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固态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理想MEGA惊魂爆燃后,三元锂电池天塌了?
36氪· 2025-11-04 17:48
以下文章来源于青澄财经 ,作者方诗意 青澄财经 . 了解有价值财经资讯 文 | 方诗意 编辑 | 六子 来源| 青澄财经(ID:qccj_001) 封面来源 | 理想汽车官网 一场没有剧烈碰撞的爆燃,将售价超50万、主打家庭安全的理想MEGA在10秒内迅速起火,最后烧成空壳,也瞬间点燃了新能源行业的"火药桶"。 事发后,买了MEGA的中产父母们纷纷开始晒出教自家小孩"电车逃生"的过程,引发大量讨论。 图源小红书 10月31日, 理想官方发布致歉,承认与事故车同批次的理想MEGA2024款车辆冷却液有缺陷,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 而在这之前,电池安 全话题已经吵翻了天。 因为理想MEGA用的是号称突破了行业难题、以5C超快充为傲的麒麟三元锂电池,本身带有豪华光环,结果出现了这样一场"离奇"事故。磷酸铁锂和三元 电池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本来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应用矩阵。现在一场意外,又让消费者心里犯起了嘀咕。 一边是代表着极致性能、更长续航,却也伴随着更高风险的三元锂;另一边是象征着安全、普惠,却在性能上存在天然短板的磷酸铁锂。 顶级的产品在 常规场景下出意外,是不是意味着路线有问题? 其实,争论双方谁 ...
消息称三星SDI赢得3万亿韩元订单,将为特斯拉供应储能系统电池
搜狐财经· 2025-11-03 17:29
在技术创新方面,三星 SDI 于 6 月 18 日启动了干法电极验证工作,这项技术有望降低全固态电池成 本,提升制造竞争力。此外,三星 SDI 还在积极布局美国市场,计划与通用汽车合作在印第安纳州建 设电池工厂,并考虑将部分设施改造为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 三星 SDI 表示,目前尚未做出任何决定。特斯拉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IT之家注意到,三星 SDI 近期在电池领域动作频频,此前已在 4 月 1 日宣布量产 4695 型圆柱电池,成 为韩国首家量产该规格电池的企业。这款电池单体(直径 46mm / 高 95mm)在忠清南道天安工厂生 产,并在越南工厂完成模块组装,主要面向微型交通工具市场。 IT之家 11 月 3 日消息,据《韩国经济日报》报道,三星 SDI 赢得 3 万亿韩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49.1 亿元人民币)订单,将为特斯拉供应储能系统电池,为期三年。 在机器人电池领域,三星 SDI 已与现代起亚签署协议,共同开发专用高性能电池,以解决机器人行业 缺乏专用电池的现状。 ...
理想MEGA惊魂爆燃后,三元锂电池天塌了?
36氪· 2025-11-03 14:06
理想MEGA事件与行业影响 - 理想MEGA 2024款车辆因冷却液缺陷,在极端情况下可导致动力电池热失控,引发车辆在10秒内起火并烧毁[1][2] - 该事件颠覆了高端电动车更安全的传统认知,引发公众对电动汽车安全,特别是电池安全的高度关注[1][3] - 事故车辆使用的麒麟5C三元锂电池,其单体失效率被宣传为PPB(十亿分之一)级别,远高于行业平均的PPM(百万分之一)水平[3] 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对比 - 三元锂电池热稳定性较低,在约200℃时可能开始分解并触发热失控,且分解过程会释放氧气,易使火势扩大;磷酸铁锂电池需500-800℃才会分解,且不产生氧气,本质安全性更高[5] - 在针刺测试中,三元锂电芯10秒内温度峰值可达400-600℃,而磷酸铁锂电芯需约2分钟才达300℃峰值,为逃生提供了关键时间差[5] - 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天然高于磷酸铁锂,曾是高端电动车长续航的标志;但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显著更低,一度电成本约300元,比三元锂的450元低约150元,使得80度电池包成本差距达12000元[10] 市场格局与车企战略演变 - 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自2021年6月反超三元锂后持续上升,今年已稳定突破70%,个别月份超过80%,反映出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成本敏感的大众化竞争[10] - 为提升竞争力,理想汽车在其L6车型上全系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改变了其创始人曾称磷酸铁锂对增程车是"灾难"的看法[13] - 技术创新如比亚迪刀片电池采用CTP技术,将电池包体积利用率从40%提升至60%以上,显著改善了磷酸铁锂电池的续航能力[14] 高端市场与未来技术发展 - 在高端市场(售价四五十万元以上),三元锂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以及更好的低温性能和加速能力,仍是追求极致体验的必选方案[18][19] - 车企通过改进电池结构、BMS算法和液冷系统等措施来管理三元锂电池的安全风险,例如蜂巢能源的"龙鳞甲二代"电池包增加了防爆阀等安全设计[20] - 三元锂电池被视为通往全固态电池的关键路径,其高能量密度特性在飞行汽车(eVTOL)、机器人等对重量和性能要求极致的未来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2]
7349亿元!A股公司今年以来大手笔分红
中国证券报· 2025-11-02 17:11
上市公司整体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3.46万亿元,净利润4.7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和5.50% [2] - 全市场共4183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近八成,3182家公司营收正增长,2467家公司净利润正增长 [2] - 第三季度上市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82%和11.45%,环比分别增长2.40%和14.12%,增速较上半年显著提升 [2] 科创板块表现 - 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分别实现营收32486.28亿元、10142.07亿元、1450.68亿元,净利润2446.61亿元、441.25亿元、92.03亿元 [2] - 创业板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超过10% [2] - 全市场总市值达107.32万亿元,电子行业市值位列第一,占比12.42%,较年初提升近3个百分点 [2] - 通信和计算机行业市值较年初增加超过9000亿元 [2] 行业增长亮点 - 19个门类行业中,17个行业实现盈利,9个行业营收正增长,10个行业净利润正增长 [3] - 存储芯片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长16.08%,净利润增长26.44% [3] - 新能源汽车和全固态电池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速超10%,净利润增速超20% [3] - 超硬材料和稀土等核心产业营收分别增长10.48%和7.11% [3] - 影视院线、游戏、交通运输行业营收分别增长9.31%、24.40%、0.25% [4] - 贵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长22.36%,净利润增长55.96% [4] - 券商和保险业净利润增幅超30% [4] 研发投入与创新 - 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合计研发投入1.16万亿元,同比增长3.88% [4] - 全市场研发强度为2.16%,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4.54%、11.22%、4.42% [4] - 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研发强度5.21%,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10% [4] 分红与回购 - 截至10月31日,全市场共1033家上市公司公布现金分红预案,现金分红总额7349亿元 [1][5] - 89家公司年内分红金额超10亿元 [1][5] - 全市场1195家公司共发布1525单回购预案,累计回购金额923亿元,其中自有资金回购占比36%,注销式回购占比26% [6] 资本市场改革 - 截至8月末,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 [6] - 科创板推出设置科创成长层等"1+6"政策举措 [6]
【快讯】每日快讯(2025年10月30日)
乘联分会· 2025-10-30 16:38
国内政策与行业动态 - 商务部等5部门发布《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提出整治"内卷式"竞争,旨在建立公正平等、创新自由的营商环境[7] - 交通运输部研究制定《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将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动,加速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规模化创新应用[8] - 国内首个国家级汽车芯片标准验证中试服务平台在深圳投入使用,平台建有13个专业试验室,配备80余套试验设备,具备30余项汽车芯片标准的验证试验能力[9] 国内车企战略与产品规划 - 北京现代宣布未来4-5年内将推出20款新产品,计划到2030年推出7款燃油车和13款纯电动车,伊兰特、途胜、库斯途将陆续迎来大改款[10] - smart推出全系跨年购置税补贴方案,对因开票时间延后至2026年产生的购置税差额进行补贴,单辆车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1.5万元[11][12] - 比亚迪在2025东京车展发布专为日本市场打造的首款K-car纯电动车型Racco,计划于2026年夏季在日本市场开启预售[13] - 一汽在长春成立能源科技公司,将持续深耕新能源领域,探索"AI+能源"的创新模式,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领域延伸[14] - 欣旺达动力发布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欣·碧霄",能量密度达400Wh/kg,电芯循环寿命超过1200周,且通过了200℃热箱等考验[15] 国际自动驾驶与科技合作 - 波士顿市议员提议法令,要求Waymo等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必须在车内配备一名人类操作员,并在完成相关研究前禁止其在波士顿运营[16] - NVIDIA宣布与Uber达成合作,将共同扩展全球L4级自动驾驶移动出行网络,计划自2027年起逐步将自动驾驶车队规模扩展至10万辆[18] - 丰田宣布美国市场2023款及后续电动车型将支持苹果地图的电动车路径规划功能,可实时读取车辆电量并自动规划包含充电站的最优路线[19] 国际车企产品发布 - 本田在2025日本移动出行展发布纯电小车Super-ONE原型车,该车配备Boost模式及模拟7速变速器,计划于2026年在日本推出量产车型[17] 商用车领域进展 - 沃尔沃电动卡车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2.5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行驶6200圈,截至目前已在50个国家交付超5700辆[20] - 新疆昆仑汽车有限公司研发的首批对俄重卡在新疆塔城成功下线,涵盖四个型号,全面满足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汽车准入法规[21] - 江铃全新宝典在沙特达曼全球发布,推出工具型皮卡、家庭出行版及户外版三个版本[22] - 比亚迪纯电小卡T35在日本东京车展全球首发,计划2026年在日本上市,预售价800万日元起,折合人民币约37万元[23]
“半固态电池”或将更名“固液电池”,还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30 10:45
近日的一个传闻,竟然令行业百感交集。 "尽管尚未看到文件,但这种规范化值得关注。"有行业人士表示,概念不准确,除了实用层面的困惑,也会给行业的交流、合作以及标准的 制定带来一些麻烦。而将其统一更名为"固液电池",可以为建立统一、规范的技术和产品分类体系奠定基础。这不仅有利于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沟 通和协作,促进技术的交流和创新,还能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标准和规范提供准确的依据,推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统一命名 也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消费者的信任度,促进市场的消费和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电池行业健康发展。 更名或带来新变化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企业来说,明确的技术路线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研发和生产。比如,中游电池企业在了解到固液电池的过渡定位 后,可以在现有的液态电池生产设备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和升级,生产固液电池,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快速推出新产品。同时,企业 也可以根据技术路线,合理安排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为未来的技术升级做好准备。从整个产业的角度来看,有序的技术升级可以提高产业的 竞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还有人认为,更名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能够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
国轩高科(002074) - 002074国轩高科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1028
2025-10-28 19:18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营业收入295.1亿元,同比增长17.21% [2]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5.33亿元,同比增长514.35% [2] -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01.14亿元,同比增长20.68%,连续两个季度营收达百亿元 [2] - 四季度排产持续增长,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水平 [9] 业务运营 - 前三季度动力及储能电池总出货量约63GWh,动力电池占比约70%,储能电池占比约30% [2] - 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长主要源于新客户导入、产品结构优化(中高端乘用车及商用车/重卡占比提升)及新能源汽车单车带电量提升 [2] - 公司当前有效产能约130GWh,规划至2027年产能达300GWh,新增产能聚焦快充和大尺寸储能电芯等新一代电池 [7] 储能业务 - 国内大储市场在政策驱动下转向市场化,经济性配置成为核心驱动力,需求空间广阔 [3] - 储能电池订单充足,正加速推进唐山、金寨等基地的产能扩建以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研发与产品进展 - 全固态电池研发稳步推进,上半年已完成中试线落地和内部装车路测,已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设计定型 [5] - G垣准固态电池已基本具备量产能力,正开展客户验证,"001"号测试车行驶里程近2万公里,多家车企测试进行中 [6] - 公司已为大众安徽"与众07"车型配套动力电池,即将开启正式量产装车 [8] 供应链与风险管理 - 上游材料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公司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保障供应链安全并发挥成本优势 [9] - 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汇兑损失,公司通过外汇衍生品交易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对冲风险 [9]
贝特瑞李子坤:预计2035年前全固态电池飞入寻常百姓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20:25
公司技术与研发实力 - 贝特瑞中央研究院是集团的技术源头和"心脏",负责驱动公司业务持续增长与长远发展 [8] - 研究院定位已从服务主营业务升级为产业孵化中心,覆盖固态电池、钠电、燃料电池、光伏等新业务领域 [8] - 公司在材料研发上投入巨大,早期实验室投资就达1亿元 [3] - 贝特瑞在2010年负极材料出货量首次成为全球第一,超越日本厂商 [3] - 公司已发布贝安FLEX半固态及GUARD全固态系列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宣告各环节已做好准备 [4] 全固态电池发展前景与挑战 - 全固态电池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解决安全问题和提升能量密度,以拓展锂电池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电动大飞机等新场景的应用 [10] - 行业保守估计2030年前全固态电池将在高端数码、人形机器人等对成本不敏感的场景实现示范应用 [5][11] - 预计2035年前全固态电池可能在汽车、无人机等更广泛的民用场景中达到相对成熟状态,让普通消费者受益 [1][5][11] - 全固态电池商业化面临材料挑战:硫化物电解质需解决成本、空气稳定性等问题;硅基负极需解决膨胀问题;金属锂负极需解决稳定性与膨胀问题;高镍正极需解决循环性能与DCR问题 [5][10] 储能市场布局与策略 - 储能被视为锂电产业第三波爆发期,预计2030年储能对锂电的需求量将与新能源汽车持平,2030年后需求量会更大 [13] - 公司针对储能市场开发长循环、高安全、低成本的材料方案,目标实现万次级循环,并布局钠离子电池、氢能燃料电池等相关材料 [14] - 贝特瑞推进海外产能布局,在印尼、摩洛哥等地匹配储能材料产能,以满足欧美、东南亚市场的需求 [14]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为客户开发定制化材料来应对储能市场的激烈竞争,前期定制化可能增加成本,但未来有较大降本空间 [15] 人工智能在材料研发的应用 - 公司应用"AI for Science",将AI大模型植入材料开发,整体研发效率至少提升50%,研发成本降低50% [16] - AI模型通过计算前期积累的研发数据和实验结果,来预测或指导研发行为,优化实验参数,比直接做DOE实验的验证效率高得多 [6][16] - AI模型不能直接推广至其他材料领域,不同材料因电化学功能差异需单独优化模型,即使80%相同,仍有20%的优化调整空间 [17] 行业竞争与技术趋势 - 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将对材料端格局产生冲击,其中对电解质、隔膜的冲击最大,半固态到全固态电池正负极材料整体变化不大 [12] - 负极材料技术突破分三个层次:常规液态电芯石墨负极向6C级快充推进;硅基负极解决低膨胀、长循环问题;全固态电池金属锂负极解决稳定性与低膨胀问题 [13] - 行业反内卷十分必要,恶性价格竞争会导致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需通过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实现价值提升 [16] - 当前电池材料行业已有好转迹象,若行业聚焦电芯与材料的技术革新,重回快速良性增长只是时间问题 [16]
当升科技(300073):三元受益于欧洲电动化新周期,铁锂盈利大幅改善
东吴证券· 2025-10-27 13:18
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报告对当升科技的投资评级为“买入”,并予以维持 [1] - 报告核心观点:公司三元正极材料将受益于欧洲电动化新周期,同时磷酸铁锂业务盈利能力在2025年第三季度大幅改善,叠加固态电池材料的领先布局,公司未来增长可期 [1][7] 2025年第三季度及前三季度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74亿元,同比增长33.9%,归母净利润5亿元,同比增长8.3% [7]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29.7亿元,同比增长49.5%,环比增长17.5%;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8%,环比下降4.4% [7] - 2025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为12%,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3个百分点;归母净利率为6.5%,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5个百分点 [7] 三元正极材料业务分析 - 出货量:2025年前三季度三元正极出货约4万吨,同比增长30%以上;第三季度出货约1.5万吨,环比略有增长 [7] - 盈利水平:测算2025年第三季度三元正极单吨利润超过1万元,环比略有下降,主要因国际客户占比暂时下降 [7] - 未来展望:基于与LGES、SK On的长期协议,预计2025年三元正极出货近6万吨,同比增长40-50%;2026年有望同比增长30-40% [7]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分析 - 出货量:2025年前三季度铁锂正极出货约6.3万吨,同比翻倍以上增长;第三季度出货近2.3万吨,环比增长10%以上 [7] - 盈利水平:测算2025年第三季度铁锂单吨净利大幅提升至600-700元,实现环比扭亏为盈 [7] - 产能与展望:公司现有4万吨自有产能及7-8万吨代工厂产能,攀枝花项目新增8万吨产能将于2025年内投产,预计2025年铁锂出货近10万吨,同比增长约70% [7] 固态电池材料技术进展 - 全固态电池专用正极材料已实现十吨级出货,双相复合正极材料已导入清陶、卫蓝、辉能等客户 [7] - 硫化物电解质已建成10吨级小试线,计划于2026年建成千吨级产线,实现百吨级出货 [7] 财务费用与现金流 - 2025年第三季度汇兑损失0.17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0.26亿元 [7] - 2025年第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为3.4亿元,同比下滑50.9%,但环比大幅增长1069% [7] - 2025年第三季度资本开支为4.9亿元,同比增长135.9%,环比下降1.5% [7]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盈利预测:维持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8.04亿元、10.51亿元、13.68亿元,对应同比增长70.33%、30.76%、30.14% [1][7] - 估值水平: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市盈率分别为46.10倍、35.26倍、27.09倍 [1][7] - 目标价:基于公司固态技术领先性可给予估值溢价,按2026年50倍市盈率,目标价为97元 [7]
当升科技:全固态电池用超高镍多元材料和超高容量富锂锰基材料已实现20吨级以上批量供货
证券时报网· 2025-10-26 19:41
公司技术进展 - 全固态电池用超高镍多元材料和超高容量富锂锰基材料已实现20吨级以上批量供货 [1] - 全固态专用高镍多元材料性能接近液态电池水平 电池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 [1] - 半固态正极材料采用超高镍多元体系 可通过针刺及200℃热箱等安全测试 [1] 产品应用与市场 - 半固态正极材料除车用外 还可应用于无人机 eVTOL 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1] - 半固态正极材料已累计实现千吨级出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