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贷

搜索文档
农行呼伦贝尔分行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03 23:13
农业银行呼伦贝尔分行的金融服务成效 - 公司通过持续信贷支持使客户谭建军的养殖收入从每年20万元增长至250万元,增幅超10倍 [1] - 公司近三年累计向9.69万户农牧户投放贷款181.55亿元,年均增量超10亿元 [3] - 目前全市专项涉农贷款余额达27.83亿元,较年初新增11.95亿元 [2]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公司创新推出惠农e贷商户贷、乡旅贷、固边贷、订单贷等特色产品,精准匹配农牧民多样化需求 [2] - 上线3家"三资"管理平台,布放217个惠农通服务点,推动金融与乡村治理数字化融合 [2] - 推广"现场+远程"作业模式,贷款用信余额超1亿元,实现农牧民足不出村享受服务 [2] 基层服务与覆盖拓展 - 通过"整村推进、批量建档"新增农户建档8678户,农户贷款余额达63.97亿元,增量20.31亿元 [2] - "金融副主任+e推客"模式覆盖10个旗县,培训686名金融副主任,累计推荐客户5056户,预授信7.24亿元,实际用信超3亿元 [3] - 组织党员先锋队驻村办公,精准对接"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户 [2] 战略定位与资源倾斜 - 公司将县域作为服务"三农"主战场,通过优化机构设置、下沉骨干力量及减费让利政策强化县域服务 [1] - 差异化金融政策包括投贷联动、银团合作等创新模式,支持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3] - 保持对脱贫地区信贷资源倾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3]
金融滋养共富根基
证券日报· 2025-07-20 19:09
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 民营和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也是县域经济活力的源头活水 [1] - 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常见的阻碍 [1] 金融创新与普惠金融 - 银行需跳出传统信贷的"抵押崇拜",建立与共富目标相匹配的金融新范式 [2] - 用好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把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软资产"变成融资"硬通货" [2] - 深耕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支点,把信用沿产业链向上下游传导,形成"以大带小"的共富链条 [2] - 针对地方特色产业推出专属产品,如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定制"订单贷",为乡村手工作坊提供"小额信用贷" [2] 降低融资成本与综合减负 - 降低融资成本不能简单地指望利率"一降了之",需构建"综合减负"生态 [3] - 清理贷款环节的不合理收费,把LPR下行红利全额让渡给企业 [3] - 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通过多方共担降低对抵押物的依赖 [3] - 提供"融资+服务"组合拳,帮助企业优化财务、对冲汇率风险,从非资金端降低运营成本 [3] 培育企业自我造血能力 - 银行可把信贷资源投向绿色技改、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跨越技术门槛 [3] - 深入产业园区,提供财务规划、市场对接、管理升级等"融智"服务,补齐企业短板 [3] - 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设计中长期信贷产品,陪伴其成长 [3] - 当贷款转化为技术升级、产能扩张和新增就业,金融成为企业增收、劳动者致富的催化剂 [3] 金融与共同富裕 - 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既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商业可持续的必然选择 [4] - 企业在金融滋养下成长,劳动者收入随企业成长提升,共同富裕的根基将更牢固 [4]
数据要素驱动金融业深度重构
证券日报· 2025-07-19 00:08
产品创新 - 市场首单数据资产赋能资产证券化产品"天风中投保应收账款2期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 [1] - 创新核心在于引入"中投保信裕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数据"助力资产定价、优化融资效率、实现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测 [1] - 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交易信息、履约记录等数据将企业经营能力、资产价值等无形要素转化为可评估指标 [2] 数据要素价值 - 数据要素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通过无形价值量化、信用画像构建、场景化服务与金融行业加速融合 [1] - 量化无形价值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如对接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科研机构研发进度数据等 [1] - 构建信用画像通过打通税务、社保、海关、电商等跨部门数据打破中小微企业"缺数据即缺信用"困境 [2] - 场景化服务如电商平台整合订单量、退换货率等数据实现风险与服务的动态平衡 [2] 行业影响 - 数据要素与金融融合是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推动金融活水更精准、安全、普惠流向实体经济 [3] - 未来数据将释放更大能量包括量化更多"看不见的价值"和激活"被忽略的信用" [3] - 金融服务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赋能"实现全面升级 [3]
网商银行冯亮:没有线下网点,服务好6800万小微企业有秘诀
上海证券报· 2025-06-28 03:53
网商银行发展历程与业务模式 - 公司成立10年累计服务6800万小微企业,资产规模达4710亿元(2024年底),2025年Q1增至4728亿元 [1][4] - 公司前身为阿里金融,2015年6月25日正式开业,是中国首批民营银行之一 [3] - 首创"310"服务模式:3分钟申请、1分钟放款、0人工干预,核心系统全部自研并架构上云 [3] - 2024年客户资产管理规模(AUM)突破1万亿元,理财代销规模行业第二,合作2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 [4] 技术创新与普惠金融实践 - 开发四大AI系统: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大雁(供应链金融)、布谷鸟(智能普惠理财)、百灵(智能交互风控) [5] - "大山雀"系统已识别十几种农作物,帮助181万农户获贷,其中80%为征信白户 [5] - "大雁"系统提升产业链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从30%至80%,识别2100万家链上企业 [5] - 科技人员占比约60%,AI算法团队以每年20%速度增长 [6] AI银行战略与未来规划 - 提出"AI CFO"战略目标,计划为小微企业提供财务管家式服务 [1][7] - 正在开发"AI票据管家"、"AI连锁通资金大脑"、"AI投标助手"等应用 [9] - 未来将构建服务调度生态,在招投标等场景为小微企业调度多方服务 [9] - 手机银行渗透率从2014年32%升至88%,电商从业者从2000万增至7000万 [3] 小微金融服务特色 - 首笔业务为1元"订单贷",精准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周转痛点 [3] - 通过微信等线上渠道保持客户接触,每月至少与三四批小微客户面对面交流 [2] - 能识别税务、合同、资质、水电煤缴费单等各类企业经营材料 [6] - 2024年底中国普惠小微信贷余额达33万亿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