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转型

搜索文档
罗莱生活(002293):公司首次覆盖:家纺主业稳健,海外业务修复
银河证券· 2025-07-28 21:1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罗莱生活(002293.SZ),给予“推荐”评级 [2][4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罗莱生活是家纺龙头企业,2024年以来积极推动零售转型,优化渠道布局,打造智慧产业园实现供应链升级,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9亿、5.80亿、6.34亿元,对应PE分别为14.18、12.93、11.83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家用纺织行业领先企业,稳健经营彰显韧性 - 公司聚焦家用纺织品业务,覆盖多市场,除莱克星顿主要在北美,其他品牌以国内市场为主,罗莱超柔床品连续20年获同类产品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 [9] - 股权结构高度集中,薛氏家族有稳定控制权,截至2025年Q1末,实际控制人等合计持股47.08%,前两大股东合计持股31.85% [9] - 2024年总营收45.59亿元,同比降14.22%,归母净利润4.33亿元,同比降24.39%,海外莱克星顿业务和国内家纺业务均下滑;2025Q1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0.57%、26.31% [7][12] - 国内市场以华东为主,2024年华东地区收入占比41.3%;2017年收购莱克星顿打开美国市场,24年营收占比18%,25年有望扭亏为盈 [18] - 渠道端收入以加盟为主,2024年线上/直营/加盟/其他模式收入分别为13.82亿、4.01亿、14.48亿、5.05亿元;产品以被芯类和标准套件为主 [19] - 毛利率逐年提升,2024年达48%,国内家纺毛利率贡献大;加大销售费用投入,存货周转天数优化,2025Q1为157天,同比减少36天 [25][26] 多品牌纵深覆盖,全渠道智造跃迁 多渠道协同推进,直营扩张提质增效 - 采取“线上 + 线下”全渠道销售模式,线下以“特许加盟连锁 + 直营连锁 + 集采团购”为核心,线上拓展新兴渠道;2024年各渠道收入均受影响,美国业务收入同比降21.54%至8.22亿元 [29] - 加大直营门店投入,2024年新开115家,净增76家;关闭经营差的加盟门店,2024年加盟门店降至2227家,同比减168家;布局购物中心与奥特莱斯场景 [32] 布局智慧产业园,启动智造新引擎 - 2022年启动罗莱智慧产业园建设,2025年一季度投产,引进先进设备,物流自动化系统日处理订单量达1.5万单,峰值7万单,助力公司中长期增长 [33] 补贴政策落地,刺激终端消费 - 参与各地家纺补贴政策,电商和线下渠道配合,在多平台推出折扣,补贴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 [35] - 补贴政策带动销售增长,产品涵盖高频刚需品类,有望释放家庭更新换代需求 [36] - 响应“以旧换新”政策,在上海打造沉浸式陈列空间,联动多个商圈分会场,提升品牌辐射和销售转化 [37] 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9亿、5.80亿、6.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19%、9.64%、9.32%,当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14.18、12.93、11.83倍 [39] 相对估值 - 公司推动零售转型,优化渠道布局,实现供应链升级,认为当前估值可维持,中长期有提升空间,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40]
宁波银行(002142):盈利增速上行 拨备水平修复
新浪财经· 2025-07-25 18:34
扩表稳健,存贷增速维持高位。规模方面,截至2025 年6 月末,公司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4.4% (+17.6%,25Q1),其中贷款规模同比增长18.7%(+20.4%,25Q1),增速水平小幅下行预计与公司1 季度贷款的投放前置相关。负债方面,公司6 月末存款同比增长12.7%(+19.9%,25Q1),仍保持较高 水平。 不良率环比持平,拨备稳中有升。宁波银行2025 年6 月末不良率环比1 季度末持平于0.76%,资产质量 保持稳健。拨备方面,2025 年6 月末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环比1 季度末上升3.62pct/3BP 至 374%/2.84%,绝对水平仍然较高。 投资建议:零售转型高质量发展,看好公司高盈利水平保持。宁波银行作为城商行的标杆,受益于多元 化的股权结构、市场化的治理机制和稳定的管理团队带来的战略定力,资产负债稳步扩张,盈利能力领 先同业。我们维持公司25-27 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5-27 年EPS 分别为4.38/4.83/5.34元,对应盈利增速 分别为6.5%/10.3%/10.7%,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5-27 年PB 分别是0.83x/0.75x/0.67x,鉴于公司市场化 ...
宁波银行(002142):盈利增速上行,拨备水平修复
平安证券· 2025-07-25 17:1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1][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宁波银行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回暖,预计利差业务和其他非息收入贡献提升推动营收回暖;扩表稳健,存贷增速维持高位;不良率环比持平,拨备稳中有升;零售转型高质量发展,看好公司高盈利水平保持 [4][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主要数据 - 行业为银行,公司网址为www.nbcb.com.cn,大股东为宁波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8.74%,总股本6604百万股,流通A股6600百万股,总市值1799亿元,流通A股市值1798亿元,每股净资产31.83元,资产负债率93.0% [1] 事项 - 7月24日宁波银行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1 - 6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23%;截至6月末,总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11.04%,贷款规模较年初增长13.36%,存款规模较年初增长13.07% [4] 公司经营情况 - 营收方面,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速较1季度回暖2.28pct至7.91%,支撑归母净利润增速较1季度回暖2.47个百分点至8.23% [7] - 规模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4.4%(+17.6%,25Q1),贷款规模同比增长18.7%(+20.4%,25Q1),存款同比增长12.7%(+19.9%,25Q1) [7] - 资产质量方面,2025年6月末不良率环比1季度末持平于0.76%,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环比1季度末上升3.62pct/3BP至374%/2.84% [7] 财务预测 |项目|2023A|2024E|2025E|2026E|2027E| |----|----|----|----|----|----| |营业净收入(百万元)|61572|66560|72689|80183|88661| |YOY(%)|6.4|8.1|9.2|10.3|10.6|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25535|27127|28898|31868|35282| |YOY(%)|10.7|6.2|6.5|10.3|10.7| |ROE(%)|15.5|14.1|13.6|13.9|13.8| |EPS(摊薄/元)|3.87|4.11|4.38|4.83|5.34| |P/E(倍)|7.0|6.6|6.2|5.6|5.1| |P/B(倍)|1.02|0.86|0.83|0.75|0.67| [6] 资产负债表预测(单位:百万元) |会计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贷款总额|1481122|1732913|2010179|2331807| |证券投资|1374239|1511663|1662829|1829112| |应收金融机构的款项|101144|111258|122384|134623| |生息资产总额|3059942|3481606|3945898|4474538| |资产合计|3125232|3555893|4030092|4570011| |客户存款|1869624|2187460|2537454|2943446| |计息负债总额|2830681|3249336|3690351|4201018| |负债合计|2890972|3314257|3762797|4274282| |股本|6604|6604|6604|6604| |归母股东权益|233151|240492|266029|294329| |股东权益合计|234260|241636|267295|295729| |负债和股东权益合计|3125232|3555893|4030092|4570011| [12] 资产质量预测 |会计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NPL ratio|0.76%|0.76%|0.75%|0.75%| |NPLs|11267|13170|15076|17489| |拨备覆盖率|389%|354%|328%|303%| |拨贷比|2.96%|2.69%|2.46%|2.27%| |一般准备/风险加权资产|2.10%|1.96%|1.83%|1.73%| |不良贷款生成率|0.90%|0.80%|0.80%|0.80%| |不良贷款核销率|-0.77%|-0.68%|-0.70%|-0.69%| [12] 利润表预测(单位:百万元) |会计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净利息收入|47993|54355|61716|69967| |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4655|4422|4555|4783| |营业净收入|66560|72689|80183|88661| |营业税金及附加|-663|-724|-799|-883| |拨备前利润|41965|46989|52662|59144| |计提拨备|-10679|-13660|-15908|-18453| |税前利润|31286|33329|36754|40691| |净利润|27221|28999|31978|35404| [12] 主要财务比率预测 |会计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经营管理| | | | | |贷款增长率|17.8%|17.0%|16.0%|16.0%| |生息资产增长率|15.3%|13.8%|13.3%|13.4%| |总资产增长率|15.3%|13.8%|13.3%|13.4%| |存款增长率|17.7%|17.0%|16.0%|16.0%| |付息负债增长率|15.2%|14.8%|13.6%|13.8%| |净利息收入增长率|17.3%|13.3%|13.5%|13.4%|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率|-19.3%|-5.0%|3.0%|5.0%| |营业净收入增长率|8.1%|9.2%|10.3%|10.6%| |拨备前利润增长率|13.9%|12.0%|12.1%|12.3%| |税前利润增长率|12.1%|6.5%|10.3%|10.7%| |归母净利润增长率|6.2%|6.5%|10.3%|10.7%| |非息收入占比|7.0%|6.1%|5.7%|5.4%| |成本收入比|35.6%|34.0%|33.0%|32.0%| |信贷成本|0.78%|0.85%|0.85%|0.85%| |所得税率|13.0%|13.0%|13.0%|13.0%| |盈利能力| | | | | |NIM|1.86%|1.84%|1.84%|1.84%| |拨备前ROAA|1.44%|1.41%|1.39%|1.38%| |拨备前ROAE|19.3%|19.8%|20.8%|21.1%| |ROAA|0.93%|0.87%|0.84%|0.82%| |ROAE|14.1%|13.6%|13.9%|13.8%| |流动性| | | | | |贷存比|79.22%|79.22%|79.22%|79.22%| |贷款/总资产|47.39%|48.73%|49.88%|51.02%| |债券投资/总资产|43.97%|42.51%|41.26%|40.02%| |银行同业/总资产|3.24%|3.13%|3.04%|2.95%| |资本状况| | | |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84%|9.60%|9.39%|9.19%| |资本充足率(权重法)|15.32%|14.41%|13.64%|12.93%| |加权风险资产(¥,mn)| |2089099|2376980|2693963|3054879| |RWA/总资产|66.8%|66.8%|66.8%|66.8%| [12]
禁酒令后的便利店
虎嗅APP· 2025-07-07 22:23
禁酒令对烟酒店的影响 - 白酒销售额同比下滑普遍超过80%,九成以上门店受到重创 [2] - 烟酒店销售结构中,企事业单位团购订单占比50%-70%,个人零售仅占20%-30%,政策导致核心业务崩塌 [3] - 高端白酒(如茅台、五粮液)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拉长至70天以上,行业普遍选择主动去库存 [4] - 百元以上大单占日销售额70%以上的场景消失,门店转向依赖低毛利商品(如水、啤酒) [5] 烟酒店商业模式转型 - 行业从"关系型"服务商被迫转为单纯零售店,需直面租金和库存压力 [3] - 部分门店砍掉1/3白酒货架,引入零食、百货、粮油等高频品类,目标转向社区店模式 [15] - 禁酒令与禁烟令叠加效应显著,礼品和商务需求联动下滑 [4] 便利店行业困境 - 日均客流量同比下降约15%,午间和傍晚黄金时段客流锐减 [7] - 单客购买件数从3.9件降至2.8件,消费者转向"任务式"购物,价格敏感度提升 [7] - 客单价下滑,高客单组合(便当+饮料+零食)被低价单品(如一瓶水)替代 [8] 便利店竞争格局变化 - 零食折扣店、会员制仓储超市、即时零售平台分别从价格、品质、便利性维度分流核心客流 [8][9] - 便利店沦为"应急场景补充",客流与客单价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10] 便利店转型策略 - 精细化运营成为核心,部分门店通过面积收缩(如120平减至80平)降低租金成本 [12] - 业态嫁接(如引入快递代收、彩票销售机)以高频服务带动商品销售 [12] - 高线城市优质商圈需强化品牌化转型(视觉/产品/体验升级),下沉市场需避免模型错配 [13][14] 行业整体趋势 - 零售业告别依靠信息差或渠道红利的时代,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10] - 成功依赖持续精细化运营、市场洞察及快速调整能力,无单一解决方案 [15]
顾家重塑顾家
经济观察报· 2025-07-04 18:22
核心观点 - 公司从单品到空间再到场景的战略升级,以生活方式牵引未来增长,坚定向零售转型[1][7] - 行业从地产驱动转向用户价值驱动,公司通过产品创新、渠道变革和组织重塑应对市场变化[3][4][6] - 公司完成控股股东变更后,职业经理人团队持续推进深度改革,构建长期竞争力[49][61] 行业背景 - 中国新房销售面积较高峰下降40%,家居行业与地产脱钩趋势明显[2] - 行业集中度低,前五企业市占率不足15%,供给端工业化与需求端商品化均不彻底[3] - 人均GDP从400美元跃升至1万美元,用户需求从功能转向审美与场景化[2][7] 战略转型 - 从固定沙发转向功能沙发,十年内完成品类突破,目前功能沙发占比接近50%[12][13][16] - 整家战略通过定制业务串联三大空间,客单价提升30%以上[25][26][27] - 零售转型以终端成交为考核依据,电子合同覆盖率超60%[39][45][50] 产品创新 - 功能沙发研发引入汽车工程技术,在零靠墙等6大场景取得专利突破[14][15] - 9659倚梦时光沙发3个月快速上市,研发周期缩短70%[18][19] - 赫兹沙发成为小红书搜索量第一单品,坐深加大3cm满足年轻用户需求[21] 渠道变革 - 融合大店达380家,面积占比提升至35%,客流量增长40%[36] - 购物中心门店验证"场景触发"模式,复购周期5-8年[36] - 海外布局越南/墨西哥/美国工厂,OBM业务在泰国开设1600㎡旗舰店[55][56] 组织能力 - 价值链一体化组织将决策链条缩短60%,产品线负责人可直接调配资源[18][21] - 五大数字化系统覆盖70%经销商,设计人效从200单提升至1000单[41][47] - 定制业务交付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20天,库存周转率提升25%[32][47] 财务表现 - 2024年境内营收94亿元(-14%),境外营收84亿元(+11%)[53] - 越南工厂年产值达数十亿元,成为最大制造中心[55] - 战略投入IT/仓配等基础设施,年预算占比超15%[39][63] 管理机制 - 双路径考核机制平衡当期业绩与长期能力,定制业务允许"以成长换利润"[65] - 90后干部占比提升至35%,总经理培养班累计输出200+管理者[65] - 控股股东聚焦战略/团队/能力三大维度,给予充分授权[61][63]
对话顾家家居高管团队:重新定义家居存量时代
经济观察报· 2025-07-04 18:22
行业现状与转型背景 - 家居行业过去20年高度依赖房地产增长 属于"寄生性"行业 2021年后新房交易腰斩导致需求断崖式下滑[7][8] - 当前面临三大变化:竞争碎片化总量下行 消费逻辑从"推广为王"转向用户需求洞察 行业范式从红利驱动转向周期考验[9] - 99%传统家居企业仍保持"甲方思维"以制造端为中心 仅个别电商品牌实现用户导向模式[12][13] - 行业供给端工业化不彻底(如沙发生产依赖人工) 需求端商品化不彻底(农村自制家具普遍)[16][17] 顾家家居战略定位 - 从"卖家具"升级为"引领生活方式品牌" 分阶段实现:单品→空间→场景→生活方式[19][20] - 聚焦三大战略品类:沙发(1000-1500亿市场规模) 床垫 定制(行业规模三四千亿 品牌企业仅占10%)[18][26] - 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近50% 采取OEM/ODM/OBM混合模式 OBM自有品牌重点布局东南亚及中亚发展中国家[55] 零售转型核心举措 - 启动七年零售转型 从批发模式转向用户直连 关键破局点在于基础设施就绪(全国数千家门店数字化)[15][45] - 建立五大数字化系统:iKUKA平台(全链路中枢) 用户营销系统 零售分销系统 商品运营系统 仓配装服网络[48][49][50] - 功能沙发成功三要素:首创S-DEEP大坐深等差异化产品 持续5年研发投入"加量不加价" 短链路决策机制[51][52] 组织与能力建设 - 干部考核双轨制:经营贡献(收入/利润)与战略贡献(体系搭建/模式创新)并重[61][64] - "青苗计划"培养核心骨干 60-70%新人三年内流失 留存者成为文化传承中坚力量[67] - 决策权下沉至一线 定制业务十年培育期前五年亏损 功能沙发初期同样经历亏损阶段[66][75] 股东协同与治理 - 盈峰集团收购看重C端布局缺口 顾家团队职业化及行业领先地位[78][81][82] - 股东方仅参与战略方向 高管团队能力 平台建设三大事项 经营完全授权管理层[83][85] - 并购后40天完成整合 协同重点在客户价值导向 运营效率提升 科技附加值三大领域[90][88]
中百集团双新业态同日落地 食品专营+硬折扣模式开启零售转型新试验
证券时报网· 2025-06-29 20:41
新业态布局 - 中百集团旗下新一代食品超市FOODMART和小百惠折扣店同时开业,食品超市中食品类别占比65%以上、经营面积占比80%,折扣店民生商品价格较市场价低20%-30% [1] - FOODMART首店面积1500平方米,熟食区占300平方米,引入现场烘焙、中百大食堂等业态,满足周边居民三餐需求 [1] - 小百惠折扣店构建覆盖全生活场景的"民生商品+网红爆品"多品类矩阵,价格对标全渠道,兼顾一线品牌和本地热门品牌 [9] 运营策略与扩张计划 - 新业态作为"试验田",年内计划各完成5家同类型门店落地,通过运营经验积累推动模式复制 [1] - 公司推进门店分层分级调整,采用"一店一策"调改策略,关闭长期亏损门店,同时加速下沉市场布局和社区服务项目引入 [10] - 贯彻"集中采购+区域适配"策略,向武汉及周边市场渗透,以业态创新推动零售转型 [10] 商品与价格竞争力 - FOODMART设有湖北名小吃、现做中晚餐、网红烘焙及地标水果等专区,提供一站式餐饮解决方案 [5] - 小百惠折扣店生鲜品类中优质带鱼价格较市场低25%,水果玉米10元/8根,洗护品类如海飞丝洗发水价格低30% [5] - 折扣店零食饮料区卫龙魔芋爽10元/3袋,伯力爵碱水面包丁10元/5袋,拜仁巴赫白啤9 9元/2瓶 [5] 业态创新背景 - 新业态顺应消费趋势,FOODMART瞄准味蕾需求,由社区店改造而成,辐射能力强,折扣店聚焦性价比抢占消费者心智 [9] - 公司持续加码多业态创新,去年完成十余家仓储大卖场调改(对标胖东来),超40家社区超市调改(借鉴中百罗森),并新开健康轻卡门店"中百芊爽小站" [9]
兴业银行千万存款换实习:私行业务转型困境下的畸形创新
钛媒体APP· 2025-05-30 12:16
兴业银行"菁英企业实习计划"事件 - 公司推出"菁英企业实习计划",非私行客户需新增1000万元行外资金,存量私行客户需新增500万元可换取50家知名企业实习机会,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 [2] - 计划被质疑"明码标价卖实习岗位",字节跳动、中信建投等企业否认合作,公司承认项目由第三方执行并暂停,宣传内容已下架 [2] 公司战略与竞争背景 - 私人银行业务面临激烈竞争,高净值客户资源成为争夺焦点,计划旨在维系现有客户并吸引潜在高净值客户 [3] - 公司对公业务受压,2024年非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2.42%,2025年一季度全行业净息差跌至1.43%,信用卡不良率达3.64% [4] - 零售转型成为重要战略方向,私人银行业务被视为关键突破点 [4] 行业竞争与服务创新 - 传统私人银行服务集中在财富管理,公司尝试将服务延伸至教育、医疗等领域以差异化竞争 [5] - 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已构建成熟服务体系,公司服务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竞争优势 [9][10] - 高净值客户需求多元化,公司在资源整合、服务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 [11] 市场反应与社会影响 - 公众质疑计划违背公平竞争原则,认为实习机会应基于能力而非财富 [6] - 事件暴露阶层固化焦虑,头部投行暑期实习录取率不足1%,超60%名企岗位依赖内推 [7] - 类似操作在行业内有先例,如中信银行2023年"私人银行暑期英才实习营" [7] 监管与合规风险 - 监管部门可能调查公司是否存在变相揽储、不正当竞争等违规行为 [8] - 计划涉及资金锁定三个月,可能违反《商业银行法》"取款自由"原则 [5] 私人银行业务现状 - 截至2025年4月,公司私行客户数超8万户,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元,但与行业领先者仍有差距 [10] - 行业服务同质化严重,公司通过提高服务价格、降低门槛等方式争夺客户,导致利润空间受压 [10] - 部分银行通过圈层营销(如滑雪、高尔夫活动)和企业家客群绑定(如工行"企业家加油站")提升客户粘性 [12]
直击平安银行股东大会!
证券时报· 2025-05-24 11:48
股东大会核心议题 - 管理层直面股东关于息差下行、零售转型、风险管控、盈利增长及股价提振等关键问题 [1] 息差管理策略 - 行业净息差结构性收窄趋势明确,一季度股份行平均净息差1.56%,公司保持1.83%的相对优势 [2] - 控制付息成本为核心举措:零售负债端退出高成本行列,对公付息成本已开始下降 [2] - 存款成本持续优化:一季度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1.81%,同比降41BP,较去年全年降26BP [3] - 辅助措施包括:业务管理费同比下降13.2%至90.55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20.9%至74.30亿元 [3] - 管理层目标为年底净息差稳定在1.6%-1.7%区间 [4] 零售风险管控 - 个人贷款不良率1.32%,较上年末下降7BP,一季度不良生成量同比降10+亿,环比降30+亿 [6] - 主动收缩高风险产品规模:2024年压降近2000亿元高定价产品,零售风险基本出清 [6] - 强化不良处置:一季度核销贷款170.65亿元,现金收回不良资产94.25亿元(现金回收率97.3%) [6] - 管理层判断零售风险已见底,预计不良率与生成量将逐季下降 [7] 盈利改善路径 - 一季度营收337.09亿元(同比-13.1%),净利润140.96亿元(同比-5.6%) [9] - 多维度提升效益:压降负债成本、调整客群结构、管控资产质量、加强催收、控制运营成本 [9] - 人事调整推动改革:3月新增两名70后高管,强化"零售做强、对公做精"战略执行 [9][10] 股价与估值管理 - 当前股价11.46元/股,较2021年高点回撤51.6%,市净率0.51倍处于股份行中游 [12] - 基本面改善信号:零售风险出清、新产品上量、拨备覆盖率居前、息差优势、股息率28.32%高于行业平均 [12] - 分红政策积极:2024年中期分红增加132亿元,形成"低估值+高股息+高分红"防御特征 [13] - 技术面显示长期趋势转涨,市场对零售转型阵痛定价已充分 [12]
直击平安银行股东大会!就增收增利、提振股价发声
券商中国· 2025-05-24 10:11
核心观点 - 平安银行在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回应了息差下行、零售风险、盈利增长和股价提振等关键问题 [1][2] - 公司通过控制付息成本、优化存款结构和加强不良资产处置来维持健康息差水平 [3][4][5] - 零售业务风险已见底并加速出清,不良率和不良生成进入下降区间 [6][7] - 公司通过多维度措施推动营收和净利重回正增长 [8][9][10] - 管理层认为股价被低估,将通过基本面改善和分红政策提升估值 [11][12][13] 息差管理 - 行业净息差收窄是结构性趋势,一季度股份行净息差下滑至1.56%,而公司保持在1.83% [3] - 公司从去年开始控制付息成本,零售和对公付息成本均下降 [3] - 一季度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为1.81%,同比下降41个基点 [4] - 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13.2%至90.55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20.9%至74.30亿元 [4] - 目标年底净息差稳定在1.6%-1.7%以上 [5] 零售风险 - 一季度个人贷款不良率1.32%,较上年末下降7个BP [6] - 一季度不良生成80多亿元,同比减少10多亿元,环比减少30多亿元 [6] - 去年主动压降高风险零售贷款近2000亿元 [6] - 一季度核销贷款170.65亿元,收回不良资产94.25亿元,其中97.3%为现金收回 [6] - 零售风险已见底,预计不良率和不良生成将逐季下降 [7] 盈利改善 - 一季度营业收入337.09亿元,同比下降13.1%,净利润140.96亿元,同比下降5.6% [8] - 将通过压降负债成本、调整客群结构、管控资产质量和控制运营成本等多维度提升效益 [9] - 3月管理层调整,吸纳两名"70后"干部推动改革 [9] - "零售做强、对公做精"战略将迎来更显效的实现路径 [10] 股价管理 - 股价自2021年高点回撤51.6%,市净率0.51倍 [11] - 管理层认为股价被低估,将通过基本面改善提升估值 [12] - 改革已现成效:零售风险出清、新零售产品上量、拨备覆盖率和息差位居行业前列 [12] - 2024年分红率28.32%,高于行业平均,增加中期分红使全年分红额增加132亿元 [12] - 分析师认为公司具有"低估值+高股息+高分红"的防御性特征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