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软件

搜索文档
内卷延伸海外,金融科技企业出海还是一条好路吗?
北京商报· 2025-06-22 22:06
中国金融科技出海现状与趋势 - 中国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出海已从单纯业务拓展升级为技术、生态、标准的系统性输出 [1] - 金融科技企业通过"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优化全球布局成为必答题,但面临地缘政治、跨境监管、数据治理等多重挑战 [1] - 破局出海困境需破除政策堵点、完善金融服务,同时壮大企业实力,包括产业链协同"抱团出海"和优化本土化战略 [1] 出海模式与技术驱动 - 金融科技出海实现从"跟随式探索"向"引领式输出"跨越,Temu、SHEIN等电商平台跻身全球前列,2024年Temu月活用户超3亿超越亚马逊 [3] - 数字金融服务从服务华人拓展至本地市场,东南亚数字支付渗透率不足60%提供复制"中国速度"空间 [3] - 出海呈现"双市场"特征:新兴市场规模化填补基础设施空白,成熟市场聚焦风控技术等长板渐进渗透 [3] -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底层变革,提升客户画像精度、降低运行成本,AI反欺诈系统保障跨境业务安全 [3] 金融科技全球化治理 - 金融科技出海向全球金融治理领域迈进,从输出产品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 [4] - 中国企业为东南亚商业银行提供线上化解决方案提升运营效率,并推动跨境人民币服务生态构建 [4] - 金融改革开放深化和技术进步为出海奠定基础,全链条金融科技出海趋势显现 [4] 外部挑战与内部制约 - 外部围堵包括美国逆全球化政策升级为科技战、金融战,对AI芯片、云计算等技术封锁 [5] - 跨境监管差异导致合规成本提高,反洗钱压力、数据本地化与隐私保护要求增加 [5] - 内部"内卷"文化蔓延至海外市场,中资金融机构海外网点布局与企业业务中心存在"空间错配" [6] - 微观层面挑战包括本地团队建设与人才成本、技术迭代压力与系统稳定性等 [7] 政策支持与战略协同 - 建议制定金融科技出海中长期规划,健全监管指引,推动监管等效和牌照互认降低合规成本 [8] - 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商协会跟踪服务的综合生态协同格局 [8] - 政策性银行可牵头成立出海专项融资基金,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打造"桥头堡" [8] 区域布局与企业策略 - 深耕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市场,利用RCEP框架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 [9] - 联合第三国开拓市场,遵循"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原则,先易后难步步为营 [9] - 企业需协同出海与技术创新,采用"技术+业务双轮驱动"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9] - 本地化经营为核心,构建技术合规+本地化三维能力,采取"区域总部+本地团队"管理模式 [9]
金融科技出海浪潮正劲:如何在监管与发展之间寻路全球化
证券时报· 2025-06-22 16:30
金融科技企业出海现状与趋势 - 内地金融科技企业出海需求旺盛,"不出海就出局"成为行业共识 [1] - 金融科技出海是推进全球数字化转型和提升中国规则制定权的重要途径 [1] - 2024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11592.7亿元人民币(16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1.3% [3] - 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数量近1.2万家,市场规模预计达5万亿美元,占全球40%以上 [3] 出海企业类型与基础 - 出海企业从头部巨头扩展到估值10亿-100亿元的科技企业,多为区域或领域隐形冠军 [2] - 跨境电商、工业服务、云服务和金融平台成为企业出海的重要助推器 [2] - 金融科技出海呈现四大新趋势:新技术升级、区域差异化布局、手机银行突破、深度布局加速 [3] - 金融科技出海基础良好,技术实力、业务创新经验和国际影响力得到验证 [4] 出海面临的挑战 - 跨境监管差异与合规成本高,各国金融牌照体系复杂 [5] - 数据本地化与隐私保护政策增加成本,需建立本地数据中心或合规方案 [6] - 本地化落地需求包括团队建设、技术适配和文化理解,推升拓展成本 [6] - 企业关注监管态度和文化差异,需适应本地客户习惯和征信水平 [6] 出海的机遇与建议 - 全球金融普惠化、智能化升级和DEPA协定为金融科技出海提供机遇 [7] - 需制定长期战略,做好本地化,组建本地团队并研究区域需求 [8] - 选择出海市场需考虑政策合规、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和生态合作 [8] - 建议国家层面探索国际联合信任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国际认可 [8] 香港的角色与支持 - 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在标准、资金、人才和国际招商方面支持企业出海 [9] - 香港通过资本市场改革、国际人才回流和博览会助力企业出海 [9] - 金融科技企业需加强技术研发全局视野、本地化经营和人才多样性 [9]
金融科技出海浪潮正劲:如何在监管与发展之间寻路全球化?
证券时报· 2025-06-22 16:22
金融科技企业出海趋势与现状 - 内地科创企业出海需求旺盛,"不出海就出局"成为行业共识,金融科技领域尤为突出 [1] - 金融科技出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表现形式,对提升全球经济规则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1] - 2024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11592.7亿元人民币(16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1.3%,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0244.5亿元人民币(1438.5亿美元),增长11.7% [3] 金融科技行业基础与市场格局 - 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近1.2万家,集中分布在北京(占全国1/3)、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合计占比超60% [4] - 中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预计达5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40%以上,为全球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市场 [4] - 出海企业类型从头部巨头扩展到估值10亿-100亿元的科技企业,多为区域或领域隐形冠军 [3] 金融科技出海新趋势 - 云计算和AI技术深度赋能金融核心系统升级 [4] - 东南亚成为主要目标市场,手机银行等产品成为重要突破口 [4] - 行业进入深度布局阶段,更多主体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4] - 金融服务输出升级为金融科技输出,技术实力获国际验证 [4] 企业出海主要挑战 - 跨境监管差异显著,各国金融牌照体系复杂,合规成本高企 [6] - 数据本地化政策严格,多国限制金融数据跨境传输,迫使企业建立本地数据中心 [6] - 本地化落地需求增加成本,包括团队建设、技术适配、文化理解等维度 [6] - 文化差异影响产品设计,需深度理解当地用户习惯和征信水平 [8] 出海战略建议与机遇 - 需制定长期战略,组建本地开发团队,构建原生解决方案 [9] - 选择市场需评估规模潜力、基础设施支撑及生态合作可能性 [9] - 全球金融普惠化浪潮、《数字经济伙伴协定》(DEPA)等构成四大机遇 [9] - 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可提供标准对接、资金募集、人才支持等五大助力 [10] 技术与企业实践案例 - 华为强调国家品牌背书的重要性,本地化拓展需坚持长期投入 [9] - 腾讯建议关注技术标准化与国际认可,呼吁探索跨境数据流动信任机制 [9] - 河北源达信息技术优先考虑监管态度和文化差异,选择香港作为出海首站 [10] - 深圳华锐分布式技术通过新技术架构加速研发,应对海外运营模式理解挑战 [8]
金融科技企业“出海”呈现新趋势 业内热议如何突破挑战“扬帆远航”
证券时报网· 2025-06-22 14:16
会议背景与报告发布 - 深圳香蜜湖国际金融科技研究院2025夏季会议成功举办,聚焦金融科技出海机遇与挑战 [1] - 《我国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全球化发展的现状、挑战及建议》报告发布,由陈文辉代表课题组介绍核心内容 [1][2] - 报告指出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全球化带动实体经济全球化、数字金融标准规则"走出去"及数字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 数字经济平台全球化现状 - 跨境电商等网络销售平台带动中国制造出海,生活服务类、娱乐服务类平台拓展海外市场 [3] - 工业服务、云服务平台助力制造业境外投资,金融服务类平台提供多元金融支持 [3] - 平台经济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但海外收入占比仍低于美国 [3] 金融科技出海基础与趋势 - 我国金融科技技术实力获国际认可,Deepseek兴起推动AI全球竞争突破 [4] - 金融科技出海呈现新技术升级(云计算+AI)、区域差异化布局(东南亚为主)、手机银行成突破口等趋势 [5] - 金融科技出海进入生态发展期,从产品输出升级为全球化资源配置 [5] AI与金融科技融合 - AI对金融科技表现为三重影响:AI赋能金融业务、金融支持AI发展、"金融+AI"赋能千行百业 [6] - AI大模型已初步赋能金融业务,全球AI融资金额持续提升且中国政策倾斜 [6] - AI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及GDP增长具有倍增作用 [6] 出海挑战与建议 - 面临地缘政治、监管差异、汇率关税等外部不确定性 [4] - 产业生态协同不足、恶性竞争激烈,国内资本市场包容性不足 [3] - 建议强化国家战略引领、破除政策堵点、完善支持保障体系 [3] 企业实践案例 - 华为通过全球化平台助力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走出去,强调本地化开发团队建设 [8] - 腾讯基于工程师红利推动金融科技、云服务等全方位业务出海,关注目标市场微观因素 [9] - 华锐技术采用"陪伴+赋能"策略支持中资金融机构全球化,应对规则复杂性与监管差异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