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搜索文档
“走!去建设火星”硬科幻行星科学体验展来汉
长江日报· 2025-07-17 08:41
展览概述 - 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支持 中国建筑科技馆主办 厦门科技馆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协办的"走!去建设火星"硬科幻行星科学体验展将于7月18日在中国建筑科技馆一层临时展厅开幕 [1] - 展览聚焦"深空未来""火星建造""太空艺术"三大主题 通过互动沉浸式场景带领观众体验"火星生活" [6] - 作为中国建筑科技馆首个硬科幻行星科学沉浸体验主题展览 深度融合行星科学与文旅体验 [10] 展览内容 - 展出10余项互动展项 30余块陨石及多项艺术装置 [10] - 展出珍贵陨石包括火星陨石 月球陨石 灶神星陨石 南丹铁陨石及形似神龟 金蟾的陨石 [10] - 设置《流浪地球2》视效团队打造的电影级虚拟置景 观众可"乘坐"观光飞船体验火星风光 [10] 学术支持 - 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巴丹尼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肖龙等十余位专家支持 [12] 展览意义 - 展期持续至2026年3月29日 旨在提供科技文旅体验 激发青少年航天科创兴趣 [13] -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相似的行星 被视为人类太空移民首选地 [6]
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为何花落武汉?
长江日报· 2025-07-17 08:41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2月首秀10台本地生产机器人,7月链博会展示20台自主研制整机[1] -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称赞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亮眼"IP",被参展商称为"高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1] - 武汉市出台多份政策文件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单个项目最高支持4000万元[1] 产业技术优势 - 武汉高校协同攻关核心零部件和智能算法,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等提供智力支持[4] - 湖北采用"赛马"机制组建三大院士团队,衍生多条技术路线,同时拥有转动驱动和直线驱动方案[5] - 荆楚系列机器人下肢采用行星滚柱丝杠驱动,负载能力高于传统转动驱动,与东风汽车等公司合作工业应用[5] -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科全国领先,武汉大学联合小米成立机器人学院,20多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5] 产业链布局 - 武汉人形机器人产业全链条初具规模,集聚50余家重点企业覆盖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及智能系统[6] - 整机领域7家企业产品应用于工业、文旅、消防等10余个场景,关键零部件环节形成协同效应[6] -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5年建成,面积近7000平方米涵盖23个应用场景,构建全国影响力产业生态[7][8] 政策与资金支持 - 武汉出台《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支持创新中心每年最高1000万元运营资金[9] - 支持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连续三年每年给予2000万元,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最高补贴500万元[9] - 设立100亿元湖北省人形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投资母基金,引导设立两支1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13] 未来发展目标 - 湖北锚定"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成势"的发展路线图[14] - 武汉力争到2027年批量生产10款以上整机产品,突破10项以上关键技术,打造30个以上示范场景[14] - 目标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80家以上,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14]
国内最长,武汉这条地铁隧道成功穿越长江
长江日报· 2025-07-17 08:30
武汉地铁12号线工程进展 - 武汉首条地铁环线12号线取得重大进展,"江城卓越号"盾构机顺利抵达丹水池车站,成功穿越长江,标志着国内最长地铁长江隧道工程实现洞通 [1][3][7] - 12号线丹水池站—科普公园站区间越江隧道贯通,该区间总长约4011米,是国内最长的穿越长江的地铁隧道 [4][7][11] 12号线项目概况 - 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全长59.9公里,设站37座,为国内在建最长地铁环线 [4] - 12号线可与其他18条(含规划线路)线路进行换乘,被誉为"换乘之王" [4] - 由于是环线,12号线要两次穿越长江 [4] 施工技术细节 - 丹水池站—科普公园站区间采用开挖直径12.55米的"江城卓越号"盾构机施工,为单洞双线隧道 [4] - 盾构机从青山区科普公园站始发,至江岸区丹水池站接收 [8] - 区间地质条件复杂,需穿越武九管廊、武昌大堤、长江主航道、汉口大堤、合武高铁等重要点位 [8] 施工挑战与成就 - 施工过程中克服了刀盘结泥饼、渣土滞排、刀具磨损严重、频繁换刀等难题 [11] - 工程被授权国家专利21项,获得国家级发明创业创新奖、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大赛工程组金奖、微创新技术大赛等20余项 [11] 项目意义 - 12号线丹科区间隧道连接青山、江岸两区,建成通车后青山到江岸仅需5分钟 [11] - 将有效缓解中心区客流压力,对加快城市重点发展地区建设、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1]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全力推动超大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切实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长江日报· 2025-07-16 21:20
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 - 核心观点是科学回答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 - 强调要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2] - 提出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工作重心、工作方法[2] - 要求全力推动超大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2] - 强调要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2] - 目标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2]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 - 强调要持续深入抓好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3] - 要求对尚未整改完成的问题加快推进,对已整改完成的问题开展"回头看"[3] - 提出要将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与中央巡视立行立改问题整改结合[3] - 强调要健全完善长效治理机制,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3] 地方志书编修试点工作 - 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全国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试点工作[3] - 强调要科学谋划志书篇目,强化内容审查把关[3] - 目标是更好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功能作用[3]
首封来自北大,武汉邮政启动高考录取通知书投递
长江日报· 2025-07-16 20:53
高考录取通知书投递服务 - 武汉市邮政分公司成功投递2025年全省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收件人为北京大学保送生胡宇秋,从发出到送达仅用时15分钟[1][3] - 邮政公司严格执行投递流程,要求投递前电话联系收件人,必须本人或代收人凭有效身份证件和准考证签收,禁止投递至智能包裹柜等代收点[6] - 湖北邮政升级服务措施,使用手持终端NFC识别功能提高身份证信息采集准确性,新增物流信息订阅服务,并提供新生入校行李寄递服务[6] 邮政服务优化 - 邮政公司提前到岗开展邮包分拣分派工作,每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首批录取通知书准确投递[6] - 除原有微信公众号查询渠道外,新增高考录取通知书邮件物流信息订阅服务,可查看收寄、投递、签收等关键节点信息[6] - 预计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将迎来高考录取通知书寄递高峰[6]
武汉超大城市治理研究院成立,60多位专家学者加盟研究团队
长江日报· 2025-07-16 20:53
研究院成立背景 - 武汉超大城市治理研究院于14日在江汉大学揭牌成立,聚焦新时代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1] - 研究院由江汉大学与武汉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定位为多学科跨部门开放型协同创新研究平台[2] - 研究院办公室设在江汉大学法学院,目前已有60多位专家学者加盟[1][3] 研究领域与活动 - 揭牌当天举办四个平行论坛,主题涵盖AI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法治保障等方向[1] - 50余名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作学术报告,邀请城市治理领域知名学者担任点评人[1] - 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圈一体化、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安全韧性等六大方向[3] 组织架构与资源 - 依托江汉大学五个院系及研究机构的学科资源,构建跨学科研究体系[2] - 整合武汉市各类智库和市直单位行政资源,挖掘存量科研资源价值[2] - 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等四位专家为首批特聘研究员[2] 发展目标 - 力争在理论创新、决策咨询、治理实践、人才培养层面产出系列成果[3] - 目标建成具有武汉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智库和人才培养基地[3] - 计划打造成为超大城市治理研究的重要策源地[3]
2025第50届武汉7·16渡江节圆满举行,2000余名“泳士”劈波斩浪、共赴与长江激情之约
长江日报· 2025-07-16 16:27
赛事概况 - 2025第50届武汉7·16渡江节于7月16日在武昌汉阳门1号明口码头开赛,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出席并主持开幕仪式 [1] - 个人抢渡长江挑战赛分为男、女子组,67名国内外选手参赛,冠军张子扬(11分21秒)和夏紫璇(12分53秒)完成1800米游程 [1] - 群众方队横渡活动有27支队伍共2000余人参与,完成约6000米游程,终点为汉口江滩三阳广场 [1] 赛事影响力与背景 - 武汉7·16渡江节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性公开水域游泳赛事,已举办50届,成为城市文化名片 [2] - 本届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游泳协会等联合主办,吸引意大利、俄罗斯、英国等多国选手参赛 [2] - 配套活动包括中国游泳日活动、全民游泳健身主题系列活动及"渡江热"夏季体育促消费活动,强化文化宣传与市民参与感 [2] 参与机构与人员 - 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江平、湖北省体育局局长水兵、副市长孟晖及湖北银行董事长赵红兵等出席活动 [2]
城际公交串起都市圈“同城生活”
长江日报· 2025-07-16 15:32
武汉都市圈城际公交发展现状 - 武汉都市圈已开通多条城际公交线路,包括武汉至鄂州、咸宁、孝感、黄冈等方向,促进同城化发展 [7] - 武鄂同城化公交已开通7条线路,连接武汉光谷与鄂州葛店,日均运送乘客3万人次 [3][4] - 黄石与鄂州花湖镇之间开通4条公交线路,每日投入营运公交车90余辆,日运送客流5万人次 [5][6] 城际公交运营细节 - 公交K25路单程23.6公里,共设33个停靠站点,票价2元,刷"武汉通"1.6元 [3] - 公交K25路配车4台,首站开收班时间为6:30-18:30,末站开收班时间为7:00-21:00 [3] - 黄石公交14路等线路使黄石至鄂州花湖的通勤时间不到1小时 [5] 城际公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葛店经开区与武汉光谷共建100平方公里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葛店"的产业格局 [4] - 鄂州花湖镇因房价优势吸引5万黄石人定居,形成经济、生活、文化高度融合的态势 [5][6] - 武汉光谷和鄂州葛店的"新武鄂人"已超6万,过着往返双城的生活 [4] 城际公交网络扩展 - 咸宁方向开通对接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的城际公交专线 [7] - 孝感方向开通多条城际公交,实现与武汉公交无缝衔接 [7] - 黄冈方向开通团风至新洲道观河、红安至黄陂汉口北等城际公交线路 [7] 城际公交的社会效益 - 城际公交提升了武鄂两地之间的通勤效率,方便产业园工作人员和居民出行 [3] - 与长途汽车相比,城际公交车况更好、价格更亲民,可刷公交卡 [8] - 城际公交促进城市间人流、物流往来,让市民感受到都市圈建设带来的便利 [8]
武钢在“一米七”原址建绿色超级工厂
长江日报· 2025-07-16 15:03
工厂投产与历史意义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硅钢部新能源无取向硅钢分厂正式投产运营 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新里程碑 [1] - 新工厂重建于武钢二炼钢厂原址 取代老厂成为高端绿色硅钢超级工厂 [1] - 工厂总投资近40亿元 采用全球首创十余项核心技术 构建"5G+智慧管控平台" [2] 技术优势与生产效率 - 热处理产线轧制速度达每分钟200米 整体效率较老硅钢厂提升50%以上 [2] - 磁感、铁损等关键物理性能达国际顶级水准 具备与日韩钢企竞争能力 [2] - 采用40余台智能小车实现"钢卷不落地"现代物流模式 完全自主研发 [2][5] 产能与应用领域 - 设计年产能55万吨无取向硅钢 可满足440万辆新能源汽车核心材料需求(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一) [5] - 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压缩机 并延伸至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智能传感器等前沿领域 [5] - 邻近建设中的高端取向硅钢项目 预计年产22万吨 服务于风电、光伏、核电新能源领域 [6] 绿色制造与生态转型 - 全流程绿色化生产 年减少碳排放400万吨 相当于36万公顷森林年吸碳量 [6] - 工厂外立面采用白色环保材料和黑色防尘玻璃 从污染源头转变为城市绿色屏障 [2][6] - 工厂定位为高端化、绿色化钢铁新地标 延续武钢从传统炼钢到现代化转型的历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