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检验检测机构国产仪器设备替代率突破93%
科技日报· 2025-07-15 07:34
行业概况 - 检验检测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产品、材料、设备或服务等特定对象的质量、安全、性能、环保等特性进行检查、测试、验证 [1] - 2024年全国检验检测行业营收达4875 97亿元,同比增长4 41%,保持良性增长势头 [1] - 平均每家机构营收增加51 51万元,平均每份报告营收增加110 89元,表明机构和报告的"含金量"明显提升 [1] 新兴领域发展 - 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新兴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持续增长 [1] - 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机构6025家,行业占比11 36%,为全国企业平均占比的14 95倍 [1] - 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的机构1500家,行业占比2 83%,为全国企业平均占比的11 32倍 [1] 技术设备创新 - 截至2024年底,检验检测机构共有仪器设备1067 01万台套,其中国产仪器设备992 51万台套,同比增长4 11% [2] - 国产仪器设备替代率创新高,数量占比突破93%,体现核心检测设备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2] 未来发展方向 - 市场监管总局将积极适应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发展趋势,组织开展检验检测数字化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 [2] - 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 [2]
核能行业须实现业务流程贯通
科技日报· 2025-07-14 16:23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答题",对于核能行业来说也不例外。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人工智能与核能呈现双向融合发展态势。一方面,核能行业积极推动 数智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工程设计研发、工程建造、智能运维、智能决策等方面;另一方 面,核能作为低碳清洁、安全稳定的能源,也越来越受到人工智能算力行业的青睐。 术,可实时分析和预测核电站运行数据,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从而有效降低事故风险,保障核电站 安全运行。 融合应用任重道远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核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多年创新、积累、迭代,以大数 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核心的数字信息技术正加速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也为核能行业数字化转型 提供了丰富技术工具。"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 长王炳华说。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核能行业数字化转型正由各环节、单业务层次应用,向跨业务、跨企业流通贯通与 融合应用迈进。 转型成果不断涌现 王炳华介绍,"十四五"以来,核能行业企业进一步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创新成果不断孕育、诞生、爆 发。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中心 ...
最新研究发现植被崩溃致地球陷入“热浪末日”
科技日报· 2025-07-14 10:44
研究背景与成果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喻建新教授团队历经20余年野外植物化石采集,结合全球文献数据构建植物化石资料库 [1] - 研究成果《早三叠世:植被崩溃引发的超级温室时代》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 [1] - 研究首次绘制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前后至中三叠复苏阶段的全球陆地植被与岩性演化时空分布图 [4] 生物大灭绝事件分析 - 2.5亿年前发生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导致海洋中90%生物消失,陆地森林与动物几乎灭绝 [3] - 大灭绝后地球进入持续500万年的"超级温室"状态,地表温度失控上升 [3] - 研究创新性地将植物化石数据引入气候-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定量分析植物对地球系统的反馈机制 [4] 植被崩溃的气候影响机制 - 热带森林系统在极短时间内崩塌,中国及东南亚巨型雨林几乎消失 [4] - 植物根系风化作用减弱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回收机制失效,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碳无法被吸收 [4] - 形成正反馈循环:森林减少→碳封存能力下降→温度升高→森林生存环境恶化 [5] 超级温室气候数据 -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从现代420ppm飙升至7000ppm [5] - 地表年平均温度从现代25-27℃升至超过34℃ [5] - 高温环境持续至植物演化出耐热特性并从高纬度重返热带区域 [5] 现代启示 - 当前极端气候事件与热带森林面积减少存在正相关性 [5] - 森林生态系统被定义为气候安全的"守门员"角色 [5] - 研究首次通过数学模型验证植被系统对全球气候的调节功能 [4]
徐斌:敢把“卡脖子”难题变“中国造”勋章
科技日报· 2025-07-14 10:13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徐斌从中学教师转型为技术达人,通过改进模具厂设计工艺在当地知名 [5][6][7] - 1992年创业初期购买桥梁无缝伸缩装置技术专利,但首次应用在沪宁高速项目失败 [10][11] - 1996年自主研发第一代模块化简支梳齿板式伸缩装置,2002年中标福宁高速小型装置项目 [11] - 2005年以损失600万元代价全面更换第二代产品,奠定市场信誉 [11][12][13] - 2007年中标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实现核心部件"零更换",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3][14] - 2008年起投入ECO新型聚氨酯路面材料研发,累计试验超5000次,2020年成功解决明州大桥铺装难题 [15][16][17] 核心技术突破 - 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占据全球大型市场份额65%以上,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 [4][13] - 技术理念从"对抗位移"转向"顺应多向位移",解决桥梁上下、前后、左右复合变形问题 [13] - ECO材料攻克湿度敏感难题,建立预聚物技术路线,施工装备迭代6代实现规模化应用 [16] - 聚氨酯路面寿命达钢桥面10年、混凝土桥面20-30年,成为继水泥、沥青后的第三类高性能基建材料 [17] 行业地位与影响 - 从伸缩装置完全依赖进口到全球市场主导者,实现"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跨越 [4][13] - 多向变位技术获中国专利金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并引发国际同行效仿研究 [14][17] - ECO材料解决高温重载、高原高寒环境下的世界性工程难题,重塑行业技术标准 [16][17]
“帕克”探测器拍到距太阳最近的图像
科技日报· 2025-07-14 09:23
任务与成果 - 帕克太阳探测器于2018年发射 主要任务是深入研究太阳外层大气日冕 [1] - 探测器在2023年12月24日飞至距离太阳表面约610万公里处 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进入太阳大气内部运行 [1] - 通过持续的贴身观测 探测器多次刷新距离太阳最近人造物体纪录 [2] 图像与发现 - 2024年7月10日公布探测器在去年底贴近太阳飞行时拍摄的震撼图像 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拍摄的距离太阳最近的图像 [1] - 图像利用宽视场成像仪拍摄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日冕与太阳风细节 [1] - 首次清晰展示了太阳风从日冕释放后的演化过程以及太阳磁场由北向南反转的关键边界日球电流片 [1] - 首次以高分辨率捕捉到多个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的相互碰撞过程 显示多个CME在空间中叠加 [1] 科学价值与应用 - 图像有助于揭示太空天气的起源 并提升对地球的预警能力 [1] - 近距离观察显示当多个CME相互碰撞时 其运行轨迹与强度可能发生显著变化 这种合并可能加速带电粒子并改变磁场结构 [2] - 观测数据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好地预测并应对空间环境效应对宇航员、卫星以及地面技术设施造成的威胁 [2]
智能建造提速,需迈几道坎?
科技日报· 2025-07-14 09:16
建筑业与数智技术融合 -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与建筑业融合,传统建筑业逐步实现提质增效 [1] - 2024年政策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出深化BIM技术应用、推动建筑机器人等设备集成创新、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等任务方向 [2] - 重庆东站项目采用"BIM+GIS"技术搭建智慧建造管控平台,总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成为管理团队的得力工具 [2][3] 数字平台应用案例 - 重庆东站智慧建造管控平台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优化建模算法,大幅降低建模成本 [3] - 平台实现与现场智能化装备联动,通过物联网监测风险点位,传输实时数据,实现分钟级监测 [3] - 平台在安全管理方面填补人眼盲区,在施工规划方面解决道路组织协调问题,提升效率 [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状 - 部分企业以DeepSeek大模型为底座搭建建筑行业大模型,应用于财务测算、知识问答等领域 [4] - 在图纸设计、方案分析等核心环节,大模型应用仍不乐观,主要受限于数据质量和算法信任度 [4] - 建筑行业数据分散、标准不统一,导致大模型训练数据不足,存在"AI幻觉"问题 [4][5] 人工智能落地挑战与潜力 - 本地化部署是保障数据隐私的关键,但当前算力成本高昂,小型模型部署需一二十万元 [6] - 随着技术升级,大模型算力成本持续下降,未来本地部署或成主流选择 [6] - 人工智能有望整合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优化施工管理,提升安全监测能力 [5][6] 行业协作与标准化 - 建筑行业需共建大模型,推动数据共享,解决多源异构数据难题 [6] - 建议通过行业协会等方式统一数据标准,为大模型提供高质量训练数据 [6] - 重庆东站项目为不同设备开发数据接口的经验可为行业大模型建设提供参考 [6]
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提取出成体干细胞
科技日报· 2025-07-14 09:03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德干细胞研究中心和丹麦奥胡斯大学科学家合作,首次从一种名为灰鼠 狐猴的小型灵长类动物体内分离出成体干细胞。这一成果为开发更接近人类临床需求的干细胞疗法铺平 了道路。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 尽管干细胞被誉为再生医学的"万能钥匙",但目前已获批的干细胞疗法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许多 在小鼠实验中表现优异的疗法,在人类临床试验中却收效甚微。而这一困境的破解之道,或许藏在马达 加斯加特有的灰鼠狐猴身上。 研究团队不仅成功分离出肌肉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还发现这些细胞的行为模式与人类干细胞相 似,而与小鼠干细胞大相径庭。研究显示,灰鼠狐猴的干细胞与人类的生物学相似度远超实验室常用的 小鼠模型。这意味着,基于此类灵长类动物开发的疗法,可能更适用于人类。 通过创新算法对比分析,研究团队证实灰鼠狐猴的肌肉组织在微观结构上与人类高度相似,其肌肉 干细胞的分裂速度也快于小鼠的肌肉干细胞,更接近人类干细胞。此外,灰鼠狐猴与人类肌肉干细胞产 生的亚精胺(一种维持细胞功能的关键物质)水平较低,而补充亚精胺可显著增强细胞分裂能力——这 一发现即将在丹麦开展人体临床试验。而且,灰鼠狐猴肌肉组织中含有与人 ...
架设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重要桥梁
科技日报· 2025-07-14 09:03
原标题:架设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重要桥梁 同济大学德国柏林暑期营在同济经管中德中心(柏林)举行开营仪式。照片由同济大学提供 同济大学首届德国暑期营7月9日在位于柏林的同济大学海外教学基地之一——同济经管中德中心 (柏林)举行开营仪式。来自同济大学17个院系的320名同学和30余名教师将分3期赴德国交流。2025年 的这个夏天,同济大学总共将派出1000余名本科生赴海外学习实践。这是同济大学国际化育人的重要举 措之一。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代表徐冠男老师谈道,同济大学德国柏林暑期营旨在加强中德两国教育领域的交 流与合作,为同济学生提供海外学习、体验、探索的机会,为中德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拓展新的路径。 迄今为止,同济大学已与80余所德国高校保持交往,与德国伙伴合作开展55个双学位项目。同济大学每 年接收德国留学生近千人。这种双向交流是十分难得的。2024年有829名德国学生来同济大学留学深 造,占全校留学生总数的近20%。 暑期营的授课教授、法国图卢兹大学教授拉尔斯·迈耶-瓦登谈到,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适应不同 文化,对年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而且非常国际化。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是全球 的重要参与者。不 ...
深潜水声世界 倾听海洋“心跳”
科技日报· 2025-07-14 09:03
马远良院士生平与贡献 -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于2024年7月11日在西安逝世 享年87岁 他是中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和水中兵器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与教育家 航空声呐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 教育与早期职业发展 - 1956年进入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前身)学习 1958年成为首批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深造的8名学子之一 专攻水声工程专业 [1] - 1959年暑假领头研制"K4声管测量装置" 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展出 1961年提前结束深造返回西北工业大学投身教学科研 成为水声专业建设骨干 [2] 核心技术突破与成就 - 1965年27岁时担任我国首代直升机吊放声呐总设计师 团队于1976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航空吊放声呐 1978年荣膺全国科学大会奖 实现中国水声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2] - 1981年初春海试中新型声呐探测距离达到西方同类装备2-3倍 实现"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 20世纪90年代主持研制两型航空声呐装备 1998-1999年相继定型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 从27岁到60岁33年间实现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 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 创建中国第一个水中兵器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成为该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 培养出该学科第一位工学博士 [4] - 倡导"敢想敢做、敢闯敢拼"的科学家精神和"钉子精神" 强调面对科技难题需全神贯注、坚持不懈才能突破创新 [4] - 提出"老和小相结合"理念 认为教师职业最容易将人品、学识和做事风格传承下去 [5] 行业影响与传承 - 作为航空声呐领域开拓者 其研究成果融入海洋强国战略 激励后来者继续探索深海未知领域 [5] - 毕生致力于水声工程技术发展 通过科研与育人双轨模式推动中国水中兵器学科体系化建设 [4][5]
【科技日报】我国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实现首光观测
科技日报· 2025-07-14 08:55
项目背景与意义 - 我国首个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建成并实现首光观测 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吉赫兹频段清晰图像 [1] - 原初引力波是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引力波 研究它有助于揭开宇宙起源的奥秘 [1] - 原初引力波是高能物理和天文学研究前沿 是检验宇宙起源理论的关键实验 [1] 项目发展历程 - 实验由张新民团队于2014年提出 2016年底正式启动 [1] - 经过8年多研制建设 研究团队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难 于今年完成望远镜安装调试 [2] - 已实现阿里至北京的远程操控和数据传输 验证了端到端功能和角分辨率等核心设计指标 [2] 技术特点与国际地位 - 实验核心目标是在西藏阿里海拔5250米高原建造高海拔原初引力波望远镜 实现北天区原初引力波的首次高灵敏度地面探测 [1] - 项目包含多项关键技术 对我国原初引力波科学研究 低温超导探测器研制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数据分析等领域有重大推动作用 [2] - 全球共有3个主要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基地 另两个由美国主导 分别位于南极极点和智利阿塔卡马沙漠 [2] 国际合作与支持 - 项目已发展为"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项目 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 [1] - 联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16家科研机构共同开展 [1] - 获得中科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科技部支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