IP消费地标和沉浸式空间 [3] - 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超1.3万亿元,2025年补贴资金扩至3000亿元(同比翻倍),新增手机等数码产品补贴 [7][8] - 商务部扩大服务消费,开展"服务消费季"活动,推进服务业开放试点,覆盖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 [5] 国际合作与产业动态 - 商务部回应美国取消对华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强调愿与各国合作促进跨境电商可持续发展 [6] - 罗氏制药投资20.4亿元在上海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用地53亩,预计2031年投产,用于法瑞西单抗注射液本地化生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