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陕西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陕西在乌集中签约9个涉农项目
陕西日报· 2025-06-03 07:07
中乌现代农业合作论坛签约项目 - 陕西集中签约9个涉农项目 总金额超4000万元 涵盖农产品贸易 智慧农业 茶文化推广 农资农机出口等领域 [1] 农产品贸易领域合作 - 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有限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库穆什托拉有限公司达成陕西优质蚕种出口协议 [1] - 陕西润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金桥国际公司合作铜川特色农产品供销 [1] - 陕西云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法佐塔奥姆服务公司签订云果猕猴桃跨境贸易项目 [1] 智慧农业与产业融合领域 - 咸阳浩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与凡尔萨集团签约智慧农业项目 通过技术赋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升级 [1] -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科技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西咸新区茯茶镇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塔什干海连有限公司 撒马尔罕金色长安有限公司达成茯茶文化展示与销售合作 [1] - 中亚陕西商会参与推进中亚茶文化中心建设 [1] 农资农机出口领域 - 杨凌国合跨境电商有限公司与鹏盛作物保护合资有限公司 乌兹别克斯坦天业塑业有限公司签署农药 化肥等农资及农机装备出口贸易项目 [1] 合作意义 - 签约达成论坛预期目标 为陕西与乌兹别克斯坦农业合作搭建新平台 [2] - 深化农业全产业链合作 推动农业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2]
陕西文化在撒马尔罕“出圈”
陕西日报· 2025-06-03 07:07
文化展览活动 - 第二届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地方合作论坛陕西文化展在撒马尔罕开展,主题为"和合之美 文化陕西" [1] - 展览内容包括演艺互动、文创产品展示、非遗展示、"科技+文旅"产品展示等 [1] - 凤翔泥塑、华州皮影、茯茶、大熊猫"七仔"、耀州瓷等陕西元素亮相 [1] 非遗展示 - 华州皮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嘉效制作的皮影"中国龙"和华州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薛敬亚剪出的撒马尔罕雷吉斯坦广场吸引观众 [1] - 非遗传承人希望通过展示让外国朋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 科技+文旅展示 - "兵马俑奇妙夜"VR项目让体验者"穿越"至中国秦朝,与动画角色"秦勇"互动 [2] - "长安十二时辰"AI换装体验设备让乌兹别克斯坦女孩看到自己穿中国传统服饰的样子 [2] 文创产品 - 以大雁塔、钟楼、陕历博精品文物和大熊猫"七仔"等为原型的"陕西好礼"文创产品吸引参观者询价购买 [2] - 当地商家主动与陕文投西部传媒公司对接合作 [2]
陕西汽车产业强链记
陕西日报· 2025-06-03 07:07
公司发展 - 西安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在西安吉利产业园设立子公司,规划建设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汽车空调及热泵系统、冷却模块,年产能约75万台 [1] - 公司产品能耗低,可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2023年销售额超5400万元,2024年目标产值1.9亿元 [1] - 公司加强与本地车企合作,扩充产品品类,启动生产前端模块散热器总成 [1] - 延锋(西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每月生产座椅超3万套,是吉利、比亚迪等车企核心供应商,计划年产能提升至50万套 [4] - 西安智德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有限公司2023年产值突破2.1亿元,同比增长90%,计划推出多款集成化和一体化电驱动产品 [5] 产业布局 - 西安吉利产业园自2021年建成运营以来,引进16家国内知名汽车零部件配套及相关企业,入驻率达82% [2] - 陕西汽车产业拥有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和商用车(重卡)产业链,是唯一有2条重点产业链的支柱产业 [4] - 陕汽带动陕西福士、德沃智达等21个配套项目落地陕西,总投资达50亿元,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可突破100亿元 [5] - 陕西聚集了一批汽车零部件相关企业,从螺丝钉到发动机等产品均有配套 [5] 产业规模 - 2024年陕西汽车产量175.4万辆,跻身全国汽车产业第一梯队 [5] - 2024年陕西汽车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400亿元,省内综合配套率提升至57% [5] - 2024年前4月陕西汽车产量达63万辆,同比增长33.3%,高于全国22.2个百分点 [5][6] 政策支持 - 陕西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省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总规模40亿元的省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4] - 陕西以"链长制"为抓手,通过内培外引聚集了一批相关企业 [4]
【延安】按下项目建设加速键
陕西日报· 2025-06-03 07:05
西延高铁延安段供电工程 - 330千伏众宝开关站正式带电投运,位于甘泉县石门镇,占地面积42亩,负责分配750千伏洛川变电能 [1] - 西延高铁延安段330千伏供电工程线路完成90%,变电工程完成96% [1] - 工程采用倒排工期策略,任务细化至每周每天,增加巡检频次并协调资源保障材料设备供应 [1] 黄陵县中药材加工基地 - 基地采用完整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从入库到出库全流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操作 [1] - 项目占地52.6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建成后年产中药饮片1.12万吨,预计产值9.2亿元 [1] - 将形成从原材料收购到终端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1] 延川县风电项目 - 三峡能源延川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升压站建设已完成,风机安装14台,并网投用7台 [2] -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约1亿元 [2] 延安市经济发展 - 1-4月全市规上工业产值846.71亿元 [2] - 350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276个,开复工率78.9% [2] - 将重点抓好运行调度、产能建设、项目建设、市场培育和民生保障等工作 [2]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陕西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惠民政策
陕西日报· 2025-06-03 07:03
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 - 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至2025年底 大型企业按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30%返还 中小微企业按60%返还 [1] - 稳岗返还资金可用于职工生活补助 缴纳社会保险费 转岗培训 技能提升培训等稳定就业岗位以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支出 [1] - 社会团体 基金会 社会服务机构 律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 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参照实施 [1] 技能提升补贴政策 - 放宽技能提升补贴政策享受条件并扩大受益人群 参加失业保险12个月以上的企业在职职工或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可申请 [1] - 取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 按初级(五级)1000元 中级(四级)1500元 高级(三级)2000元标准发放补贴 [1] 经办服务管理 - 推行稳岗返还"免申即享" 通过短信等方式告知企业 [2] - 对没有对公账户的小微企业 资金可直接返还至当地税务部门协助提供的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账户 [2] - 指导劳务派遣单位主动申请稳岗返还 并按规定及时拨付和使用资金 [2]
【铜川】水环境治理典型经验获全国推广
陕西日报· 2025-06-03 06:59
水环境治理成效 - 铜川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经验获生态环境部推广,成为全国26个典型经验之一[1] - 石川河岔口国考断面连续4年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改善率位居全省第一[1] - 汛期污染强度同比下降47%,改造雨污分流管网60.43公里[1] 治理机制与基础设施 - 建立5项工作机制(定期调度、巡查联动、预报预警、驻厂监管、部门协作)并制定水生态环境巩固提升行动方案[1] - 建成北市区污水处理厂应急调蓄池、南市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系统[1] - 完成北洛河、石川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分级分类排查整治,率先划定54个乡镇(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 生态修复与水资源利用 - 实施丹阳、牡丹园等片区雨水调蓄与生态修复工程,新建雷家沟、龙潭、王家坪水库[2] - 桃曲坡水库常态化补给沮河下游生态水,提升河道水生态功能[2] - 累计建成40公里再生水管网,缓解水资源短缺[2] 监测与联防联控 - 与相邻区县建立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2] - 10个站点组成的水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实现全域水质实时监控[2]
陕西红色旅游活力迸发
陕西日报· 2025-06-03 06:54
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 - 陕西通过创新表达方式让红色文化"立"起来和"活"起来 实现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1] - 金延安景区打造沉浸式红色演艺、民俗文化体验、特色美食市集等主题项目 为游客提供"可感、可视、可触摸"的文化盛宴[2] - 全新红色演艺《保卫延安》以七大互动场景为脉络 将整个景区化作沉浸式舞台 通过逼真特效让游客直接触摸历史[2] 红色旅游多元化发展 - 陕西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数字景区建设取得实效 吸引更多年轻人通过红色旅游了解历史[2] - 红色旅游与文化、教育、生态等业态融合发展 旅游产品不断创新 游客体验形式逐步多元[2] - 形成以"红色演艺+数字应用+场景复原与沉浸式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新模式 适应红色旅游年轻化趋势[3] 特色红色旅游线路开发 - 西安市推出"重温峥嵘岁月 传承红色基因线路"等多条线路 将红色景点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结合[3] - 宝鸡市推出"红色与山水融合"等近20条红色旅游主题线路[3] - 延安市开发"陕北石窟探险探秘之旅"等精品线路 将红色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3] - 3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3] 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创新 - 推出"重走长征路"等一批红色研学旅游产品 将红色景点变成思想教育的生动课堂[3] - 《延安保育院》常态化演出10余年 成为全国游客学习延安精神的情景教学课[4] 精品红色演艺表现 - 陕西打造10余台精品红色演艺 包括《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等 以不同艺术形式展现红色文化内涵[4] - 2024年《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再回延安》共演出2202场 接待游客83.76万人次[4] - 《二虎守长安》实景剧演出1085场 接待游客63万人次[4] - 《1212西安事变》实景剧演出1731场 接待游客72万人次[4]
【省民政厅】陕西高龄老年人生活保健补贴发放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陕西日报· 2025-06-03 06:54
高龄补贴发放政策 - 陕西省民政厅起草《陕西省高龄老年人生活保健补贴发放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高龄补贴发放工作 [1] - 补贴对象为具有陕西省户籍且年满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1] - 补贴标准:70-79周岁每人每月50元,80-89周岁每人每月100元,90-99周岁每人每月200元,100周岁及以上每人每月300元 [1] - 各地可继续执行已有老年人优待政策,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则 [1] 申请与发放流程 - 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通过"陕西民政"微信公众号或户籍所在地/长期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申请 [2] - 即将年满70周岁的老年人可提前1个月预申请,到龄当月起享受补贴 [1] - 高龄补贴纳入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实施社会化发放 [2] - 因银行卡注销导致资金无法兑付的,可由赡养人或扶养人代领 [2] 数据共享与优化 - 民政部门将依托"智慧民政"平台对接公安、人社、卫健等部门数据,推动老年人信息共享 [2] - 逐步实现高龄补贴"免申即享" [2] - 户籍迁出陕西省或去世的老年人,补贴从次月起停发 [2]
【榆林】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
陕西日报· 2025-06-03 06:52
榆林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发展 - 2023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2万亩,位列陕西第一,2024年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区粮食产量突破亩均400公斤 [1] - 2024年计划新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59.73万亩,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节水0.25亿立方米、节肥2000吨 [1][13] - 从2022年到2024年,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新增面积从48.47万亩扩大至71.93万亩,截至2024年底累计实施185.15万亩 [8] 节水技术应用与成效 - 采用"节、集、蓄、调"四类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包括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软体水窖储水和膜下滴灌补水 [4][5] - 智能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项目区实现亩均节水30%、节肥20%,灌溉效率显著提升 [6][10] - 阳石坬村490亩农田实现滴灌设施全覆盖,每亩地节水30% [5][6][10]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远程操控灌溉设备精准调配水资源 [9][10] - 陕西大地种业公司为2万亩流转土地安装智能节水设备,实现智能化灌溉与施肥 [9][10] - 智慧农业系统可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求精准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比传统大水漫灌更精细 [10]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小纪汗村玉米产业与畜牧产业形成闭环,自产玉米替代外购饲料使每只羊增收300元 [11][12] - 靖边县建成万亩设施蔬菜基地,横山区"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循环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13] - 绥德县红枣种植与节水灌溉结合提升品质和产量,带动畜牧业、果蔬种植等产业发展 [13]
【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2案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创作优秀案例
陕西日报· 2025-06-03 06:48
戏曲创作优秀案例入选 - 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的秦腔《杨门女将》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4年整理改编传统戏十佳案例" [1] - 陕西西路秦声文旅有限公司的碗碗腔《董生与李氏》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4年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优秀案例" [1] 戏曲创作特点 - 秦腔《杨门女将》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需求,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包含经典唱段和精彩武打场面 [1] - 碗碗腔《董生与李氏》移植自同名梨园戏,采用南戏北腔互融创新方式,融合南北戏曲元素,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魅力 [1] 政策支持与未来发展 -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征集评选戏曲创作优秀案例旨在完善戏曲院团建设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改善创作演出生态环境 [2] - 陕西将从项目设立、政策落实和经费支撑等方面支持戏曲艺术保护和发展,促进戏曲繁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