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SG主题理财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银行理财前三季度收益超5600亿,投资者增加1400万个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6:59
10月23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以下简 称《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2.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2%,较年初增 长2.18万亿元;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39亿个,较年初增加1400万个。2025年前三季度,理财 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689亿元。从单季数据看,银行理财的盈利、投资者数量继续稳健增长,但 三季度增幅较上一季度均有所放缓。 从理财产品类型结构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含现金管理类)继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25年9月 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31.2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06万亿元,增幅7.07%,占全部理财产品存 续规模的比例达97.14%。 2025年9月末,收益波动相对更高的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分别为0.83万亿元、0.07万亿元, 规模依旧相对较小,但较年初分别增长13.7%、16.7%。2025年以来,股市投资热度明显提升,含有股 票成份较高的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规模水涨船高。 前三季度创造收益超5600亿,单季收益有所下滑 《报告》显示,2025年前 ...
前三季度这类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收5689亿元!你赚到了吗?
证券日报网· 2025-10-23 17:58
在理财产品类型结构方面,《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31.21万 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14%,较去年同期增加0.05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 为0.83万亿元,占比为2.58%,较去年同期增加0.03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 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 10月23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以下简称 《报告》),对2025年三季度银行业理财市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市场共存续产品4.39万只,同比增加10.01%;存续规模32.13 万亿元,同比增加9.42%;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39亿人,同比增长12.70%。理财投资 收益总体稳健。 三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32.13万亿元 《报告》显示,2025年三季度,全国共有109家银行机构和32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0.89万只, 累计募集资金20.15万亿元。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共有181家银行机构和32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 财产 ...
积极拥抱资本市场 银行理财公司优化权益投资布局
中国证券报· 2025-10-23 04:16
● 吴杨 李蕴奇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银行理财正加速成长为资本市场战略性中长期力量。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公司依托 监管政策拓宽入市通道,以含权产品创新对接居民财富升级需求,通过多元投资布局提升权益资产配置 比重。 展望"十五五"时期,在投研能力迭代与市场生态完善的支持下,理财资金入市有望实现"规模扩容+产品 多元"的双重突破,为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注入更持久的动能。 构建入市"制度快车道" 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顶层设计,为银行理财权益投资搭建了清晰的制度框架。2025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 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 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有关部门同步优化实操路径,推动政策红利向市场端快速传导:证监会正式发布的《关于修改〈证券发 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首次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IPO优先配售对象范围。沪深交易所同步新增 银行理财公司作为IPO网下投资者主体资格,并将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纳入A类配售对象范 畴。 (上接A01版)截至9月25日保有规模突破3000亿元。 政策暖风劲吹,市 ...
对话法巴资管全球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看好中国能源转型机遇,支持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增长
新浪财经· 2025-10-18 11:08
文章核心观点 - 法巴资管全球可持续发展负责人评价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投入巨大,是巨大的机遇 [1][4] - 中国ESG发展进展显著但信息披露体系仍在演进,数据缺乏统一性可能引发投资者疑虑和“漂绿”风险 [4] - 资产管理行业应在全球净零排放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提供高效投资解决方案并提升市场透明度 [3][5] - 法巴资管通过合资企业在中国进行ESG战略布局,将全球ESG模型本地化并推出相关主题产品 [7][8][9] 中国ESG发展机遇与挑战 - 中国去年增加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和电动汽车数量比世界其他地区总和还要多 [4] - 最大的机遇在于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增长 [4] - 挑战在于信息披露体系不断演进,新型披露要求层出不穷 [4] - 投资披露框架未来仍有更多完善空间 [4] 国际投资者ESG关注点与建议 - 投资者关注企业在中短期的转型目标,而不仅仅是长期承诺 [5] - 绿色资本支出等指标更直观反映企业的实际行动 [5] - 建议为中国投资者建立金融产品披露框架 [5] - 提升市场透明度的第一步是清晰定义ESG投资类别,如ESG整合、负面筛选投资等 [5][6] 法巴资管中国ESG战略与实践 - 公司全球战略聚焦“三个E”:能源转型、健康生态系统和平等,与中国双碳目标等战略高度契合 [7][8] - 在中国拥有法巴农银理财、法巴证券等合资企业,并配备专职ESG分析师和员工 [7] - 覆盖约9000家国内企业,评估其ESG披露质量和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契合度 [7] - 将全球ESG分析模型结合本地数据提供商信息进行本地化应用 [7] - 开发可持续投资产品,投资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契合的债券 [8] - 未来将继续通过合资企业和本地机构推动合作,支持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9]
金融机构以绿色金融践行“双碳”战略
证券日报· 2025-09-23 00:13
文章核心观点 - 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 在实现“双碳”目标五周年之际 金融机构正从多维度发力支持经济绿色转型 [1] - 金融机构通过全周期赋能、产品服务创新以及强化风险管理与国际合作 为绿色新动能和传统产业转型提供金融支持 彰显其在现代经济治理中的战略价值 [1][3] 金融机构推动绿色转型的维度 - 第一 全周期赋能打通绿色转型“产业血脉” 构建完整金融服务链条以支持产业转型的全生命周期 [1] - 第二 创新破局构建绿色金融“现代生态” 通过产品创新与科技赋能 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3] - 第三 强化风险管理与国际合作 将气候风险纳入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并开展国际合作以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3][4] 全周期赋能的具体举措 - 在支持绿色新动能方面 金融机构提供系统化支持 包括初创期的绿色产业基金和信贷 成长期的IPO承销保荐 以及成熟期的绿色债券和并购重组等服务 [2] - 在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方面 金融机构针对高碳行业转型的巨大资金缺口 大力发展转型金融 设计创新金融解决方案以推动其向绿色低碳方向迈进 [2] 绿色金融的创新与科技赋能 - 在产品创新层面 金融机构致力于丰富产品体系以打破同质化 发展品种包括绿色票据、绿色供应链金融、ESG主题理财产品、碳中和债券及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 [3] - 在科技赋能层面 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绿色识别以防范“洗绿”风险 并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资金流向监控平台 确保资金用于绿色项目 [3] 风险管理与战略规划 - 金融机构将气候风险纳入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增强对气候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能力 以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4] - 通过深化国际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推动全球绿色金融体系的协同发展 [4]
13家理财子公司跻身“万亿俱乐部”
中国经营报· 2025-09-19 22:18
中经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理财子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近期集中发布。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6月末,管理理财产品余额突破1万亿元的共有13家。同时,理财子 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走势分化,部分同比2024年同期下降超30%。 3家理财子公司管理理财余额突破2万亿 青银理财方面告诉记者,在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青银理财积极践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 任,将绿色金融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主题产品+可持续投资理念"为核心抓手,推动理财资金 向绿色低碳领域集中配置,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更引领了理财行业绿色投资的 新风向。根据中债金融估值中心对绿色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截至6月末,青银理财绿色金融资产余额 近27亿元。 截至6月末,多家理财子公司管理理财产品余额同比上升。其中,宁银理财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6.95%, 恒丰理财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5.08%。另有部分理财子公司管理理财产品余额同比下降,降幅最大达到 11.90%。 从净利润看,共有22家理财子公司公示上半年净利润情况。其中,共有6家理财子公司净利润突破10亿 元。招银理财、中银理财净利润额度排名前两位,招银理财上半年净利润为1 ...
稳进质优|杭州银行2025上半年资本补充、实体经济服务成效显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22:14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200.93亿元同比增长3.90% 利息净收入130.90亿元同比增长9.38%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3.37亿元同比增长10.78% [2] - 净利润116.62亿元同比增长16.66% 基本每股收益1.75元同比增长6.71%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50% 盈利增速居行业头部水平 [2] - 业务及管理费48.38亿元同比小幅增长1.41% 成本收入比24.08%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 [2] 资产负债结构 - 资产总额2.2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3% 贷款总额突破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7% [3] - 公司贷款7100.3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1% 个人贷款2993.79亿元规模稳中略降 [3] - 存款余额1.3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7% 计息负债平均利率1.87%同比下降34个基点 存款平均付息率1.80%同比下降28个基点 [3] 资产质量与风险抵御 - 不良贷款率0.76%与上年末持平 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79.94% 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66.76% [3] - 拨备覆盖率520.89% 拨贷比3.95% 为潜在风险提供充足缓冲 [3] 实体服务成效 - 科技贷款余额1151.80亿元 科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托管规模1889亿元 服务资本市场客户1867户 累计培育327家企业上市 [4] - 绿色贷款余额971.72亿元位列浙江省内银行前列 创新推出绿色存款及ESG主题理财产品 [4] - 制造业贷款余额1164亿元 聚焦数字化转型等新质生产力方向 [4] 财富管理业务 - 零售客户总资产6543.6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6% 期内累计销售零售财富管理产品2357.05亿元 [5] - 杭银理财存续产品规模超51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 创新推出年分红及目标盈等产品 [5] 资本运作进展 - 杭银转债149.94亿元完成转股 股本总额由59.30亿股增加至72.49亿股 [6]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至9.74% 为业务扩张提供资本支持 [6] - 澳洲联邦银行向新华保险协议转让3.30亿股股份 已于2025年6月完成过户登记 [6]
王军:全球ESG持续分化下的中国企业和投资实践
搜狐财经· 2025-08-27 12:46
全球ESG持续分化 - 2025年一季度全球可持续基金资金净流出86亿美元 总规模为3.16万亿美元[1][2] - 美国连续10个季度净流出61亿美元 欧洲出现2018年以来首次流出12亿美元[2] - 欧洲推进强制性信息披露框架 美国在特朗普2.0时代呈现政策分裂[2][8] 欧洲ESG监管体系 - 形成三大法律支柱:《欧盟分类目录》《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可持续金融披露规则》[3] - 2024年7月全面推行CSRD 要求超过5万家企业披露双重重要性数据[4] - 2025年6月通过CSDDD指令 要求大型企业对供应链人权和环境风险进行尽职调查[4][6] 美国ESG发展态势 - 联邦政策出现倒退 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并废除清洁能源法规[8] - 24个民主党州坚持气候披露 共和党州通过立法限制ESG标准应用[8] - ESG股东提案数量下降34% 但反ESG提案支持率不足5%[9] 中国ESG特色路径 - 采用实用主义结合战略发展方式 聚焦能源独立与供应链韧性[10][11] - 2025年光伏累计装机10.8亿千瓦 占全球40%以上[11] - 2025年1-5月新能源车销售560.8万辆 全球占比68.3%[11] 中国企业ESG实践 - A股ESG报告披露率达46.1% 较上年增长18%[14] - 沪深300成分股披露率97.7% 金融行业披露率91%领先[16] - 头部企业探索实践创新 如潍柴动力研发热效率53.09%柴油机[19] 中国ESG监管进展 - 2024年5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 对标ISSB框架[13] - 三大交易所要求部分上市公司2026年前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13] - 上交所推出ESG信息披露质量三年行动方案[13] ESG投资产品表现 - ESG公募基金规模降至5045.89亿元 较2024年减少680亿元[22] - 环境保护主题基金规模下降最快 减少近900亿元[24] - 被动型ESG股票指数基金半数跑赢大盘 债券指数80%表现稳健[38][39] 产品业绩分析 - ESG公募基金近三年收益率-20.2% 逊于公募市场均值[36] - 公司治理主题基金长期表现最佳 成立以来收益率132.01%[36] - 华证ESG领先指数近三年表现优于中证800基准[43]
周报 | 股债“跷跷板”再现,约一成理财产品近一周收益告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8:25
市场回顾 - 债市超预期回调 资金面整体均衡偏松 DR007加权均价1.48% 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至1.75% [2] - A股主要指数强势拉升 创业板指周涨幅8.58% 科创50指数涨5.53% 深证成指涨4.55% [2] - 通信 电子 非银金融板块周涨幅居前 [2] 破净情况 - 银行理财综合破净率0.56% 存续公募理财产品25,210只中141只累计净值低于1 [3] - 权益类理财破净率35.71% 混合类理财破净率4.8% 固定收益类公募理财破净率0.28% [3] - 1-2年期限产品破净率0.71% 3年以上期限产品破净率0.57% [3] 新发情况 - 32家理财公司上周发行433只理财产品 股份行理财公司发行量居前 [4] - 新发产品以R2中低风险 封闭式净值型 固收类公募型为主 混合类产品仅4只占比1.8% [4] - 1-2年 2-3年期限产品定价跌至2.80%以下 3年以上期限产品定价回升至2.55% [4] 产品策略 - 兴银理财发行固收增强产品"丰利兴动睿享3M持有期目标红3号" 采用量化波动生息策略 [5] - 产品风险等级三级 业绩比较基准为债券指数收益率75%+股票指数收益率20%+存款利率5% [5] - 募集规模1.45亿元 通过权益资产波段交易积累收益 [5] 收益情况 - 固定收益类理财近一周平均净值增长率0.0511% 混合类0.2075% 权益类1.354% [6] - 3年以上期限固收产品周收益率最高达0.0794% 1个月以内期限最低为0.0363% [6] - 近一周9.94%人民币公募理财收益为负 固收类 混合类 权益类负收益占比分别为10.22% 5.2% 16.22% [6] 负收益分布 - 3年以上期限产品负收益占比最高达25.95% 1个月以内期限最低为6.83% [7] 行业规模 - 2025年7月末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长2万亿元至32.67万亿元 [8] - 增长主因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引发的再配置及存款利率降幅快于理财收益率 [8] - 非银存款增量资金配置存款规模预计至少8000亿 8月理财规模有望突破33万亿元 [8] 产品创新 - 上周新发16款ESG主题理财产品 中银理财 信银理财 工银理财等多家机构均有布局 [9] - 主题理财产品加速扩容 涵盖绿色 科创等领域 [9]
银行理财子公司正面舆情影响力榜(7月4日——7月17日)
新华网· 2025-08-12 14:20
舆情监测概况 - 基于新华金融舆情数字平台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全网舆情监测 制定双周舆情影响力榜单[1] - 监测时段为2022年7月4日至7月17日 共采集境内媒体有效报道8313篇 关联22家主体 预估舆情影响范围2655.45万人次[2] - 行业舆情健康指数达91分 超过92.31%的理财子公司企业高于行业均值 2家企业需优化舆情治理[2] 舆情情感分布 - 正面及中性报道占比95.79% 总量7963篇[2] - 正面舆情聚焦理财公司调研动态、投研能力建设及产品规则调整[2] - 敏感舆情主要涉及监管罚款(如理财子公司首批罚单)和储户存款变理财产品事件[2] 舆情传播特征 - 传播峰值出现在7月6日 核心事件为度小满储户存款变理财产品争议[3] - 传播广度涉及8313篇原创及转载报道 高权重媒体包括中国经济网(24篇)、中国新闻网(14篇)、新华网(7篇)[10] - 传播深度覆盖6类媒体渠道 包括中央权威媒体、财经媒体、网络媒体等[10] - 传播速度为每小时平均新增25篇文章[10] 热点话题与风险 - 舆情热词集中在"银行理财""调研""投研能力""权益投资""度小满"等[5] - 操作风险为行业首要舆情风险 占比76% 主要涉及理财公司处罚事件[7] - 风险分类依据银保监会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十大类别(含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9] 正面舆情事件影响力排名 - "二季度银行理财公司调研马不停蹄 半导体行业受青睐"影响292.01万人次[11] - "银行理财亮点频现 投研能力成立身之本"影响198.45万人次[13] - "T+0变T+1 快赎金额降至1万"(招商银行)影响167.21万人次[13] - "银行理财市场净值化转型初显成效"影响160.55万人次[13] - ESG主题理财产品发行升温事件影响123.04万人次[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