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CUS(碳捕获和封存)
icon
搜索文档
《洞见ESG》9月刊:我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22:00
监管动态与政策导向 - 生态环境部表示“十四五”期间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4] - 生态环境部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并丰富交易品种和主体 [4] - 央行强调强化金融机构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的要求,以支持碳市场健康发展 [4] - 央行转型金融试点贷款突破600亿元,并牵头制定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在部分地区试用 [5]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能源行业智能化规模化落地 [5] - 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输配电价定价办法修订,增加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新要求 [6] 国家气候目标与碳市场进展 - 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30%以上 [6] - 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7] -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覆盖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 [5] - 全国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将基本建成 [6] 行业ESG与新能源发展 - 中国酒业ESG评级平台2.0实现全品类覆盖,从最初3大品类扩容至十多种酒类 [7] - 上合组织确定“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助力中企新能源出海提速 [7] - 中办、国办发布文件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A股已有2523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ESG报告,披露率达46.49% [8] - 证监会指导交易所修订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新增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与水资源利用披露要求 [9] 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贷款发放超1.38万亿元 [11] - 服贸会展示氢能、CCUS等绿色低碳技术新方案,零碳园区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10] - 环保产业论坛强调科技赋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需强化可再生能源、AI监测等技术创新 [10] - 中国环保产业在核电、光伏、风电等领域技术先进且成本较低,具备“走出去”的优势 [11]
新能源就近消纳补齐价格机制发布;服贸会绿意浓丨碳中和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20:08
新能源就近消纳价格机制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明确“谁受益、谁负担”原则,界定项目边界、保供责任和经济责任[2] - 新机制要求就近消纳项目公平承担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等费用,但未接入公共电网的项目无需缴纳稳定供应保障费用,旨在破解因权责不清导致的发展难题[2] - 该政策有望推动绿电直连、零碳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能源就近消纳模式实现更规范、规模化发展[3] 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展 - 国务院报告显示中国已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4] - 碳强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完成情况基本符合2030年NDC目标预期进度,森林蓄积量也已提前完成目标[4] 人工智能与能源协同发展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目标到2027年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等行业深度应用,挖掘十个以上重点示范项目[5] - 目标到2030年能源领域AI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立绿色、经济、安全、高效的算力用能模式,通过“算电协同”机制提高算力中心绿电比例[5] 输配电价机制修订 - 国家发改委发布多项输配电价定价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拟对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的跨省跨区专项工程探索两部制或单一容量制输电价格[7] - 修订稿明确电网企业服务新能源就近消纳等新型主体时可探索实行单一容量制电价,以加强全国过程监管,为新能源输送与消纳提供电价政策支撑[7] “十五五”能源转型展望 - 专家指出“十四五”能源转型取得系统性突破,“十五五”需大力发展新能源,严格限制煤炭消费,通过风光核储等零碳电力替代化石能源增量[8] - 构建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储能规模化应用,并在终端用能推广电气化,同时做好煤炭清洁消费为能源安全保底[8] 能源企业绿色转型实践 - 服贸会展示“三桶油”加速绿色转型,中国石油高纯氢总产能达8100吨/年,同比增长23%,建成加氢站26座,同比增长24%[13] - 中国海油“十四五”以来实施400余项节能与低碳项目,实现节能量104万吨标准煤,减碳量3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双降”[13] - 中国石化集中展示其在氢能、CCUS、地热、风光绿电及生物燃料五大新能源服务领域的进展[13] 甲烷减排与国际合作 - 多国专家探讨煤矿甲烷减排创新路径,涉及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技术提升数据质量[14] - 各国正探索多种低浓度甲烷利用方案以提高经济可行性,并通过推动甲烷纳入碳市场、强化政策金融协同来激活减排经济动力[14] 林业碳汇项目进展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重启后首个造林碳汇项目在大兴安岭落地,项目面积1560.83公顷,申请计入期40年[11] - 该项目预计总减排量为242,740吨二氧化碳当量,年均减排量达6068吨二氧化碳当量,标志着CCER市场造林碳汇领域实现零突破[12]
西贝致歉,多款菜品改为现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7:07
西贝餐饮调整 - 西贝承诺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10月1日前全国门店陆续完成调整[1] - 西贝正与供应商沟通缩短食品保质期 在保证食品安全和库存周转的前提下进行[1] 东北雨姐关联公司处罚 - 朝阳县六河粉条制造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被强制执行671.76万元 公司注册资本仅3万元[1] - 该公司与"东北雨姐"的雨姐传媒分别被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165万及671.76万元[1] 气象经济与电力关系 - 全球风电光伏装机占比达31% 新能源规模扩大使气象成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关键因素[1] - 研究表明最高气温每升高1℃导致电力最高负荷增加4.5%[1]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 中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 占全国总装机容量42%[2] - 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连续15年和10年稳居世界第一[2] 全球气候与碳排放 - 2023年夏季为过去2000年最热 二氧化碳浓度超工业革命前水平1.5倍[2] - 化石燃料占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86% 实现碳中和需要深度减排[2] 绿色金融数据 - 中国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 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 两项指标全球领先[3]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3] 银行绿色金融实践 - 近20家银行在服贸会展示绿色可持续发展成果 包括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3] 氢能与碳捕获技术 -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等能源企业在服贸会展示氢能和CCUS等绿色低碳技术[4][5] - 零碳园区建设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标志中国绿色转型加速[5] 环保产业技术输出 - 中国环保产业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输出 核电光伏风电技术具先进性与成本优势[6] - 中国环保产业具备技术、装备材料、人才及产业"走出去"能力[6] 矿山安全事故 - 盛达资源二级子公司东晟矿业发生顶板冒落事故 承包商1名凿岩工被砸中后遇难[6] - 事故发生在已支护巷道距作业面7米处 局部块状岩石从锚杆支护巷道脱落[6] 小米人事变动 - 小米集团辞退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王腾 因泄露公司机密及存在利益冲突等严重违规[7] - 公司职业道德委员会强调对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原则[7] ESG评级与捐赠关系 - 企业捐赠是ESG"加分项"非"替代项" 供应链存劳工问题时大额捐赠仍影响评级[8] - 全球前20大企业捐赠者中不足30%披露长期影响 企业需以成果导向评估捐赠价值[8]
西贝致歉,多款菜品改为现做|ESG热搜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6:47
西贝餐饮运营调整 - 西贝承诺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至门店现场加工 全国门店将于10月1日前完成调整[1] - 公司正与供应商沟通缩短食品保质期 以在保证食品安全和库存周转前提下满足顾客需求[1] 企业合规与处罚事件 - 朝阳县六河粉条制造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被强制执行671.76万元 该公司注册资本仅3万元[1] - 盛达资源二级子公司东晟矿业发生巷道顶板冒落事故 造成承包商1名凿岩工死亡[6] - 小米集团通报辞退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王腾 原因为泄露机密及存在利益冲突等严重违规行为[7] 新能源与电力行业动态 - 全球风电光伏装机占比达31% 最高气温每升高1℃将导致电力最高负荷增加4.5%[1] - 中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 占全国总装机容量42% 风电和太阳能装机量分别连续15年与10年居世界第一[2] - 化石燃料占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86% 中国风光发电技术位居国际前列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转型[2] 绿色金融发展 - 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42.4万亿元 绿色债券余额超2.2万亿元 两项指标全球领先[3]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1.38万亿元[3] - 近20家银行在服贸会展示绿色金融实践成果 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及四大国有银行等机构[3] 低碳技术应用与产业转型 - 中国石油等能源企业在服贸会展示氢能及CCUS等绿色低碳技术新方案[4] - 零碳园区建设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标志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加速[4][5] - 中国环保产业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输出 核电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具备国际竞争优势[6] ESG与企业社会责任 - 企业ESG评级不能仅依赖捐赠 需避免"社会漂白"陷阱 供应链劳工问题仍会影响评级[8] - 中国企业捐赠模式从支票式转向战略性 腾讯等企业将科技能力融入公益[8] - 全球前20大企业捐赠者中不足30%披露长期影响 需以成果导向双轨衡量捐赠价值[8]
服贸会绿意浓:氢能应用深化,零碳园区落地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21:17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环境服务专题展 -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环境服务专题展在北京首钢园7号馆亮相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和零碳园区建设 [1] 能源企业绿色低碳技术成果 - 中国石油高纯氢总产能达8100吨/年 同比增长23% 建成加氢站26座 同比增长24% [2] - 中国海油实施节能与低碳类项目400余项 实现节能量104万吨标准煤 减碳量3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 - 中国石化推进氢能 CCUS 地热 风光绿电及生物燃料五大新能源服务领域协同发展 [3] CCUS与氢能技术发展 - CCUS技术在石化行业应用显著 成功降低炼油 化工生产和碳封存环节温室气体排放 [5] - 氢能与CCUS技术因与传统能源产业链协同性强 成为企业绿色转型优先方向 [5] - 未来CCUS技术将聚焦与新能源体系耦合应用 并通过智能监测和成本优化算法控制运营成本 [5] 碳汇项目与生态补偿机制 - 内蒙古森工集团开发8项造林碳汇项目 其中7个已完成公示 VCS碳汇产品交易额超6000万元 [5] - 集团探索生态司法与碳汇结合模式 被处罚人购买碳汇产品实现生态补偿 资金用于林区生态保护 [6] 零碳园区建设进展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 10余家中外企业在服贸会展示解决方案 [6][8] - 华通科技推出零碳园区能碳管理平台 集成虚拟电厂 工业能源管理 AI智慧供能等系统 [9] - 京能科技通过分布式光伏 水蓄冷 蓄热系统构建能源供给系统 并推进绿电直连技术 [10] 零碳园区系统化实施路径 - 工业园区是碳排放主要阵地 需加强绿电应用 新园区注重绿电建设 老园区推进绿电更新 [10] - 零碳园区需整合认证机制与经济激励措施 涵盖能源结构优化 政策协调 资金管理等多维度协作 [13] - 绿电直连技术涉及光伏和风电点对点供给用能单位 成为未来园区减碳核心手段 [10]
海洋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中国海油胡森林谈能源转型新路径
中国经济网· 2025-07-18 19:58
能源转型趋势 -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成为油气行业转型大势[2] - 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达16.5亿千瓦 首次超过火电[2] - 中国构建全球最大且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2] 中国海油转型战略 - 采取"稳油、增气、拓新"策略 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与清洁能源规模化[2][4] - 传统能源领域大幅提高天然气占比 新能源领域布局海上风电/CCUS/地热/氢能[2] - "十五五"期间计划扩大海上风电产业规模 首个海上CCUS项目已在恩平油田投用[2] 技术创新进展 - "深海一号""海葵一号"项目推动深海油气开发技术突破[3] - 形成300米至1500米水深自主创新体系 采用"项目牵引+前瞻布局"双轮驱动模式[3] - 2024年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同比双降 实现"十四五"持续下降[3] 国际合作布局 - 作为全球第二大LNG进口商 构建覆盖30多国的资源网络[3] - 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 协同全球能源市场格局[3][4] 行业转型路径 - 传统能源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2] - 典型案例:传统业务低碳化与新能源布局并重 依托海洋产业优势探索转型[4] - 炼油结构调整方向:降低炼油占比 发展精细化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