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氧化铝拐点或至 看好铝板块投资价值
证券时报网· 2025-01-07 08:51
文章核心观点 - 供需格局缓和叠加事件催化使氧化铝价格显著走弱,2025年氧化铝价格中枢料下行,铝价因供给约束强化和需求改善预期仍有弹性,看好铝板块投资价值 [1] 氧化铝市场情况 - 供需格局缓和叠加事件催化推动氧化铝价格显著走弱 [1] - 展望2025年,氧化铝价格中枢料将下行 [1] 铝市场情况 - 供给约束强化叠加需求改善预期,铝价弹性仍然可期 [1] 投资观点 - 看好吨铝利润拉阔以及分红和估值逻辑驱动下的铝板块投资价值 [1]
银河证券:关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领域的投资机会
证券时报网· 2025-01-07 08:50
人形机器人 - 人形机器人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载体,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1] -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从0到1的量产关键期,仍属于主题投资阶段 [1] - 降息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宽松可能推动AI和人形机器人等科技成长板块的估值提升 [1] 低空经济 - 政策支持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 - 建议关注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包括低空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保障和应用服务等 [1]
国泰君安:粮价拉动需求 种业供需格局改善
证券时报网· 2025-01-07 08:42
文章核心观点 种业是农业“芯片”,是强国根基,在外部挑战和内力提升下需加快振兴,当前种业供需格局改善,头部种企有望在政策支持、收并购和技术应用中做大做强 [1][3][5] 分组1:种业振兴的必要性 - 外部挑战方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种业振兴 [2] - 内力提升方面,技术提升、政策完善推动种业振兴 [3] 分组2:种业供需格局改善 - 粮价有望上涨,2024年玉米等粮食价格走低,随着进口缩减需求改善,粮价有望上涨拉动种子需求 [4] - 制种面积下降,2024年玉米制种面积下降明显,玉米种子库存量降低 [4] 分组3:头部种企发展趋势 - 国家支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利好政策频出 [6] - 头部企业收并购进行时,扩品拓区持续推进 [7] - 转基因技术应用推动种业格局进一步改善,品种竞争力强、技术储备领先的公司有望受益 [8]
车企驶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背后
证券时报网· 2025-01-07 08:42
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 - 广汽推出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并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1] - 小鹏、奇瑞、小米、上汽等多家车企通过投资或自研方式入场,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产品或规划 [1] - 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为汽车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1] - 汽车和机器人有共通之处,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可以迁移到人形机器人研发中,如高性能电池、轻量化材料、目标识别、路径规划等算法 [1] - 机器人进入汽车工厂"实训",便于降低研发成本、加快应用示范 [1] 产业融合与未来产业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2] - 未来产业是多种技术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结果,需要多领域支撑和多元创新主体的合力 [2] - 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000万辆,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得益于造车"新势力"的跨界和整个产业体系的合作 [3] - 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2035年或将增长到3000亿元 [3] - 抓住技术革新机遇,需要机器人产业自身升级,以及软件、能源、汽车等多领域的多点开花,合力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丰富应用场景 [3] 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竞争力 -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延续我国在电子、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 [4] - 发展未来产业可以进一步增强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4] 未来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 汽车企业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量子产业吸引算力、通信等企业入局,合成生物领域成为生物医药、纺织、材料企业的方向 [5] - 未来产业培育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解锁"新玩法,越来越多的产业打开新格局 [5] - 突破行业壁垒,加强跨界碰撞,促进各领域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形成更多向"新"求"质"的发展动能,激发产业进阶和经济增长 [5]
九洲集团:锚定智能制造装备与综合智慧能源,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证券时报网· 2025-01-07 08:34
文章核心观点 九洲集团积极响应“双碳”政策号召,通过深耕电气设备制造与新能源领域转型,实现从传统制造企业到智能制造装备与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商的蝶变,有望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1][5] 多点布局,拓展新能源开发新蓝海 - 公司以技术创新和全产业链布局为驱动,业务涵盖智能配电设备制造、新能源开发与运营以及综合智慧能源解决方案 [2] - 公司依托电气领域核心技术与经验,累计开发新能源电站装机容量超2GW,形成“产品+工程设计+总包建设+运营维护”的现代智能制造模式 [2] - 公司依托黑龙江优质风光资源,推进新能源电站开发与运营,在全国多省有项目;截至2024年上半年,自持及在建新能源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04GW,另有2 - 3GW储备项目规划开发 [2] - 公司实现新能源电站开发与运营全流程覆盖,发电收入稳定增长,通过电站股权转让获投资收益,与央企合作使电站规模稳健增长,多个项目纳入补贴清单改善现金流 [2] - 华创证券研报显示公司在绿电开发上有区位优势,优质风光项目储备资源丰富,现金流和投资收益有望持续改善 [3] 综合智慧能源布局打造未来增长点 - 中国能源结构变化、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加速,对微电网等需求提升,公司依托分布式电源及储能资产开拓综合智慧能源服务,以“分散式风电+供热”为核心模式探索新领域 [4] - 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储备分散式风电项目349.5MW,项目陆续开工与投运有望提升综合智慧能源业务毛利率 [4] 智能装配制造乘需求东风加速成长 - 公司在智能设备制造业务上依托产品线和行业经验,在网内外市场取得突破;2024年第三季度末,在手订单达6.5亿元,同比增长显著 [5] - 公司凭借与电网合作及在多领域拓展,智能配电设备业务迎来需求扩张和盈利修复利好 [5] - 公司智能制造产能优化提升带动毛利率稳步增长,综合毛利率比上年同期提高,强化成本管控使费用率下降,提升盈利能力 [5] - 公司将依托技术积累与区位优势,深化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通过“制造+服务”模式强化竞争力,凭借多元化业务组合和优质项目储备迎接更多发展机遇 [5]
中信证券:未来更多的AI投资机会将会发生在中国市场
证券时报网· 2025-01-07 08:33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人工智能企业模型能力将提升,竞争加剧但有望迎来市场份额和收入快速增长期,未来1 - 2年全球AI投资机会或从美国资产向中国公司迁移 [1] 事件背景 - 2024年12月27日OpenAI发布公告计划将旗下营利性公司转化为公共利益公司,引发资本市场和产业界高度关注 [1] - OpenAI由“非盈利组织”控股“有限利润公司”的做法是业内高度关注的非典型架构 [1] 组织架构调整情况 - 原“有限利润公司”OpenAI Global经过系列调整,化身为“公共利益公司”PBC,与竞争对手Anthropic、xAI一致 [1] 调整影响 - 本次组织架构调整便于公司实现盈利和对外融资,亦有助于公司积极开展微软之外的合作,如拓展谷歌云合作 [1] 行业现状与趋势 - 过去两年美国AI公司超额收益显著,中国AI公司快速跟进 [1] - 伴随AI向产业纵深演进,2025年人工智能企业模型能力将调升到新高度,人才竞争、资金竞争愈演愈烈 [1]
光大证券:双节期间市场将以结构性行情为主
证券时报网· 2025-01-07 08:30
文章核心观点 - 双节期间及春节前A股市场以结构性行情为主,春节后A股表现值得期待,2025年1月市场风格在防御及主题成长间摆动 [1] 市场行情分析 - 1月重要会议少、经济数据缺乏,分析师对A股2025年盈利增速一致预期未明显上调或下调,市场对2025年A股企业盈利未形成一致预期,1月难有重大利好催化 [1] - 2015年以来多数年份上证指数当年1月涨跌幅与上一年12月涨幅呈“此消彼长”特征,2024年12月上证指数小幅收涨,A股春节前表现一般,春节后20个交易日表现较好 [1] 市场风格及关注行业 - 2025年1月市场风格在防御及主题成长间摆动 [1] - 防御风格行业关注燃气、电力、国有大型银行等 [1] - 主题成长风格关注电池(固态电池)、自动化设备(人形机器人)、半导体(字节AI链)等 [1]
第一名中标 中国长城助力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技术架构转型
证券时报网· 2025-01-07 07:43
公司动态 - 中国长城成功中标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024年IT及网络设备集中采购项目 [1] - 该项目为国内最大规模部署的金融云,将全面引领互联网金融云建设 [1] - 中国长城提供的擎天RF6260 V5服务器为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服务器产品 [1] 产品技术 - 擎天RF6260 V5服务器搭载两颗腾云S5000C处理器,整机性能相较上一代成倍提升 [1] - 服务器能够支持大数据分析等复杂应用场景 [1] - 服务器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整机级自主安全 [1] 行业影响 - 该项目标志着中国长城在金融行业网信建设领域取得又一突破性成果 [1] - 通过深度融合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云平台,推动业务的快速创新、部署和上线 [1]
轰动创投圈!启明创投4.5亿元控股A股公司天迈科技,或将发力产业整合
证券时报网· 2025-01-07 07:24
公司控制权变更 - 天迈科技控股股东郭建国及其一致行动人与启明基金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启明基金拟收购1775.67万股,占总股本的26.10%,交易对价为4.52亿元,分三期支付 [1] - 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启明基金,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邝子平,公司股票自2025年1月7日复牌 [1] - 股份转让尚需深圳证券交易所合规性审查及股份过户登记手续,距离交割和控制权变更仍有一段路要走 [1] 并购重组市场背景 - 2024年以来,在IPO趋严的背景下,并购重组成为市场焦点,相关政策如"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和"并购六条"推动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积极性 [2] -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并购六条"明确提出支持私募投资基金以促进产业整合为目的依法收购上市公司,启明创投控股天迈科技的交易是典型案例 [2] 启明创投背景 - 启明创投成立于2006年,管理11只美元基金和7只人民币基金,管理资产总额达95亿美元,专注于科技及消费、医疗健康等行业的早期和成长期企业 [2] - 启明创投已投资超过580家创新企业,其中超过210家在各大交易所上市,80多家成为独角兽或超级独角兽企业 [3] 天迈科技业务与财务状况 - 天迈科技是一家智能公共交通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业务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覆盖率达76% [3] - 2024年前三季度,天迈科技实现营业收入5582.24万元,同比下降45.06%,归母净利润为-5287.19万元,同比下降6.58%,已连续三年亏损 [4] - 公司表示亏损受行业需求下滑等因素影响,正在采取措施改善局面,未来将继续发展智慧公交业务,并拓展智慧交通其他细分领域 [4] 公司未来发展 - 天迈科技计划围绕大交通行业进行拓展,进入智慧交通其他细分领域,并向汽车智能网联方面发展,开发智能驾驶舱等产品,但随后宣布停止智能驾驶舱项目 [4]
两年虚增净利润合计超七成 普利制药被“*ST”
中国经济网· 2025-01-07 07:24
文章核心观点 普利制药2021 - 202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2023年年报被出具保留意见,公司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面临证监会处罚,近年业绩承压且有较大债务压力 [1][5][8] 立案调查及处罚情况 - 1月5日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021 - 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1] - 中国证监会拟对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1000万元罚款,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120 - 500万元罚款,对范敏华、罗佟凝采取市场禁入措施 [4] - 2024年5月8日中国证监会对公司立案,海南证监局于8月2日对公司及相关当事人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100万元罚款,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 - 40万元罚款 [6] 虚假记载情况 - 2021 - 2022年通过虚构成品药和原料药销售业务等方式虚假确认药品销售收入和利润,2年虚假记载的营收金额合计达10.31亿元,占该2年披露的年度营收合计金额的31.08%;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金额合计达6.95亿元,占该2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76.72% [1] - 2021年多计营业收入5.15亿元,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34.11%,对应营业成本2.07亿元,多计利润总额3.08亿元,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65.88% [3] - 2022年多计营业收入5.16亿元,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28.56%,对应营业成本1.28亿元,多计利润总额3.87亿元,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88.27% [3] 2023年年报问题 - 公司原计划4月29日披露2023年年报,后延期至4月30日,又因自查整改可能涉及会计差错更正事项,预计无法按时完成年报编制及披露 [5] - 审计机构天健所对公司2023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保留意见,一是无法确认前期差错更正事项是否完整、金额是否准确,二是无法确认与德赛康等七家公司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情况 [7] 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 -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4亿元,同比下降19.43%;净利润0.86亿元,同比下降70.87%;扣非净利润 - 0.13亿元,同比下降104.6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13亿元,同比下降50.59% [8] - 2024年前三季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5亿元,同比微增0.34%;净利润 - 0.98亿元,扣非净利润 - 1.25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 1.74亿元 [8] -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3.31亿元,负债规模较大,短期借款3.0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5.41亿元,长期借款13.27亿元,应付债券5.47亿元 [9] 股价及机构持股情况 - 2022 - 2024年公司股价连续下跌 [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有83家机构持有公司,合计持股数量为2116.40万股,持股比例为6.2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