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云平台

搜索文档
国信证券:伴随模型能力提升 AI基础设施需求快速增长
新浪财经· 2025-09-11 17:08
AI基础设施重构趋势 - AI背景下AI基础设施层面临重构 客户将重新选择云或AI平台 [1] - 云厂商加大布局AI和Agent平台以瓜分新市场 [1] - 伴随模型能力提升 AI基础设施需求快速增长 [1] 国际云平台厂商布局 - 微软聚焦B端基础设施 是市场上模型支持最全面的平台 工具链和生态整合全面 安全与稳定性强 云收入增速显著领先 [1] - 谷歌依托AI Studio兼顾B端和C端多场景 多模态能力强但生态不成熟 市占率较低 [1] - 亚马逊依托AWS服务中小企业为主 侧重算力销售与便捷部署但工具链分散 [1] 国内云平台厂商布局 - 字节扣子覆盖全场景 开发者与智能体数量领先 [1] - 阿里百炼主攻B端全行业 服务超过30万企业客户 MCP工具链和开源生态丰富 [1] 推荐关注厂商 - 推荐AI云平台厂商包括微软 谷歌 亚马逊 阿里巴巴(9988 HK) 腾讯控股(0700 HK) [1] - 推荐AI芯片厂商英伟达 [1] - 推荐AI Data Infra数据服务厂商 [1]
增长快、亏损也大,指引拉跨,“英伟达亲儿子”Coreweave上市首份财报后大跌
华尔街见闻· 2025-05-15 11:29
财务表现 - 第一季度营收达9.816亿美元,同比增长420%,调整后营收1.63亿美元,同比增长550% [2] - 净亏损3.146亿美元,上年同期亏损1.292亿美元,调整后EBITDA利润率62% [2] - 全年收入指引49-51亿美元,增长率190%,显著低于一季度增速 [3][23] 业务发展 - 与OpenAI签署119亿美元战略合作协议,与另一家大型AI企业达成40亿美元扩展合同 [9][18] - 新增超大规模客户和企业客户,剩余履约义务达259亿美元,同比增长63% [18][48] - 收购Weights and Biases平台,新增1400家企业客户资源 [9][12] 技术布局 - 全球部署33个AI专用数据中心,总合约电力扩展至1.6吉瓦 [11] - 率先大规模部署NVIDIA GB200 Grace Blackwell系统,创MLPerf推理性能新基准 [14] - 推出专为AI设计的CoreWeave AI对象存储和Kubernetes服务 [14] 行业趋势 - AI云基础设施需求加速,推理业务占比显著提升 [9][53] - 预计到2028年AI基础设施TAM达4000亿美元,2030年对全球经济影响20万亿美元 [12] - 行业面临GPU供应紧张和部分设备关税成本上升 [33][34] 资本运作 - 第一季度资本支出19亿美元,全年指引上调至200-230亿美元 [20][23] - 累计融资超210亿美元,IPO后循环信贷额度增至15亿美元 [13][20] - 采用合同匹配的自我摊销债务结构,杠杆倍数保持低位 [13][18]
海博思创营收净利双攀高峰 储能龙头领航未来
长江商报· 2025-04-30 13:27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26,970.43万元,同比增长18.44% [1]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4,783.81万元,同比增长12.06% [1] - 扣非净利润62,808.09万元,同比增长11.87% [1] - 总资产1,097,150.47万元,较年初增长18.83%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14,120.20万元,较年初增长31.72% [1] 公司定位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供应商,专注于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3] -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独角兽"企业 [3] - 在国内储能市场占据较高市场份额,营收及利润持续增长 [3] - 2023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排名前三,功率规模位居第二,能量规模位居第三 [9] - 中国大陆市场累计装机和签约项目规模总和排名第一,全球市场排名第四 [9] 全球化布局 - 与美国Fluence、法国NW、澳大利亚Tesseract等建立合作关系 [4] - 成功交付德国国王湖独立储能电站、瑞典斯德哥尔摩储能调频项目 [4] - 加速推进全球化市场布局,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渠道 [3] 行业前景与政策支持 - 国家发布多项政策促进储能行业发展,包括《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6] - 2024年我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达137.9GW,新型储能装机78.3GW/184.2GWh,同比增长126.5%/147.5% [6] -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43.7GW/109.8GWh,同比增长103%/136% [6] - 2025年全球储能出货量预计达449GWh,中国市场占比超40% [7] 研发与技术壁垒 - 2024年研发投入250,167,716.29元,同比增长40.10%,占营业收入比例3.03% [8] - 2021-2023年累计研发投入32,860.42万元,年均投入超8,000万元 [8] - 截至2024年底累计获得授权知识产权358项,其中专利168项(发明专利75项) [8] - 研发人员占比超30%,涵盖多个交叉学科技术领域 [9] - 与清华大学共建电化学储能系统构网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9] "储能+X"战略与技术创新 - 发布"储能+X"战略,以"电网、人工智能、感知、芯片"四大技术基因为支撑 [10] - AI云平台实现储能设备云边端无缝互联,北京四元桥东坝河充储一体充电站单枪日充电量达320度 [11] - HyperBlock系列储能预制舱中8MWh交直流一体全液冷系统效率突破97%,功率密度提升25% [12] - 解决宽频振荡难题,构建"监测-抑制-重构"闭环,为新能源电网提供稳定支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