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
搜索文档
中德企业合作30年携手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新闻网· 2025-11-25 22:12
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采埃孚,是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的先进技术助力中国在传统零部 件领域实现技术升级,推动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罗国兵表示。 如今,柳工已成长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出海"样本。柳工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配备柳州采埃孚 传动部件的装载机和平地机成为出口的主力产品,销往印度尼西亚、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柳州市副市长潘展东表示,30年来,柳州采埃孚吸收德国采埃孚百年沉淀的技术底蕴,融入柳州制造的 工业血脉,以"德国质量"与"柳州制造"获得认可,成为行业高配置装载机和平地机传动部件首选制造 商,已累计销售15万台高品质传动部件。 "工程机械行业电动化转型需求与日俱增,我们也希望能够参与其中。"采埃孚工业技术事业部副总裁亚 历山大·西利格对未来双方合作充满期待。他介绍,双方在2024年底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将合资合作 关系延续并深化至未来20年。 中新网柳州11月25日电 (林馨卢静)"通过德国技术与中国市场的深度融合,柳州采埃孚汲取了中德两国 的管理智慧与技艺,成为中德合作加速开拓全球化市场的典范。"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罗国 兵11月25日在广西柳州市表示。 11月25日 ...
南京与斯图加特双城联展亮相,书写合作新篇——
南京日报· 2025-11-06 10:51
进博会南京-斯图加特联展概况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次设立中外友好城市展区,南京与斯图加特作为首对参展友城呈现“友好合作城市30周年联展”[1] - 展览以“双城匠心·共赢未来”为主题,通过展品对话、企业共建、文化共鸣3个维度展现产业到生活的深度融合[3] - 展览是进博会历史上首次为中外友城合作设立的专题展区,具有开创性意义[3] 产业与制造合作 - 产业制造展区聚焦汽车、高端制造等优势产业,展示博世、马勒、泉峰、博西家电等企业产品[2] - 博世南京生产基地制造的智能助力器与楚航科技的毫米波雷达同台,展现智能汽车产业链协同创新[2] - 埃斯顿与卡尔克鲁斯合作展示从技术共研到市场共享的全方位合作[2] - 博西家电在南京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其红酒柜搭配斯图加特葡萄酒展现“德国工艺”与“南京制造”契合[2] 科技创新合作 - 科技创新展区重点展示双方在新兴领域围绕“创新源头共享、研发能力协同、市场网络共建”的双向赋能[2] - 博世中国以智能制造与绿色发展驱动南京的创新实践,持续推动中德合作纵深发展[4] 双向投资与贸易 - 截至今年10月,德国在南京累计设立投资项目309个,实际使用德资22亿美元[5] - 南京在德国投资协议额达7.3亿美元,2024年南京与德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3.5亿美元[5] - 博世、博西家电、菲尼克斯电气等德国企业先后在南京投资兴业,南京企业泉峰集团、天加环境等通过并购整合德国先进技术与品牌[5] 会展经济与企业交流 - 2012年南京斯图加特联合展览有限公司成立,推动两市在会展经济领域深度合作[4] - 斯图加特会展集团业务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多地,并带领中国企业亮相斯图加特、东南亚、土耳其及美国的权威展会[4] - 进博会期间举办中国·南京—德国·斯图加特经贸对接交流会,共叙友好情谊、共话合作新机[1]
南京与斯图加特双城联展亮相!看进博会里的“双城印记”
南京日报· 2025-11-06 10:28
展会概况与核心主题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次设立中外友好城市展区,南京市与德国斯图加特市作为首对参展友城呈现“南京与斯图加特友好合作城市30周年联展” [2] - 展览以“双城匠心·共赢未来”为主题,通过展品对话、企业共建、文化共鸣三个维度,展现两城在经贸、科技与文化交融中的成就 [2][8] - 本次联展是进博会历史上首次为中外友城合作设立的专题展区,具有开创性意义 [8] 产业与制造合作 - 产业制造展区聚焦汽车、高端制造等优势产业,展示博世、马勒、泉峰、博西家电等企业产品及成果 [5] - 博世南京生产基地制造的智能助力器与楚航科技的毫米波雷达同台,体现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5] - 埃斯顿与卡尔克鲁斯合作,展现从技术共研到市场共享的全方位合作模式 [5] 科技创新与双向投资 - 科技创新展区重点展示双方在新兴领域围绕“创新源头共享、研发能力协同、市场网络共建”的双向赋能 [5] - 截至今年10月,德国在南京累计设立投资项目309个,实际使用德资22亿美元 [12] - 南京在德国投资协议额达7.3亿美元,2024年南京与德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3.5亿美元 [12] 企业合作与市场拓展 - 博西家电在南京设立中国总部和研发中心,其红酒柜与斯图加特葡萄酒共同展示 [5] - 博世中国表示其发展是两城友谊的见证,正以智能制造与绿色发展驱动在南京的创新实践 [10] - 南京斯图加特联合展览有限公司业务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并带领中国企业亮相斯图加特、东南亚、土耳其及美国的展会 [12] 文化体育交流 - 展览通过“苏超”南京队与德甲斯图加特队的联名球衣,串联两座城市的足球情缘 [3] - 人文交流展区以“一个节庆、一幅古画、一场比赛”为主线,展示南京秦淮灯会与斯图加特圣诞市集等文商旅体融合故事 [5][8]
周红波会见德国斯图加特市市长诺佩尔一行
南京日报· 2025-11-04 09:53
双边关系与城市合作 - 南京与斯图加特庆祝建立友好合作关系30周年 [1] - 双方表示将共同落实中德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并深化友谊互信 [1] - 两市合作领域在过去多年不断拓展 未来将在前沿领域培育合作增量 [1] 经贸合作与活动 - 双方计划强化经贸合作并放大会展效应 [1] - 将举办进博会期间“南京与斯图加特友好合作城市30周年联展”及“中国南京 德国斯图加特”经贸交流对接会 [1] - 斯图加特展览集团全球总裁普兰浩参加相关活动 [2]
中国与德国/欧洲合作圆桌会在柏林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10-26 22:55
活动概况 -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及教育部欧洲联合研究院共同举办文化沙龙圆桌会议 [1] - 会议主题为《跨文化视野下中国与德国/欧洲合作现状与前景》 [1] - 中德多所高校及智库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中欧政治、经济及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 [1] - 活动吸引了德欧政学界与文化界近80位嘉宾出席 [1] 核心观点与未来展望 - 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建立正式外交关系50周年,中欧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 [1] - 中德两国在经贸、科技、教育、环保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源于坚实的共同利益和不断加深的跨文化交流 [2] - 未来中欧关系应在互信、互利与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发展,为促进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2] - 会议旨在总结合作经验,探讨未来新路径,为双方在多领域的互利共赢提供智识支持 [2] 合作精神与目标 -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致力于以文化为纽带、以对话促共识、以合作谋共赢 [1] - 期待双方秉持"坦诚交流、求同存异、务求实效"的精神,为新时代中德合作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2] - 愿与各界伙伴一道,深化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让合作焕发出更加持久而深厚的活力 [1]
稀土往事: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利?中央苏区是最大稀土产区
搜狐财经· 2025-10-15 14:41
中国稀土行业的历史地位 - 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历史上曾一度占全球产量的90%以上 [1] - 稀土(钨矿)是当时中国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与猪鬃、桐油等原材料并列 [3] 稀土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生产 - 中国稀土主产区历史上位于江西赣南及广西地区 [3] - 中央苏区控制着钨矿主产区,但缺乏冶炼能力,需通过广东渠道进行出口 [5] 稀土贸易与国际合作 - 因中国掌握全球90%以上的钨矿出口,一战后至二战前各国均希望从中国获取稀土矿石 [3] - 德国是国民政府的主要合作方,合作基于中国稳定提供钨矿的前提,涉及庞大的工业计划,旨在将湖南建设为工业中心区 [3][5] - 双方军事合作紧密,体现为德国军事顾问参与围剿红军以及帮助编练德械师 [5] 稀土收入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 中央苏区财政紧张,钨矿出口收入至关重要,为此与广东军阀陈济棠建立了私下合作渠道 [5] - 这种合作关系影响了广东军阀在红军长征初期未进行攻击的决策 [7] 政权更迭对稀土控制的影响 - 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政府重新控制赣南地区,并对苏区进行了残酷报复,此后钨矿出口趋于稳定 [7] - 抗战期间,日军切断中越交通线,导致包括轮胎在内的德国工业产品被劫,影响了合作 [7] 历史合作关系的深远影响 - 国民政府与德国关系密切,体现在人员交流上,如派遣将领、官员子女赴德留学,以及高层互访 [7][9] - 基于长期的合作关系,德国在抗战初期曾积极调和中日冲突,且国民政府高层对德国的职业合作态度留有良好印象 [9]
中德深度合作驱动宝马全球创新——访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
新华网· 2025-09-18 20:08
宝马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 - 中国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公司将继续坚定推进在华合作[1] - 中国是公司今年董事长访问次数最多的国家,足以说明其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3] - 中国拥有14亿人口,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竞争激烈但合作动力更强[3] 新产品与技术创新 - 新世代电动车型iX3全球首发,2026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长轴距版,按中国标准续航里程超过900公里,支持10分钟补能超过400公里[1] - 新世代车型是中国化程度最深的宝马,体现了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号[1] - 公司在智能化方面与阿里巴巴、华为、DeepeSeek、Momenta等中国科技企业携手推进座舱数字交互和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研发[3] 在华投资与研发布局 - 公司在沈阳生产基地自2010年以来已累计投入约1160亿元人民币,是德国之外规模最大的投资[4] - 公司在华建立了四大研发创新基地和三家软件公司,研发人员超过3000人,形成德国以外最庞大的研发团队[4] - 中国在公司的全球战略中已从单纯的销售市场转变为研发与创新的重要支点[6] 供应链与产业合作 - 新世代车型的完成离不开中国供应商的通力支持,是德中产业深度合作的结晶[1] - 公司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的合作高度专业化、高效务实且以增长为导向,是电动化转型的重要支撑[1] - 德国工程能力与中国零部件供应和创新实力相结合,将形成全新的产业组合,双方在产业链上高度互补[3] 电动化转型与市场表现 - 公司今年上半年全球电动车交付量达31.89万辆,同比增长18.5%,中国市场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4] - 公司始终主张自由贸易与公平合作,反对欧盟对从中国出口至欧洲的电动车征收过高关税[6] - 公司希望融合全球最优秀的技术,而不是彼此隔绝,合作对未来至关重要[6]
超560家德企之乡太仓,与一家德企的30年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10:35
太仓德企集聚概况 - 太仓已聚集超560家德企,累计利用德资超60亿美元,德企年工业产值超670亿元 [1] - 德企以0.24%的用地创造了太仓8%的GDP、18%的规上工业产值和20%的公共财政预算税收收入 [1] - 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6家、前二十大家族企业中有8家落户太仓 [1] 舍弗勒集团发展历程 - 舍弗勒是全球第二大滚动轴承制造商和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1995年进入中国投资生产 [2] - 公司在中国共建设6大研发中心和17座工厂,2024年中国区营收占全球营收的19% [2] - 太仓基地是舍弗勒在中国区的最大制造基地,设有5座工厂及多个中心,员工数达7000 [2] 舍弗勒本土化与转型 - 舍弗勒中国区汽车业务供应链本土化程度达到95%以上,服务的客户中本土客户占9成 [3] - 公司2015年开始向新能源转型,在太仓设立新能源工厂并完成三期项目建设 [3] - 过去5到10年间,舍弗勒中国工厂在新能源领域的产品技术已能反哺全球 [3] 太仓的区位与产业优势 - 太仓具有显著区位优势,沿江临沪,与上海交通时间在一小时以内,拥有全国第八大港太仓港 [7] - 太仓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集聚企业超700家,一辆整车70%零部件能在太仓找到供应商 [7] - 德企与超过800多家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产业配套、研发创新等多种合作 [7] 太仓的营商环境与服务 - 太仓已入驻中德专线、德国中心等超20家单位和机构,服务于招商及落地德企 [8] - 太仓通过政策、服务和生活配套为德企和德国友人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 [8]
“德企之乡”酿出中德合作新滋味
新华日报· 2025-08-29 08:00
中德合作历史与规模 - 太仓自1993年首家德企克恩—里伯斯落户起深耕对德合作30余年[1][6] - 目前聚集560多家德企,占全国德企总数10%,其中60家为行业隐形冠军[1][5][6] - 德企年工业产值超过670亿元人民币,形成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产业集群[5][3] 产业生态与投资环境 - 构建覆盖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全方位德企生态圈[3] - 区位优势显著:主城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高铁26分钟直达虹桥枢纽,坐拥长江第一大集装箱港[6] - 建立15家双元制培训中心,累计培养超1万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制定全国首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7] 经贸合作成果 - 2024年上半年新引进德资项目21个,包括德国汉高中国工厂及9个增资扩产项目[9] - 启动中德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优化1+7全覆盖驻德联络网络(法兰克福代表处+7个联络处)[8] - 建设法兰克福中德标准化合作创新中心和莱茵内卡离岸孵化中心作为产业资源连接支点[8] 城市合作与文化交流 - 连续20年举办啤酒嘉年华活动,2024年举办第20届,成为中德文化融合缩影[1][2] - 17届太仓日活动走进斯图加特、法兰克福等德国城市,2024年签约生物工程、机械装备等项目[5][6] - 开展德甲战略合作、贝多芬合唱艺术展演等文体交流,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9][5] 营商环境优化 - 外籍人士服务中心集成73项涉外政务事项实现一窗办理,创新推出HiTaicang服务卡[9] - 政府服务高效:第500家德企伯曼集团从拿地到开工仅用三个月,制定精确到半天的推进表[10] - 精准引进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构建引进一个带动一串的供应链生态[10]
沈阳中德园见证中欧企业双向赋能
新华网· 2025-08-11 09:45
中德园合作成果 - 中德园建园十周年 聚集超过120家外资企业包括宝马、采埃孚、米其林等 [1] - 园区致力打造对欧合作新标杆 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数字化软件、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领域合作 [1] - 德国北威州国际商务署认为沈阳有潜力成为德国及欧洲企业进入东北亚市场的首选 [3] 企业合作与投资 - 德国舒茨集团将中德园视为对华合作重要支点 高度评价园区整体规划与基础设施 [3] - 德国韦伯会计师事务所指出更多德国中小企业加入合作 构建立体稳固的中德经贸格局 [4] - 通过"德国企业沈阳行"活动 德国企业首次考察即与园区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落地项目 [3] 人才与教育合作 - 德国舒茨集团计划引入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结合中国市场技术需求定制化培养复合型人才 [3] - 职业教育合作将涵盖实训模式 培养既懂理论又善实操的技术人才 [3] 技术合作模式 - 德企技术工艺优势与中国市场需求高效结合 中国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领域步入世界前沿 [3] - 合作带来新技术理念 帮助中国企业扩展国际视野并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