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Cell重磅:付巧妹团队通过牙结石古DNA证实,哈尔滨古人类“龙人”并非全新人类,而是丹尼索瓦人
生物世界· 2025-06-18 22:46
龙人头骨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 1933年哈尔滨建筑工人发现保存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铀系测年显示其年代不晚于14.6万年[2] - 2021年研究团队在The Innovation期刊发表3篇论文,将该头骨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认为其代表全新古人类支系[2] 学术争议与丹尼索瓦人关联 - 学术界对龙人是否为全新支系存在争议,形态学显示其与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下颌骨相似,但缺乏直接遗传证据[4] - 丹尼索瓦人遗骸普遍残破,龙人头骨可能提供首个完整形态与遗传学关联的突破性证据[5] 古DNA技术突破性研究 - 2025年Cell论文首次从龙人牙结石中提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技术优化包括: - 使用0.3mg牙结石样本构建20个DNA文库,筛选出7个含特异性变异的文库[10] - 开发污染评估方法剔除82%现代人污染,仅分析<60bp的短片段数据[10] - 自主算法构建祖先型参考序列减少比对误差[10] 遗传学与年代学分析结果 - 龙人线粒体DNA显示其属于丹尼索瓦人早期分支,与西伯利亚18.7-21.7万年前的个体更接近[11] - 年代学支持龙人(≤14.6万年)与丹尼索瓦洞穴早期个体(12.3-21.7万年)的关联性[11] 研究的多重科学意义 - 首次实现丹尼索瓦人遗传信息与近完整头骨形态的直接关联[13] - 验证牙结石作为中更新世古DNA载体的潜力,开辟新技术途径[14] - 证明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14]
13亿美元!礼来收购Verve公司,为人类头号致死原因开发基因编辑疗法
生物世界· 2025-06-18 17:08
礼来收购Verve Therapeutics交易分析 - 国际制药巨头礼来公司宣布将以最高13亿美元收购Verve Therapeutics,包括10亿美元预付款和最高3亿美元的或有价值权(CVR),CVR支付条件为VERVE-102在美国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3期临床试验首次给药或CVR终止后十年内达成[2][12] - 此次收购旨在通过Verve的基因编辑疗法增强礼来心血管疾病治疗产品线,礼来副总裁Ruth Gimeno表示VERVE-102可能成为首个适用于广大患者群体的体内基因编辑疗法,将心血管疾病治疗模式从长期护理转变为一次性治疗[2][9] Verve Therapeutics核心技术及临床进展 - Verve公司专注于通过碱基编辑技术开发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实现"一次注射,永久预防心脏病"的目标,已推进三款体内基因编辑产品,其中VERVE-102和VERVE-201处于临床试验阶段[6][11] - VERVE-102 Ib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14名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或早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0.6毫克/千克剂量组的4名参与者平均血浆LDL-C降低53%,最大降幅达69%[2] - 公司计划2025年下半年启动VERVE-102二期临床试验首位患者给药,并对VERVE-201项目进展进行更新[9] Verve产品管线及靶点策略 - 公司首批基因编辑项目靶向PCSK9、ANGPTL3和LPA基因,这些靶点已通过人类遗传学和药理学验证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12] - 主要在研项目包括: - VERVE-102(靶向PCSK9):适应症为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3] - VERVE-201(靶向ANGPTL3):适应症为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13] - VERVE-301(靶向LPA):适应症为高Lp(a)水平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3] 行业影响及战略意义 - 此次收购体现大型药企对基因编辑疗法的战略布局,礼来将利用其全球研发、临床和商业化能力加速Verve药物的开发进程[11] -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颠覆传统心血管疾病治疗范式,从慢性护理转变为单剂治愈,Verve创始人表示该合作将开启"心血管护理新篇章"[11]
Nature宣布重大改革:强制执行透明同行评审政策,公开审稿报告和作者回复
生物世界· 2025-06-18 17:08
Nature期刊透明同行评审政策 核心政策变更 - 从2025年6月16日起,Nature主刊对所有新接收的研究论文强制实施透明同行评审政策,从"选择加入"模式转变为"默认公开"模式 [7][8] - 公开内容包括匿名审稿人报告和论文作者回复,旨在展示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10][11] 政策背景与实施历程 - 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2016年起已实施强制透明同行评审,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 [13] - Nature主刊自2020年起提供选择性公开审稿文件,此次升级为全面强制 [14] 政策适用范围 - 仅适用于2025年6月16日后新提交的研究论文,此前稿件仍可选择性公开 [16] - 政策限定于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不包含社论、新闻、评论及综述等非研究类文章 [16] - 目前仅适用于Nature主刊,其他子刊(除Nature Communications外)暂未实施 [17] 政策意义 - 打破科学"黑匣子",通过公开审稿流程增强科研透明度与公信力 [2] - 为早期科研人员提供职业发展指导,促进科学传播中研究过程的完整呈现 [5][6]
中国农业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8 12:09
植物免疫受体研究突破 - 研究首次系统证明通过共递送感受型与辅助型NLR免疫受体可打破"受限的分类学功能"(RTF)瓶颈,实现远缘植物间免疫信号通路重建[2][3] - 该发现为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提供新策略,并为多物种分子设计育种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4] 跨物种抗病机制应用 - 通过共表达茄科传感型NLR基因及NRC型辅助基因,使茄科NLR在水稻、大豆和拟南芥中发挥功能[6] - 辣椒Bs2与NRC基因共转移至水稻后,成功赋予对Xoc病原体的抗性,且不影响基础农艺性状[7][8] 核心科学发现 - 茄科NLR在非菊类植物中的功能激活需依赖对应NRC辅助蛋白共递送[11] - 转基因水稻中Bs2-NRC复合系统通过寡聚化形成信号复合体激活免疫响应[11] - 携带Bs2-NRC的水稻在未受病原侵染时,田间适应性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11] 技术实现路径 - 大豆原生质体和拟南芥中,少花龙葵Rpi-amr1/Rpi-amr3及辣椒Bs2与NRC共表达可响应同源效应子[7] - 水稻通过外源Bs2-NRC系统获得对保守效应子AvrBs2的识别能力,填补原有抗性基因空白[7][11]
Nature子刊:我国学者开发新型蛋白靶向降解技术——FRTAC,高效降解膜蛋白
生物世界· 2025-06-18 12:09
蛋白靶向降解技术发展 - 蛋白靶向降解嵌合体(PROTAC)通过泛素连接酶招募和蛋白酶体机制降解致病蛋白,使"不可成药"蛋白成为治疗靶点,已有数十种PROTAC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1] - 靶向雌激素受体(ER)的PROTAC药物Vepdegestrant发布3期临床试验结果,有望近期上市[1] - 除PROTAC外,行业还开发出溶酶体靶向降解嵌合体(LYTAC)和自噬体靶向降解嵌合体(AUTAC)技术,LYTAC专注于降解分泌蛋白和膜蛋白(占人类蛋白质组40%)[1] LYTAC技术挑战与突破 - LYTAC发展面临溶酶体转运受体多样性有限的重大挑战[2] - 研究发现叶酸受体α(FRα)是一种新型溶酶体转运受体,可促进膜蛋白降解,基于此开发出叶酸受体靶向降解嵌合体(FRTAC)平台[3][5] - FRTAC通过PEG1000 linker将叶酸分子与抗体蛋白偶联,选择性内化过表达FRα的癌细胞,实现亚纳摩尔级膜蛋白降解效力[5] FRTAC平台应用成果 - 构建靶向EGFR的FR-Ctx抑制癌细胞增殖,靶向PD-L1的FR-Atz增强T细胞介导的肿瘤细胞毒性[7] - FR-Atz在前列腺癌和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高效降解PD-L1,重编程肿瘤微环境为免疫刺激状态,疗效优于传统抗体药物[8] - FRTAC可靶向降解EGFR、TROP2、PD-L1和HER2等膜蛋白,展现癌症治疗应用前景[9] 研究团队与发表 - 研究由军事医学研究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团队完成,发表于Nature Chemical Biology[3][10] - 论文链接提供在Nature子刊[11]
David Baker创立的AI制药公司扔出重磅炸弹:最大规模单细胞扰动测序数据集,支持虚拟细胞研究
生物世界· 2025-06-18 12:09
公司概况 - Xaira Therapeutics是一家专注于AI药物研发的公司,成立于2024年4月,并获得1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 [2] - 公司致力于通过端到端AI技术重新设计药物发现和开发流程 [2] - 创始团队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avid Baker教授、Carolyn Bertozzi教授、FDA前局长Scott Gottlieb等业界顶尖人士 [2] 技术突破 - 发布全球最大公开可用的Perturb-seq数据集X-Atlas/Orion,包含800万个细胞,覆盖人类所有编码蛋白质基因,单细胞测序深度超16000个UMI [3][4][8] - 开发创新性FiCS平台,解决数据生成可扩展性瓶颈,实现高通量扰动测序 [7][8] - 首次证明sgRNA丰度可作为基因敲低效能的表征,解析剂量依赖性遗传效应 [9][15] 数据集价值 - X-Atlas/Orion数据集支持检测剂量依赖性遗传效应,帮助确定药物靶点抑制百分比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 - 数据集以非商业许可向学术界开放,商业合作需授权谈判 [12] - 补充现有单细胞数据库,推动虚拟细胞研究领域协作 [20] 行业应用 - 虚拟细胞模型可提前排除药物研发中的不良生物学效应,相比传统方法更具优势 [13] - 高级副总裁王波博士将基于数据集构建虚拟细胞模型,其曾开发3300万细胞训练的scGPT模型 [18] - 技术可扩展至iPSC和动物模型,实现工业化规模应用 [20] 行业动态 - 除Xaira外,陈-扎克伯格倡议发布TranscriptFormer模型,Arc研究所与10x Genomics合作构建虚拟细胞图谱 [18] - 该领域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学术界集体协作推动长期发展 [20]
复旦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8 07:39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研究进展 -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菌以及病毒中,在生命活动的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2] -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细菌和噬菌体中已鉴定出20多类lncRNA,但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 [3] ROOL RNA纳米笼结构研究 - 研究团队解析了在细菌和噬菌体基因组中发现的长链非编码RNA ROOL形成的两种天然RNA纳米笼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 [3] - ~2.9 Å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显示,ROOL RNA形成一个直径为28纳米、轴向长度为20纳米的八聚体纳米笼 [7] - 在~3.2 Å的分辨率下,孤立的ROOL单体的结构表明,纳米笼的组装涉及一种链交换机制,从而形成四级亲吻环 [7] 研究应用前景 - 研究团队证明了与RNA适配体、tRNA或microRNA融合的ROOL RNA能够保持其结构,形成一个具有径向展示货物的纳米笼 [9] - 这项研究结果或许能够用于设计新型RNA纳米笼,作为研究和治疗应用的RNA载体 [11]
Nature专访饶毅教授:中国如何能够成为生物科技超级大国?
生物世界· 2025-06-17 16:54
饶毅教授专访核心观点 - 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实力落后于物理科学领域,主要因科研经费分配不均且缺乏类似美国NIH的机构 [8][9] - 植物生物学领域中国已领先美国,得益于长期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和高资金投入 [10] - 中国需改革科研选拔制度,避免人际关系干扰,建立择优支持体系以提升科研质量 [11] - 生物技术突破将集中在农业育种、基因治疗、神经疾病及癌症领域,AI和组学数据库是关键助力 [14][15] - 精准医疗领域中国落后于美国,但基因治疗或成弯道超车机会 [15] - 中国健康数据利用不足,需整合医院资源,特朗普政策促使数据共享意识增强 [17] 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现状 - 中美生命科学论文数量差距与资金投入差距成正比,中国生物医学科学家获支持人数少于美国 [8] - 若美国持续削减NIH经费,中国可能快速追赶甚至超越 [9] - 当前科研领导层中具国际教育背景者比例下降,但正积极吸引顶尖海外人才 [12][13] 未来生物科技发展路径 - 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当前研发主力,北京新兴机构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将发挥更大作用 [16] - 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全面变革需10-20年,个别公司或超预期突破 [16] - 中国主张全球数据共享,通过生物样本库和开放合作提升国际伙伴关系 [18][19] 数据与技术驱动因素 - AI推动力及美国政策压力加速中国健康数据整合,打破医院间利益壁垒 [17] - 基因治疗领域美国犹豫期为中国提供战略窗口,需聚焦人类遗传学短板 [15]
Nature头条:华人学者利用类器官技术,让小鼠体内长出人类细胞
生物世界· 2025-06-17 15:11
人-兽嵌合体研究进展 - 国际顶尖期刊Nature报道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沈西凌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成功培育出体内器官包含人类细胞的小鼠,人类细胞在小鼠的肠道、肝脏和大脑中稳定存在[1] - 该研究采用创新方法,将人类类器官直接注射到怀孕小鼠的羊水中,人类细胞会定向迁移到目标器官[1][8] - 在小鼠幼崽出生一个月后检测显示,约10%的小鼠肠道内含有人类细胞,占肠道细胞总量的1%,肝脏和大脑中人类细胞比例更低[13] 人-兽嵌合体技术方法 - 传统方法是将人类干细胞注入动物胚胎(如猪、小鼠)并在体外培养,但面临人类细胞存活数量少、存活时间短等挑战[4][8] - 沈西凌团队改进方法,先将人类干细胞培育成类器官(肠道、肝脏、大脑类器官),再注入小鼠羊水,提高了细胞定向迁移能力[10] - 人类细胞在小鼠体内功能正常,如肝细胞能产生人血清白蛋白,且在小鼠出生两个月后仍稳定存在[14] 其他重要研究成果 - 中国科学院赖良学研究员在ISSCR 2025年会上报告,首次在猪胚胎中培育出含人类细胞的心脏,胚胎存活21天且心脏开始跳动[5][6] - 羊水注射类器官的方法被认为具有颠覆性潜力,因其操作便捷且人类细胞能长期留存[15] 技术挑战与伦理考量 - 目前总体成功率较低,团队正在寻求提高人类细胞存活率和定向迁移效率的方法[14] - 引入人类细胞到动物大脑可能带来伦理问题,虽然当前小鼠大脑中人类细胞比例很低,但未来需要关注潜在认知能力影响[16]
曹雪涛院士团队发表最新Nature Immunology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7 15:11
促炎细胞因子调控机制 - 促炎细胞因子在转录和转录后层面受到严格调控 通过先天免疫信号通路 转录因子协同激活 翻译后修饰和表观遗传修饰实现 [2] - RNA结合蛋白(RBP)通过RNA剪接 修饰 核输出 翻译和降解在先天免疫反应和炎症的转录后调控中起关键作用 [2] - 多功能RBP介导特定促炎细胞因子翻译调控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全面了解免疫系统稳态和功能障碍 [2] E3泛素连接酶与炎症调控 - 泛素对蛋白质的修饰在稳态调节和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 已有数种E3泛素连接酶被报道通过直接结合并修饰底物调节先天免疫反应和炎症 [2] - 含有RNA结合基序的E3泛素连接酶(E3-RBP)是否能结合特定mRNA并在mRNA-蛋白复合物中发挥E3泛素连接酶活性以调控炎症反应仍需阐明 [2] MKRN2的发现与功能 - MKRN2作为RNA结合的E3泛素连接酶(E3-RBP)通过其E3泛素连接酶活性及RNA结合能力选择性抑制IL-6产生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及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 [3] - MKRN2能够选择性抑制脂多糖(LPS)激活的巨噬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 LysM-Cre+Mkrn2fl/fl小鼠在接受LPS处理后血清中IL-6含量增加并表现出实验性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加剧 [5] MKRN2的作用机制 - MKRN2与IL-6 mRNA结合后促进翻译起始共激活因子PAIP1的赖氨酸179位点的K29多聚泛素化修饰 阻断PAIP1与mRNA 5'端关键翻译调控蛋白eIF4A的结合从而抑制IL-6 mRNA的翻译 [6] - 在溃疡性结肠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样本中MKRN2的表达与IL-6的表达呈负相关 提示MKRN2参与临床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8] 研究意义与潜在应用 - 研究结果为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并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潜在策略 即通过干扰特定促炎细胞因子的翻译过程来实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