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技术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人工构建本草细胞高效合成甾体激素
科技日报· 2025-06-25 09:03
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发现高效合成黄体酮的生物合成途径,成功构建人工本草细胞 [1] - 该技术使我国在第三代甾体激素合成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成果发表于《代谢工程》期刊 [1] - 新发现的"植物路线"直接在内质网合成甾体激素,跳过传统"动物路线"繁琐的线粒体转运步骤 [1] 生产工艺 - 传统甾体激素生产工艺依赖植物资源且易造成环境污染 [1] - "动物路线"合成效率低,1升原料仅能生产1粒药片 [1] - 人工本草细胞可利用葡萄糖、乙醇等廉价碳源发酵生产,产量突破克级每升 [1] - 新工艺产量较"动物路线"提升10倍以上 [1] 市场前景 - 黄体酮、氢化可的松等甾体激素是全球第二大化学药物,年销售额超千亿美元 [1] 研究意义 - 该成果为探索生命演化提供新视角 [2] - 为高效环保生产甾体激素药物奠定重要基础 [2]
液体蛋氨酸增长势头良好 安迪苏营收净利双增长
证券日报网· 2025-06-18 19:45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42.99亿元,同比上涨22.98%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5亿元,同比上涨67.85% [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9.43亿元,同比上涨47.11% [1] - 公司已将最低分红比例提升至40%,并于2025年3月、5月实施中期分红和年度分红 [3] 产品与业务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蛋氨酸、特种品、维生素等,液体蛋氨酸产品过去两年在全球市场保持双位数增长 [1] - 公司在中国市场是唯一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液体加料装置的蛋氨酸供应商 [2] - 公司设立创新实验室,持续探索颠覆性技术、产品和服务以提升客户生产效率 [2] - 公司利用生物发酵法生产蛋氨酸,在合成生物学技术领域进行探索 [3] 竞争优势 - 公司构建了"工艺—设备—服务"一体化优势,实现设备、工艺与技术服务的深度耦合 [2] - 公司通过工艺创新降低液体蛋氨酸生产成本,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运营能力 [2] - 公司持续开展小规模并购,在产品组合、动物品类及目标市场形成良好互补 [3] 行业与市场 - 蛋氨酸价格预计在第三季度保持相对稳定,中长期可能面临下行压力 [2] - 新增液体蛋氨酸产能若在四季度落地,价格可能面临阶段性调整 [2] - 公司积极探寻并购标的以加速特种产品领域发展 [3] 战略发展 - 公司致力于探索集团内部协同合作新模式 [3] - 公司开展市值管理措施包括提升分红比例、推进定向增发、加强投资者沟通 [3] - 研发创新是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源泉 [3]
三农会客厅丨青年科学家石爱民:植物蛋白的创新路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5:06
植物蛋白行业概述 - 植物蛋白正以多样形式融入三餐 重塑人类与食物的关系 背后是现代人对健康与环保饮食的追求 [3] - 我国是世界油料种植 加工 消费大国 通过技术创新可使原料利用率提升20倍以上 [3] - 植物蛋白是解决未来人类蛋白需求缺口的关键 更是减少农业碳排放 助力"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3] 花生蛋白开发与技术突破 - 我国年产花生饼粕蛋白390万吨 但90%用作饲料 而大豆蛋白已应用于200多种食品 花生蛋白附加值亟待提升 [4] - 团队首创"原料-蛋白-颗粒-乳液"技术链 研发高溶解性植物蛋白粉 新型植脂奶油等产品 植物蛋白微凝胶颗粒构筑机制和"3D弹性界面膜"稳定机理为产业化提供理论支撑 [4] - 山东企业已将技术转化为植脂奶油 冰淇淋等产品 未来将拓展到植物基素蛋液等领域 [4] 植物蛋白未来技术方向 - 未来突破方向包括绿色提取 功能改性 质构重组和营养强化四大技术领域 [4] - 高水分挤压和3D打印技术将推动植物基肉 蛋 奶制品爆发式增长 [4] - 植物基食品能缓解慢性病问题 更能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重塑全球食品产业链 [4] 国际合作与产业落地 - 团队与欧洲 中亚 非洲科研机构合作频繁 助力当地产业升级 为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积累经验 [5] - 非洲项目中政产学研协同 解决技术短板并推动产业落地 [5] - 团队发起"全球花生品质评价与基础数据库构建"国际大科学计划 已与10个国家签署协议 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花生产业中的话语权 [5] 科研与产业结合 - 植物蛋白加工利用新技术 新产品是企业最关心的 饼粕蛋白产品可成为新利润点 部分企业计划将植物蛋白作为主产品 [6] - 研发高品质植物蛋白加工制品有赖于科技创新 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必须相辅相成 [6] - 协调23家单位历时五年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获得综合绩效评价优秀 证明中国科研潜力 [6]
《食品产业变革与消费趋势分析报告(2025)》发布
消费日报网· 2025-04-15 11:27
产业现状与规模 - 2024年规上食品加工企业达43万家,总产值超9万亿元,保持个位数平稳增长 [4] - 预制菜、植物基食品、宠物食品等细分领域增长迅猛,引领行业增长 [4] - 食品产业聚集度提升,百亿级企业及头部企业营收占比持续增长 [4] 产业结构与区域格局 - 深加工比例从农产品粗加工为主提升至2023年底的42% [4] - 功能食品、宠物食品增速高于传统粮油及主食产品 [4] - 山东、河南、广东等传统粮油产区占比下降,四川成都郫县、广西柳州等特色食品产区快速增长 [4] 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 - 合成生物学技术规模化量产,细胞培养肉技术产业化元年即将到来,部分成本已低于传统肉制品 [5] - 工业5.0智能工厂中食品机器人协同范式密度达150台/万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 [5] - 乳制品、饮料、复合调味品等领域实现标准化、工业化、自动化生产,部分工厂达到全自动无人工厂水平 [4] 消费趋势变化 - 健康诉求转向科学量化,精准营养需求强化,如高蛋白食品、低GI食品等 [6] - 便捷需求催生"碎片化餐饮革命",预制菜满足年轻人和餐饮企业节省时间、稳定品质的需求 [6] - 情感价值成为新支付货币,国货国潮文化与食品结合紧密,消费者愿为文化附加值买单 [7] 可持续与数字化影响 - 可持续消费理念落地,植物基替代动物源、细胞培养与植物基混合应用减少碳足迹 [7] - 数字化重塑消费全旅程,VR技术展示食物营养成分,智能终端将厨师经验标准化融入设备 [7] - "Z世代"在直播带货、知识性吃播中消费转化率高,"银发族"特医食品需求成为刚需 [8] 未来发展方向 - 精准营养工业化,特医食品部分纳入医保,预计明年更多产品进入医保目录 [9] - 蛋白质来源革命,细胞肉培养成本下降将引发第三次食品生产革命 [9] - 人机共烹时代来临,智能终端与味觉数据库结合,重新定义厨房边界 [9] - 负碳消费闭环推进,2025年食品碳标签有望接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9] - "食品即服务"理念兴起,行业将更关注可玩性和情绪价值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