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二维半导体
icon
搜索文档
二维晶体管路线图
半导体芯闻· 2025-10-23 17:58
文章核心观点 - 二维半导体作为超越硅的下一代沟道材料,已被全球领先半导体公司和研究机构纳入后硅时代技术路线图,其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1] - 实现二维半导体商业化的最大技术障碍是高质量的栅极堆叠集成技术,现有硅基工艺直接应用会导致界面缺陷和漏电流等问题 [1] - 首尔国立大学李哲浩教授团队的研究制定了二维晶体管栅极堆叠工程的全面路线图,通过定量基准测试和分类评估,为行业提供了系统性的发展蓝图 [2][3][4] - 该研究不仅证实了超低功耗、高性能二维晶体管的可行性,还提出了面向未来单片三维集成和后段工艺兼容的具体技术方向,对推动AI半导体、移动芯片等下一代ICT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4] 二维半导体技术背景与挑战 - 硅基CMOS技术随着技术节点进入亚纳米领域,进一步微缩受到物理和静电限制,二维半导体因其在原子厚度下仍能保持电学特性而成为有前景的替代材料 [1][7] - 二维半导体具有更短的特征长度,能更好地抵抗短沟道效应,并且其低温生长特性使其与后端工艺兼容,有利于实现单片三维垂直集成 [8] - 当前主要挑战在于二维半导体表面化学惰性,缺乏原子层沉积的成核位点,导致高质量栅极堆叠集成困难,引发界面陷阱密度高和栅极漏电流等问题 [9][13] 栅极堆叠集成方法分类与评估 - 研究将栅极堆叠集成方法分为五类:范德华电介质、范德华氧化电介质、准范德华电介质、范德华种子电介质和非范德华种子电介质 [3][13] - 每种方法根据界面陷阱密度、等效氧化层厚度、栅极漏电流密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并与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目标进行对比 [3][14][16][18] - 范德华和范德华种子电介质通常能实现较低的界面陷阱密度,但在介电常数和可扩展性方面存在局限;非范德华种子电介质与现有CMOS工艺兼容性好,但界面陷阱密度较高 [18] 关键性能指标与IRDS基准对比 - 关键性能指标包括导通电流、栅极漏电流密度、亚阈值摆幅、阈值电压和电源电压,研究将其与IRDS设定的2031年目标进行对比 [12][22][23][24][26][27] - IRDS目标要求到2031年,等效氧化层厚度和电容等效厚度分别减小到0.5纳米和0.9纳米以下,高性能器件的亚阈值摆幅应低于70 mV dec⁻¹ [12] - 研究表明,部分二维晶体管在亚阈值摆幅和栅极漏电流密度等指标上已接近或满足IRDS要求,但在导通电流和阈值电压控制方面仍需改进 [26][27][28][29] 铁电嵌入式栅极堆叠的应用潜力 - 将铁电材料嵌入栅极堆叠可实现额外功能,如非易失性存储器、逻辑存储器器件以及利用负电容效应的超低功耗晶体管 [30][31] - 铁电场效应晶体管能够实现沟道电位的非易失性调制,而负电容场效应晶体管可以突破热电子极限,实现亚热电子摆幅 [30][36] - 多种铁电材料体系被研究,其中掺杂锆的氧化铪和氮化铝钪因在CMOS兼容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而显得尤为有前景 [33][36] 未来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 主要技术挑战包括实现积极的等效氧化层厚度微缩、降低界面陷阱密度、确保与CMOS制造协议兼容并满足晶圆级均匀性 [37][38][39] - 针对后端工艺集成,热预算必须保持在400°C以下,同时需要开发p型MOSFET的栅极堆叠技术,以实现全CMOS逻辑电路 [37][38] - 随着器件向三维架构演进,可靠性问题变得愈发重要,需要开发能够解释关键故障机制的预测性模型,并优化接触工程以将接触电阻降至量子极限 [39][40][41]
二维晶体管路线图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0 09:47
二维半导体技术背景与行业趋势 - 当前半导体行业主要依赖硅基CMOS技术,但随着技术节点进入亚纳米领域,进一步微缩面临物理和静电限制 [1] - 二维半导体因其在原子厚度下仍能保持电学特性,被视为超越硅的下一代沟道材料,受到全球领先公司和研究机构关注 [1] - 包括三星、台积电、英特尔、IMEC在内的行业巨头已将二维半导体晶体管纳入后硅时代(2030年代中期以后)技术路线图,并启动大量研发项目 [1] - 二维半导体正从长期发展前景转变为全球半导体行业快速崛起的下一代核心技术 [1] 二维半导体商业化挑战 - 当前二维半导体商业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栅极堆叠集成技术,该技术决定了器件性能和稳定性 [1] - 将现有硅晶体管工艺直接应用于二维半导体会导致电介质质量降低、界面缺陷和漏电流等问题 [1] - 开发适合二维界面的新材料和工艺集成被认为是实现商业化的关键任务 [1] 栅极堆叠工程研究突破 - 首尔国立大学李哲浩教授团队制定了二维晶体管栅极堆叠工程的全面路线图,对五种集成方法进行了定量基准测试 [2][3] - 研究团队将栅极堆叠集成方法分为五类:范德华电介质、vdW氧化电介质、准vdW电介质、vdW种子电介质和非vdW种子电介质 [3] - 每种方法根据界面陷阱密度、等效氧化层厚度、栅极漏电流密度等指标进行评估,并与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目标对比 [3] - 研究展示了铁电材料栅极堆叠技术在下一代器件中的应用潜力,包括超低功耗逻辑、非易失性存储器和内存计算 [3] 栅极堆叠性能要求 - 根据IRDS目标,到2031年等效氧化层厚度和电容等效厚度应分别减小到0.5纳米和0.9纳米以下,相当于栅极电容大于6.9 μF cm⁻² [12] - 栅极电介质必须表现出高于10 MV cm⁻¹的击穿场,电源电压目标降至0.6V [12] - 高性能器件导通电流目标为753 μA μm⁻¹,高密度器件为551 μA μm⁻¹ [12] - 亚阈值摆幅对于高性能应低于70 mV dec⁻¹,高密度标准应低于65 mV dec⁻¹ [12] 栅极堆叠集成方法比较 - 范德华电介质具有较低的界面陷阱密度(约10¹⁰ cm⁻² eV⁻¹),但受限于适中的介电常数(11.5)和较低的击穿场(约2.7 MV cm⁻¹) [19] - 准范德华电介质如SrTiO3具有高介电常数(75)和亚1纳米等效氧化层厚度,但由于沉积和转移过程中引入的缺陷,具有低击穿场(6 MV cm⁻¹)和高界面陷阱密度(>10¹² cm⁻² eV⁻¹) [19] - 混合范德华种子电介质如Sb₂O₃/HfO₂结构实现了更均衡的性能,介电常数约17.5、等效氧化层厚度小于1纳米、击穿场大于10 MV cm⁻¹和界面陷阱密度为2.2×10¹¹ cm⁻² eV⁻¹ [19] 铁电嵌入式栅极堆叠应用 - 铁电嵌入式栅极堆叠为超越CMOS技术提供解决方案,可实现非易失性存储器和超低功耗运行 [30] - 二维沟道原子级厚度的特性使其能够与铁电层进行强静电耦合,实现低压运行 [30] - 多种材料体系可集成到铁电栅极堆叠中,包括钙钛矿基、萤石基、纤锌矿基、有机材料和范德华材料 [32] - 掺杂Zr的HfO₂和氮化铝钪因其在CMOS兼容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显得尤为有前景 [33] 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 需要进一步创新栅极堆叠材料和工艺,实现积极的等效氧化层厚度微缩,最小化界面陷阱密度并保持二维沟道表面化学稳定性 [37] - 大多数栅极堆叠研究集中在基于二硫化钼的n-MOSFET上,p-MOSFET面临更大集成挑战,实现n-FET和p-FET性能平衡是创建全CMOS逻辑电路的关键 [38] - 随着晶体管尺寸缩小并向3D架构演进,可靠性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开发预测性物理和统计模型指导工艺优化 [39] - 将二维晶体管集成到后端工艺中为单片三维集成提供途径,可提高系统密度、带宽和能效 [42]
华尔街见闻早餐FM-Radio | 2025年10月10日
华尔街见闻· 2025-10-10 07:22
市场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收跌,标普500指数跌0.28%,道指跌0.52%,纳指跌0.08% [2][6] - 美股科技七巨头走势分化,Meta涨超2%,英伟达再创新高,苹果跌超1.5% [2] - 投资者抛售周期性板块,转向防御性板块,中概股指跌超2% [2] - 沪指四季度开门红,涨1.32%,时隔10年突破3900点 [2][6] - 美债主要期限收益率普涨1-2基点,10年期美债收益率报4.1384% [2][6] - 美元指数涨0.72%,突破99,创两个多月新高 [2] - 黄金期货跌1.96%,报3990.90美元/盎司;白银在历史性突破51美元后回落超5.6% [2][6][11] - 美油日内跌逾1.3%,WTI 11月原油期货收报61.51美元/桶 [2][6] 人工智能与半导体 - 微软预测数据中心供应紧缺将持续到2026年上半年,超出此前预期的2025年底 [3][12] - 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透露,未来几个月将有更多激进的基础设施押注,以应对下一代AI模型的需求 [5][12] - 台积电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0%,达到9899亿新台币,超出分析师预期,AI需求持续推动增长 [5][13][24] - 英特尔全新18A制程AI PC芯片首秀,相较前代实现15%的性能功耗比提升和30%的芯片密度改进 [5][12] - CoreWeave首席执行官反驳“AI闭环”说法,称科技巨头采购基础设施是真实需求驱动的根本性建设 [21] 公司动态与并购 - 汇丰拟以136亿美元私有化恒生银行,溢价超30%,公告后汇丰控股港股股价重挫逾6%,恒生银行暴涨超26% [5][14] - 诺和诺德宣布以最高52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kero Therapeutics,以获得其治疗代谢性肝炎的潜力药物 [22] - 法拉利股价重挫16%,创2016年以来最大跌幅,因市场认为其2025年净收入预期及2030年约90亿欧元的目标过于保守 [22] - 优衣库母公司迅销公司2025财年营业利润达5642.7亿日元,同比增长13%,连续四年创纪录,并上调2026财年预期至6100亿日元 [23] 行业政策与趋势 - 中国商务部连发四则公告,对超硬材料、稀土、锂电池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将于11月8日正式实施 [3][9][24][26] - 分析指出,本次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加码,将管制环节扩大到海外转口和技术转移,有助于巩固中国在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26] - 金矿板块成为年内涨幅最大美股板块,标普全球金矿指数年内暴涨129%,远超科技与加密板块 [18] - AI相关公司债务规模已超越传统银行业,成为投资级债券指数中的最大板块,分析师警告AI信贷泡沫破裂风险 [18] - 脑机接口被视为高达4000亿美元的潜在市场,正从医疗领域起步,迈向更广阔的人机共生未来 [21] 前沿技术与研发 - 小鹏汽车将在AI科技日宣布在物理AI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基座模型对世界推演能力取得关键进展 [27] - 复旦大学团队研发出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被视为中国集成电路领域的“源技术” [28] - 日本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高性能固体电解质,构建的镁-氢电池在90摄氏度下每克可实现2030毫安时的可逆氢气吸放容量 [29]
晚报 | 10月10日主题前瞻
选股宝· 2025-10-09 22:24
超硬材料出口管制 - 商务部与海关总署宣布对超硬材料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将于11月8日正式实施 [1] - 行业产销比整体维持高位,金刚石线材和微粉产品产销比接近100%,PCD、PCBN刀具与超硬砂轮维持在95%左右 [1] - CVD金刚石薄膜产销比为75%,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 [1] 半导体行业 - 台积电9月销售额3309.8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31.4%,环比下降1.4% [2] - 台积电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0%,达到9899亿新台币,超出分析师平均预期的9628亿新台币 [2] - 今年以来累计销售额2.76万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36.4% [2] - 公司是英伟达、AMD和博通等AI加速器设计商的首选芯片制造商,AI需求带来强劲业绩支撑 [2] - 研究机构认为在AI需求推行下,2025年半导体行业或迎来全面复苏 [2] 人形机器人 - 云深处科技发布新一代行业级人形机器人DR02,具备IP66级整机防水防尘能力 [2] - 机器人身高175厘米,臂长68厘米,采用高度拟人化设计方案 [2] - 特斯拉计划在2026年初开始生产Optimus,目标未来5年内月产量达到10万台 [3] - 国内优必选、智元、宇树等公司获得亿元级别订单,行业有望在2026年进入量产阶段 [3] 稀土出口管制 - 商务部与海关总署对部分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自2025年11月8日起实施 [4] - 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68.57%,储量占比39.21%,供应主导地位明显 [4] - 本次管制将环节扩大到海外转口和技术转移,有助于巩固中国在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4] 物理AI - 小鹏汽车将在AI科技日宣布物理AI领域重大突破,其基座模型使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模型数据量 [5] - 物理AI核心是理解摩擦力、惯性、因果关系等,被视为推动机器人发展的关键 [5] - 英伟达Omniverse+Cosmos可生成物理AI数据,目前已完成工业物理AI实践 [5] - 技术商业化进程加快,场景落地成效显现 [5] 二维半导体 - 复旦大学团队研发出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 [6] - 团队此前提出的"破晓"二维闪存原型器件实现了400皮秒超高速非易失存储 [6] - 二维半导体具有原子级厚度优势,可突破硅基材料物理极限,为后摩尔时代芯片发展提供新路径 [6] - 该技术有望颠覆传统存储器体系,为AI、大数据等领域提供更高速、更低能耗的数据支撑 [6] 氢能 - 日本东京科学大学团队研发出高性能固体电解质,能在90摄氏度下可逆吸收和释放大容量氢 [7] - 基于该电解质构建的镁-氢电池,每克可实现2030毫安时的可逆氢气吸放容量,接近镁的理论储氢上限 [7] - 安全高效的氢储存技术是实现氢能社会的关键,该成果有望在可再生能源储能、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发挥作用 [7] 行业政策与市场动态 - 国家发改委对价格无序竞争的经营者提出三方面监管措施 [7] - 工信部等三部门调整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 [8] - 上海市政府原则同意《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 [8] - 现货白银突破每盎司50美元大关,时隔14年再创新高 [8] - 国庆期间30城新房日均成交671套,京沪深逆势增长,北京成交增52% [8] - 抖音电商双11大促启动 [8] 市场题材复盘 - 黄金板块活跃,现货黄金历史首次突破4000美元/盎司大关 [10] - 核聚变题材受关注,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主机全面开建 [11] - 国产芯片板块走强,因海外存储芯片集体大涨,且AMD与OpenAI达成四年芯片供应协议 [11] - 有色金属板块表现突出,伦钴期货三天涨约15.5% [11] - 储能市场出现"一芯难求",有储能电芯企业订单排到明年 [13] - 国内海风市场9月迎来招中标高峰期 [13]
10.9犀牛财经晚报:中芯国际、佰维存储两融折算率调为零 国产AI眼镜退货率超三成
犀牛财经· 2025-10-09 18:25
公募基金分红 - 2025年全市场公募基金分红金额已达1831.97亿元,为2022年以来同期最高,接近2021年1873.55亿元的历史水平 [1]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分红83.94亿元领衔市场,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分红金额分别为55.58亿元、55.54亿元、24.35亿元 [1] - 分红主力为被动指数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部分长期业绩稳健的主动权益基金如易方达科讯、大成策略回报也恢复分红 [1] 融资融券监管 - 东方财富证券将中芯国际与佰维存储的两融折算率由0.70和0.50均调整为零,原因为两公司静态市盈率均超过300倍 [1] - 根据2016年实施的规定,个股静态市盈率超过300倍或为负数时,融资融券折算率将被调为零以加强风险控制 [1] 加速计算市场 - 2025上半年中国加速服务器市场规模达16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一倍 [2] - IDC预计到2029年中国加速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超过1400亿美元 [2] 消费电子与AI硬件 - 京东、天猫等平台AI眼镜退货率约30%,抖音平台退货率高达40%-50%,核心问题是功能实用性不足 [3] -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实现全球首颗全功能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 [3] 半导体行业动态 - 阿斯麦任命Marco Pieters为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其将于2026年4月被任命加入管理委员会 [3] 互联网平台管理 - 腾讯视频对VIP账号登录设备超过3台上限的用户实施封号7天的账号安全保护期,旨在防止黑灰产账号共享租赁 [4] 公司资本运作 - 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卢志强等新增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12.6亿元,该公司现存被执行人总金额超232亿元 [5] - 零重力飞机工业完成近3亿元A+++轮融资,由中信建投、洛阳文旅等机构注资 [6] - 天兵科技完成近25亿元人民币Pre-D轮和D轮融资,用于火箭及发动机批产和新一代产品研制 [6] 公司控制权变更 - 中环环保控股股东拟变更,转让27.5%股份,交易总对价5.98亿元,交易完成后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 [7] 公司经营与订单 - *ST松发下属恒力造船签订6艘30.6万吨超大型原油运输船建造合同,金额合计约6-9亿美元,将于2026年下半年至2027年上半年交付 [8] - 长源电力9月完成发电量27.42亿千瓦时,同比降低41.88%,其中火电发电量同比降47.10%,水电发电量同比增557.61% [8] 港口运营数据 - 广州港9月预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5.1万标准箱,同比下降0.8%,完成货物吞吐量4784.5万吨,同比增长4.1% [9] - 广州港1-9月预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16.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0%,完成货物吞吐量4.34亿吨,同比增长2.7% [9] 公司财务数据 - 环旭电子9月合并营业收入59.6亿元,同比增加0.1%,环比增加7.23% [10][11] - 环旭电子2025年1-9月合并营业收入436.41亿元,同比减少0.83%,第三季度合并营业收入164.27亿元,同比减少1.16%,环比增加21.10% [11] - 山东钢铁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4亿元左右,比上年同期增利约15.91亿元 [14] - 广东明珠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2.15亿元到2.63亿元,同比增长858.45%到1,071.44% [15] 公司投资与并购 - 索辰科技全资子公司拟以7425万元购买昆宇蓝程55%股权,交易完成后昆宇蓝程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12] 公司业务中标 - 平治信息子公司预中标中国电信天翼网关4.0集中采购项目标包2和标包3 [13] 金融市场表现 - 沪指涨1.32%突破3900点,刷新2015年8月以来新高,沪深两市成交额2.65万亿元,较上一交易日放量4718亿元 [16] - 全市场近百股涨停,有色金属、核电板块上演涨停潮,影视院线概念股集体大跌 [16]
全球首颗!我国成功研发全新架构闪存芯片
财联社· 2025-10-09 14:11
技术突破 -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率先实现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 [1] - 该成果攻克了新型二维信息器件工程化的关键难题 [1] - 团队在今年4月已提出"破晓"二维闪存原型器件,此次为新的突破 [1] 行业背景与挑战 - 面对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的全球性挑战,原子级厚度的二维半导体是国际公认的破局关键 [1] - 科学家正探索将二维半导体材料应用于集成电路中 [1] - 国际上对二维半导体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 [1]
超薄2D材料,挑战硅芯片极限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2 10:13
微电子小型化趋势 - 微电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尺寸缩小,以满足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等领域创新需求 [2] -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通盖教授团队获应用材料公司资助,专注于开发更小、更节能的芯片技术 [2] - 应用材料公司作为美国最大半导体设备供应商,与高校合作推动微电子领域突破 [2] 二维半导体技术突破 - 二维半导体厚度仅几个原子,可突破硅技术限制,实现芯片速度、效率和小型化的跃升 [4] - 二维材料具有超薄、柔韧特性,支持芯片层叠设计,在更小空间集成更高处理能力 [4] - 团队开发原子级材料生长技术,通过精确控制实现高性能、低能耗的半导体制造 [4][6]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二维半导体可推动新型晶体管、柔性电子及光子计算等创新应用 [5] - 未来AI处理器功耗或超10千瓦(相当于1000个家用灯泡),该技术有望显著降低能耗 [5] - 技术商业化后可能实现可穿戴设备长续航、AI高速运算及数据中心能效提升 [5] 制造工艺创新 -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PLD)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实现原子级材料生长 [6] - PLD通过激光爆破固体材料形成等离子体薄膜,PECVD利用低温化学反应构建层状结构 [6] - 研究目标包括提升材料性能、优化生长工艺及规模化生产可行性 [6] 产学研合作价值 - 项目直接解决行业关键挑战:平衡芯片先进制程扩展与功耗控制 [5][6] -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通过应用材料公司资助,加速从概念到产业实施的转化 [6] - 研究成果可能引发全球微电子产业变革,推动更小、更快、更节能的设备发展 [6]
2D晶体管,加速到来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二维半导体技术突破 - 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等芯片巨头认为硅晶体管将被厚度仅几个原子的二维半导体取代,但普遍预计这一技术需十多年才能成熟 [3] - 初创公司CDimension开发出可在硅上低温(约200°C)生长二硫化钼(MoS₂)的工艺,避免损坏底层硅电路,并宣称该技术可将商业化时间缩短一半 [3][4] - CDimension的专有工具解决了晶圆级均匀性、器件可靠性及与硅工艺兼容性等关键问题,CEO称二维半导体已具备工业化条件 [3] 技术工艺细节 - CDimension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能在300毫米晶圆上生长单层MoS₂,温度仅200°C(传统方法需1000°C),支持直接在硅芯片上集成 [4] - 公司提供两种服务模式:1)向客户提供预生长二维材料的晶圆;2)在客户加工好的硅晶圆上生长二维材料并返送,实现硅与二维器件的多层集成 [4] - 低温合成技术可生产堆叠通道MoS₂晶体管,性能预测可满足未来10A(1纳米)节点的功耗、性能和面积要求 [4] 性能优势与应用潜力 - 二维晶体管厚度仅0.6纳米,工作电压为硅器件一半,动态功耗显著降低;带隙是硅的两倍多,静态功耗仅为硅器件的千分之一 [5] - 除n型MoS₂外,公司还提供p型二硒化钨和二维绝缘膜六方氮化硼,为未来CMOS芯片提供完整技术组合 [5] - 首个工业化应用可能是"硅+二维材料"的混合集成,后续或扩展至高度可扩展的逻辑器件 [4] 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在2024年IEEE会议上展示了用MoS₂等二维半导体替代硅纳米片的研究,与CDimension技术方向一致 [4] - 麻省理工学院团队验证了低温合成堆叠通道晶体管的可行性,CDimension战略顾问Tomás Palacios参与相关研究 [4]
全球首款二维材料芯片预计2029年量产 有望率先抢占超百亿美元市场 “上海方案”开辟芯片竞争新赛道
解放日报· 2025-07-12 10:12
二维半导体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 国内首条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于6月中旬在上海启动,预计2029年实现全球首款二维材料芯片量产,标志着上海在全球二维半导体产业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1] - 二维半导体材料已完成"从0到1"技术突破,进入"从1到10"产学研转化阶段,正推进"从10到100"商业化进程 [1] 技术背景与战略意义 - 硅基芯片面临物理极限:2纳米以下制程工艺复杂度指数级上升,漏电控制困难且成本飙升 [2] - 二维半导体材料具备原子级厚度和独特电子输运特性,可精准调控电子、抑制漏电,为1纳米及以下节点提供新范式 [3] - 上海2022年率先将二维半导体列入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旨在通过非硅基材料实现半导体产业换道超车 [2] 技术成果与性能优势 - 复旦大学团队成功研制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32位RISC-V微处理器"无极",集成5900个晶体管,性能达国际最优,待机功耗仅为硅基芯片的1/5 [6] - 团队已建立完整二维半导体工艺库,具备晶圆生长、集成工艺、器件建模到封装测试的全链条能力 [6] 产业化布局与市场前景 - 原集微科技计划三年内建成国际领先的二维半导体示范商业化产线,目标实现1-2纳米级芯片性能 [7] - 全球二维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300-500亿美元,占先进半导体市场10%-15% [4] - 上海将通过产业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打造二维半导体产业集聚高地 [7] 生态建设与开放合作 - 浦东新区正在建设工程性示范产线,加速实验室技术向工业化转化 [7] - 未来将开放示范线工艺库,供全球学术团队和产业公司委托制造二维半导体芯片 [8]
芯片产业的下一个颠覆性突破!
半导体芯闻· 2025-07-07 17:49
半导体材料革新 - 二维半导体材料将成为未来业界焦点,因硅基三维晶体管制造结构日趋复杂且成本指数级攀升,技术演进边际效益显著递减[2] - 二维材料凭借原子级厚度(0.3-10nm)与范德华异质结技术,可构建垂直场效应晶体管实现10倍于FinFET的密度突破,在1nm栅长下保持10⁶开关比[6] - 二维材料易于与其他材料集成,不受晶格常数匹配约束,能带范围涵盖半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8] 二维材料特性与优势 - 石墨烯作为首个被发现的二维材料,厚度仅0.335纳米,拥有高强度、高导电性、高导热性等优异物理性质[9] - 7纳米制程石墨烯芯片相比硅基芯片速度提升高达300%,但需解决零带隙特性问题[9] - 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MDCs)如MoS₂、WS₂在单层状态下呈直接带隙半导体性质,能隙约1.8eV[14] - 黑磷为少有的本征直接带隙材料,能带结构对层数敏感,从单层2eV连续调谐至块体约0.3eV[14] 产业化进展与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二维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达18亿美元,石墨烯占比45%,TMDs占比30%[16] - 预计2025-2030年市场规模以24%-26.5%复合增长率扩张,2030年有望突破45亿美元[16] - 原集微科技启动首条全国产二维半导体集成电路工程化示范线,计划三年内建设商业化量产线[17] - 原集微联合团队发布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集成5900个晶体管,性能提升51倍[17]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天津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团队成功生产出外延半导体石墨烯单层,攻克石墨烯带隙难题[11] - 北京科技大学团队提出"二维Czochralski"方法,可在常压下快速生长厘米级、无晶界单晶MoS₂晶畴[32] - 上海微系统所开发单晶金属插层氧化技术,室温下制备出单晶氧化铝栅介质晶圆,界面态密度低至8.4×10⁹ cm⁻² eV⁻¹[38]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发基于CMOS技术的二维单指令集计算机,首次完全由二维材料构建[39] 应用领域拓展 - 二维材料在AI、大数据时代被广泛应用于存储器件、神经形态器件、量子器件、离子晶体管等领域[9] - 东南大学团队基于二维极性半导体实现门控可调极化梯度机制,模拟生物突触功能,记忆保持时间约331秒[27] - 中科院物理所展示基于MoS₂的中等规模柔性集成电路,集成112个薄膜晶体管[48] - 南京大学团队通过设计-工艺协同优化,实现GHz频率二维半导体环形振荡器电路,性能比原有记录提升200倍[51] 未来发展趋势 - IMEC预计到2039年基于二维材料的第二代2DFET将成为主流[53] - 短期(3-5年)二维材料将在低功耗边缘计算芯片、高性能光电器件及柔性显示领域率先商业化[63] - 中期(5-10年)二维材料有望在3纳米以下逻辑芯片及存算一体架构中大规模替代硅基材料[63] - 长期(10年以上)二维材料可能成为量子计算、光量子通信及生物电子等颠覆性技术的核心载体[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