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ivo X200系列
icon
搜索文档
vivo发布首款头显 成国内首家“手机+MR”布局厂商
8月21日,vivo重磅发布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成为国内首家同时布局手机与MR的科技企 业。借助vivo蓝科技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及在影像、传感器、显示等多方面硬件技术积累,vivo系统性解 决MR设备在感知、交互、算力等维度的工程化难题,成为第一家真正以硬件厂商底层能力,构建一整 套混合现实体验的中国科技公司,实现内容创作与体验的"生态闭环"。 vivo不断在影像领域深度探索,深耕用户有感知的事件化场景,以专业影像能力赋能更广泛群体。无论 是在演唱会现场赋予"山顶也是VIP"的底气,还是作为春晚新媒体直播技术伙伴,为专业直播提供端到 端解决方案,vivo整合四大赛道能力,从单一赛道到场景融合,满足用户围绕特定使用场景的多样化影 作为四年磨一剑的诚意之作,vivo Vision探索版不仅是"蓝科技"系统创新能力的集大成者,更是将vivo 用户导向的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产品定义之初,vivo Vision探索版的目标就是面向用户日常使用。 据悉,相较行业同类产品平均600-700g的重量,vivo Vision探索版仅398g,而高83mm、厚40mm的尺寸 也比行业均值缩小了26%。产品经过 ...
5418mAh!中国智能手机平均电池容量居全球首位
观察者网· 2025-07-25 22:03
中国智能手机电池容量增长趋势 - 2025年5月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平均电池容量达5418mAh,同比增长11%,远超全球其他地区3%的增速 [1] - 中国市场与全球其他地区电池容量差距已扩大至500mAh以上,主要得益于硅碳(SiC)电池采用率提升 [1] - 6000mAh及以上电池容量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从一年前9%跃升至35% [6] 国产手机厂商电池技术突破 - 2024年旗舰机型普遍配备6000-6500mAh电池,部分游戏手机突破7000mAh [3] - 2025年上半年中端机开始普及7000mAh以上电池,荣耀Power(8000mAh)和荣耀X70(8300mAh)刷新纪录 [4] - 行业爆料显示2026年上半年将有中端机型测试10000mAh电池,且机身厚度控制在8.5mm以内 [4] 硅碳负极电池技术应用 - SiC负极电池理论容量是石墨负极的10倍(4200mAh/g vs 石墨),可实现更大容量和更薄机身 [5] - 该技术2023年2月首次商用,2024年下半年通过荣耀X60 Pro等畅销机型加速普及 [5] - 技术普及有效缓解了屏幕使用时间延长和端侧生成式AI等高耗能应用带来的续航痛点 [5] 主要厂商市场表现 - OnePlus Ace系列位居中国市场平均电池容量首位 [6] - 荣耀Play系列、华为畅享系列和vivo S系列等专供中国机型均配备更大容量电池 [6] 苹果差异化策略 - iPhone 17 Air电池容量仅2800mAh,为苹果史上最薄机型(5.5mm)但牺牲了物理SIM卡槽和双摄像头 [8] - 行业评论指出苹果在安卓阵营普及8000mAh时仍坚持小容量方案,可能影响重度用户体验 [9]
华为Pura80数字版将开售,比上代降价近千元
观察者网· 2025-07-23 16:21
华为Pura80系列产品发布与定价策略 - 华为Pura80数字版开启预售,7月30日正式开售,搭载6.6英寸直屏,起售价4699元(12GB+256GB)[1] - Pura80数字版相比Pro系列配置有所削减,但仍保留红枫原色影像、第二代昆仑玻璃、鸿蒙AI和北斗卫星消息等旗舰功能[1] - Pura80数字版起售价比上一代同版本降低800元,叠加国补后电商平台起售价降至4199元,比上一代低1300元[1] - Pura80 Pro系列已于6月发布,Pro版起售价6499元,Pro+版7999元,与上一代持平[1] 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格局 - 华为旗舰降价策略加剧市场竞争,Pura80数字版价位与自家nova 14 Ultra接近,并与iPhone16、vivo X200、小米15等竞品在4000元档形成直接竞争[3] - 2025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6896万部,同比下滑4.0%,结束连续六个季度上涨趋势[3] - 华为时隔四年重返中国手机出货量第一,但总量同比下滑3.4%,vivo下滑10.1%,OPPO下滑5.0%,小米增长3.4%(较一季度40%增速大幅放缓),苹果下滑1.3%[3][4] - 2025年二季度前五大厂商市场份额:华为18.1%、vivo17.3%、OPPO15.5%、小米15.1%、苹果13.9%[4] 行业趋势与挑战 - 手机市场再度承压,厂商通过控制出货量和"618"促销清理渠道库存[3] - "国补"政策对市场需求拉动有限,宏观经济挑战和消费者信心低迷导致需求难以提升,预计下半年市场压力更大[4] - 2024年华为因麒麟芯片回归实现30%以上增速,但2025年新增需求不足导致增速放缓[5] - 用户换机周期延长,华为对刚上市一月的Pura80 Pro系列也实施降价促销(如"满5000减800")[5] 华为市场表现与优势 - 在中国售价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华为一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69%,占据38%份额,仅次于苹果的43%[6] - 二季度华为在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保持70%以上份额,其他品牌未能取得两位数份额[6] - 华为新品预装"纯血鸿蒙",长期看软件优化和用户粘性有利,但当前面临应用生态完善度挑战[5] - 行业预计2025年中国手机市场可能零增长或微跌,华为和苹果的新品节奏将成为重要变量[6]
刚买半年就过气,你手里的安卓旗舰被偷偷“OTA阉割”了
36氪· 2025-07-08 20:22
行业现象:OTA阉割策略 - 安卓厂商通过软件限制旧机型功能,即使硬件支持也不提供完整更新,形成"残血版"体验[2][5][23] - 功能独占期通常持续2-6个月,如vivo负片滤镜在X200s/X200 Ultra独占两个月后下放[6][7] - 该现象涉及三大动因:维持新品卖点(70%案例)、系统稳定性考量(20%)、机海战术导致的适配滞后(10%)[2][5][40] 公司案例:vivo - 旗舰X200 Pro mini的负片滤镜缺少ISO调节/手动对焦功能,饱和度等参数不可调,仅支持2个拍摄预设(X200 Ultra支持多预设)[9][11] - 中端机S30 Pro mini(3499元起)首发全屏AOD功能,但未下放至更高端的X200系列(4199元起)[13] - X100 Ultra发布仅一年即失去功能更新优先级,缺失胶片Live人像/运动抓拍等12项功能[17][20][22] 公司案例:OPPO - Find X8s+新增大师模式2.0(含16种哈苏影调)和全焦段人像拍摄,但半年前的Find X8/X8 Pro未获更新[24][26] - 上代旗舰X7 Ultra缺失舞台模式/曝光补偿预设等基础功能,影像能力落后于现款中端机[27][29] - 算法下放存在严格等级:Reno系列>Find系列>一加>Realme,人像算法存在1-2代代差[29] 公司案例:小米 - 红米K80 Ultra首发功能(手动焕新存储/多人注视隐藏)未同步至旗舰小米15 Ultra[30][35][37] - 小米13硬件支持5G-A但未获软件更新,落后于红米机型[37][39] - 高端机型更新滞后现象反常,如小米15 Ultra滤镜功能最初仅支持相册编辑[30][35] 行业影响 - 用户换机周期(3-5年)与厂商1年更新节奏严重错配,导致80%用户在设备生命周期内遭遇功能阉割[40] - 硬件参数与实际体验差距扩大,如X200 Pro mini与X200 Ultra采用同款处理器但功能差异达40%[11][23] - 机海战术导致30%功能更新延迟超6个月,中端机型反获更多玩法(如vivo S30系列独占15种滤镜)[13][15][40]
雷军慌不慌?华为Mate70销量反超小米15系列,领先200台
搜狐财经· 2025-06-07 08:36
国产高端手机市场竞争格局 - 华为Mate70系列与小米15系列累计销量均为498万台 两者差距仅200台 显示小米在高端市场已具备与华为相当竞争力 [1][2] - vivo X200系列和OPPO Find X8系列销量分别为337万台和272万台 与头部品牌存在明显差距 [2] - 小米15系列在前5个月销量领先华为20多万台 华为凭借供应链恢复实现小幅反超 [4] 华为供应链问题对销量的影响 - 华为Mate70 Pro/Pro+版本长期缺货 直接影响销量爬坡速度 直到供应稳定后才实现反超 [7] - 华为旗舰机生命周期达1.5-2年(如Mate60系列仍在售)远超安卓旗舰常规6-12个月周期 [9] - 若排除供应链限制因素 华为Mate70系列销量潜力应显著高于当前水平 [6] 小米高端化突破 - 小米15系列首次在旗舰领域领先华为长达半年 标志品牌高端化取得实质性突破 [11] - 公司自研玄戒处理器将加速旗舰迭代 未来可能形成华为-小米双寡头格局 [11] - 当前数据表明 国产高端机市场已从"华为独大"演变为"华为-小米双强"局面 [1][4] 行业竞争动态 - 安卓阵营旗舰生命周期普遍较短 新一代产品发布后旧款即进入清库存阶段 [9] - 华为"长周期效应"使其旗舰产品具备持续销售能力 但短期销量爆发力受制于供应链 [4][9] - 市场认知存在滞后性 实际数据已颠覆"华为独占高端市场"的传统观念 [1][4]
手机厂商再现出海潮,这次有何不同?
36氪· 2025-05-15 07:26
中国手机行业出海战略与市场格局演变 1 华为回归与国内市场格局重塑 - 2025年Q1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7160万部同比增长33%显著优于全球15%的增速[3] - 华为2024年出货量同比暴增37%2025年Q1以1290万部(市场份额18%)位列第二小米以1330万部(同比增40%)重夺榜首[3][4] - OPPO/vivo份额小幅下滑至157%/144%苹果市场份额从156%降至137%同比出货量下降9%[4] - 华为渠道策略优势显著:给予经销商8%-12%毛利率(OV为5%-10%)并通过IoT产品配货要求提升渠道资源倾斜销售占比从12%飙升至40%[5] 2 新一轮出海潮的战略升级 - 荣耀海外销量占比突破50%在马来西亚市占第三新加坡高端机份额增长1倍[7] - OPPO海外出货量占比达60%覆盖70国/30万零售店vivo海外收入占比超50%目标两年内提升至70%[8] - 出海产品定位转向中高端:荣耀Magic V3欧洲定价1999欧元vivo子品牌JOVI巴西售价达3000-5000雷亚尔(约3700-6200元)[9] 3 本地化运营与差异化策略 - 荣耀欧洲折叠屏市占达35%超越三星东南亚预装GoTo生态并计划在印尼开设10家体验店[11] - OPPO印尼结合咖啡文化改造零售场景vivo印度本地员工占比95%零部件本地化率超60%[12][13] - 传音非洲成功案例:研发深肤色影像技术实现"智能美黑"夜间自拍效果[17] 4 出海挑战与应对措施 - 政策适应:vivo印度合资建厂(当地企业持股51%)OPPO在7国建立生产基地实现高端机本地化制造[16][18] - 专利纠纷:OPPO/小米等与诺基亚/高通等存在专利诉讼影响区域拓展[16] - 欧洲市场需突破运营商体系碎片化挑战需差异化应对苹果/三星壁垒[17] 5 出海模式进化 - 从早期代工(产品出海)到自建品牌/渠道(品牌出海)进阶至模式输出阶段需结合本地特点重构交付体系[20][21]
AI原生手机之战:三大阵营的对决
36氪· 2025-05-07 20:23
行业趋势 - 2024年中国AI手机出货量同比激增591%,渗透率从2023年的3%跃升至22%,预计2025年将突破1.18亿台,占整体市场的40.7% [4] - 全球600美元以上高端机型占比突破30.9%,其中AI功能贡献了75%的溢价能力 [4] - 头部厂商研发投入占比攀升至12%-15%,远超传统硬件创新周期 [4] - 行业面临硬件创新枯竭、用户换机周期拉长至51个月的困境,集体押注AI [5] 技术演进 - AI手机需具备端侧大模型算力、系统级AI融合、场景化主动服务等特征,与早期仅搭载语音助手或美颜算法的「伪AI手机」不同 [8] - AI在手机中的表现类似于自动驾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落地,分为辅助驾驶和高阶辅助驾驶 [9] - 影像革命从传统比拼主摄范围转向AI驱动的视频创作,涉及芯片、算法、光学重构等全新技术方案体系 [10] - 交互升级体现在智能体的任务调度与复杂处理,如荣耀Magic7的「YOYO智能体」可全流程执行购买咖啡等任务 [10] 厂商动态 - OPPO Find X8系列推出AI一键闪记功能,荣耀x70i具备AI拍照聚焦、任意门等功能,华为畅享80主打AI通话 [2] - vivo X200系列搭载「蓝心大模型」,夜景动态范围提升3倍,OPPO Find系列采用「AI导演模式」自动剪辑15秒短视频 [10] - 华为通过鸿蒙系统与麒麟芯片的软硬协同实现预判能力,如通勤时自动预加载导航App [11] - 苹果首次披露「Apple Intelligence」体系,将大模型能力深度嵌入iOS 18,支持自然语言调用跨应用服务 [13] 硬件与生态 - 2025年Q1智能硬件AI芯片出货量同比激增420%,未硬件AI化的机型均价同比下跌12% [16] - 高通骁龙8 Gen4预留「AI算力池」,华为向第三方开放「盘古大模型」接口,吸引超2000家应用接入鸿蒙生态 [17] - 联发科天玑9400通过NPU能效优化,AI摄影功耗下降80%,荣耀Magic7系列搭载专业通信芯片HONOR C2,弱网信号提升20% [16] 竞争格局 - 苹果坚持自研和本地化合作,端侧闭环,但被批评在AI方向过于保守 [17][19] - 华为主打端云协同,通过自主研发芯片与云端盘古大模型处理复杂任务 [20] - 小米、OV、荣耀为代表的开放派拥抱第三方大模型,构建「智能体商店」生态 [20] - 华为因鲲鹏、异腾等算力平台及20%的研发投入强度,被认为最有机会领跑AI手机市场 [22] 未来挑战 - 厂商需在算力、生态和场景的平衡中获得优势,仅聚焦传统场景将陷入同质化泥潭 [22] - 未来5年无法构建AI原生能力的品牌可能被动退场 [22] - AI手机是否是终极命题仍存疑,未来智能终端设备形态可能颠覆现有手机概念 [23]
vivo以“机器人”叩问下一个十年
南方都市报· 2025-03-28 22:28
公司战略方向 - vivo宣布成立机器人Lab并首次展示自研混合现实头显,明确将机器人作为未来战略方向 [1] - 公司提出机器人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并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准则 [1] - 从手机到AI再到机器人,vivo试图打通从个人智能终端到家庭智能伙伴的完整路径 [2] 技术布局与成果 - 混合现实头显是vivo空间计算战略的关键支点,未来将作为机器人感知环境的"前端入口" [2] - 即将发布的X200 Ultra集成影像领域最新突破,搭载蓝晶芯片技术栈和V系列自研影像芯片,支撑机器人视觉系统 [2] - 公司聚焦机器人"大脑"(AI决策)和"眼睛"(视觉感知)两大核心能力,基于十年AI与影像技术积累 [3] 影像技术优势 - 自研影像芯片V3已迭代至第三代,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对场景、人物、氛围的理解能力 [3] - X200系列具备自动识别复杂光线场景并还原情绪化画面的能力,该技术可迁移至机器人视觉系统 [4] - 公司将影像从参数竞争拉回体验本源,建立包含计算摄影、光学系统、图像算法的完整体系 [3] AI技术布局 - "蓝心大模型"构建10亿到130亿参数量级的全栈式AI系统,在端侧部署取得关键突破 [4] - AI服务化成果包括蓝心小V、蓝心千询等功能,积累真实用户数据和交互经验 [4] - 公司2017年即提出"AI是最底层技术",提前布局大模型领域 [4] 研发理念与全球化 - 公司强调"人文科技"理念,注重科技服务人的体验而非单纯炫技 [5] - 目前服务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5亿用户,建立全球化研发与本地化运营体系 [6] - 研发策略体现长期主义,在AI、影像、芯片等领域持续投入超十年 [7] 产品路线图 - 机器人Lab成立标志公司正式进入机器人领域,基于现有技术积累进行战略延伸 [5] - 混合现实头显与X200系列构成技术矩阵,为机器人提供感知与视觉支持 [2][3] - 不急于定义机器人形态,而是从核心功能模块(大脑/眼睛)切入构建技术壁垒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