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深潜水声世界 倾听海洋“心跳”
科技日报· 2025-07-14 09:03
马远良院士生平与贡献 -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于2024年7月11日在西安逝世 享年87岁 他是中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和水中兵器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与教育家 航空声呐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 教育与早期职业发展 - 1956年进入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前身)学习 1958年成为首批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深造的8名学子之一 专攻水声工程专业 [1] - 1959年暑假领头研制"K4声管测量装置" 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展出 1961年提前结束深造返回西北工业大学投身教学科研 成为水声专业建设骨干 [2] 核心技术突破与成就 - 1965年27岁时担任我国首代直升机吊放声呐总设计师 团队于1976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航空吊放声呐 1978年荣膺全国科学大会奖 实现中国水声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2] - 1981年初春海试中新型声呐探测距离达到西方同类装备2-3倍 实现"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 20世纪90年代主持研制两型航空声呐装备 1998-1999年相继定型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 从27岁到60岁33年间实现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 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 创建中国第一个水中兵器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成为该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 培养出该学科第一位工学博士 [4] - 倡导"敢想敢做、敢闯敢拼"的科学家精神和"钉子精神" 强调面对科技难题需全神贯注、坚持不懈才能突破创新 [4] - 提出"老和小相结合"理念 认为教师职业最容易将人品、学识和做事风格传承下去 [5] 行业影响与传承 - 作为航空声呐领域开拓者 其研究成果融入海洋强国战略 激励后来者继续探索深海未知领域 [5] - 毕生致力于水声工程技术发展 通过科研与育人双轨模式推动中国水中兵器学科体系化建设 [4][5]
【科技日报】我国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实现首光观测
科技日报· 2025-07-14 08:55
项目背景与意义 - 我国首个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建成并实现首光观测 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吉赫兹频段清晰图像 [1] - 原初引力波是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引力波 研究它有助于揭开宇宙起源的奥秘 [1] - 原初引力波是高能物理和天文学研究前沿 是检验宇宙起源理论的关键实验 [1] 项目发展历程 - 实验由张新民团队于2014年提出 2016年底正式启动 [1] - 经过8年多研制建设 研究团队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难 于今年完成望远镜安装调试 [2] - 已实现阿里至北京的远程操控和数据传输 验证了端到端功能和角分辨率等核心设计指标 [2] 技术特点与国际地位 - 实验核心目标是在西藏阿里海拔5250米高原建造高海拔原初引力波望远镜 实现北天区原初引力波的首次高灵敏度地面探测 [1] - 项目包含多项关键技术 对我国原初引力波科学研究 低温超导探测器研制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数据分析等领域有重大推动作用 [2] - 全球共有3个主要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基地 另两个由美国主导 分别位于南极极点和智利阿塔卡马沙漠 [2] 国际合作与支持 - 项目已发展为"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项目 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 [1] - 联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16家科研机构共同开展 [1] - 获得中科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科技部支持 [1]
【科技日报】太阳双层暗条形成机制有新解
科技日报· 2025-07-14 08:44
太阳暗条分裂机制研究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合作首次报道由分量重联机制导致的暗条分裂事件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杂志快报》 利用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及大气成像望远镜等多平台联合观测数据 [1] 暗条分裂机制新发现 - 传统观点认为暗条分裂由暗条爆发机制导致 分裂与爆发特征时间需高度一致 [1] - 本次观测显示暗条分裂起始时间比爆发特征早1小时以上 排除传统爆发机制解释 [2] - 暗条内部出现大量垂直小型喷流 动力学特征与冕环中分量重联导致的纳喷流相似 [2] 分量重联机制证据 - 直接观测到小角度错位的增亮暗条细丝及垂直喷流 首次为暗条内部分量重联提供直接证据 [2] - 研究将小尺度分量重联与大尺度暗条分裂关联 显示该机制可影响大范围日冕参数 [2] 科学意义 - 分量重联导致暗条磁力线重排后更平行 最终引发磁绳分裂 [2] - 发现有望深化对日冕加热问题的认知 [2]
新型仿生膝与患者“贴身”组合
科技日报· 2025-07-14 07:32
仿生膝假肢技术突破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仿生膝"关节假肢,相比传统假肢能帮助膝上截肢者行走更快、更轻松完成爬楼梯和跨越障碍等复杂动作 [1] - 该技术标志着假肢从被动辅助转向主动感知与智能控制的重大飞跃,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1] - 新装置直接与用户肌肉和骨骼组织整合,提升稳定性并使控制更自然,增强"肢体归属感" [1] 技术原理与创新 - 采用激动剂—拮抗剂肌神经元界面(AMI)手术方法,通过重新连接肌肉对提供感觉反馈并产生控制假肢的电信号 [1] - 开发集成系统读取AMI肌肉信号并将假肢植入骨骼结构,实现更高稳定性和更精准运动控制 [1] - 设计钛棒植入技术插入残余股骨,内置16根导线从AMI肌肉电极获取信息,准确捕捉肌肉信号转化为动作 [2] 系统性能测试 - 整合系统被称为e-OPRA(电子骨整合假肢系统),在实验中两名受试者接受AMI联合e-OPRA植入 [2] - 测试显示使用整合系统的受试者在膝盖弯曲、爬楼梯和跨障碍等任务中表现优于对照组 [2] - 在需精细控制和动态平衡的任务中,整合系统优势更为明显 [2]
世界第一头克隆牦牛诞生
科技日报· 2025-07-14 07:27
克隆牦牛技术突破 - 浙江大学方盛国教授团队与西藏当雄县政府、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培育出世界首头融合全基因组选择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牦牛,牛犊体重16.75公斤,比普通新生牛犊更大,健康状况良好 [1] - 该技术通过全基因组筛选优质种子再利用体细胞克隆,结合交叉培育可产出繁育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肉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健壮牦牛 [2] - 该技术有望将牦牛育种周期从20年缩短至5年,且不会出现种质退化情形,具有经济效益与产业潜力 [2] 牦牛产业现状与挑战 - 牦牛是高原地区重要的运输工具和食物来源,其肌肉富含特殊氨基酸有助于耐受高寒低氧环境 [1] - 近十年来西藏牦牛面临严峻退化问题,体重生长速度平均下降约8%,自然繁殖和受精成功率只有20%多 [1] - 人类活动影响与生态环境变化是导致牦牛退化的主要原因 [1] 技术研发历程与应用前景 - 团队自2020年起在家猫、梅花鹿等物种上模拟体细胞克隆技术,并基于熊猫、朱鹮等濒危动物繁育经验开发出该技术体系 [2] - 团队攻克了高原物种胚胎冻存解冻及培养、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等世界性难题 [2] - 首批野牦牛克隆胚胎已移植,下一步将致力于濒危野牦牛的抢救性保护,相关工作将对野生牦牛种群与栖息地修复起到重要作用 [2]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首桶铀产出
科技日报· 2025-07-14 07:25
项目概况 - 我国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功生产出第一桶天然铀产品 [1] - 项目建成后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核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1] - 铀资源是核能发电的核心燃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并广泛应用于核医学、农业辐照育种、食品工业保鲜及自动控制等领域 [1] 技术创新 - 采用国际领先的原地浸出采铀工艺,通过地表钻孔向地下矿层注入含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溶浸液,使铀元素在地下直接溶解 [1] - 成功解决了低品位高渗透矿床、溶浸流场再造等砂岩铀矿地浸开采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1] - 相较于传统采铀方式,新技术效率更高,更适用于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资源开发 [1] 智能化建设 - 建成了国内首个地浸铀矿山智能化远程管控中心,实现"千里之外,一键采铀"的远程管控新模式 [2] - 建立了地浸大数据智能分析中心,通过对海量生产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挖掘,精准分析抽注液量、铀浓度及关键元素变化趋势 [2] - 实现了生产的精准控制和节能降耗,为生产决策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2] 建设进度 - 项目于2024年7月12日开工建设,仅用一年时间即成功产出产品 [2] - 创下国内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新速度 [2]
拥抱变化 让AI创造就业增量
科技日报· 2025-07-14 07:25
AI人才就业市场现状 - AI相关岗位如"大模型研究员""算法工程师"成为就业市场热门需求 薪资水平具有吸引力 [1] - 智驾和机器人领域新发岗位数量在2025年4月较2024年1月增长28倍 [1] - 2030年中国AI专业人才需求预计达600万人 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人 [1] AI对就业的双重影响 - AI替代效应显著:重复性体力劳动及部分脑力劳动岗位(如人工客服 原画师 翻译)面临冲击 [1] - AI创造效应突出:催生"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标注工程师"等新职业 形成就业新蓝海 [1] AI领域结构性就业矛盾 - AI岗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 但部分相关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要求 [2] - 行业面临"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矛盾 [2] AI人才培养与就业转型措施 - 需构建"AI+"适应性教育体系 培养复合型人才 [2] - 加强AI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职业教育培训适配性 [2] - 建议为中低技能劳动者提供工业机器人操作 数据采集等实用课程 [2] AI技术长期就业影响 - 技术进步将通过扩大经济规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 - AI是生产力跃升的新引擎 而非就业市场的侵略者 [3] - 深挖AI产业就业潜力可实现更高质量充分的就业 [3]
月球背面月壳磁场弱土壤磁性强之谜揭开
科技日报· 2025-07-14 07:24
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团队基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壳磁场弱但土壤磁性强的矛盾现象[1] - 发现月壤中存在两类来源各异的载磁颗粒及3种"二次改造"形成的金属铁颗粒,其理化性质决定了磁记录稳定性[1] - 嫦娥六号月壤饱和磁化强度创下所有返回月球样品的最高纪录,远超此前月球正面采集样品[1] 月球磁性矿物特性 - 月球磁性矿物保存了磁场演化、陨石撞击、太空风化等地质事件痕迹,是月球演化的关键记录载体[1] - 月球特殊环境(无空气、极干燥、强还原性)导致地球常见磁铁矿等矿物在月表几乎不存在[1] - 南极-艾特肯盆地北缘磁场强可能源于更厚的含高磁化率外源金属溅射物堆积[1] 科学应用价值 - 研究成果为解释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磁性异常提供了直接证据[1][2] - 研究方法论对将来分析小行星、火星等天体样品中的磁性矿物及磁场演化具有范式意义[2] - 成果对理解月球磁场历史及表面改造过程具有重要科学价值[2] 研究技术方法 - 动用多种尖端显微分析手段解析月壤载磁颗粒微观结构[1] - 通过对比月壳磁场强度与载磁矿物分布特征建立成因模型[1]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获得学界权威认可[1]
让世界地质遗产焕发新活力——“金钉子”保护与利用观察
科技日报· 2025-07-11 14:15
地质遗产"金钉子"的科学价值 - 贵州剑河乌溜阶"金钉子"为全球第69枚、中国第11枚、贵州首枚,确立为寒武纪地层研究新基准[1] - "金钉子"是定义全球地质年代单位的唯一国际标准,地位堪比奥运会金牌[3][4] - 剑河剖面具备连续地层序列和丰富化石群,为寒武纪中期全球地层对比提供理想基准点[6] - 中国11枚"金钉子"分布在浙江、湖南、广西等地,数量居世界前列[6] "金钉子"确立历程与竞争 - 全球首枚"金钉子"1972年确立于捷克,中国1995年实现零突破(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5] - 确立标准严苛,需满足剖面条件、化石连续性、交通便利性等多维度要求[6] - 剑河"金钉子"提案2018年获国际全票通过,填补寒武纪生命演化研究空白[25][26] 保护现状与挑战 - 自然风化、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威胁野外剖面保存[9] - 广西蓬莱滩"金钉子"因水利工程蓄水被永久淹没,成为学界遗憾[10] - 部分区域保护资金不足,如柳州梳庄村剖面杂草丛生、维护停滞[9] - 公众认知度低导致"藏在深闺人不识",专业人才匮乏制约科学监测[11][13] 保护机制创新 - 贵州首创司法保护令,明确六大禁止行为红线并建立三级司法保护基地[15][16] - 柳州将"金钉子"维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人定期清理维护[15] - 建议推动专项立法,明确惩罚机制以强化保护力度[15][16] 保护与利用平衡实践 - 浙江长兴"金钉子"建成国家AAAA景区,年接待游客490万人次[19] - 湘西地质公园博物馆带动就业近10万人,旅游收益反哺保护[19] - 剑河县打造"研学+旅游"模式,联动温泉和文化景区推动业态升级[20] - 国际专家建议区分科研与市场开发功能,中国实践值得借鉴[18][19] 凯里生物群科研价值 - 发现于贵州八郎村,含5.08亿年前三叶虫和软躯体化石,填补寒武纪生命演化空白[23][25] - 连接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与云南澄江生物群,完整串联生命大爆发过程[25] - 赵元龙团队研究8万余件标本,推动"苗岭统"成为国际标准地层单位[26]
第三届链博会境外展品凭“货物护照”抵京
科技日报· 2025-07-11 09:20
链博会通关创新 - 第三届链博会首票进境展品通过ATA单证册通关 实现ATA模式通关"零的突破" [1] - ATA单证册具有出入境地点不受限制 免除报关单填制手续 无报关资格门槛 免除办理进口税款担保等优势 [1] - 首票展品共3件 包括1台高性能工业交换机模型和2个精密集成电路模块 总价值27.21万元人民币 [1] - 海关便利化措施由去年12条增加至今年14条 在人员入境 货物通关 展品展后处置等方面给予便利 [1] 链博会概况 - 第三届链博会将于7月16日至20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办 [2] - 主题为"链接世界 共创未来" 设置先进制造链 智能汽车链 绿色农业链 清洁能源链 数字科技链 健康生活链六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