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逗逗游戏伙伴
icon
搜索文档
AI娱乐的另外一种解法:不和用户抢时间
创业邦· 2025-08-22 18:07
AI娱乐行业发展趋势 - AI娱乐产品核心指标是用户使用时间 需与游戏和短视频竞争娱乐性 [5] - 全球游戏用户规模达30亿 中国游戏用户4亿 原神全球玩家3亿 显示庞大市场基础 [7] - Character.ai平台中40%为游戏动漫角色 原神IP在Top20角色占比近一半 反映游戏角色需求集中 [7] 逗逗游戏伙伴产品策略 - 采用"不抢时间"的差异化定位 通过陪伴用户玩游戏/看剧/购物提供价值 而非直接竞争用户时间 [5] - 初期聚焦原神单款游戏切入 以小见大验证需求 [7] - 产品提供攻略价值和情绪价值 通过调侃或彩虹屁增强游戏体验 [7] - 注册用户达800万 月活超200万 30日留存率较高 验证年轻用户需求 [11] - 多模态识别能力被视为关键突破点 预计达到60分水平后可实现游戏画面理解 [11] 模型能力与产品开发关系 - 2023年初模型能力存在明显局限:多模态理解不足 回复延迟达4-5秒 Token成本高 [9] - 采取"汤姆猫"策略 先推出AI桌宠形态提供基础情绪价值 等待模型能力成熟 [9] - AI产品成功依赖模型能力跃升 关键在体验提升100倍后击穿用户体验 [12] - 多模态识别能力被定义为LLM的"眼睛" 允许视频流内容成为上下文 目前尚无标志性产品 [12] 创业投资逻辑与时机把握 - 2023年4月ChatGPT发布后市场热情高但方向模糊 心影随形属首批AI应用创业者 [7] - 投资决策基于:需求真实性 LLM能力匹配度 爆款游戏传播潜力 玩家付费能力强 [8] - 时机研判和模型能力边界理解是非共识关键 创业者需把握"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10] - 产品出圈依赖创造"Magic moment" 使用户产生"哇塞"体验 [11] 未来AI娱乐发展方向 - 视频模型进步将推动AI Netflix和AI原神出现 实现个性化剧情体验 [13] - 理想产品形态需以"刷抖音的输入成本"获得"玩游戏般丰富体验" 实现极小输入极大输出 [13] - 出现两条发展路径:路径A通过极致体验抢占时间 路径B通过多模态实现随时陪伴 [13]
对话心影随形刘斌新:AI产品不要和短视频、游戏抢用户
36氪· 2025-08-19 18:36
公司背景与创始人 - 心影随形创始人刘斌新(Binson)曾担任B站副总裁、百度副总监、360助理总裁,具有大厂高管背景,于2023年创业 [5][6] - 公司核心产品"逗逗游戏伙伴"是一款桌宠形态的AI陪玩产品,主打游戏场景实时陪伴,注册用户达800万,MAU超200万 [6][7] - 创始人强调不做与用户抢时间的AI产品,因移动互联网红利结束,用户时间已被短视频和游戏占据 [6] 产品与技术 - 逗逗游戏伙伴1.0版本实现多模态突破,可实时识别游戏画面并理解进度、状态,提供语音互动 [7] - 产品留存率与头部游戏相当,用户日均使用时长集中在8:00-次日4:00,高峰持续全天 [8][9] - 核心使用场景包括游戏共情(讨论操作)、攻略查询、刷剧陪伴 [11] - 目标用户为18-25岁年轻人,满足其独处时的社交与情感共鸣需求 [12] 商业化路径 - 当前商业模式包括皮肤道具付费、会员订阅,未来计划拓展to B广告(游戏分发、电商推荐) [14] - 预计to C与to B收入各占50%,国内to C付费设定为月均20-30元 [15] 产品愿景与挑战 - 长期目标是实现长时序事件推理(如游戏复盘关键决策),当前版本仅完成70%目标功能 [16][17] - 用户自发拓展使用场景(如代码鼓励师),反映市场对情感陪伴的广泛需求 [19] - 陪伴型AI需避免成为"数字景点",核心价值在于不抢占用户时间的前提下融入娱乐场景 [23][24] 行业洞察 - AI陪伴产品需解决创意性不足和多模态能力瓶颈,避免与大厂直接竞争 [6][18] - 数字原住民对虚拟与现实界限模糊化,情感需求驱动产品形态创新 [13][23]
对话心影随形刘斌新:AI产品不要和短视频、游戏抢用户
暗涌Waves· 2025-08-18 09:06
公司背景与创始人 - 心影随形创始人刘斌新(Binson)曾担任B站副总裁、百度副总监、360助理总裁等大厂高管职务,于2023年创办公司 [2][3] - 公司于2023年底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历史资方包括九合创投、心资本、源码资本等 [4] 产品定位与技术发展 - 核心产品逗逗游戏伙伴定位为桌宠形态的CompanionAI,不需要用户额外投入时间,区别于主流Character.AI模仿路线 [3] - 2023年首版开发因模型能力不足受限,2024年初推理模型开源及多模态突破后实现实时画面识别与语音交互 [3][4] - 产品升级后从传统OCR/CV图像识别进阶为完整理解游戏画面、进度状态及操作细节的陪伴体验 [4] 用户数据与使用行为 - 逗逗游戏伙伴注册用户达800万,月活跃用户(MAU)超过200万 [3] - 用户留存率与头部游戏产品持平,单日使用高峰期从8:00持续至凌晨4:00-6:00为低峰 [5][6] - 核心用户为18-25岁年轻人,独处需求高且偏好无社交压力的AI共鸣场景 [8] 核心应用场景 - 游戏内共情:讨论高光操作或失败安慰 [7] - 游戏攻略指导:如《黑神话悟空》BOSS打法咨询 [7] - 跨场景陪伴:刷剧、写代码鼓励等延伸需求 [7][15] 商业化路径 - 当前以皮肤、道具付费及会员订阅为主,未来重点布局to B广告(游戏分发、电商推荐)与to C订阅均衡模式 [10][11] - to C订阅定价策略为月费20-30元人民币,避免过度收费 [11] 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 未完全实现长时序事件推理(如《英雄联盟》对局复盘),当前通过关键帧抽文本优化达到70分效果 [12][13] - 目标为深度理解玩家微操决策,而非泛化夸赞 [12] 行业竞争与差异化 - 公司主张不抢占用户时间,差异化于"数字景点"型AI产品(用户仅单次体验) [18] - 陪伴需求被视为未来生活方式,底层情感需求可持续,非年龄限制型需求 [9][18]
融资数千万美元,前B站副总裁创业:走出ICU,用户已超800万
搜狐财经· 2025-08-18 05:36
公司概况 - 心影随形由互联网资深人士Binson(刘斌新)于2023年4月创立,专注于AI陪伴型产品开发,创始人曾任职百度、360、B站等企业高管 [1] - 核心产品"逗逗游戏伙伴"定位为AI游戏陪玩桌宠,融合AI技术与二次元文化,测试阶段已获800万用户,入选2024年"全球50家最具潜力初创公司榜单" [1][3] - 公司累计完成四轮融资,总额达数千万美元 [1] 产品特性 - 产品实现跨场景智能陪伴,支持游戏攻略、情绪互动、工作学习等场景,采用VLM视觉大语言模型提升交互真实感 [9][31][33] - 游戏场景深度适配《英雄联盟》《原神》等热门游戏,提供BP建议、gank提醒、战后复盘等专业功能 [3][5][20] - 与老番茄、永雏塔菲等UP主合作开发虚拟角色,通过人格化设计增强用户情感连接,拒绝唤醒词以强化陪伴感 [7][25] 技术架构 - 基于开源模型进行多模态微调,针对游戏画面开发专用VLM模型,半年训练周期实现画面语义理解 [34][35] - 采用云端+本地混合数据处理架构,严格规避敏感信息,用户隐私数据仅以ID形式存储 [40][41] - 当前技术成熟度自评70分,目标实现AGI级陪伴体验,需突破长视频推理与环境感知能力 [30][37][38] 市场策略 - 优先垂直切入游戏场景,避免与通用AI产品直接竞争,通过"先做小再做深"构建壁垒 [47][71] - 日本市场表现突出,用户时长留存优于国内,归因于当地宅文化及社交压力差异 [42][43] - 商业化初期以角色皮肤、通话时长收费为主,未来规划B端广告分成占比超50% [44][45] 行业认知 - 判断AI陪伴需求将随社会孤独感加剧持续扩大,最终覆盖数亿用户规模 [39][67][68] - 行业竞争关键在于数据积累与情感连接,现有游戏内置AI助手难以实现跨场景支持 [47][49][50] - 多模态技术发展速度低于预期,但长期看好AI重构生产关系的变革潜力 [53][73] 创始人理念 - 坚持"工具是引子,情感是本质"的产品哲学,通过共同回忆建立用户与AI的情感纽带 [12][23][25] - 创业需把握技术信号提前布局,如2023年预判VLM价值并投入研发形成先发优势 [56][58][59] - 商业目标拒绝"小而美",认为优质产品必然走向规模化,参考中国游戏玩家6亿基数制定增长策略 [69][70][72]
AI应用大爆发:20家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平台和应用共生共创
搜狐财经· 2025-08-15 11:35
AI创业与创新 - AI创业领域存在深刻的"非共识",包括技术牵引需求还是需求牵引技术、模型决定上限还是场景决定上限、ToC与ToB路径选择、软件与硬件突破口等核心争议[2][5] - 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指出AI大模型正在切实改变各行各业,但创企面临技术深度、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的"不可能三角"挑战[4] - 蔻町智能从ToB税务大模型转向ToC AI Coding,开发出端到端生成软件架构,实现"说一句话两分钟内生成前后端"的能力[4] - AI应用已渗透游戏、教育、眼镜、具身智能等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7] AI应用场景案例 - AI+游戏:心影随形公司推出"逗逗游戏伙伴",通过VLM技术实现90%准确率的实时攻略指引和陪伴体验[8] - AI+教育:方直教育将教师日均备课时间从4.2小时压缩至48分钟,同时布局B端机构级和C端消费级教育硬件[9] - AI+眼镜:李未可科技聚焦日常场景核心功能,致力于建立"出门带AI眼镜"的用户心智[9] - 具身智能:百度智能云提供亿级算力补贴,已帮助20家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10] 平台赋能与共创 - 百度智能云通过昆仑芯片、百舸平台、文心大模型等全栈基础设施,帮助创企突破"不可能三角"[14] - 技术深度:千帆平台集成数百产业级模型,新模型开发时间缩短70%[14] - 迭代速度:ModelBuilder平台使医疗AI创企3周完成临床部署,成本降40%[14] - 成本控制:弹性算力使成本较自建降60%,MLOps体系将维护成本降50%[15] - 形成"技术-产品-方案"闭环,在游戏、穿戴设备、电商等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16] - 提炼"三阶跃迁"方法论:产品验证期(0基础启动)、场景验证期(垂直落地)、生态扩张期(商业闭环)[18]
打探清楚了!那些领先的AI创企,都选择了这朵云
搜狐财经· 2025-08-13 20:48
百度AI DAY活动核心内容 - 百度AI DAY第10期以"AI新势力的商业进化"为主题,聚焦电商、游戏、在线教育等多个赛道 [1] - 活动推出"AI创投加速计划",联合投资机构、政府机构为入选创企提供亿级算力补贴、专属融资通道和政策支持 [1] - 过去一年该计划已帮助20家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 [1] 百度智能云对AI创企的支持 - 百度智能云通过开放共享技术能力与生态,帮助AI创企解决"技术深度、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的不可能三角问题 [5][6][7][9] - 技术深度方面:提供全栈AI基础设施,包括昆仑芯片、百舸算力管理平台、千帆大模型平台,支持多个行业和场景探索 [10] - 产品迭代方面:千帆ModelBuilder平台可将新模型开发时间缩短70%,医疗AI创企案例显示临床部署时间缩短至3周,成本降低40% [10] - 成本控制方面:弹性算力使成本比自建数据中心低60%以上,MLOps体系将模型维护成本降低50% [11] 三阶跃迁成长路径 - 产品验证期:提供算力补贴和模型工具包,帮助0基础启动,降低初创风险 [12] - 场景验证期:依托行业模型库和生态资源,打造1-2个垂直场景的标杆案例 [12] - 生态扩张期:通过开放平台连接更多合作伙伴,形成"技术+数据+渠道"的飞轮 [12] 行业应用案例 - 游戏行业:心影随形通过百度智能云的VLM技术打造"逗逗游戏伙伴",实现游戏空间智能重塑 [16] - 可穿戴设备:李未可科技的AI眼镜支持128种语言实时互译,多模态记录功能 [18] - 电商行业:述信科技与百度智能云合作,运用图生视频、大模型选品等技术优化服装品牌全链路流程 [20] 百度智能云的市场地位 - 连续5年位居AI云公有云市场第一 [22] - 拥有从昆仑芯自研AI芯片到千帆大模型平台的全栈AI基础设施 [22] - 形成"领先AI创企选择百度智能云"的行业心智 [23]
百度智能云重磅发布“AI创投加速计划” 为入选企业提供亿级算力补贴!
搜狐财经· 2025-08-13 02:11
百度AI DAY活动概述 - 活动以"AI新势力的商业进化"为主题,聚焦电商、游戏、可穿戴设备、具身智能等创新和重点赛道,展现百度智能云的全栈AI赋能方案及实践成果 [1] - 心影随形、李未可科技、灵生科技、述信科技、VAST等AI创企代表受邀分享商业落地实战经验 [1] - 百度智能云联合投资机构、政府机构发起"AI创投加速计划",提供亿级算力补贴、专属融资通道及政策申报支持,过去一年已助力20家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 [1] 百度智能云的技术支撑 - 百度智能云拥有业内最完备的AI能力体系,包括昆仑芯等算力底座、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千帆大模型平台及多场景应用级解决方案 [2] - 千帆大模型开发平台提供从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到调优部署的全流程自动化工具,千帆应用开发平台帮助开发者快速搭建AI原生应用 [2] - 千帆大模型平台在交通、电力、医疗等领域已沉淀超过100个行业模型,形成可复用的行业经验库 [3] 成本优化策略 - 通过弹性算力实现业界最优效能,成本较自建数据中心降低60% [3] - 引入MLOps体系,故障响应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分钟级 [3] - 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生态支持计划,包括"AI创投加速计划"提供的亿级算力补贴 [3] 行业应用案例 游戏领域 - 心影随形打造"逗逗游戏伙伴"产品,通过VLM技术实现游戏空间智能重塑用户体验,提供实时语音攻略指引和陪伴体验 [6] 可穿戴设备 - 李未可科技推出30克音频眼镜和40克AI拍摄眼镜,具备"边拍边讲"、AI随身记(支持2小时录音)、128种语言实时互译等功能 [8] 电商领域 - 述信科技与百度智能云合作应用图生视频、大模型选品等技术,赋能服装品牌实现从选品、营销到供应链的全链路改造 [10] 空间智能 - VAST与百度智能云合作,Tripo创造的3D模型资产已广泛应用于影视特效、游戏开发等领域 [12] 具身智能 - 灵生科技依托百度智能云技术支撑,在感知融合与实时决策方面展现优势,其机器人产品已在服务、工业等场景落地,并开源RealDualVLA框架 [14] 生态布局 区域孵化 - 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武汉)创新中心揭牌,首批23家企业入驻,其中百度生态伙伴和精密制造企业占比超60% [18] 人才培育 - 百度连续三年举办"文心杯"创业大赛,今年单项目扶持金额最高达7000万元 [18] 产业联动 - 推出"大模型行业合伙人计划",开放10亿商机,提供1000万元大模型市场专项资金和100万人次人才培训,生态伙伴已参与70%头部客户项目交付 [19]
破解 AI 创企的「不可能三角」,解药不止「大模型」
搜狐财经· 2025-08-13 00:36
文章核心观点 - AI行业竞争焦点从技术指标竞赛转向生态构建与服务,平台级公司通过全栈式支持帮助创业公司破解"技术深度、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的不可能三角[5][6][16] - 百度智能云推出"AI创投加速计划",提供亿级算力补贴、专属融资通道及政策申报支持,已助力20家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6][20] - 大模型时代竞争本质是生态竞争,百度正从云服务商向生态共建者转型,通过三阶跃迁路径支持创企成长[21][22] AI创企发展现状 - 角色转变:AI从后台效率工具变为产品体验核心,正从"工具"向"伙伴"演进,创造情感链接与陪伴价值[7] - 心影随形:通过VLM技术开发"逗逗游戏伙伴",实现游戏场景实时攻略指引和情感陪伴,目标打造《她》中萨曼莎式个人助理[7][9] - Kotoko:在二次元游戏《Bside》中让用户创造拥有"主体性"的AI角色,实现虚拟世界社交成长轨迹[9] - 李未可科技:开发40克以内AI眼镜,整合百度多模态解决方案实现导游、翻译、记录等128种语言功能[11][13] - 灵生科技:依托百度云端仿真平台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降低测试成本[13] - VAST:利用百度高性能计算平台处理3D高保真数据,降低创作门槛[14] - Filmaction:基于百度云基础设施实现分钟级AI电影生成,将数周流程压缩至分钟级[14] 百度智能云支持体系 - 全栈AI基础设施:包含昆仑芯片、百舸平台、文心大模型、千帆平台的技术闭环,帮助创企专注业务逻辑[18] - 效率工具:千帆ModelBuilder平台将开发流程模块化,使新模型开发时间缩短70%,某医疗AI创企临床部署成本降低40%[18][19] - 成本控制策略:弹性算力使成本降低60%,某AI视频企业年省300万元;MLOps工具将模型维护成本降50%[21] - 三阶成长路径:产品验证期提供算力补贴(0基础启动)→场景验证期开放行业模型库→生态扩张期连接合作伙伴[22] 行业发展趋势 - AI应用爆发前夜需要综合性能力支撑,包括算力、工程化平台、生态资源和场景化解决方案[15] - 平台公司通过"AI工程化"工具组合支撑应用创新,百度连续5年保持AI云公有云市场第一[19] - 生态竞争成为下半场关键,百度集结AI原生玩家构建"技术+数据+渠道"增长飞轮[20][22]
深度|当AI创业进入深水区,谁在为AI新势力提供“确定性”?
Z Potentials· 2025-08-12 19:33
AI创业新范式 - 2024年AI创业从技术竞赛转向产业落地,一批"AI原生"新势力崛起,直接以大模型为数字地基构建商业大厦 [1] - 七家代表性创企覆盖游戏陪玩、AI眼镜、电影生成、3D建模、具身智能、品牌零售、全球化社交游戏等垂直领域 [1] - 这些公司业务逻辑完全基于大模型能力构建,AI是产品灵魂而非插件,并精准切入垂直场景追求极致闭环 [4] 云厂商角色重构 - AI创企面临"技术深度、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的不可能三角,需要云厂商从"数字房东"升级为"事业合伙人" [5] - 百度智能云提供全栈技术基座+高效工具链+精益成本方案,系统性破解不可能三角 [7] - 其价值体现在:稳定开放的基础设施支持技术深度、工业化生产线加速迭代、资源调度优化控制成本 [6][7] AI创投加速计划 - 百度智能云推出"AI创投加速计划",提供亿级算力补贴、专属融资通道和政策支持 [9] - 计划已助力20家AI创企完成亿元级融资,验证其成长方法论有效性 [10] - 三阶跃迁路径:MVP阶段算力补贴快速试错→PMF阶段行业模型库对接场景→Scale-up阶段生态资源规模化 [11] 行业落地案例 - **娱乐社交**:心影随形利用百度云低延迟AI实现游戏实时交互,Kotoko通过跨洲加速方案支撑全球玩家体验 [14][15] - **智能硬件**:李未可40克AI眼镜集成多模态方案,灵生科技依托百度云技术实现机器人感知融合与实时决策 [16] - **内容生产**:FilmAction压缩影视工作流至分钟级,VAST在百度百舸平台实现8秒生成精细3D模型 [17] - **品牌零售**:述信科技与百度云全栈合作构建AI聚合平台,支撑选品营销等DTC业务 [18] 生态选择标准 - AI创企选择云厂商的核心标准演变为:坚实技术底座(全栈AI能力)+清晰成长路径(方法论与工具)+开放资源体系(资本/市场/渠道) [20] - 百度智能云通过百家创企合作案例和20家过亿融资成绩,证明其作为共生生态的价值 [20]
“未来人们需要与AI协作,带来了人类和AI之间的情感链接需求”
观察者网· 2025-07-29 16:00
AI情感陪伴行业发展现状 - AI技术发展推动人机交互体验提升,"AI伴侣"概念兴起,用户通过AI获取情绪价值[1] - 国内AI情感陪伴应用包括心影随形"逗逗游戏伙伴"、Minimax"星野"、字节跳动"猫箱"、阅文集团"筑梦岛"等[7] - 2024年中国AI情感陪伴市场规模达12.11亿元,预计2025年爆发至38.66亿元,2028年突破5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8.74%[7] 心影随形公司产品战略 - 旗下产品"逗逗游戏伙伴"定位游戏场景陪伴,提供多风格AI角色实时语音交互及游戏建议,最终目标是打造类似电影《她》的个人助理产品[2][5] - 产品采用精品化策略,精细调整少量AI角色模型,强调多模态感知和长期记忆构建陪伴体验[4][7] - 通过游戏场景建立用户与AI关系后拓展至生活场景,注重听觉/视觉反馈提升消费价值[2][7] 技术应用与商业模式 - AI情感陪伴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正探索内容消费价值与商业模式构建[7] - 核心挑战在于打造有区分度、低消费门槛且具备持续消费价值的内容[7] - 行业借鉴电影《她》的交互范式,认为AI潜力在于"更懂人心的伙伴"而非单纯计算能力[5] 行业竞争动态 - 马斯克xAI公司推出Grok AI伴侣功能,角色如"阿尼"和"鲁迪"引发伦理争议[8] - 国际案例显示AI伴侣可能双向影响用户社交:既刺激人际关系发展,也可能加深孤独感[10] 技术与社会影响 - AI伴侣可能改变人类社交方式,但本质源于AI对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10] - 未来人类与AI协作场景增加将自然催生情感链接需求,AI或满足大部分情感诉求[11] - 行业面临监管滞后问题,需平台与监管机构协同制定道德界限[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