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向阳花海里,他们用汗水浇出一道彩虹
长江日报· 2025-07-28 08:50
城市绿化养护行业 - 洪山区园林部门将闲置地块改造为3 3万平方米的向日葵花海 成为武汉主城区最大花海[2] - 花海采用喷灌系统与人工浇水结合方式 因面积过大 约三分之一区域需人工浇水 每日需运输6车水(每车10吨)维持灌溉[10] - 湖北广美城市运维服务有限公司承接绿化养护工作 投入洒水车 蓄水池等基础设施 并配备防暑降温药品保障工人健康[10][16] 高温作业管理 - 绿化养护工每日工作8小时 需早晚各浇水一次 每次全身汗湿 需更换两套衣服 现场温度超40℃[16] - 公司采取三层衣物防护 错峰作业(早晚时段) 树荫休息区等措施应对高温 工人随身携带人丹等防暑药品[1][7][16] - 养护周期从4月出苗持续至8月初 开花期恰逢武汉最热季节 劳动强度显著增加[16] 社会效益 - 花海开放10余天日均吸引市民观赏拍照 形成城市景观亮点[2][4] - 市民主动向养护工人表达感谢 体现公共服务价值认同[16][18] - 闲置地块改造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 同时创造就业岗位[10][16]
追踪碳足迹锁定偷排通通手到擒来
长江日报· 2025-07-28 08:50
公司概况 - 武汉市三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环境数据AI分析,每月处理超过1000万条环境数据,包括气象、能耗、工业排放等[1] - 公司自主研发深度学习算法,能整合不同品牌监测设备、不同格式原始数据及卫星遥感图像,实现数据标准化处理[1] - 公司定位为科技向善企业,致力于环保技术创新,名称"三藏"寓意深入环保"无人区"探索[1] 核心技术 - 开发"'天空地'一体化大气智慧监测和溯源防控系统",污染溯源精度达"米级",可快速锁定排污企业[2] - 系统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连续16天精准预警空气质量[2] - 推出"绿色脉络AI智能体",能实时响应自然语言指令,生成空气质量预测热力图和污染物溯源分析[2] 业务应用 - 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国多个城市,覆盖"双碳"、气象、能源、绿色供应链等领域[2] - 在钢铁厂实施"碳足迹"追踪,助力企业减碳[2] - 与气象部门合作,为新能源行业提供能源调度数据支撑[2] 发展成果 - 近5年保持年均增长率超过100%的高速发展[2] - 获评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杰出案例奖[2] - 被认定为湖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 团队构成 - 技术团队涵盖环境、大气、化学、气象、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背景[2] - 超过60%员工为技术研发人员[2] - 近40%团队成员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 未来规划 - 计划将AI智能体延伸至供应链全链条,实现原材料到产品的实时碳足迹追踪[3] - 开发动态"污染—能耗—碳排"热力图系统,优化园区绿电调度[3] - 推动生产、物流与交易环节的降碳增效闭环管理[3]
历史街区的变迁与新生,央视聚焦大武汉的小里分
长江日报· 2025-07-28 08:36
建筑特色 - 武汉"里分"建筑融合中西风格,外墙使用红砖或青砖,屋顶覆盖红色机制瓦,结合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元素 [3] - 咸安坊始建于1915年,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入口为花岗岩砌成的"石库门"月亮门 [1] - 民国时期咸安坊是汉口最负盛名的高端住宅区,建筑风格具有鲜明民国特色 [1] 改造策略 - 2016年对咸安坊进行深入文化调研,结合历史文献和居民访谈,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整体修缮 [5] - 改造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原则,通过政策创新、技术赋能、社区共治实现历史传承与现代生活结合 [6][18] - 延庆里由7栋特色里分联排建筑组成,改造后从危房转变为新晋文化地标 [13][16] 商业活化 - 咸安坊2024年重新开放后引入时尚餐饮、特色零售等现代业态 [9] - 孵化武汉话相声品牌和过早文化衍生品,强化在地文化体验 [8] - 延庆里吸引多家非标准化商业店铺入驻,形成"开盲盒"式特色消费场景 [15] 社会反响 - 市民反馈改造后的里分建筑兼具民国风情与新潮体验,餐饮零售业态带来新奇感 [11] - 游客认为老建筑具有文化和历史吸引力,成为沉浸式体验武汉文化的打卡地 [13] - 武汉市现存178处里分建筑,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集中保留20多处 [13]
武汉民营经济年增加值首破万亿元
长江日报· 2025-07-28 08:23
民营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02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48.4%,较2022年提升7.7个百分点 [1] - 2025年上半年新增民营企业18.2万家,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净增增幅13%排名第一 [1][3] - 民营企业总量达115.9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97.5%,成为全国第5个企业总量破百万的副省级城市 [3] 政策支持体系 - 升级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实施"七万工程"发展计划,推动"耐心资本"落地 [1] - 2024年挂牌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局,设立超600个服务工作站和2500名服务专员 [3] - 2025年首次提出"根企业"理念,计划将科技研发等专项资金支持民企比例逐步提升至70% [8] 产业创新表现 - 民营经济拉动电子和新能源产业增长1.7个百分点,成为城市发展"强引擎" [4]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民营企业占高新技术企业超90% [7] - 44家独角兽企业中民企占比84%,34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中民企占79.3% [7] 数字化转型成果 - 启动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1078家企业纳入试点 [1][9] - 双虎涂料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效率提升50%,发布全国首个细分行业链式转型案例 [9] - 产业创新实验室吸引200余家上下游企业参与技术攻关 [7] 经济贡献度 - 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2529.4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62.7% [9] - 2025年上半年民营经济纳税占比46.54%,吸纳16.25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占新增就业80%) [9] - 民营经济集中的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形成"培育—成长—反哺"良性循环 [3][4] 标杆企业案例 - 攀升鼎承科技拥有287项专利,产品覆盖135个国家和地区 [2] - 浩蓝智造成立一年营收增长14倍,黑芝麻智能8年跻身行业前列获小米腾讯投资 [3] - 极目智能自研L2-L4级智能驾驶技术出口20余国,亿咖通等民企带动产业链发展 [6][7]
“AI豚宝”在汉亮相,讲述长江千年文明
长江日报· 2025-07-27 18:45
数字创意产品发布 - "AI豚宝"在武汉外文书店举行的"数字赋能·产业向新"长江生态文化IP数字创意成果发布会上亮相,旨在向世界传播长江文化 [3] - 该产品融合4G通信、AI大模型、物联网等技术,内置自主研发的"长江知识库",并链接豆包、阿里大模型,支持中英实时切换和物联网交互 [3] - 具备情绪成长系统,被定位为长江文化科普专家和湖北文旅智能推介官,是拥有湖北基因的超级智能体 [3] 行业合作与产业化发展 - "长江的礼物"与倍悦文创签订深度战略协议,并与宜昌礼物、楚香、武汉礼物、中青旅等机构达成渠道战略合作 [5] - 合作方将在产品开发、渠道合作等领域协同,推动长江文化的创新传播与产业化,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 [5] 技术功能与市场应用 - "AI豚宝"展示实时数据更新能力,例如准确回答刀郎演唱会信息及长江代表性生物(如江豚、中华鲟)的科普问答 [5] - 产品通过智能交互展现数字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魅力,例如为留学生提供湖北避暑景点(神农架、恩施利川等)的英文推介服务 [1][5] 行业专家评价 - 武汉大学陈波教授认为,"AI豚宝"为长江文化数字化传播提供新范式,并探索文化产业国际化路径,对建设长江文化高地具重要意义 [3]
2025“名校菁英武汉行”启动,牛津剑桥等28位博士及博士后齐聚
长江日报· 2025-07-27 18:38
名校菁英武汉行活动概况 - 活动于7月26日在武汉启动 汇聚来自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28位博士及博士后 与武汉市40余家重点用人单位对接[1] - 参与人才均拥有美 英 德 新等发达国家教育背景 专业覆盖生物医学 电子信息 人工智能 材料科学等武汉"965"重点产业急需领域[1] - 活动现场博士们进行高质量路演和创意分享 凭借创新性和产业化潜力获得投资机构青睐并达成初步对接意向[1] 参与企业与机构 - 东风集团 烽火通信 长飞光纤 华工科技 汉江实验室等40余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对接 详细介绍武汉产业优势及岗位需求[1] - 活动组织参访光谷生物城 岚图汽车 康圣达医学等标杆企业 以及华中科技大学 九峰山实验室 协和医院等科研机构[2] 活动背景与意义 - "名校菁英武汉行"是武汉市重点打造的引才品牌 今年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通过3天深度参访展示武汉产业实力和科创生态[2] - 活动由武汉市委组织部 市人才工作局主办 东湖高新区等单位支持 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2] - 旨在以城市发展机遇吸引人才 为建设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智力支撑[2] 人才反馈 - 海外菁英认为武汉作为快速崛起的国家中心城市 兼具经济动能 创新生态和人文底蕴 期待通过考察寻找事业发展机遇[1]
盛阅春调研武钢重点项目建设和谋划工作,营造一流环境、优化为企服务,全力支持武钢做强做优做大
长江日报· 2025-07-27 18:31
武钢重点项目进展 - 新能源无取向硅钢结构优化工程已于6月投产运行,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顶级水平 [1] - 高端取向硅钢绿色制造结构优化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高牌号取向硅钢产能和产品价值 [1] - 公司正在加快新项目建设进度,以带动产品结构优化和综合竞争力提升 [1] 政府支持与战略规划 - 武汉市政府强调将持续支持武钢加快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 - 政府要求认真落实与宝武集团合作协议,共同抓好"十五五"合作项目谋划 [2] - 将合力推动青山区北湖片区转型发展,支持打造世界一流城市森林湿地钢厂 [2] 产业发展方向 - 公司正谋划一批品种优化、质量提升、绿色低碳的产业项目 [2] - 发展方向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 [2] - 项目规划紧扣国家战略需要,对接省市产业发展方向 [2]
市政府召开第158次常务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文章精神,研究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工作
长江日报· 2025-07-27 18:19
对外开放战略 - 武汉将加快重构开放通道和重塑物流体系 重点打造"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陆海空三条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1] - 产业升级方向明确 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1] - 推进制度型开放 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的国际接轨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1] 政务服务改革 - 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通过跨域办/免申办/智能办等模式创新提升办事便利度 [2] - 建立"五个一"体制机制 实现办事流程最优化/方式多元化/成本最小化/系统简便化 [2] - 以"数公基"平台为核心推进政务数据共享 提升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2] 实施保障机制 - 采用清单化管理模式 推动改革经验"一地创新 多地复用"的扩散机制 [2] - 强化市级统筹与市区联动 形成营商环境优化的协同推进体系 [2]
立足岗位弘扬“三大精神” ,他们说:人民需要的时刻,不退缩
长江日报· 2025-07-25 17:52
弘扬三大精神宣讲活动 - 活动主题为"弘扬三大精神 聚力支点建设",旨在通过模范好人宣讲从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中汲取力量 [1] - 全国道德模范王争艳和"中国好人"潘黎作为宣讲人,结合本职工作分享践行三大精神的经历 [1][7] - 武汉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组织先模代表在全市开展主题宣讲,后续将走进部分区、高校和企业 [8] 王争艳的医疗行业实践 - 王争艳从医40余年,坚持"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的职业理念,被称为"小处方医生" [4] - 她讲述6位同事抗疫事迹:胡淑芳每日仅休息2-3小时连续奋战 王圣男推迟婚礼返汉抗疫 蔡志芳通宵抢救患者 蔡桃英10次捐献血浆 李青林带病参与在线问诊 赵华护士长面部留下压疮 [4] - 强调三大精神体现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用热血和坚守代代传承无畏精神 [4] 潘黎的公安行业实践 - 潘黎破获案值1亿多元的跨省特大养老诈骗案,曾徒步追车500米抓获嫌疑人 [8] - 其从警营新兵成长为反诈尖兵的力量源于对三大精神的践行,认为精神通过具体行动具象化 [8] 社会影响与反馈 - 市民代表陈龙表示宣讲使其认识到榜样就在身边,平凡岗位中勇挑重担即是践行精神 [8] - 活动通过先模故事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中国社会安全论、中国人民幸福论,凝聚城市建设精神力量 [8]
郭元强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议强调:大力推进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加快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
长江日报· 2025-07-25 13:09
医工交叉融合创新政策导向 - 市委专题会议核心目标为推进医工交叉融合创新 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 [1] - 新一轮科技革命下医工交叉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向 [1] - 该市具备科教人才优势 医疗机构实力雄厚 应用场景丰富 产业基础扎实 [1] 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 重点建设光谷生物城 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 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服务区等园区 [2] -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2]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 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 开发开放应用场景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2] - 将医工交叉融合创新纳入全市"十五五"产业发展规划 持续优化产业政策 [3] -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支持高校设置相关专业 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 [3] 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 加强技术安全和伦理安全管理 引导合规开展原创技术研究 [3] - 完善工作机制 推动政策落地落实 强化服务保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