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Immunity:傅斌清/魏海明团队揭示母亲孕期病毒感染导致后代神经发育障碍的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5-18 09:55
母体免疫激活与后代神经发育障碍 - 产前病毒感染可导致后代出现神经发育障碍 但病毒感染引发的母体变化如何影响胎儿大脑中的巨噬细胞机制尚不明确 [2] - 研究发现母体免疫激活会触发母体自然杀伤细胞异常分泌细胞外颗粒酶B 其穿过母胎屏障促进胎儿巨噬细胞积聚和小胶质细胞活化 进而导致后代神经发育障碍和行为缺陷 [2][3] - 应激状态下母体的NK细胞促使胎儿大脑中活化巨噬细胞的积聚 [3] 颗粒酶B的作用机制 - 细胞外颗粒酶B主要在I型干扰素刺激下由母体CD49a+组织驻留自然杀伤细胞亚群释放 [3] - 母体GzmB诱导高表达干扰素刺激基因的巨噬细胞积聚和小胶质细胞活化 [3] - CD49a+组织驻留NK细胞产生的颗粒酶B促进母体免疫激活中免疫信号的传播 [3] 潜在干预措施 - 通过全身性给予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a3n可减轻胎儿大脑中的神经免疫紊乱 [3] - 在母体NK细胞中敲除GzmB基因也可缓解母体免疫激活诱导的神经免疫紊乱 [3] - 暴露于紊乱的母体环境会重编程蜕膜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功能 破坏胎儿神经免疫平衡 增加后代患神经发育障碍风险 [6]
最新研究显示,有钱人寿命更长、更健康,更易实现健康老龄化
生物世界· 2025-05-17 15:54
人口老龄化与衰弱症研究 - 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健康和社会护理需求上升,老年人中衰弱症患者面临特殊挑战,表现为生理储备逐渐丧失,医疗需求更大且死亡率更高 [2] - 衰弱症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群体中更普遍,但不同群体在无衰弱和衰弱状态下生存年数的差异机制尚不明确 [2] 研究背景与方法 - 研究首次分析财富、地区贫困程度、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对无衰弱预期寿命和衰弱预期寿命的影响,基于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18年追踪数据,覆盖15003名个体 [3][5] - 采用多状态模型评估社会经济特征与衰弱状态转换风险的关系,并转化为特定状态预期寿命 [5] 核心研究发现 - 财富与无衰弱预期寿命关联最紧密:最富裕20%女性50岁时无衰弱预期寿命比最贫困20%女性长11.1年,男性差距为9.8年 [6] - 最富裕人群衰弱预期寿命不足最贫困人群一半,已婚及高等教育人群衰弱预期寿命更短 [6] - 财富增加、贫困减少、教育程度高及婚姻状况良好均与无衰弱预期寿命延长显著相关 [3][5] 社会经济差异影响 - 最富裕女性和男性总预期寿命比最贫困人群分别长6.3年和6.4年,富裕群体可能因高质量医疗、营养饮食和低压力环境延缓衰弱 [8] - 财富和地区贫困是衰弱差异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决定因素,缩小差距需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和性别差异 [8] 政策启示 - 减少社会经济不平等可能提升无衰弱预期寿命并降低医疗护理成本,护理政策需关注低收入群体地理聚集特征 [8]
2024年十大畅销基因疗法,仅3款销售额超1亿美元
生物世界· 2025-05-17 14:32
基因治疗市场现状 - 截至4月中旬,5家基因治疗公司累计完成5.344亿美元风险投资,其中Tune Therapeutics获1.75亿美元B轮融资,Atsena Therapeutics完成1.5亿美元C轮融资,Arbor Biotechnologies获7390万美元C轮融资,Epicrispr Biotechnologies完成6800万美元B轮融资,XyloCor Therapeutics获6750万美元B轮融资 [2] - 专注于基因和细胞疗法的CRO/CDMO公司AmplifyBio在运营四年后倒闭,反映早期生物技术公司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3] - 目前已有十多款基因疗法获FDA批准上市,但仅一款2024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前三款超1亿美元,2023年获批的首款CRISPR疗法Casgevy未进入Top10 [3] 最畅销基因疗法Top10 - Zolgensma®(诺华)2024年销售额12.14亿美元,用于治疗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症,2019年5月获批 [12] - Elevidys®(Sarepta Therapuetics)2024年销售额8.20791亿美元,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2023年6月获批 [13] - Vyjuvek®(Krystal Biotech)2024年销售额2.905亿美元,用于治疗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2023年5月获批 [13] - Adstiladrin®(Ferring Pharmaceuticals)2024年销售额7000万欧元(7900万美元),用于治疗高危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2022年12月获批 [13] - Zynteglo™(bluebird bio)2024年销售额6227.3万美元,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2022年8月获批 [13] - Roctavian®(BioMarin Pharmaceutical)2024年销售额2600万美元,用于治疗血友病A型,2023年6月获批 [14] - Lenmeldy™/Libmeldy™(Orchard Therapeutics)2024年销售额2.2454亿美元,用于治疗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2024年3月获批 [14] - Luxturna®(Spark Therapeutics)2024年销售额1800万瑞士法郎(2090万美元),用于治疗RPE65突变相关视网膜营养不良症,2017年12月获批 [14] - Lyfgenia®(bluebird bio)2024年销售额1160.5万美元,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2023年12月获批 [16] - Skysona®(bluebird bio)2024年销售额991.7万美元,用于治疗脑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症,2022年9月获批 [16]
铜死亡再登顶刊:为这种恶性脑肿瘤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生物世界· 2025-05-17 10:36
铜死亡机制研究 - 铜死亡是一种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由铜离子过载导致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关键酶(如DLAT)脂酰化修饰紊乱,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蛋白质毒性应激 [1] - 铜在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但细胞内铜离子浓度超过阈值时会变得有毒,导致细胞死亡 [1] 髓母细胞瘤治疗新发现 -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脑部恶性肿瘤之一,group-3亚型预后最差,超过半数患者在5年后未能实现无进展生存 [4] - group-3髓母细胞瘤中常见MYC基因扩增或过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 [4] - 研究发现IDH1使group-3髓母细胞瘤对铜死亡敏感,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2] 关键分子机制 - group-3髓母细胞瘤中DLAT表达上调,由c-MYC诱导,抑制DLAT可降低三羧酸循环代谢和谷胱甘肽合成 [4] - IDH1在group-3髓母细胞瘤中表达上调,抑制IDH1可降低c-MYC及其下游DLAT水平 [5] - DLAT是铜死亡核心调控因子,其表达与铜死亡敏感性增加相关 [5] 潜在治疗手段 - 铜离子载体elesclomol能穿透血脑屏障,在group-3髓母细胞瘤动物模型中抑制肿瘤生长 [5] - elesclomol对group-3髓母细胞瘤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毒性作用 [6] - 研究揭示了IDH1/c-MYC依赖的脆弱性,可通过铜死亡靶向杀死group-3髓母细胞瘤 [9]
中国博后一作Nature论文:把这段人类特有非编码基因植入小鼠,它们长出了更大的大脑
生物世界· 2025-05-17 10:36
人类大脑进化研究 - 人类大脑体积比黑猩猩大3倍 但进化原因长期未解 [1] - 杜克大学团队发现人类特有非编码RNA片段Hs-HARE5 敲入小鼠基因组后使其大脑体积增大6.5% [1][5] - Hs-HARE5通过增强Fzd8基因表达 促进放射状胶质细胞分裂增殖 最终增加神经元数量 [4][5] 人类加速进化区(HAR)机制 - HAR是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序列 人类基因组含约3000个HAR [4] - HAR进化速度比哺乳动物平均水平快10倍 与大脑发育密切相关 [4] - 人类HARE5含4个特异性突变 增强子活性显著高于黑猩猩版本 促进神经干细胞生长 [7] 实验验证方法 - 大脑类器官实验显示 人类HARE5比黑猩猩版本产生更多成熟放射状胶质细胞 [7] - HARE5通过激活关键信号通路 直接影响神经干细胞增殖效率 [7] - 研究团队正开发新方法系统研究不同HAR的协同作用机制 [9] 相关研究进展 - 加州大学团队2025年研究发现HAR通过增强子功能影响神经元进化 可能同时增加大脑疾病风险 [10] - 两篇Nature论文分别揭示HAR对大脑皮层扩张(杜克大学)和神经元发育(加州大学)的调控作用 [1][10]
Cell子刊: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新策略
生物世界· 2025-05-17 10:36
肥胖症全球现状与治疗挑战 - 肥胖已成为全球健康危机,影响超过6亿人,并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严重并发症相关[1] - 生活方式改变难以坚持且效果不理想,减肥手术和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因高昂费用限制患者可及性[1] - 当前策略主要聚焦直接调控新陈代谢,但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限制营养可用性成为新兴研究方向[1][4] 肠道微生物群与代谢调控机制 - 肠道微生物群占人体总能量供应的2 5%-5%,在小鼠中占比达8%,其生物量、组成和代谢显著影响宿主代谢功能[4] - 人类宏基因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降解多糖会增加营养可用性并加速肥胖发生,宿主可获取糖类与胰岛素抵抗相关[4] - 益生元(如可发酵膳食纤维)通过特定肠道细菌代谢增加短链脂肪酸(SCFA),但个体菌群差异限制其广泛功效[5] 乙酰化纤维素(AceCel)的核心作用 - 乙酰化纤维素通过化学修饰引入乙酰基团,增强纤维素稳定性并赋予独特生物学功能,能有效将乙酸盐输送至远端肠道[6] - AceCel显著改变肠道细菌组成和功能,减少野生型和肥胖小鼠体重增加,并以微生物群依赖方式限制宿主肝脏碳水化合物氧化[8] - 乙酸盐促进肠道共生菌多形拟杆菌加速单糖发酵,减少宿主可获取单糖从而降低能量摄入[8][11] 研究突破与潜在应用价值 - AceCel通过调节细菌和宿主碳水化合物代谢,展现出作为益生元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潜力[2][10] - 核心发现包括:减少体重增加、限制碳水化合物氧化并促进脂肪酸利用、依赖微生物群减少肠道单糖、乙酸盐增强细菌发酵作用[11]
四川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16 18:01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5 月 15 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跃林 教授团队联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李昕 教授团 队 ( 徐妍 、 田雷 、 谭金宜 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国际顶尖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 Distribution of haploid chromosomes into separate nuclei in two pathogenic fungi 的研究论文,四川大学 生命科 学学院为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 该研究揭示了真菌染色体分配的一种全新机制,挑战了经典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理论,为染色体生物学开 辟了新途径。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 病原真菌 核盘菌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和 灰霉菌 ( Botrytis cinerea ) 的单倍体细胞在分配染色体时,每个细胞核中只含有单倍体染色体的子集 (≤ 1/2 N) 。研究团队通过细胞学和分子学方法,包括染色体计数、荧光原位杂交、基于流式细胞术的 DNA 测 量,以及单细胞核聚合酶链反应实验,对这种不寻常的染色体分布情况进行了确认。 细胞核 定义了 ...
里程碑突破:首款个性化碱基编辑疗法,成功治疗罕见遗传病,整个开发过程仅6个月
生物世界· 2025-05-16 15:57
医学突破 - 费城儿童医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团队首次实现为单个病人定制基因编辑疗法 成功治疗罕见致命遗传病患儿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详细介绍了体内碱基编辑疗法的开发过程 [1] - 该案例为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罕见病开辟新途径 [1] 疾病背景 - 患者KJ患CPS1缺乏症 发病率130万分之一 属最严重尿素循环障碍疾病 [4] - CPS1缺乏症导致氨代谢异常 婴儿早期死亡率高达50% [6] - 此前FDA已批准首款CRISPR疗法Casgevy 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和β-地中海贫血 [6] 技术方案 - 采用碱基编辑技术 由刘如谦团队基于CRISPR开发 可精准修复单碱基突变 [6] - 针对患者CPS1基因Q335X和E714X突变 开发LNP递送的碱基编辑疗法k-abe [7] - 从研发到监管审批仅用6个月 完成细胞/小鼠/猴子等多阶段验证 [7] 治疗效果 - 患者2025年2-4月接受三次治疗 未出现严重副作用 [9] - 治疗后蛋白质耐受量提升 排氮药物用量减半 体重稳步增长 [9] - 能抵抗常见儿童疾病且氨水平稳定 初步结果令人鼓舞 [10] 行业影响 - 该案例验证了个性化基因编辑疗法的可行性 有望改变罕见病治疗格局 [10] - 碱基编辑技术展现临床潜力 或推动基因治疗领域加速发展 [6][10]
滴血验癌新思路:西湖大学高晓飞团队首创基于红细胞内DNA的多癌种液体活检技术
生物世界· 2025-05-16 11:54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早期发现能显著提高生存率但缺乏有效筛查手段[3] - 现有液体活检技术(cfDNA/ctDNA)面临早期癌症中ctDNA含量有限、半衰期短及克隆性造血干扰等挑战[3] - 细胞质DNA(cytoDNA)因异常激活免疫信号通路成为癌症驱动因素,但临床关联性尚不明确[3] 技术突破与原理 - 首次系统性分析红细胞内残留DNA(rbcDNA),发现其包含微核、线粒体DNA残留及应激损伤断裂位点[1][4] - 实体瘤通过分泌信号因子远程调控造血干细胞分化,导致rbcDNA特征性变化[4] - 肠道肿瘤分泌IL-18引发骨髓造血干细胞DNA损伤,激活NR4A1转录因子使染色体不稳定区域断裂[10] 检测方法与性能 - 仅需1-2mL外周血,采用三步纯化技术排除白细胞DNA干扰,建立全球首个rbcDNA基因组图谱数据库[7][10] - 结直肠癌检测模型:灵敏度94%(I期89%、II期100%、III期91%),特异性96%,进展期腺瘤检出率85%[10] - 多癌种联合检测(肺癌/胃癌/乳腺癌/甲状腺癌):整体灵敏度93%,特异性96%,组织溯源准确率72%[10] 技术优势 - 样本量低且稳定性高:rbcDNA平均长度达4253bp(cfDNA仅167bp),封存于红细胞内不易降解[10] - 成本显著低于cfDNA测序,机制上反映肿瘤远程调控骨髓的染色体不稳定性特征[11] - 首创无创液体活检新范式,操作便捷高效,为多癌种早期检测提供全新解决方案[7][10][11]
Nature颠覆性发现:放疗是把双刃剑,会促进远端肿瘤生长,论文一作已回国加入华南理工
生物世界· 2025-05-16 11:54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远隔效应 (abscopal effect) , 最初由英国科学家 R.H. Mole 于 1953 年提出,是指 通过局部 放射治疗 (利用放射线的辐射作用来杀死肿瘤细胞) 对一个肿 瘤病灶进行治疗时,未受辐射的远端转移病灶也会发生缩小或消退的现象。 这一效应被认为是放射治疗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激活全身性免疫反应, 实现"隔山打牛"式的治疗效果,这也为 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的结合——放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芝加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一种与 远隔效应 (Abscopal Effect) 相反的效应—— 坏远隔效应 (badscopal effect) , 描述了放射治疗后,未受辐射的转移性肿瘤反而生长的现象。 该研究以: Radiation-induced amphiregulin drives tumour metastasi 为题,于 2025 年 5 月 14 日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华南理工大学 杨凯 婷 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该研究发现并命名了 坏远隔效应 (badscopal e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