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两座边城力证商周早期城市文明
科技日报· 2025-07-11 09:20
考古新发现概述 - 湖北黄陂盘龙城和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两座古城遗迹分别代表商代早中期南方边疆大型城市和西周初期燕国都城 [1] - 两座"边城"与殷墟、丰镐等商周王朝国都相比,代表了不同职能、等级的城市,是深入了解商周早期城市的重要证据 [1] - 盘龙城遗址2024年首次发掘出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琉璃河遗址2019年以来新发现外城壕、外城墙及燕侯家族墓地等 [1] 盘龙城遗址 - 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持续十多年,在王家嘴、小嘴、杨家湾等地点开展发掘,并完成全面勘探 [2] - 盘龙城改变了"商文明不及长江"的传统认知,证实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发展等量齐观 [2] - 考古发现大量高等级遗物,复原了商时期城市聚落空间分布,首次证实存在大规模青铜器专业化生产作坊 [2] - 2024年杨家湾北坡新发现大面积石头垒砌遗迹,表明盘龙城是地区中心性城市,具有较高社会等级 [3] - 盘龙城作为中原王朝向南经略的政治中心性质得到确认,为长江文明溯源提供学术支撑 [3] 琉璃河遗址 - 琉璃河遗址是西周初期燕国都城,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被誉为北京"城之源" [4][5] - 新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城址规模从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 [5] - 发现含"太保墉匽(燕)"铭文的5件青铜器,证明燕都由西周重臣召公营建 [5] - 内城中心发现面积超过2300平方米的二号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可能为燕侯宫所在地 [6] 考古技术与方法 - "90后"成为考古主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整合遥感、航空摄影、勘探和发掘成果 [7] - 琉璃河遗址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勘探80余万平方米、发掘3400平方米,所有空间信息上传至系统核对 [8] - 盘龙城绿松石镶金饰件通过X光扫描技术发现关键菱形饰,证实文物完整性 [9] - 新技术应用打破学科壁垒,提升考古工作效率和视野 [9]
科技手段“唤醒”千年陶寺遗址
科技日报· 2025-07-11 09:20
陶寺遗址科技活化项目 - 陶寺遗址被列入新一批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距今约4000年,规模达500余公顷 [1][2] - 团队采用"可持续、可生长"规划理念,运用三维建模、VR技术、数字动画复原都城布局、圭表测影场景及观象台运作原理 [2] - 创新设计"流动的遗址博物馆群落",设置6个主题展馆数字化展示宫城建筑、王族大墓等代表性文物,形成"一总六分"阐释结构 [2] 遗址展示技术应用 - 通过空间叠影、数字化方式复原宫殿区,对阙门等关键遗存采用形象展示突显地标意义 [3] - 在平民区或贵族区选择2-3处遗迹展示古人居住形式与生活场景,增强公众参与感 [3] - 跨学科整合建筑、考古、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构建研究阐释—保护展示—传播教育—传承利用四位一体技术体系 [5] 跨学科保护实践案例 - 团队曾参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采用"遗址本体保护+价值阐释+环境重塑"模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4] - 在统万城遗址项目中运用空间叙事体系、数字建模、遥感技术精准复原1600年前匈奴城址的建造技艺与结构 [4] - 经验被纳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规范 [4] 行业评价与影响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评价陶寺项目为早期都城遗址活化提供学术参考与实践范例 [5] - 团队近20年积累覆盖隋大兴唐长安城、杭州跨湖桥等遗址规划,形成系统性多学科融合方法论 [4][5]
化石中提取出1800万年前古蛋白
科技日报· 2025-07-11 09:20
古蛋白提取技术突破 - 科学家从犀牛属和象的近亲化石中提取出距今至少1800万年的古蛋白,远超此前370万年的记录 [1] - 研究团队通过牙釉质采样突破技术瓶颈,因牙釉质具有优异保存古老分子的特性 [1] - 肯尼亚图尔卡纳盆地化石样本来自1800万年前的真犀和长鼻目动物,该地区高温环境曾被认为不利于分子保存 [1] 地理环境对分子保存的影响 - 丹麦团队从加拿大高北极真犀化石中提取出2100万-2400万年前的釉质蛋白序列,寒冷气候显著提升生物分子保存能力 [2] - 东非大裂谷的图尔卡纳盆地虽为高温区域,但仍成功保存了1800万年前的蛋白质,挑战了传统环境认知 [1][2] 演化研究价值 - 提取的古蛋白序列可为犀牛属家谱和哺乳动物种群分化提供全新分子证据 [2] - 两项研究共同证实蛋白质保存时限远超预期,将推动对古代动物演化历史的回溯研究 [1][2]
“北气南下”输送天然气破1000亿立方米
科技日报· 2025-07-11 08:21
能源大通道建设成就 - 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 [1] - 该管道是我国第一条关键设备和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国产化的长输油气管道 [1] - 管道北起黑龙江黑河 南至上海 途经9个省(区、市) 日均输气量超1.1亿立方米 [1] - 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 可满足1.3亿户城市家庭全年用气需求 [1] 能源供应格局 - 管道与东北管网 西气东输等系统互联互通 构建"全国一张网"供气格局 [1] - 惠及沿线4亿多人口 有效保障东三省 京津冀 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稳定供应 [1] - 2025年上半年通过该管道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气达157亿立方米 占该区域用气量的三分之一 [2] 技术创新突破 - 零下40摄氏度高寒地区油气管道施工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2] - 36台大功率压缩机组 核心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实现100%国产化 [2] - 国内首次实现油气管道宽度0.3毫米环焊缝开口裂纹 直径3毫米针孔缺陷检测 [2] 智能管道管理 - 我国首条智能管道样板工程 集成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 [2] - 构建贯穿建设期至运营期的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管理体系 [2] - 融合应用光纤预警 视频监控 地灾监测等多源数据 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线路管理模式 [2] 区域供气能力 - 迎峰度夏期间向上海 浙江等地日供气量达6000万立方米 较2024年同期增长4% [2] - 有效缓解华东地区夏季"气电保供"压力 [2]
新技术破解航空发动机热力处理难题
科技日报· 2025-07-11 07:55
技术突破 - 大连理工大学团队研发出多介质高速射流分区可控的快速冷却技术,解决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涡轮盘制造难题 [1] - 新技术采用"高速多介质射流+分区控冷"方案,结合液体冷却能力和气体射流冲击力优势,提升冷却速率 [1] - 团队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优化喷嘴布局和射流参数,实现精准控温和分区冷却 [1] 性能提升 - 实验数据显示,在1200℃极高温冷却过程中,最高冷却速率达每分钟673℃,比国际现有技术提高3.75倍 [2] - 控制范围提高5倍多,晶粒尺寸范围提高4倍多,冷却速率与组织控制精度达国际领先水平 [2] 行业应用 - 高温合金涡轮盘是航空发动机中性能要求最高、制造难度最大的单体零件,直接影响发动机推重比和寿命 [1] - 新技术为新一代战斗机发动机热力处理提供关键解决方案,将加速实现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2]
AI化身“助手” 人类学习能力会变弱吗?
科技日报· 2025-07-11 07:55
AI助手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 过度依赖ChatGPT等AI助手可能削弱批判性思维能力,表现为大脑活跃度显著降低、神经连接减少、记忆检索能力降低 [1] - 使用AI助手的学生在撰写论文时表现出"创造力衰减"现象,更倾向于复制粘贴且对学术成果所有权淡漠 [2] - 当要求ChatGPT使用者凭记忆重写论文时,负责放松调节的α波和主导逻辑思考的β波活动明显减弱 [3] AI助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长期依赖大语言模型可能重塑大脑神经回路,导致负责信息整合、记忆强化和抗压适应的关键神经网络退化 [1] - "代笔式学习"正在侵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弱其对学业的投入程度 [2] - 习惯了AI代劳的学生面对真实学术挑战时表现出"学术脆弱性",创造力枯竭、挫折感倍增 [3] AI助手的积极应用 - 合理使用ChatGPT能提升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在于将其作为"认知跳板"而非"思维拐杖" [2] - AI助手可通过鼓励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为现实世界作好准备 [4] - 经过专业设计的AI系统有望成为心理治疗的有效辅助工具 [6] AI助手对社交能力的影响 - 高频使用AI工具者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孤独倾向、情感依赖及社交能力退化 [6] - 向AI聊天机器人寻求情感慰藉初期能缓解孤独感,但过度使用反而会削弱积极效应 [6] - 缺乏专业监管的AI可能成为危险的"情感导师",如建议危险行为等 [6] 行业发展趋势 - AI日益融入日常生活,心理咨询机构亟须建立评估机制以防范滥用风险并善用其积极价值 [6] -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揭示AI教育应用需要平衡工具使用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1][2][3] - 美国心理学会建议将ChatGPT用作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工具 [4]
美国“消除”麻疹后再现疫情 专家:恐是“疫苗犹豫”惹的祸
科技日报· 2025-07-11 07:53
麻疹疫情在美国卷土重来 - 美国2025年已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284例,而此前年平均病例数量约180例,病例数激增[1] - 麻疹传染性极强,基本传染数(R0)达到18,易感人群接触后感染概率达90%[2] - 麻疹感染者基本都会出现症状,隐性感染者极少[2] 麻疹消除与免疫屏障 - 疾病"消除"不等于消灭,仍有极低水平传播风险[2] - 免疫屏障松动导致麻疹病毒乘虚而入,疫苗接种率下降会直接导致发病率上升[2] - 全球因麻疹疫苗大规模接种使死亡人数下降79%,约1.71亿人受益[3] 疫苗有效性及接种现状 - 麻疹疫苗安全有效,我国麻风腮疫苗按流程接种两次后基本可预防感染[3] - 欧美国家因反疫苗运动导致接种率下降,引发传染病死灰复燃[4] - 部分发达国家多种疫苗接种率异常下降,防控形势恶化[4] 麻疹并发症及防控措施 - 美国疫情已出现3例死亡病例,年龄越小或免疫力低下者转重风险越高[5] - 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和重症,需咨询专业医生确认接种禁忌[5] - 我国通过补充免疫活动持续降低麻疹发病率,达到历史最低点[6] 公共卫生建议 - 育龄期妇女和适龄婴幼儿应按程序接种疫苗[6] - 需保持高接种率和监测系统敏感性以应对输入性疫情压力[6] - 综合防控措施是维持超低发病率的关键[6]
明确应用边界 完善规则指南
科技日报· 2025-07-11 07:51
AI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应用现状 -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迅猛发展,生成式AI在文本理解和处理方面取得突破,正深度融入科技期刊写作与出版领域,显著提升学术出版服务效能[1] - 知网每天加工文献3万余篇,90%以上文献加工、编排和标注工作已实现机器智能完成[1] AI深度介入带来的挑战 - 编辑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丧失独立判断能力,形成"AI依赖症"[1] - AI深度介入审稿环节可能带来稿件发表前泄露的风险[1] - 学术研究本质是创新性劳动,AI生成内容依赖历史语料且存在算法偏见,可能损害研究创新性并引发学术诚信、伦理风险[2] 行业应对措施 - 建议建立完善的数据安保措施和本地化向量库,确保数据不出境同时支持外部专家调用数据审稿[1] - 需制定明确规则界定AI在学术出版中的应用边界和使用程度,目前已有《学术出版中的AIGC使用边界指南2.0》等行业指南[2] - 知网已构建覆盖大量中英文献及引文数据的学术大数据体系,并研发生成式AI检测工具供机构使用[3] 技术监管进展 - 学术成果检测需结合具体机构学术标准,重复率、相似比阈值设定应由各单位自行确定[3] - 行业尚未就生成式AI在学术出版中的应用边界、编辑把关尺度等核心问题达成共识[2]
潍柴:自主锻造“国产引擎” 加速挺进矿山深处
科技日报· 2025-07-11 07:47
公司技术突破 - 公司历时10年投入1 2亿元研发国内首台甲醇燃料矿用挖掘机发动机 突破甲醇发动机抗机油乳化技术 低温冷启动技术 控早燃爆震技术等行业难题 [3] - 公司在2010年率先启动自主电控系统研发 经过700多天攻关成功开发中国首个高压共轨电控系统 目前已形成73款电控产品 市场配套量超330万台 [4] - 公司创新构建柴油 甲醇 天然气等多燃料动力平台 实现全场景解决方案国产化突围 [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国内重型矿山装备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 其凭借经验和技术优势导致设备售价和维修费用高昂 [2] - 矿山装备需承受-45℃至45℃极端温差 每天22小时重载作业 90%以上出勤率 30年服役周期 并面临高海拔 高粉尘 高强度振动三重考验 [2] - 矿用动力设备需满足峰值负荷状态工作 对热管理 材料强度 控制精度等要求远超常规运输设备 [2][4] 智能制造能力 - 公司建成全球首个发动机数字化无人工厂 每90秒下线一台发动机 加工自动化率100% 装配自动化率80% 物流配送自动化率100% [6] - 工厂实现关键过程100%在线检测 5G网络全覆盖 AGV调控零延迟 产品秒级换型 具备柔性化 敏捷化 数字化 智能化生产特征 [6] 市场应用与影响 - 公司甲醇燃料矿用发动机已交付新疆矿区 推动工程机械在"双碳"目标下的动力转型 [3][5] - 公司技术突破提升国内矿山行业整体竞争力 开辟绿色化 智能化发展新路径 [5]
张永合:捕捉宇宙深处的“焰火”
科技日报· 2025-07-10 10:01
卫星技术突破 - "天关"卫星是国际首颗大视场X射线成像卫星,具备软X射线波段高灵敏度实时动态巡天监测能力,能够系统性发现宇宙高能暂现和剧变天体[5] - 卫星采用"大眼"+"小眼"创新设计:12台软X射线望远镜模块实现3600度大视场,2台后随X射线望远镜实现深度观测,定位精度达1角分[10][11] - 应用"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12台望远镜配置432个MPO镜片,每个镜片含上百万微孔,实现观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提升1至2个数量级[11][12] 科学观测能力 - 主要任务是在软X射线波段发现暂现源和剧烈爆发天体,这些天体携带宇宙形成早期的关键信息,可追溯至上百亿年前[8][9] - 具备五项全能优势:广巡视、精捕捉、快响应、深观测、速联网,是目前唯一能同时实现大视场和高灵敏的软X射线探测卫星[10] - 通过VHF与北斗短报文系统建立全球天文观测设备实时通讯网络,实现观测数据快速共享[15] 研发历程 - 卫星重量从立项初期的1吨增至发射时的1.4吨,性能持续提升[11] - 研发过程中增加遮阳板设计并采用全桁架式光学平台,使12台望远镜能避开干扰观测深空[13] - 团队规模近百人,骨干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涵盖卫星设计、载荷设计、计算机等多专业领域[16] 行业意义 - 打破我国在伽马暴等暂现源探测领域长期依赖国外设备的局面[6] - 卫星命名为"天关"寓意连接古今天文观测,延续公元1054年北宋对天关客星的历史记录[6][7] - 别称"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可通过监测X射线辐射验证广义相对论关于黑洞和引力波的预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