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8650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九大锂电项目落地安徽!
起点锂电· 2025-08-02 14:16
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布局 - 安徽省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大省,拥有众多锂电池公司及项目 [1] - 安徽省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完善,涵盖锂电池产业链及光储充赛道,本土企业如阳光电源、国轩高科为行业领跑者 [16] - 安徽省被誉为中国汽车制造第一省,2024年Q1汽车产量76.17万辆居全国榜首,带动锂电池产业发展 [17] 锂电池项目落地情况 - 振壹能源20GWh动力电池项目一期设计总承包获批,总投资1000万元,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 [2] - 安徽世豪新能源2GWh动力及储能电池厂项目获批,总投资3.3亿元,生产18650和21700电池 [5] - 星川新能源高功率电池项目一期投产,总投资20亿元,占地101亩,首款135C产品预计今年量产 [7] - 城瑞能源锂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分三期建设,涵盖梯次利用、拆解利用和智慧工厂建设 [8] - 世嘉合利5GWh储能系统项目封顶,总投资13.6亿元,规划用地128亩 [10] - 华拓新能源二期4GWh储能电池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总投资20亿元,计划9月投产 [11] - 钢电科技超级电容微型钢壳锂电池项目投产,总投资1亿元,预计年产值2亿元 [12] - 高性能电池级聚酰亚胺薄膜项目签约,总投资10亿元,预计年产值3亿元 [13] - 道克特斯固态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投资50亿元,建设200MWh示范线和5GWh生产线 [14] 产业链分布与优势 - 安徽省锂电池项目主要分布在合肥、安庆、芜湖等地,涵盖上游材料到回收各环节 [17] - 安徽省拥有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包括江淮、奇瑞、蔚来、比亚迪等车企 [17] - 安徽省在光伏和储能领域实力强劲,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目标不低于3GW,2027年目标5GW [18] - 安徽省石英砂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为硅基产业奠定基础 [18] 行业前景 - 安徽省未来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重要生产地,规模可与江苏、广东抗衡 [19] - 安徽省"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布局完善,技术研发实力世界领先 [18]
三大锂电池项目进度更新!
起点锂电· 2025-06-25 18:09
2025第五届起点两轮车换电大会及轻型动力电池技术高峰论坛 - 活动主题为"换电之城 智慧两轮",将于2025年7月10-11日在深圳宝安登喜路国际酒店举办 [2] - 主办单位为起点锂电、起点钠电、起点两轮车及换电,参与企业包括雅迪科技集团、台铃集团、新日股份、菜鸟集团、嘟嘟换电等30余家产业链企业 [2] 赣锋锂电新余项目进展 - 江西赣锋锂电新型电池研究院及Pack集成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149亩,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预计7月中旬试生产 [3] - 项目将形成年产12GWh储能电池系统集成能力,预计年销售收入60亿元,年税收1.2亿元,创造1500个就业岗位 [3] - 公司推出全球首款10MWh储能集装箱系统,体积能量密度达146Wh/L,相比传统系统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52%,占地面积减少34% [4] - 已参与多个大型光伏储能项目,国内外总应用规模超过21000MWh [4] 鹏辉力赫PACK项目进展 - 内蒙古通辽1GWh耐低温磷酸铁锂电芯PACK组装线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总投资1.2亿元,预计年产值4亿元 [6] - 该项目是蒙东地区首个耐低温磷酸铁锂电芯PACK组装线,产品将应用于分布式能源存储、智能电网调峰调频等领域 [6] 长虹三杰产能与技术 - 新投产18650锂电智能产线采用AI技术实现实时质量检测,保障电池高品质 [8] - 公司拥有江苏泰兴和四川绵阳两大生产基地,总体年产量超过6亿支电池 [9][10] - 已开发21700-5000mAh、18650-3000mAh等系列锂电池,18650钠离子电池已获市场认可 [10] - 全极耳电池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预计2026年建成全自动生产线实现规模化量产 [10]
亿纬锂能近期交流
数说新能源· 2025-06-20 11:35
锰铁锂电池技术 - LMX电池显著提升重卡电动化性能 具备长续航(≥500km)和低温适应性(≤-20℃可运行) [1] - 800KWh LMX电池重量<0.5吨 能量密度215Wh/kg较第一代提升5% 较LFP提升13% [3] - 快充技术突破 LMX+产品实现15分钟快充 新研发中心产能达1000pcs/天 [3] 大圆柱电池进展 - 宝马新世代车型iX3将采用4695大圆柱电芯 荆门工厂获宝马团队高度评价 [1] - 圆柱电池累计专利2702项 18650电池2024年出货量突破12亿支 全球布局超70GWh产能 [1] - 三大核心技术:全极耳技术(阻抗降60%功率+100%) 硅基负极(能量密度+15%) 定向泄压设计 [1] - 性能指标领先:支持6C快充 100C功率 -35~80℃工作温度 6000-8000次循环 [1] 医疗设备电池创新 - 植入式医疗电池寿命达5年 钛金属封装新一代产品寿命延至20年 支持无线充电 [2] - AED电池实现毫秒级放电 待机寿命10年+ 自放电率<1% [2] - 连续式血糖仪电池自放电率<1%较市面提升200% 体积能量密度390Wh/L [4] 固态与锂金属电池规划 - 锂金属电池2024年实现400Wh/kg+900次循环 2025年目标600Wh/kg [4] - 全固态电池1.0(2026年)能量密度350Wh/kg 2.0(2028年)达400Wh/L循环≥2000次 [4] - 采用NCM双层包覆和硅碳负极 通过200℃热箱测试不起火不爆炸 [4] 电池回收战略布局 - 2030年预计400GWh动力电池退役 26-30年CAGR达45% 可提取30万吨碳酸锂 [5] - 湖北金泉回收率≥96% 年产能12万吨 6月上线电池护照追溯平台 [5] - 联合格林美等企业启动全球回收平台 解决70%废旧电池流入小作坊痛点 [5] 新产品与产能规划 - 4695大圆柱电池首发欧洲OEM车型 医疗胶囊电池订单超100万只 [5] - 2026年目标:60+GWh大方形电池量产 10+GWh大圆柱交付 匈牙利工厂建成 [5] - 马来西亚产能2027年集中释放 港股上市计划谨慎推进 [2] 行业趋势与战略 - 新能源汽车价格已低于燃油车 AI时代催生致密能源需求 [5] - 储能市场增速高于动力电池 比亚迪东南亚布局加速 [12]
标品的雄心:比克动力18650电池全极耳技术焕新进行时
圆柱电池市场概况 - 18650圆柱电池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代表产品,在多元化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中持续凸显应用价值 [1] - 2024年全球圆柱电池出货量达151.2GWh,同比增长24%,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72.4GWh(+14%)[1] - 18系列(52%)和21系列(43%)圆柱电池占据2024年主要市场份额,其中18650凭借成熟技术体系领跑市场 [4] 应用领域分析 - 主要终端应用包括电动汽车、电动两轮/三轮车、电动工具、小型储能及3C设备 [4] - 电动工具领域圆柱锂电池渗透率达95%,其中18系列占比超70% [7] - BBU(电池备份单元)成为新兴增长点,当前数据中心渗透率仅5%,预计未来两年电芯需求将突破百亿规模 [8] - 英伟达NVL72服务器单系列产品2025年预计创造5000-6000万颗电芯需求 [8] 技术革新与竞争格局 - 全极耳技术加速导入18650电池,显著提升内阻(<5mΩ)、放电能力(+100%)及快充性能(充电速度+200%)[9][10] - 中国企业如比克电池通过全极耳技术实现市场份额提升,2024年位列中国18650出货量TOP10第七名 [9] - 比克动力全极耳1865-30D电池支持60A持续放电、120A脉冲放电,10%-80%充电仅需9分钟 [10] 产品性能突破 - 全极耳技术解决传统18650电池内阻高、倍率性能不足等短板,拓展至机器人、电动载具等新兴领域 [9][11] - 新电池具备高安全、高功率、长续航等六大特性,推动无线电动工具替代燃油设备 [10][11] - 技术革新使中国品牌从"跟跑"转向"领跑",覆盖电动工具、两轮出行、智能家居等场景 [11]
河南30GWh电池项目全面投产
起点锂电· 2025-04-29 18:46
公司经营情况 - 2025年一季度电池销量超过120GWh,同比增长超过30% [2] - 产能利用率饱满,产销两旺,未来持续较高增长可期 [2] - 2024年四季度以来产能利用率攀升至90%,处于满产状态 [7] - 2025年初以来排产持续高位运行 [8] 产能扩张 - 洛阳基地一期占地850亩,年产能30GWh,累计产值突破50亿元 [3] - 洛阳基地项目二期电芯厂房已完成主体施工 [4] - 洛阳基地三期、四期项目总投资180亿元,预计2026年10月底建成投用 [5] - 2025年初三大电池项目落地:福建福州和山东东营项目年产能均为40GWh,山东济宁项目新增30GWh产能 [8] - 截至2024年底在建电池产能219GWh,较2023年底增长一倍以上 [7] - 2025年有效产能预计810GWh,目标产出750GWh左右 [9] 技术优势 - 洛阳基地产出的麒麟电池采用第三代CTP技术,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可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与4C快充 [6] - 生产设备超95%实现联网,生产节拍为每1秒下线1个电芯,每2.5分钟下线一个电池包 [3] 市场拓展 - 一季度国内新能源商用动力电池销量大幅增长,市场份额超过70% [11] - 商用车天行品牌累计已完成约300款车型公告 [11] - 一季度储能电池销量约为24GWh,同比增长20% [11] - 重点关注中东、澳洲市场以及AI数据中心带来的需求 [11] - 拓展换电、低空经济、机器人以及零碳新基建等领域 [11] 产业链影响 - 洛阳基地全部达产后直接带动就业2万人,配套产业带动就业超2万人 [6] - 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形成2000亿元产业规模 [6] - 有利于上游洛钼和中硅高科等本地企业转型配套,下游整车制造加快布局 [6]
“能量胶囊”2.0时代:18650电池全极耳技术焕新进行时
起点锂电· 2025-04-28 18:14
圆柱电池市场概况 - 18650圆柱电池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代表产品,在多元化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中持续凸显应用价值 [2] - 2024年全球圆柱电池出货量达151.2GWh,同比增长24%,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72.4GWh,同比增速14% [2] - 18系列和21系列圆柱电池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4年市场份额分别为52%和43% [5] 应用领域分布 - 主要终端应用包括电动汽车、电动两轮/三轮车、电动工具、小型储能及3C设备 [5] - 在电动工具领域,圆柱锂电池渗透率达95%,其中18系列占比超70% [13] - 新兴应用如人形机器人、BBU(电池备份单元)成为增长点,英伟达NVL72服务器单台需配套约1000颗电芯,2025年预计带来5000-6000万颗需求 [13] - BBU当前渗透率仅5%,未来两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 [13] 技术发展与竞争格局 - 全极耳技术加速导入18650电池,推动性能升级,中国厂商如比克电池逐步取代日韩企业成为主流供应商 [8][15] - 比克电池2024年在中国18650圆柱电池出货量TOP10中排名第七,重点布局电动两轮车和电动工具市场 [15] - 全极耳1865 D系列产品具备高安全、高功率等六大特性,内阻小于5mΩ,放电能力提升100%,支持60A持续放电和120A脉冲放电 [17][20] - 充电效率显著提升,10%-80%充电仅需9分钟,速度提升200% [20] 18650电池核心优势 - 拥有全球最成熟的工艺制造体系和产业链配套,产品具备一致性、稳定性和成本优势 [11] - 应用生态覆盖消费电子、轻型动力、便携储能及新兴科技领域,被称为"能量胶囊" [11][12] - 标准化程度高,自1991年商用以来历经30余年技术沉淀 [10] 中国企业技术突破 - 全极耳技术解决传统18650电池内阻高、倍率性能不足等短板,拓展高端应用场景 [17] - 比克动力全极耳1865-30D电池推动无线电动工具替代燃油设备,并延伸至机器人、电动载具等领域 [20] - 中国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多元场景提供动力支撑 [20]
60亿锂电池项目落地四川遂宁
起点锂电· 2025-04-23 18:11
遂宁市锂电产业布局 - 遂宁市安居区政府与安徽相源新能源签约60亿元锂电池项目,重点生产18650/3214/46160三款圆柱电池,产品应用于电动车辆、移动电源、笔记本电脑等领域 [2] -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50亿元,纳税1.5亿元,新增就业超800个,其中18650电池年产10亿支以上,占全球份额16% [2] - 遂宁代理市长王忠诚表示将加强锂电新能源等5+1+N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 [4] - 相源新能源董事长田勇光表示将整合全球销售渠道和多省生产基地资源,力争年底建成投产,加快建成西部最大圆柱电池生产基地 [4] 相源新能源公司动态 - 相源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2019年获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主营18650电池 [4] - 2024年7月在浙江丽水投资10亿元动力电池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日产能30万只,年产值5-8亿元 [4] - 公司合计投资70亿元布局圆柱电池领域,重点押注18650电池,同时布局32系和41系大圆柱电池 [5] - 根据SPIR数据,2024年18系列圆柱电池市场份额52%(同比下降2%),21系列占43%(同比下降1.5%),大圆柱电池份额逐渐扩大 [5] 遂宁市锂电产业集群 - 遂宁已成为全国锂电产业重要聚集地,上游材料领域有天齐锂业(年产2万吨碳酸锂,年产值50亿元)、富临新能源(年产14万吨磷酸铁锂)、锂源新材料(年产能15万吨,预期产值100亿元) [8] - 中科华联湿法隔膜项目为遂宁首个锂电隔膜项目,年产8亿平方米隔膜,年产值25亿元 [8] - 电芯领域有蜂巢能源遂宁基地(占地725亩,生产龙鳞甲电池)和东驰新能源钠电池项目(总投资52亿元) [9][10] - 遂宁市计划2025年锂电产业链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打造立足川渝、配套全国、辐射全球的锂电之都 [11]
圆柱电池市场“升温”
高工锂电· 2025-03-08 19:05
圆柱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 小圆柱电池作为圆柱技术的孵化器,全极耳技术帮助最新一代小圆柱在高倍率应用市场迅速打开局面 [1] - 圆柱电池市场热度高升,小圆柱电池(18系、21系、26系)产品快速迭代,应用市场广泛 [2] - 2024年上半年,新能安、比克电池、亿纬锂能、睿恩新能源等企业密集发布小圆柱电池新品,瞄准无人机、eVTOL、人形机器人、电动工具、高端电摩等消费市场 [2] - 小圆柱电池的好势头向大圆柱电池蔓延,鹏辉能源、亿纬锂能、比克电池等企业的大圆柱产品在两轮车、储能领域加速出货 [2] - 2024年大圆柱电池在便携式储能领域出货增速同比增长超100%,在两轮车领域出货同比增长有望超150% [2] - 2024年末至2025年,动力大圆柱电池蓄势待发,特斯拉2024年自供装机量达8GWh,宝马新世代车型搭载大圆柱电池 [2] 圆柱电池技术优势 - 圆柱电池结构紧凑、电芯设计高效,带来更高能量密度、优异的散热性能、更可靠的安全性、更低的组装成本 [4] - 结构优势让圆柱电池可以更好地协同激进的材料技术,如高镍、硅基负极等 [4] - 小圆柱电池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更高的良率和更低的成本,全极耳版本生产效率可达300ppm [5] - 全极耳结构成为技术升级核心,内阻降幅普遍达70%以上 [8] - 亿纬锂能全极耳21700电芯内阻从10-12mΩ降至2-4mΩ,循环寿命达600-1000次 [8] - 新能安JP30(18650)容量提升至3.0Ah,10分钟充至80%电量,循环次数突破600次,比传统圆柱电池寿命延长300% [8] 圆柱电池应用市场 - 小圆柱电池在消费领域积累的基本面通过多元细分市场推动产品迭代 [6] - eVTOL、AIDC、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市场以小圆柱电池为首选,扩大圆柱电池市场盘面 [4] - 小圆柱成为电池企业的高利润板块,尤其在电动车、储能电池价格战背景下 [4] - 力神电池21系全极耳电芯可实现8A/30A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85% [10] - 比克电池PRO-M高安全电池采用复合型导电剂、高导电性新型箔材、温度适应性电解液、高电压复合正极材料等 [10] 圆柱电池制造工艺与材料创新 - 制造工艺进步体现为智能化与高速化,先导智能推出350PPM全极耳21系圆柱电池整线,单线年产能达2.5GWh [11] - 比克电池郑州二工厂通过AI驱动的实时工艺优化,良率从90%爬坡至97% [11] - 材料体系迭代加速,力神电池和比克电池在材料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10] - 工艺进步与材料创新形成正向循环,推动圆柱路线向eVTOL、人形机器人等尖端领域突围 [12] 圆柱电池市场挑战 - 2024年国内圆柱动力电池装机量约10.9GWh,同比下降1% [12] - 技术迁移问题:小圆柱已孵化成熟的技术能否顺利迁移至大圆柱 [12] - 市场份额问题:随着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技术的成熟,新兴市场原有的圆柱电池份额会否萎缩 [12]
蓝京新能源 总工程师 唐联兴:大圆柱电池开发及产业化进展
起点锂电· 2025-03-01 17:20
行业论坛概况 - 行业首届圆柱电池技术论坛于2月28日在深圳举办 主题为"聚集新技术 探索新工艺" [1] - 现场汇聚超200家圆柱电芯及应用企业 300家电池材料设备配套企业 [1] - 论坛发布圆柱电池20强排行榜 并设技术专场探讨新发展机遇 [1][22] 圆柱电池技术趋势 - 圆柱电池正朝大型化方向发展 从18650到4680是本质性跃升 [9][10] - 大圆柱电池具有"三高一低"特征:高安全 高能量密度 高功率 低成本 [12] - 结构优势使其可应用更高硅含量材料体系 提升能量密度极限 [12] - 适用场景广泛 包括电动汽车 储能系统 消费电子 人形机器人等 [12] 量产工艺挑战 - 影响大圆柱电池快速量产的主要瓶颈在工业制造环节 [12] - 四大关键工艺难题:电极制造 极耳成型/整形 集流盘焊接 电解液浸润 [12] - 需解决大型化后电芯均匀性 温度场分布 应力变化等问题以确定最佳尺寸 [13] 蓝京新能源技术进展 - 开发思路聚焦材料技术迭代和结构升级 提升能量密度极限 [12] - 通过调节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关系实现产品多元化 [13] - 已规划高能量密度型 小型储能体系 功率型等多款大圆柱产品 [14] - 2024年实现量产 2025年规划产能达10GWh [17] 公司背景 - 成立于2021年 获深创投 红杉等机构投资 [16] - 技术团队由锂电池资深专家郭春泰博士领衔 [16] - 具备完整研发体系 已获得多项行业资质荣誉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