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资讯
搜索文档
汽车向智能移动空间演进
环球网资讯· 2025-10-27 18:36
技术路线图核心更新 - 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明确了汽车技术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并提出未来5-15年发展新要求 [2] 电动化进程与目标 - 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进程,目标到2040年新能源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 [3] - 到2035年,传统能源乘用车实现全面混动化,到2040年含内燃机乘用车在新车销量中占比仍约有三分之一 [3] - 截至今年9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保有量已达4000万辆左右 [3] 节能技术与碳排放 - 汽车节能技术向动力多元化、能源效率最大化、控制智能化发展,混动专用发动机最高热效率可达48% [4] - 到2040年,传统能源乘用车新车每百公里平均燃料消耗量将降至3.5升 [4] - 首次设立明确的碳排放下降目标,要求到2040年乘用车平均碳排放强度较2024年下降60% [4] - 采用热值折算法对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进行电耗或油耗的综合评价 [5] 智能化与自动驾驶发展 - 未来5-15年智能网联汽车将进入市场化发展快车道,汽车将转型为“智能移动空间” [6] - 今年1-7月,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累计销量775.99万辆,市场份额达62.58% [6] - 预计2030年L2级及以上智能网联乘用车在新车中全面普及,L4级自动驾驶营运车辆新车销量在2030、2035年分别实现十万辆级、百万辆级规模 [6] - 到2040年L4级在智能网联汽车新车中全面普及,L5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6] - 预计2028年后消费市场将进入“智驾刚需”阶段,消费者购车决策将从“马力+品牌”转向“算力+数据” [7] 安全性与可靠性目标 - 推动交通体系朝零事故、零伤亡、高效率发展,到2035年汽车产品可靠性及安全性较2025年提升40%以上,到2040年提升60%以上 [8] - 将“零事故”写入顶层设计,把安全从“技术卖点”升级为“产品准入” [8] 关键支撑技术演进 - 未来5-15年,共性支撑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跨域融合转型,涵盖智能底盘、电子电气架构、汽车芯片和车用操作系统 [9] - 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化进程依赖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消费市场对产品的信任度是核心要素 [10]
机构:到2028年,45%的IT产品与服务交互将以智能体为主要界面
环球网资讯· 2025-10-27 17:00
行业核心趋势 - 到2028年,45%的IT产品与服务交互将以智能体为主要界面 [1] - 到2026年,70%的组织将采用融合生成式、处方式、预测式和智能体技术的复合AI [1] - 智能体正在成为IT服务的“前台”,重塑企业的采购、交付与体验方式 [1] 企业技术战略 - CIO需重新定义企业架构与用户体验,适应以智能体为中介的IT交互新生态 [1] - CIO需要构建统一且可解释、可审计、可信赖的AI系统,并建立AI治理框架 [1] - IT的角色正在从“系统建设与维护者”转变为“智能生态系统的指挥者” [2] 未来驱动力 - 全球IT产业发展将受到三大关键力量驱动:企业范围内AI智能体持续扩展、应对“Agentic AI转型”带来的结构变革、抢先布局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 [1] - 布局前沿科技旨在增强企业韧性并拓展业务边界 [1]
视频丨神二十一在发射场区进行全系统合练
环球网资讯· 2025-10-27 16:53
发射任务准备进展 - 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已于本月24日转运至发射区并计划于近日择机发射 [3] - 10月27日发射场区组织各单位展开全系统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发系统全部岗位参加实施全过程模拟演练 [3] - 船箭组合体已完成箭塔协调各系统功能检查等多项测试工作当前功能正常具备发射条件 [3] 在轨任务与回收准备 -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已超180天太空出差之旅逐渐进入尾声三名航天员已开始返回前的各项工作 [3] - 着陆场系统陆续展开搜救回收演练准备迎接神舟二十号返回 [3]
第十九届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
环球网资讯· 2025-10-27 16:27
论坛概况 - 第十九届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于10月25日至26日举办 [1] - 论坛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际旱区农业科技合作组织(筹)共同主办 [3] - 来自12个国家的80余名校外嘉宾参加论坛 [1] 论坛主题与核心议题 - 论坛主题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融合·绿色” [3] - 分论坛议题包括“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与绿色融合发展”、“智能装备赋能农业生产”、“葡萄酒与食品产教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5] 行业技术焦点 - 大会报告涵盖AI重构食品产业生态、赋能食品工业升级、持续食品系统与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 - 论坛通过集中展示全球农业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交流研讨,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5] - 行业聚焦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动态,持续深化在农业教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7]
新石器无人车获得6亿美元融资 无人配送为何吸引资本关注
环球网资讯· 2025-10-27 16:27
融资与里程碑 - 公司逆势完成高达6亿美元的D轮融资,刷新了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单笔私募融资纪录 [1] - 投资方包括来自中东的主权基金、国内多只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以及高鹄资本、鼎晖投资、中信资本等一线机构 [1] - 公司累计交付L4级无人车突破1万台,单月交付量超2000台,成为全球首家迈过“万台门槛”的L4自动驾驶公司 [1] - 公司在青岛单城部署超过1200台无人车,部署数量已超越美国旧金山 [1] - 公司已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连续单月盈利,预计明年将实现全面盈利 [5] 商业模式与市场定位 - 公司业务聚焦于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无人城配车,直面城市配送这一万亿级市场 [1][2] - 城配物流行业年运费开支总额达到3万亿,中国有超过3000万辆车,每年累计里程数达1万亿公里 [8] - 公司无人车每公里成本含电费约为4毛多到5毛钱,已显著低于人力配送成本 [9] - 公司选择从物流场景切入,提供软硬一体、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2] - 无人配送市场被定义为比Robotaxi更具确定性和规模性的市场 [8] 技术路线与成本优势 - 公司采用技术难度最高的纯视觉路线,传感器方案极简,仅包含1颗激光雷达和12颗摄像头 [2][4] - 自研的“视觉-动作”基础大模型实现了从感知到决策的端到端自动驾驶 [4] - 极简传感器方案大幅降低了单车硬件成本,据估算可降低数十万元 [4] - 公司率先应用无图技术,摆脱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5][10] - 无图技术带来了运营方式的灵活性,使其能够从快递行业成功破圈至即时物流场景 [5] 出海战略与全球布局 - 公司在阿联酋拿到了全球第一张正式颁发的公开道路无人车牌照 [6] - 公司与阿联酋科技部旗下国企K2签约,计划在明年年底前在当地部署5000台无人车 [6] - 在中东的运营模式为直接提供运营服务,单费更高,标志着公司从产品供应商向运力服务商升级 [6] - 无图技术规避了在海外采集高精地图的合规风险,为出海扫清了障碍 [5][6] - 公司已与韩国签约,并计划在东北亚、东南亚、欧洲及中国香港等地建立样板间,预计到2027年海外年销量将达到5000至10000台 [6] - 公司出海并非单打独斗,形成了包括云服务商、通信运营商在内的“中国基础设施出海模式” [7] 未来规划与挑战 - 此轮融资的重要用途之一是进行更大产能的储备,以迎接从1到100的爆发式增长窗口 [5][9] - 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内部组织能否继续适配高速增长,从月交付两千台冲击更高数量级是对全流程运营能力的考验 [9] - 公司期望将国内打磨出的“车-路-站-调度”完整运营体系向全球复制,并加快法律法规路权标准落地的速度 [10] - 公司的长期愿景是使无人车成为重构城市运行效率的新公共基础设施 [10]
“奋斗者”号完成43次下潜,并与“蛟龙号”实现水下联合作业,我国科考队圆满完成北极载人深潜任务
环球网资讯· 2025-10-27 15:37
任务执行与成果 - 科考队于2025年7月22日从三亚出发,历时98天,航行15000余海里,在北冰洋作业56天,冰区航行1989海里 [2]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共完成43个潜次作业任务 [1] - “奋斗者”号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水下联合作业,创新了双载人潜水器水下协同作业模式,完成了双潜器定位搜索、标志物互换、水下运动拍摄等任务 [1][2] 技术与装备突破 - 验证了“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和“探索三号”母船在极地冰区的作业能力和应用价值,实现了一系列极区深潜科考作业的船载/潜载国产技术突破 [5] - 开创了在密集冰区“船潜协同”的移动式冰潜新模式,在海冰不断漂移的恶劣环境中实现了精准导引、安全上浮 [5] - “奋斗者”号在加克洋中脊完成国际上首次载人深潜科考,在29天中完成32个潜次,潜次平均水中时间大于9小时,平均海底作业时间大于6小时,最大下潜深度5277米 [4] 行业地位与影响 - 使公司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进一步确立了公司在载人深潜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5] - 科考队采集了珍贵的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获得大量观测数据,为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海底地质过程、极区生命演化等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7] - 本航次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任务,共有来自16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80余名科考队员参加 [2][7]
产业AI大模型万联摩尔发布,万联易达“All in”全产业发展
环球网资讯· 2025-10-27 14:45
政策背景与行业趋势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AI与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国家战略 [1]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垂直领域大模型数量已达到数百个,产业级AI正成为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1] - 中国产业体系齐全、政策支持力度大,为产业AI大模型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土壤 [5] 万联摩尔大模型核心特点 - 万联易达集团正式上线国内首个全产业AI大模型"万联摩尔",可调用百亿量级数据和外部可信数据 [1] - 该模型将分批次、分节奏覆盖国民经济涉及的97个行业大类 [1] - 模型具备产业数据覆盖全、产业痛点理解深、产业问题回答准等核心优势 [3] - 使用"融合产业动态图谱的结构化思考技术",完成了从"能对话"到"懂产业、能决策"的关键跨越 [3] 核心功能与应用价值 - 万联摩尔大模型包含产业知识问答、产业数据问答、AI研报创作、价格预测、企业洞察三大核心功能 [3] - AI研报创作功能提供8类专业AI研报创作模板,支持分步式、可交互的创作功能 [4] - 价格预测功能覆盖黑色、有色、建材、能源、农业等几十个品类,预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 [4] - 以钢铁行业为例,价格趋势预测功能可实时结合市场价格、库存、供需等维度数据做出专家级科学研判 [5] 技术优势与数据基础 - 模型沉淀了万联易达产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产生的高质量可信数据 [3] - 采用"融合产业动态图谱的结构化思考技术",能够基于自然语言把复杂产业问题拆解为子问题并分别求解 [4] - 技术可有效过滤无关信息、提取关键数据,推导最终结果,确保研报合规性和可信度 [4] 未来发展与社会价值 - 万联摩尔后续将持续加强全产业覆盖的能力宽度和重点行业的应用深度 [5] - 公司致力于营造开放包容的产业互联网生态,赋能传统产业数智转型 [5] - 产业AI大模型的发展逻辑是以数据为基、智能为核、场景为果,为中国经济数实融合注入数智动能 [5] - 产业AI在应用端要一步一个脚印,带动AI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助力中国引领下一波全球产业技术转型 [5]
深耕芯片安全,华大电子助推eSIM产业高质量发展
环球网资讯· 2025-10-27 14:31
行业政策与动态 - 三大运营商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eSIM手机业务商用试验批复 [1] - eSIM技术应用正从物联网领域迈向手机领域 [1] -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在深圳召开第二届eSIM生态与合作论坛 [3] 公司技术实力与产品 - 公司已构建覆盖全场景的eSIM产品矩阵 [3] - eSIM芯片容量覆盖400KB至2.5MB,支持2G到5G全网络制式,覆盖全球400余家运营商 [5] - 产品具备10个以上Profile的并发下载与管理能力,全面符合GSMA eUICC标准并通过SGP系列规范认证 [5] - 公司产品支持国际与国内商用密码双算法,获得商密二级、CC EAL6+、GSMA eSA、银联芯片安全认证等多项权威资质 [5] - 公司是国内仅有的两家通过GSMA eSA认证的企业之一 [5] 行业挑战与公司战略 - eSIM芯片的可靠性、兼容性及覆盖芯片至云端的全链路安全是产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1][3] - 公司将安全作为基石,致力于助推eSIM产业升级 [1][3] - 公司秉持做强安全芯片、赋能信息安全的使命,通过持续创新与产业协作为全球伙伴提供产品 [5]
苹果计划最早在明年向地图 App 投放广告
环球网资讯· 2025-10-27 14:14
公司战略 - 苹果公司计划最早在2024年向地图App投放广告 [1] - 苹果计划在iOS系统上引入更多广告,该计划正在获得关注 [1] - 广告项目将允许餐馆和其他商家付费,使其信息在搜索结果中更加突出 [1] 商业模式 - 地图App的广告模式类似于App Store中的搜索广告 [1] - 该模式允许开发者付费,使其软件出现在相关查询结果上方的推广位置 [1] 技术优势 - 苹果的方法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相关搜索结果 [1] - 其广告界面比谷歌和其他公司的类似产品更友好 [1]
古尔曼:M6 iPad Pro 将采用iPhone 17 Pro同款VC散热系统
环球网资讯· 2025-10-27 14:14
产品技术升级 - 下一代iPad Pro将采用VC散热技术,这是一项微妙却重要的升级 [1] - VC散热技术有助于设备在采用超薄设计的同时保持高性能 [1] - 苹果在推出M4 iPad Pro时已对散热系统进行彻底改造,但计划在M6 iPad Pro上配备VC散热系统以进一步提升性能 [1] 技术应用与效果 - VC散热系统首次应用于iPhone 17 Pro和iPhone 17 Pro Max,基本消除了iPhone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过热现象 [1] - 该技术尤其适用于游戏场景 [1] 产品发布规划 - 苹果对iPad Pro的升级周期为18个月 [1] - VC散热系统预计将在2027年春季左右加入iPad Pro产品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