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算电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算电协同”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
搜狐财经· 2025-10-28 00:13
算力与电力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中国算力总规模已超过280 EFlops,近5年平均增速接近30% [1] - 数据中心年度电力消耗已突破1500亿千瓦时 [1] - 中国电力系统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 [1] 算力与电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 西部存在"弃风弃光"现象,而东部面临电力短缺问题 [1] - 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1] 算电协同的本质与作用 - 算电协同的本质是打通比特(算力)和瓦特(电力)间的壁垒 [1] - 使算力从单纯的电力负荷转变为电力系统的"调节器" [1] - 通过算力负荷与电力供应的双向匹配,促进新能源消纳、降低用电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1]
AI调度破解算力能源困局:达卯科技获宁德时代投资,三年内要达成30%市占率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21 08:1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算力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数据中心2024年用电量达166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1.68% [1] - 单位算力电力消耗约为5.9kWh/EFLOPS,相当于普通家庭全天用电量的60% [1] - 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导致能源供需错配、能效偏低等问题,智能化能源调度是核心瓶颈 [1] 公司技术与解决方案 - 公司开创算电协同新范式,通过AI大模型算法实现电力调峰信号驱动算力负载 [3] - 技术核心是建立计算任务与能源供给的数字孪生关系,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进行建模分析和最优调度 [3] - 通过云端大模型动态精准决策,结合边缘型能量控制器快速响应,构建高效协同机制 [4] - 基于用户侧18个月历史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全链路数据穿透,每15分钟预测与每5分钟校准 [4] - 解决方案价值在于将数据中心负荷转化为可调节资源,提升新能源消纳比例,呼应双碳目标 [7] 商业应用与验证 - 技术方案已在商汤上海临港智算中心等标杆项目落地验证,实现用电成本下降6.5% [6] - 2025年夏季落地项目中,仅靠蓄冷罐就达到调节2.14兆瓦响应水平,相当于替代一台常规变压器 [6] - 公司已聚合100MW虚拟电厂资源,运营超30000P算力中心,成为连接电网与能源资产的智能中枢 [6] - 模型+仿真方案解决了传统储能投资保守测算与用户收益不足的矛盾,衍生新商业模式 [7] 资本合作与市场拓展 - 公司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宁德时代旗下产业投资平台溥泉资本 [1] - 2022年获商汤、寒武纪战略入股,2024年与施耐德电气达成战略合作,2025年获宁德时代资本加持 [6] - 公司与施耐德中国、宁德时代、中能建、国电投等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7] - 海外市场已与算力出海企业合作,在日本、东南亚开展咨询和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并探索欧洲市场 [7] - 未来三年计划占据国内算电协同业务30%市场占有率,打造为公司基盘业务 [7]
AI调度破解算力能源困局:达卯科技获宁德时代投资,三年内要达成30%市占率
第一财经· 2025-10-21 08:07
行业背景与核心问题 - 智能计算时代算力成为与水、电同等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能源是支撑算力运转的基石 [1] - 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量达到166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1.68%,单位算力电力消耗约为5.9kWh/EFLOPS,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全天用电量的60% [1] - 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能源供需错配、能效偏低等问题凸显,智能化手段实现能源精准调度与高效利用成为行业发展核心瓶颈 [1] 公司技术与解决方案 - 公司开创算电协同新范式,通过AI大模型算法实现电力调峰信号驱动算力负载 [3] - 技术核心在于平衡“算力耗电曲线”与“发电供给曲线”,使电力负荷与能源供给相匹配 [4] - 通过云端大模型实现动态精准决策,结合边缘型能量控制器实现边端快速响应,构建高效协同机制 [5] - 利用18个月用户侧历史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从算力任务特征到电力负荷曲线的全链路数据穿透,基于每15分钟预测与每5分钟校准的决策体系 [5] - 解决方案价值在于将数据中心负荷转化为“可调节资源”,提升新能源消纳比例,呼应国家双碳目标 [8] 商业应用与验证 - 技术方案在商汤上海临港智算中心等标杆项目落地验证,实现6.5%的用电成本下降,并提升电力系统自平衡能力 [6] - 公司已聚合100MW虚拟电厂资源,运营超30000P算力中心 [6] - 2025年夏季落地项目中,仅靠蓄冷罐就达到调节2.14兆瓦的响应水平,相当于替代一台常规变压器(2500千瓦) [6] 资本合作与市场拓展 - 公司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资金用于能源大模型、算电协同平台等核心技术研发及商业化 [1] - 2022年获商汤、寒武纪战略入股,2024年与施耐德电气达成战略合作,2025年迎来宁德时代等产业资本加持 [8] - 未来三年计划占据国内算电协同业务30%市场占有率,并打造为基盘业务 [9] - 已与施耐德中国、宁德时代、中能建、国电投等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并在施耐德虚拟电厂项目中采用其模型和技术 [9] - 海外市场已与算力出海企业合作,在日本、东南亚开展咨询和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并探索欧洲市场机会 [9]
宁德时代+达卯科技 布局“AI+能源”融合新路径
中国能源网· 2025-10-20 11:49
融资事件概述 - 上海达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宁德时代旗下产业投资平台溥泉资本 [1] 公司技术与定位 - 公司是国内首家将能源大模型应用于算电协同、虚拟电厂和泛能源场景的人工智能企业 [1]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能源大模型核心系统,利用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技术捕捉发电特性、负荷特性等决定性因素的趋势与规律,以提升决策系统调度的速度与精度 [2] - 公司在全栈自研能源大模型基础上,构建了自适应能量操作系统和算电一体化协同平台,其预测准确性达90%以上,决策准确性达95%以上 [3] 行业背景与政策驱动 - 中国电力系统正从“源随荷动”模式转向“源网荷储互动”模式,风电、光伏的波动性对电网平衡提出更高要求 [2]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意见,目标到2027年初步构建能源与AI融合创新体系,到2030年实现关键技术全球领先 [2] - 预计到2030年,中国智算中心年用电量将达全社会用电量的5%-10% [3] 技术应用与市场验证 - 公司技术已落地多个示范工程,在福建大数据集团项目中实现提升能源运营收益25%以上 [5] - 在上海商汤临港AIDC项目中,通过算电协同平台实现能源成本降低6.5% [6] 战略合作与生态构建 - 宁德时代的投资被视为其从电池制造商向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战略转型的关键步骤,为储能系统接入实时感知、预测、决策的“中枢神经” [7] - 获得宁德时代投资为达卯科技提供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储能项目网络作为技术验证和优化的场景 [7] - 公司此前已获得商汤科技和寒武纪的战略投资,构建起覆盖“芯片-模型/算力-储能/能源”的软硬件全栈国产化闭环生态 [8]
宁德时代+达卯科技,布局“AI+能源”融合新路径
中国能源报· 2025-10-20 11:26
公司融资与战略合作 - 上海达卯科技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宁德时代旗下产业投资平台溥泉资本 [1] - 公司成立于2021年,是国内首家将能源大模型应用于算电协同、虚拟电厂和泛能源场景的人工智能企业 [1] - 此次融资将用于能源大模型、算电协同平台及相关智能体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及商业化推广 [10] 行业背景与政策驱动 - 中国电力系统正从传统“源随荷动”模式转向“源网荷储互动”模式,风电、光伏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对电网平衡提出更高要求 [3]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初步构建能源与AI融合创新体系,到2030年实现关键技术全球领先 [3] - 预计到2030年,中国智算中心年用电量将达全社会用电量的5%-10%,算力与电力协同成为减碳与增效的必由之路 [5] 技术优势与解决方案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能源大模型核心系统,利用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技术捕捉发电特性、负荷特性、气象条件等决定性因素的趋势与规律 [3] - 构建了自适应能量操作系统和算电一体化协同平台,预测准确性达到90%以上,决策准确性达到95%以上 [5] - 技术价值体现在筑牢安全底线通过分钟级预测与修正策略、优化能源结构实现高比例清洁能源利用、通过容量控制与市场化交易提升经济效益 [5][6] 商业化进展与案例验证 - 在福建大数据集团算电协同与长乐区虚拟电厂项目中,实现提升能源运营收益25%以上 [8] - 在上海商汤临港AIDC项目中,通过精细化能源运营实现能源成本降低6.5% [8] - 技术已在多个示范工程中落地并得到市场验证 [8] 产业生态构建与协同效应 - 宁德时代的投资被视为其从电池制造商向“电池+系统+服务”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战略转型的关键落子 [10] - 达卯科技获得宁德时代投资,其技术路线和商业前景获得行业认可,并可直接接入宁德时代全球最大规模的储能项目网络进行验证和优化 [10] - 公司此前已获得商汤科技和寒武纪的战略投资,构建起覆盖“芯片-模型/算力-储能/能源”的软硬件全栈国产化闭环生态 [11][12]
达卯科技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宁德时代旗下产投平台领投
新浪财经· 2025-10-20 10:35
融资信息 - 达卯科技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1] - 本轮融资由溥泉资本领投 [1] - 溥泉资本是宁德时代旗下唯一的产业投资平台 [1] 资金用途 - 融资将用于能源大模型技术的自主研发及商业化推广 [1] - 融资将用于算电协同平台及相关智能体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1]
宁德时代布局「AI+能源」赛道,投资能源大模型公司「达卯科技」
IPO早知道· 2025-10-15 10:30
投资事件概述 - 宁德时代通过旗下产业投资平台溥泉资本正式投资能源人工智能创新企业达卯科技 [1] - 达卯科技成立于2021年,是国内首家将能源大模型应用在算电协同和虚拟电厂领域的科技公司 [1] 宁德时代的战略意图 - 此举透露出公司从“能源设备制造商”向“零碳能源管理者”转型的清晰战略意图 [1] - 旨在构建一个覆盖能源生产、存储、调度和消费全链条的零碳生态系统 [1] - 投资是从电池制造商向“电池+系统+服务”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战略转型的关键落子 [3] - 核心战略意图在于抢占“算电协同”这一未来能源体系的关键节点 [3] 达卯科技的业务与技术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能源人工智能创新公司,在“AI+能源”领域已崭露头角 [2] -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次展示“算电协同”平台,并联合商汤、宁德时代发布“临港AIDC算电协同平台” [2] - 2023年凭借能源大模型赋能的AI虚拟电厂项目入选工信部国家级示范项目 [2] - 公司的能源大模型与AI调度技术被视为储能系统的“大脑”或“中枢神经” [3] - 在由寒武纪、商汤科技和宁德时代构建的“芯片-模型/算力-储能/能源”生态闭环中扮演“能源大脑”角色 [4]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到2030年,中国智算中心用电量预计达全社会总用电量的5%-10% [3] - 算力与电力的协同布局是国家科技发展与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 [3] - AI技术、绿色能源与电力市场改革加速融合,正在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三角,算电协同是串联三者的核心纽带 [3] - 公司技术有望通过优化调度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增强电网韧性,支撑国家“双碳”战略等多项重要举措 [4]
科华数据:以“算电协同”引领人工智能与新能源变革
证券时报· 2025-10-13 08:13
行业背景与挑战 - 2024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高达1660亿千瓦时,几乎相当于两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1] - 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预计将达到5257.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4.8%,相比2024年用电量将大涨2倍以上 [2] - 高算力需求与高能耗之间的矛盾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挑战之一 [1][2] 公司战略与解决方案 - 公司提出“智算+光储”融合创新理念以及“绿电+AI+光充储算一体化”理念,旨在利用绿电为算力提供清洁能源,并通过AI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 [1][2] - 公司业务在“智算中心”、“智慧电能”、“清洁能源”三大赛道融合布局,致力于打造数据中心与“光储”融合的解决方案 [1][6] - 公司管理层强调做“有利润的营收,有现金流的利润”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4] 智算中心业务 - 公司持续加大液冷技术研发,与头部国产GPU厂商联合推出高密度液冷算力POD,以支撑AI训练、推理等多样化场景 [2] - 针对AI业务场景的高密度算力POD液冷微模块实现了模块化、高弹性的灵活交付模式,并借助“AI+智能化”运维实现绿色节能 [3] - 国产算力基础设施已形成规模,硬件自主能力强大,正致力于打通软硬件全栈生态 [5] 智慧电能业务 - 公司自2008年进入民航领域,已成为民航数智化、绿色化建设的领军企业,被评为“2013—2024中国机场建设优秀供应商” [3] - 公司产品已应用于50多座机场、航空公司、空管局等民航建设项目,例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通过电力监控和能源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3] - 中国在智慧电能领域的核心控制和设备层面实现了深度国产化,并持续向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拓展 [5] 清洁能源与储能业务 - 公司以全域构网型储能解决方案响应市场需求,其构网型储能PCS通过中国电科院15项构网型指标全验证,成为行业首个完成全功能验证的企业 [4] - 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已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完全自主产业链,并在全球范围内定义行业标准 [5] 市场拓展与竞争优势 - 公司实施出海战略,已在东南亚、中亚、欧洲、北美等地实现数据中心产品交付,推动“AI智慧电能”、“液冷”等业务出海 [6] - 在国内市场,客户看重产品的自主可控、安全合规及与本土生态的融合能力;在国际市场,客户更关注产品的绝对性能、性价比及对全球标准的兼容性 [6] -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领先的产品与技术,当前中外差距主要体现在“从有到优”的卓越性以及生态系统构建上 [6]
科华数据:以“算电协同”引领人工智能与新能源变革
证券时报· 2025-10-13 08:08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时代高算力需求导致数据中心能耗激增,行业面临高算力与高能耗之间的核心挑战 [1] - 公司提出“智算+光储”融合创新理念,通过“绿电+AI+光充储算一体化”模式,为行业提供平衡高算力需求与高能耗矛盾的新路径 [1][3] - 公司在“智算中心”、“智慧电能”、“清洁能源”三大赛道融合布局,在算力爆发与能源转型的双重浪潮下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1] “算电协同”:重新定义能源与算力关系 - 2024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达1660亿千瓦时,几乎相当于两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预计到2030年用电量将达5257.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用电量4.8%,未来6年耗电量将大涨2倍以上 [1][3] - 公司通过“绿电+AI+光充储算一体化”理念,利用绿电为算力提供清洁能源,并借助AI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构建光、充电、储能和算力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模式 [3] - 在智算中心领域,公司加大液冷技术研发,与头部国产GPU厂商联合推出高密度液冷算力POD,为AI训练、推理等场景提供稳定高效的基础设施保障 [3] - 针对AI业务的高密度算力POD液冷微模块实现了模块化、高弹性的灵活交付模式,并结合AI智能化运维实现绿色节能 [4] 智慧电能与清洁能源的应用拓展 - 在智慧电能领域,公司已成为民航数智化、绿色化建设的领军企业,被评为“2013—2024中国机场建设优秀供应商”,已在50多座机场、航空公司等民航建设中贡献力量 [4] -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项目中,公司通过电力监控、能源管理等数字化手段实现统一平台全局监控,以AI智能管理为客户降本增效提质 [4] - 在清洁能源领域,公司以全域构网型储能解决方案形成技术、产品、场景的全链条突破,其构网型储能PCS通过中国电科院15项构网型指标全验证,成为行业首个完成全功能验证的企业 [5] -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公司管理层强调做“有利润的营收,有现金流的利润” [5] 国产突围:从“替代者”到“定义者” - 在智算中心、清洁能源等领域,中国企业正从“国产替代者”走向“全球标准定义者”,国产算力基础设施已成规模,硬件自主能力强大 [7] - 在智慧电能领域,中国在核心控制和设备层面实现深度国产化,并向电网智能化、数字化拓展;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已形成完全自主产业链,并在全球定义行业标准 [7] - 公司推动“AI智慧电能”、“液冷”、“算力”等业务出海,已在东南亚、中亚、欧洲、北美等地实现数据中心产品交付 [7] - 公司已实现数据中心与“光储”融合,推出数据中心光储解决方案,并通过智慧能源系统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体系 [7] - 国内外客户关注点不同:国内市场看重产品自主可控、安全合规及与本土生态融合能力;国际市场更关注产品绝对性能、性价比、稳定性及对全球标准的兼容性 [7] - 技术实力是公司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中外差距是“从有到优”的卓越性差距及从单点突破到全局引领的生态系统差距 [8]
青海“绿电”不仅点亮万家灯火 还在驱动这些产业
央视新闻· 2025-10-08 12:11
行业背景 - 大数据已成为驱动社会运行的智慧大脑,体现在用户点击、出行和消费等行为中 [1] 区域发展 - 青海省是中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 [1] - 青海省利用绿色电力驱动高耗能算力产业,成为全国首个算电协同先行示范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