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骁遥增混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宁德时代(300750):海外业务快速增长 毛利率稳步提升
格隆汇· 2025-08-10 02:11
财务表现 - 25年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88.86亿元,同比+7.3%,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33.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71.97亿元,同比+35.6% [1] - Q2营收941.81亿元,同比+8.3%,环比+11.2%,归母净利润165.23亿元,同比+33.7%,环比+17.5%,扣非归母净利润153.68亿元,同比+42.2%,环比+29.9% [1] - 25Q2归母/扣非净利率达17.5%/16.3%,创历史新高 [1] 市场地位 - 25年1-5月动力电池全球装机量152.7GWh,市占率38.1%,同比+0.6pct,位居全球第一 [1] - 25年H1国内装车量128.60GWh,市占率43.05%,同比-2.85pct,仍居首位 [1] 盈利能力 - Q2毛利率25.58%,同比-1.1pcts,环比+1.2pcts,环比提升主因海外营收占比增加 [1] - 海外营收612.1亿元(+21.1%),毛利率29%(高于国内的22.9%),成业绩核心驱动力 [2] - Q2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82%/2.66%/5.61%/-3.75%,财务费用同环比下降因汇兑收益增加 [1] 产品与技术 - 乘用车领域推出麒麟电池、神行电池、骁遥增混电池、骁遥双核系列、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等多元化产品 [2] - 商用车领域推出天行系列产品,储能领域推出天恒储能系统(6.25MWh)及TENER Stack(9MWh)解决方案 [2] 未来展望 - 预计25/26/27年归母净利润为687.79/784.97/914.74亿元,对应PE为17X/15X/13X [2]
宁德时代(300750):海外业务快速增长,毛利率稳步提升
华安证券· 2025-08-08 14:42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预计25/26/27年归母净利润为68779/78497/91474百万元,对应PE为17X/15X/13X [10] 核心财务表现 - 25年H1营业收入178886百万元(同比+73%),归母净利润30485百万元(同比+333%),扣非净利润27197百万元(同比+356%) [6] - Q2单季度营收94181百万元(同比+83%,环比+112%),归母净利润16523百万元(同比+337%,环比+175%),扣非净利润15368百万元(同比+422%,环比+299%) [6] - 25Q2毛利率2558%(环比+12pcts),归母/扣非净利率175%/163%创历史新高 [8] 市场地位与业务结构 - 25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1527GWh(市占率381%,同比+06pct),国内H1装车量12860GWh(市占率4305%) [7] - 海外业务H1营收6121亿元(同比+211%),毛利率29%(显著高于国内229%),贡献总营收342% [8] - 费用优化:Q2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082%/266%/561%/-375%,财务费用同比下降20pct主要因汇兑收益 [8] 产品与技术布局 - 乘用车领域推出麒麟电池、神行电池(快充)、骁遥增混电池(混动)、骁遥双核系列(定制化)、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 [9] - 商用车领域开发天行系列(长寿命/超快充),储能领域推出625MWh天恒系统及9MWh TENER Stack解决方案 [9] - 25H1研发费用率561%,持续投入多化学体系技术突破 [8][9] 盈利预测 - 预计25-27年营收增速225%/162%/160%,归母净利润增速355%/141%/165% [13] - 毛利率持续提升:24A/25E/26E/27E分别为244%/250%/252%/254% [13] - 现金流改善:25E经营性现金流98110百万元,26E提升至127521百万元 [15]
宁德时代(300750):2025年中报点评:动储电池出货快速增长,产能扩张稳步推进
国信证券· 2025-08-01 10:49
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4][3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H1营收1788.86亿元(同比+7%),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33%),毛利率25.02%(同比+1.8pct),净利率18.09%(同比+3.17pct)[1][9] - 2025Q2营收941.82亿元(同比+8%,环比+11%),归母净利润165.23亿元(同比+34%,环比+18%),毛利率25.58%(同比+1.94pct,环比+1.17pct)[1][9] - 2025H1期间费用率6.16%(同比-2.03pct),其中财务费用率-3.25%(同比-2.54pct)[15] 动力电池业务 - 2025H1动力电池营收1315.73亿元(同比+17%),出货量超215GWh(同比+30%),全球市占率38.1%(同比+0.6pct)[2][21] - 动力电池毛利率22.41%(同比-1.07pct),单位毛利0.135-0.140元/Wh(微降)[2][22] 储能电池业务 - 2025H1储能电池营收284.00亿元(同比-1%),出货量55-60GWh(同比+30%),毛利率25.52%(同比+1.11pct)[2][26] 产能与全球化布局 - 2025H1电池产量310GWh(产能利用率90%),总规划产能925GWh(含在建235GWh)[3][30] - 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印尼项目积极推进,乘用车换电站建成400+座,重卡换电站100+座 [3][31] 产品与技术进展 - 推出麒麟/神行系列电池(纯电)、骁遥增混电池(混动)、天恒储能系统(6.25MWh)等新品 [30][31] - 与车企合作发布20+款换电车型,联合中石化/蔚来/滴滴构建换电生态 [31]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662.02/814.66/968.20亿元(同比+31%/+23%/+19%),EPS 14.52/17.87/21.24元 [4][31] - 当前动态PE 19.1/15.5/13.0倍,PB 3.96/3.39/2.90倍 [5][32]
广汽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正式上市:35.99万元起
凤凰网· 2025-07-29 21:17
产品发布与定价 - 广汽传祺MPV家族第80万辆量产车下线并宣布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正式上市 上市指导价35.99万元起 [1] 技术配置 - 传祺向往M8是搭载华为乾崑技术最多的MPV 配备192线激光雷达和4D高精度毫米波雷达 实现更远更清视野 [1] - 新车搭载全场景泊车辅助功能 可轻松应对极窄车位 [1] - 采用宁德时代骁遥增混电池 可承受800摄氏度高温炙烤并满足最新最严格国家标准刮底试验 [1] 安全性能 - 新车采用360度环抱式气囊矩阵及八纵十九横笼式铠甲车体 高强度钢占比高达85.6% [1] - A柱增加CBS复合材料加强以提升结构强度 [1] 舒适性配置 - 配备模拟真人揉捏的摩天轮按摩功能及24点全身SPA按摩的高奢华座椅 [1]
倒计时17天!2025高工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峰会议程公布
高工锂电· 2025-05-24 14:38
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峰会 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凭借超高理论能量密度、本质安全性及长循环寿命,成为新能源汽车、储能、eVTOL、AI、消费电子等领域的终极电池技术 [3] - 全固态电池技术从基础科学研究迈向实际应用阶段,比亚迪、一汽已成功研制超过60Ah的大容量全固态电芯 [3] - 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已进入车企供应链,2025年有望扩大应用规模,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前后小批量装车验证 [3] - 固态电池产业化从技术论证迈向工程化攻坚,2030年前后或成商业化临界点 [3] 技术进展 - 材料环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为主流,氧化物/聚合物多路径并行突破,材料研发呈现多元复合化趋势(如复合固态电解质、复合改性正负极) [3] - 设备环节:干法电极设备、固态电池中试线整线订单浮现,需解决一致性、良品率、生产效率及成本等工程化挑战 [3] 应用场景 - 多元化场景匹配: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eVTOL飞行器、AI终端、人形机器人等 [7] - 储能领域:探讨固态电池能否打开电网级大规模应用新场景 [7] 行业生态 - 300+细分领域企业、800+产业链高层参会,覆盖材料-装备-生态协同突破 [5][6] - 议题聚焦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竞争格局、全球技术竞争透视、2030年市场渗透预测 [7] --- 钠电产业峰会 核心观点 - 钠电市场化临界点将至,通过场景聚焦(储能+交通)和规模效应(产能+降本)加快成为新能源体系重要补充 [10] - 头部企业技术牵引:宁德时代推出锂钠融合方案,比亚迪发布钠电刀片电池储能系统,海辰储能推出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 [10] - 关键材料国产化率达95%,产业链生态加速构筑 [11] 技术进展 - 材料创新:万吨级聚阴离子/层状氧化物正极、硬炭负极产线投产 [10] - 产品突破:无负极钠电技术、高能量密度钠电池解决方案发布 [13] - 固态钠电池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时间表探讨 [15] 应用场景 - 储能领域: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数据中心UPS、基站备电等差异化需求试点铺开 [10] - 交通领域:两轮车、三轮车、启动电源、工程机械车辆、微型车、乘用车等多场景探索 [10] - 全球化机会:中东储能、东南亚/非洲两轮/三轮市场拓展 [10] 行业生态 - 政策支持:国内《钠离子电池通用规范》国标实施,欧盟纳入《关键原材料法案》,印度提供15%生产补贴 [11] - 产业链协同:100+钠电产业链企业高层参会,覆盖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集流体等关键材料 [14] - 议题聚焦锂钠竞合关系、海外市场本土化生产、碳足迹管理等 [13][15]
广汽携手华为等在文博会上发布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 开启汽车与文化产业融合新篇章
深圳商报· 2025-05-24 01:00
核心观点 - 广汽集团联合华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人车家-文化科技引领未来生活态",展示汽车从交通工具向科技文化符号的转型 [2] - 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豪华旗舰MPV正式发布,体现科技与文化相互赋能的未来生活可能性 [2] - M8乾崑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实现全场景互联,构建数字生态 [3] 产品发布 - 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作为豪华旗舰MPV首次亮相,成为文博会广东展团的重磅活动 [2] - 该车型将在文博会期间连续5天以不同主题展示未来出行蓝图,打造汽车行业首个长周期、多维度发布会 [2] 技术配置 - M8乾崑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支持超过5万款移动应用和75个原生车机应用 [3] - 实现手机、平板、智能家居设备的全场景互联,覆盖影音娱乐、远程办公、智慧生活 [3] - 配备健康零重力座椅、全身SPA按摩系统、雅马哈全景声高级音响、智能大冰箱、智能香氛系统等 [3] 设计理念 - 外观设计到内饰空间打造"移动的东方美学馆",采用场景化思维优化移动空间舒适性 [3] - 集传祺智造、华为乾崑智能、宁德时代电池三大安全保障于一体 [3] - 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骁遥增混电池通过145项远超国标的严苛测试 [3] 行业影响 - 活动标志着汽车从"汽车制造"向"科技文化符号"的转变,成为"科技向善"的文化载体 [2] - 为汽车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启新篇章 [2]
杀进最卷赛道的沃尔沃,没把新势力放眼里
创业邦· 2025-05-10 09:04
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200万辆,连续10年全球领先 [5] - 2024年传统豪华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足7%,远低于行业整体47.6%的水平 [5] - 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纯电占比60%(同比下降10.4个百分点),插混占比40%(同比上升10.4个百分点) [10] 沃尔沃市场表现与战略 - 2024年沃尔沃全球销量76.34万辆,新能源车型占比达46% [5] - EX30在欧洲年销59251辆,成为欧洲最畅销电车第四名,但在中国市场月销仅数百辆 [5] - 公司推出全新SMA超级混动架构及首款车型XC70,纯电续航200+km(CLTC工况),计划2025年投放7款新车型 [6][7] - 在传统豪华插混市场市占率达40%,XC70上市将加速转型 [15] 插混市场发展趋势 - 插混车型市场份额从2024年19%快速扩大至2025年一季度33% [6] - 2024年国内插混车型销量增长87%,远超纯电车型28%的增速 [10] - 预计2025年插混车型占比将提升至50%,2030年前可能达到60% [12] - 多家车企加速布局插混市场,包括小鹏、极氪、智己、一汽大众和丰田等 [12][13] 豪华品牌市场机会 - 过去5年豪华品牌整体销量下降20%,但在20万元以上市场仍保持40%份额 [6] - 传统豪华品牌插混和增程车型仅占1%,市场存在明显空白 [6] - 高端新势力用户大量来自传统豪华品牌,显示豪华品牌油车用户转化潜力 [15]
2025年高工钠电产业峰会6月启幕!
高工锂电· 2025-05-04 11:48
峰会背景 - 钠电市场化临界点将至,通过场景聚焦(储能+交通)和规模效应(产能+降本),钠电产业市场驱动临界点将至,加快成为新能源体系重要补充 [4] - 头部企业钠电技术牵引,2024年底以来,宁德时代骁遥增混电池发布锂钠融合方案,比亚迪推出钠电刀片电池储能系统,海辰储能发布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 [4] - 应用场景加快探索,储能领域围绕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数据中心UPS、基站备电等场景的差异化需求,交通领域两轮车、三轮车、启动电源、工程机械车辆、微型车、乘用车等多场景都开启钠电探索 [4] - 规模化产能加速落地,中科海钠、珈钠、华阳、众钠多家企业万吨级产线投产,推动聚阴离子和层状氧化物正极、硬炭负极等核心材料产业化加速落地 [4] - 全球化机会拓展,多家国内钠电企业开始试水中东储能、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区域的两轮、三轮市场 [4] - 海内外标准及政策趋向完善,国内《钠离子电池通用规范》国标于2024年3月实施,欧盟将钠电池纳入《关键原材料法案》补贴范围,印度出台15%的钠电池生产补贴(PLI计划) [5] - 钠电产业化加速构筑产业链生态,钠电关键材料领域的企业都在加速布局,关键材料国产化率达95% [5] 会议日程 - 开幕式专场聚焦钠电规模化应用破局 [7] - 专场一讨论多场景共振下钠电技术加速验证,包括工程机械应用、轻型车技术路线选择、储能应用场景设计、启动电源应用等 [10] - 专场二探讨钠电产业链生态构建,包括规模化降本路径、正负极材料低成本量产、电芯能量密度提升路径、材料路线走向、负极产业化进展、大圆柱/方形钠电池差异化优势、固态钠电池技术突破等 [14] - 圆桌对话涉及材料-电芯-终端产业链协同降本、海外市场本土化生产与标准适配、钠电回收技术及碳足迹管理等议题 [14] 会议亮点 -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将发布2025钠电产业竞争分析 [9] - 超100家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企业高层出席 [9] - 车企、两轮车企业、储能企业超100家应用端企业齐聚 [9] - 钠电池企业产品发布及展示 [9] - 高工锂电、高工储能、高工钠电三大平台传播,超35万用户覆盖 [9]
2025年高工钠电产业峰会官宣
高工锂电· 2025-04-28 20:55
钠电产业峰会核心观点 - 钠电市场化临界点将至 通过场景聚焦和规模效应加快成为新能源体系重要补充 产业链企业需在材料创新、场景适配与生态协同中抢占先机 [1] - 头部企业技术牵引 宁德时代推出锂钠融合方案 比亚迪发布钠电刀片电池储能系统 海辰储能推出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 [1] - 应用场景加速探索 储能领域覆盖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等 交通领域涉及两轮车、三轮车、工程机械车辆等多场景 [1] - 规模化产能加速落地 中科海钠、珈钠等企业万吨级产线投产 推动聚阴离子和层状氧化物正极等核心材料产业化 [1] - 全球化机会拓展 国内企业试水中东储能、东南亚等市场 钠电将开启更广阔应用空间 [1] - 标准政策趋向完善 国内《钠离子电池通用规范》国标实施 欧盟将钠电池纳入补贴 印度出台15%生产补贴 [1] - 产业链生态加速构筑 关键材料国产化率达95% 正极、负极等材料领域加速布局 [1] 峰会亮点与日程 - 高工产业研究院将发布2025钠电产业竞争分析 覆盖超100家应用端企业 [2] - 三大平台传播覆盖超35万用户 产业链超100家企业高层出席 [2] - 开幕式专场聚焦钠电规模化应用破局 包括锂钠融合发展下的企业定位与战略节奏 [2][6] - 专场一探讨多场景共振 涉及钠电在储能、动力、轻型车领域的商业化进展 [3][6] - 专场二聚焦产业链生态构建 包括材料-电芯-终端协同降本和海外市场本土化生产 [4][6] 技术路线与市场分析 - 技术路线选择 包括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正极材料 硬碳/软碳负极产业化 [6] - 产品形态差异 方形、圆柱、软包电池在不同场景的应用 [6] - 市场格局分析 2025全球钠电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 东南亚、中东市场机遇 [6] - 创新方向 固态钠电池技术突破 电解液、隔膜、BMS技术协同 [6]
电池的任督二脉,被钠打通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4-22 20:04
锂电池发展历程 - 1991年索尼首次将钴酸锂与石墨组成的小电池商业化应用于摄像机[1] - 2008年特斯拉Roadster采用6831颗钴酸锂电池推动锂电池成为整车动力核心[1] - 行业技术路线从钴酸锂迭代至磷酸铁锂/三元锂/钠电池/固态电池,形态从18650小圆柱升级到4680大圆柱[1] - 动力电池发展呈现"性能暴力拉升,成本急剧下探"的摩尔曲线特征[1] 电池技术特性与挑战 - 电池性能存在"跷跷板效应":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低温性能等指标难以同时优化[3][5] - 特斯拉Roadster选择钴酸锂牺牲了成本/安全性/循环寿命以换取能量密度优势[5] - 高镍正极提升能量密度但降低热稳定性,硅基负极影响快充性能,薄隔膜增加短路风险[5] - 磷酸铁锂材料稳定且低成本但能量密度天花板低于三元锂,低温性能较差[5] 低温性能痛点与市场影响 - -20℃环境下纯电车续航达成率普遍不足50%,导致东三省新能源渗透率不足50%[6] - 低温下电解液粘度增加使锂离子传输效率大幅下降[8] - 解决低温性能被视作打通新能源车渗透率"最后一公里"的关键[6] 钠电池技术突破 - 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实现160Wh/kg能量密度,-20℃放电保持率超90%[10] - 钠资源储量是锂的420倍,供应链不受地缘政治影响[11] - 最新"钠新电池"能量密度达175Wh/kg,-40℃能量保持率90%,循环寿命10000次[11] - 钠电池可支持500公里纯电续航,解决重卡在-40℃的启动难题[11] 多材料体系融合创新 - AB电池系统通过钠锂混搭实现性能互补,使车辆在-40℃环境下正常放电[13] - 骁遥双核电池采用主能量区+增程能量区设计,集成不同化学体系电芯[14] - "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方案实现700公里续航并解决低温痛点[15] - "铁-铁"双核方案支持12C快充倍率与超1000公里续航[15] 行业发展趋势 - 电池研发从"参数内卷"转向"场景深耕",注重用户需求而非绝对技术领先[18] - 多核架构技术未来将扩展至商用车/电船/飞机等领域,可能加速固态电池落地[16] - 行业需建立系统思维以实现双碳目标与用户体验的双赢[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