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Science重磅:in vivo CAR-T,在体内成功改造T细胞治疗癌症及自身免疫病,已开展临床试验
生物世界· 2025-06-20 12:18
技术突破 - 宾夕法尼亚大学团队开发了体内原位生成CAR-T细胞的新技术(in vivo CAR-T),通过注射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mRNA,在体内重编程T细胞以治疗心脏纤维化疾病,该方法类似mRNA疫苗,仅需简单注射即可生成CAR-T细胞,有望解决当前CAR-T疗法工艺复杂、周期长、价格高昂等难题[2] - 该技术已应用于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及纤维化疾病治疗,相关公司Capstan Therapeutics获得3.4亿美元融资,创始团队包括CAR-T先驱Carl June、mRNA技术奠基人Drew Weissman及in vivo CAR-T发明人Jonathan Epstein[2] 临床进展 - Capstan公司CAR-T疗法CPTX2309(anti-CD19 in vivo CAR-T)于2025年6月11日启动1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3] - 临床前实验显示,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人源化小鼠)和非人灵长类模型(食蟹猴)中,靶向脂质纳米颗粒(tLNP)成功将CAR mRNA靶向递送至CD8+ T细胞,展现出对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良好治疗前景和安全性[3] 行业现状 - 自2017年以来美国FDA已批准6款用于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CAR-T细胞疗法,全球还有数百种CAR-T及CAR-NK产品在临床试验中[4] - 当前CAR-T疗法存在生产制造挑战(成本、时间、规模)、地域限制、专业治疗中心数量有限、需淋巴细胞清除化疗及病毒载体安全性问题等限制因素[4] - CAR-T疗法在治疗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方面显示巨大潜力,已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炎等疾病中展现显著临床益处[5] 技术优化 - 开发新型可电离脂质L828并优化LNP配方,显著降低肝脏积累,通过偶联anti-CD5抗体实现对脾脏免疫细胞的特异性靶向[7] - 为特异性靶向CD8+ T细胞,将anti-CD8抗体与L829-LNP偶联,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显示优先改造CD8+ T细胞,并表现出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9] - 对anti-CD19 CAR mRNA的非编码区(UTR)和密码子进行优化,设计出CAR2序列,具有更高表达水平和肿瘤细胞杀伤效果[9] 治疗效果 - 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静脉注射CD8-L829-tLNP-CD19后1小时脾脏B细胞开始减少,3小时后几乎完全清除,每3天注射一次共3次可维持14天的B细胞耗竭[10] - 在人源化白血病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30微克剂量CD8-L829-tLNP-CD19在首次注射后2天内使4/5小鼠几乎完全清除肿瘤,第2次注射后3天内所有小鼠肿瘤完全清除[12] - 在食蟹猴模型中,CD8-L829-tLNP-CD20治疗耐受性良好,观察到血液和组织中B细胞的深度短暂性耗竭,记忆B细胞几乎完全清除,重新出现的B细胞主要表现为幼稚细胞,提示免疫系统重置[16] 治疗方案 - 在食蟹猴实验中,三剂注射方案在1.5毫克/千克体重剂量组出现1例免疫效应细胞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样综合征[16] - 两剂方案效果相当,表现出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避免了第三剂注射后的IL-6水平升高等潜在风险[18]
解锁「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培养及前沿应用,重磅培养基新品尝鲜等您来
生物世界· 2025-06-20 12:18
公司业务与产品 - OriCell是赛业生物旗下专注于细胞培养、培养基试剂及干细胞技术服务的子品牌,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细胞培养解决方案[1] - 公司自主研发了OriCell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完全培养基,产品规格为500mL,化学成分明确且不含动物源成分,适用于多种体细胞来源iPSC的增殖培养[9][11] - 该培养基能长期维持iPSC的优良生长状态,确保多次传代后仍保持高细胞质量和定向分化潜能[11] 行业技术与应用 -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具有重编程为多种细胞类型的潜力,在疾病治疗、药物筛选和个性化医疗领域应用广泛[3] - iPSC培养面临细胞敏感易分化、培养基成本高、批次间差异大等挑战,影响实验重复性和下游应用[3] - 公司提供iPSC一站式技术服务平台,涵盖重编程、基因编辑、定向分化及表型分析等全流程服务[14][15] 产品发布与活动 - 公司将于2025年6月24日举办线上云课堂,主题为iPSC培养与应用,同时发布新品OriCell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完全培养基[4][6] - 课程内容包括iPSC起源、应用全景、培养难点解决策略及公司一站式服务平台介绍[6] - 活动提供免费试用体验机会,并设有抽奖环节[4][8] 研发能力与市场推广 - 公司拥有近20年干细胞培养经验,建立了品类齐全的科研原代干细胞库,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等[16] - 研发团队由黄增慷博士领衔,其在iPSC培养及神经疾病领域有丰富经验,成果发表于Circulation Research等知名期刊[10][12] - 公司推出年中促销活动,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产品线买三送一,原代干细胞组合享8折优惠[16] 品牌定位与服务 - OriCell品牌定位为"细胞生物学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对象包括高校、研究机构、医院及医药企业[18] - 公司提供各类细胞培养试剂、进口胎牛血清及全面的细胞生物学技术服务[18] - 客户可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公司,包括电话、微信客服及官网[19]
Cell子刊:人类存在“呼吸指纹”
生物世界· 2025-06-20 12:18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呼吸 似乎是个简单的过程;我们毫不费力地协调着它,也很少去关注它。然而,呼吸实际上是由一个极其复杂且广泛的大脑网络控制的,该网络充当呼吸节律 器,根据生理稳态需求调节自主呼吸模式,同时允许在行为需求时由意志接管呼吸。 每个人的大脑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个人依赖大脑的呼吸模式,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呼吸模式 或许还能反过来反映大脑活动。 2025 年 6 月 12 日,Cell 子刊 Current Biology 上发表了一年题为: Humans have nasal respiratory fingerprin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人类拥有" 呼吸指纹 ",即独特的鼻腔呼吸模式,而且可用于预测身体指标以及情绪和认知状态。 控制呼吸的大脑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位于脑干的延髓 pre-Bötzinger 复合体中,尽管该复合体有节律的爆发活动能够独立于外部输入驱动吸气,但其活动会不断 受到来自整个呼吸系统化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的信息调节。 这种调节依赖于一个庞大的大脑网络,其中包括额外的延髓机制、脑桥机制以及多个皮质和皮质下 结构,它们都参与了呼吸的自主和非自主控 ...
清华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20 07:52
气候变化对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系统的影响 - 气候变化可能加剧高比例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系统中供需失衡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2] - 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和同丹助理教授在Nature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探讨气候适应性的全球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系统策略 [2] 研究方法与发现 - 研究团队采用调度优化模型评估高比例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渗透率下气候加剧缺口导致的每小时成本增加情况 [4] - 在大多数国家,极端时期(成本最高的10%时段)未来可能变得更加昂贵,主要由于对灵活能源产能投资需求增加 [4] - 在SSP126情景下,47个国家极端时期平均每小时成本将增加超过5%,这些国家占全球未来电力供应的43.5%,最大增幅达23.7% [4] 解决方案与展望 - 通过制定因地制宜、针对各国具体情况的策略,协调实施多项措施,可以大幅降低风能和太阳能系统成本上升风险 [4] - 研究结果为构建未来气候适应性强且系统成本更低的电力系统提供了关键见解 [5]
生物学的DeepSeek:阿里云发布LucaOne模型,首次统一DNA/RNA和蛋白质语言,能够理解中心法则
生物世界· 2025-06-19 17:44
核心观点 - 阿里云智能飞天实验室与中山大学联合开发了世界首个能同时理解核酸(DNA/RNA)和蛋白质序列的通用生物学基础模型LucaOne [3][4] - 该模型基于169861个物种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进行预训练,参数规模达18亿,训练数据量相当于369.5亿个生物序列"单词" [4][16] - LucaOne通过统一编码39个生物分子"字符",首次实现对生命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的自发理解 [10][18] - 在7类生物信息学任务测试中表现超越专用模型,包括物种分类(GenusTax)、蛋白质相互作用(PPI)预测等,流感抗原预测准确率达100% [20][22][24] 技术突破 模型架构 - 采用Transformer架构构建统一基础模型,整合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处理能力 [11] - 设计包含39个字符的统一词汇表,覆盖4种核苷酸和20种标准氨基酸 [13] - 结合自监督学习与半监督学习,利用基因组注释等生物学先验知识加速训练 [14] 训练数据 - 整合RefSeq、UniProt、ColabFoldDB等权威数据库 [12] - 训练集涵盖16.9万种生物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 [4] - 数据处理流程实现核苷酸与氨基酸表征的统一标准化 [15] 性能表现 核心能力 - 无监督条件下自发理解DNA→蛋白质翻译规则,Few-shot学习性能超越DNABert2+ESM2-3B组合模型 [18] - 生成的序列嵌入向量能有效聚类同源序列,反映深层生物学特征 [19] - 支持DNA/RNA/蛋白质的跨模态关联分析,突破传统单分子研究局限 [26] 任务表现 - 物种分类(GenusTax):分类准确率显著提升 [22] - 非编码RNA识别(ncRNAFam):优于基准模型 [22] - 流感抗原预测(InfA):达到100%准确率 [22] -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ncRPI):预测效果领先组合模型 [22] 行业影响 - 建立首个跨分子类型的生物计算统一框架,打破传统分析壁垒 [26] - 验证基础模型范式在生物信息学的适用性,降低下游任务开发成本 [24][26] - 为疾病机制研究、药物靶点发现等应用提供新型分析工具 [26] - 推动生物信息学进入通用大模型驱动的新发展阶段 [27]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9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9 15:16
华人学者在Nature期刊的研究成果 - 2025年6月18日,Nature期刊上线了19篇论文,其中9篇来自华人学者(包括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2] - 6月16日,Nature加速上线了一篇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论文[2] 各研究领域的具体论文 - 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和同丹助理教授发表了关于气候适应型全球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系统策略的研究[2] -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钟林博士发表了关于生物神经网络中无监督预训练的研究[3] - 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院士和厦门大学梁亮亮教授发表了通过亚晶格重构实现超过500的光学非线性的研究[5] - 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M. Zhang发表了关于双峰型着丝粒解析五倍体犬蔷薇减数分裂奥秘的研究[7] - 波恩大学黄浩博士发表了关于母体肥胖引发库普弗细胞编程诱发脂肪肝疾病的研究[9] - 匹兹堡大学张诚教授发表了关于游离脂肪酸受体2的别构调节和偏向性信号传导的研究[11] - 西安交通大学马恩教授、孙军院士和张金钰教授发表了关于高强度延性FeNiCoAlTa合金的机器学习设计研究[13] -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Jing Zhang发表了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大脑单细胞转录组和染色质动态变化的研究[15]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和钟茜教授发表了关于R9AP是上皮细胞和B细胞中EB病毒感染通用受体的研究[17] - 复旦大学麻锦彪教授等发表了关于天然RNA纳米笼冷冻电镜结构的研究[18] 论文链接 - 提供了9篇论文的具体链接[19]
Cell子刊:FGF21是一种长寿激素,可促进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长寿
生物世界· 2025-06-19 15:16
代谢疾病与FGF21研究 - 美国65岁以上成年人中35%-40%存在肥胖问题,凸显年龄相关代谢疾病治疗需求[2][5] - FGF21激素由肝脏分泌,具有改善新陈代谢和延长寿命的潜力,已在小鼠和人类代谢疾病治疗中显示效果[5][6] FGF21作用机制研究 - FGF21通过独立于生长抑制的代谢机制促进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长寿[3][8] - 成年小鼠脂肪细胞特异性过表达FGF21可使高脂饮食下寿命达3.3年,同时维持体重稳定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6][8] - FGF21通过降低内脏脂肪组织中的神经酰胺水平和炎症免疫细胞发挥作用,该机制不依赖脂联素[6][8] 实验核心发现 - FGF21过表达提高存活率且不影响机体正常生长[8] - FGF21预防老年肥胖小鼠出现肝脂肪变性、瘦体重减少等代谢异常[8] - FGF21增加能量消耗但未影响耐寒能力,显示其特异性代谢调节作用[8] 治疗应用前景 - 脂肪组织被确认为FGF21发挥代谢益处的核心靶点[9] - FGF21有望通过改善饮食压力下的代谢状态,延长健康寿命并治疗年龄相关疾病[5][9]
东南大学/华大合作发表最新Cell论文:实现器官发生早期完整胚胎的数字重建
生物世界· 2025-06-19 11:07
胚胎发育研究 - 胚胎发育包含一系列错综复杂且分层次的细胞命运转变,包括胚层形成以及随后的器官发生[1] -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胚形成而来的三个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相互协作启动器官原基的形成[1] - 早期器官发生阶段为器官形成奠定基础蓝图,具有广泛的细胞命运程序化指定事件和对发育干扰的高度敏感性[1] 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题为"Digital reconstruction of full embryos during early mouse organogenesis"的论文[2] - 该研究在器官发生早期(E7.5-E8.0)以单细胞分辨率重建了完整的3D"数字胚胎"[2] - 研究为早期器官形成提供重要见解,也为研究发育和疾病提供独特空间平台[2] 早期器官发生特点 - 胚胎发育约第7.5天时,小鼠胚胎经历首次重大形态转变,出现心管、原始肠管和头部褶皱等关键结构[4] - 此阶段胚胎从数百个细胞迅速增殖到数万个细胞[4] - 器官形成过程依赖细胞的精确迁移、定位和分化,受时空基因表达模式和复杂信号通路严格调控[4] 研究方法与技术 - 研究团队将空间转录组学方法Stereo-seq与细胞分割技术相结合[6] - 对6个处于器官发生早期的胚胎的285个连续切片进行分析[6] - 生成器官发生早期整个胚胎的空间转录组图谱,分辨率达到单细胞水平[6] 研究成果应用 - 开发可视化平台SEU-3D重建3D"数字胚胎",精确反映原生胚胎环境中的基因表达模式和细胞状态[7] - 绘制内胚层和中胚层衍生物的空间细胞图谱,揭示复杂的跨胚层和细胞类型的信号网络[8] - 在E7.75的胚胎-胚外界面前部确定一个原基决定区(PDZ),揭示心脏原基形成过程中的协调信号交流[8]
KO细胞全场¥4980,CRISPR文库质粒¥199起
生物世界· 2025-06-19 11:07
公司概况 - 公司为专注于细胞基因编辑研发与生产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全球超40个国家的科研和工业客户 [1] - 企业目标为"让基因编辑更简单",强调务实、高效、坦诚的服务理念 [1] - 拥有独家CRISPR-U™基因编辑技术,积累6000+成功案例,覆盖300+细胞系 [17] 核心产品与技术 - CRISPR文库产品:覆盖度>99%的质粒及覆盖度100%的Screening-ready Cell Pool,支持一步式筛选 [8] - 全流程服务:从建库到生信分析全包,提供DIY组合方案,全基因组Cell Pool半价使用 [9][10] - KO细胞定制:快至4周交付,5000+现货细胞可选,周年庆全线价格4980元 [13][15][22] 促销活动 - 抽奖活动:订单满2000元可100%获奖,奖品包括SKG按摩仪、蕉下伞等 [3][4][6] - 价格优惠:全基因组文库Cell Pool半价,功能筛选含NGS低至6999元,亚文库冰点价1.28万元 [22] - 细胞套餐:野生型细胞666元起,配套培养基套装包含125ml*4规格 [18][19][22] 特色服务 - iPSC技术服务:提供重编程、基因编辑、定向分化一站式方案,积累300+干细胞案例 [22] - 现货优势:KO细胞超多现货最快1周交付,单克隆鉴定试剂盒半价促销 [22] - 技术支持:提供个性化敲除方案定制,专业团队可通过电话/微信即时咨询 [12][15][21]
中山大学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9 08:17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EB 病毒 (EBV)持续感染着超过 90% 的人类,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疾病 (例如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以及多种上皮细胞或 B 细 胞来源的恶性肿瘤 (例如 鼻咽癌、EBV相关性胃癌、霍奇金淋巴瘤及伯基特淋巴瘤等 ) 。 EB 病毒 (EBV) 是一种致癌病毒,其对 B 细胞 和 上皮细胞 具有高度嗜性,EBV 每年约导致 20 万例癌症,其中 B 细胞癌和上皮细胞癌的数量大致相当。 有研究认为,EBV 利用多种病毒糖蛋白和不同的宿主受体来感染人类 B 细胞和上皮细胞。EBV 对 B 细胞的附着取决于 gp350 与 CR2 (也称为 CD21) 或 CD35 之间的相互作用。gp42 与 gH/gL 形成复合物,与 HLA-II 类分子相互作用,从而触发 EBV 融合素 gB 促使其进入 B 细胞。 EBV 通过其病毒糖蛋白与不同宿主受体的相互作用感染上皮细胞和 B 细胞,但一直不清楚是否存在一种通用受体介导其对这两种主要宿主细胞的感染。 2025 年 6 月 18 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曾木圣 教授、 钟茜 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