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
搜索文档
糟粕醋,从渔家酸汤到非遗名片(神州看点·一方水土一方味)
人民日报· 2025-11-20 06:20
这缕酸辣鲜香,凭借独特风味频频"出圈":铺前糟粕醋烹制技艺被列入文昌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海口糟粕醋制作技艺入选海口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锅糟粕醋,何以深受欢迎?制作糟粕醋的关键在于"发酵"——以酿酒后的酒糟为引,经二次发酵,酿 出酸中带辣的醋汁,再熬煮成汤底。 如何让这碗传统酸汤走出海岛、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驱动下,糟粕醋这门古老技艺正 完成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产业的蜕变,迈向规模化、标准化。 "来,先喝一口汤!"11月13日,海口骑楼老街附近的糟粕醋火锅店里热气腾腾。 汤底咕嘟作响,食客陈连清舀起一勺汤送入口中,味蕾瞬间开启一场"微型风暴",集"酸、辣、鲜、 甜"于一体的糟粕醋,酸辣开胃、鲜甜味足。"就是这个味儿!一口'上头',这就是海南的'灵魂酸 汤'!"他满足地咂咂嘴。 这锅让人"上头"的酸汤,正是发源于海南文昌市铺前镇的糟粕醋。当地居民以酿酒副产品糟粕为原料, 经二次发酵、稀释熬煮制成酸醋汤底,搭配海鲜、蔬菜等食材,调配出微辣酸甜的"酸汤"风味,承载着 琼北沿海的渔家智慧。 今年发布的《海南省推进糟粕醋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 ...
专家献策青海沙棘产业发展:破解深加工短板 延伸产业链条
中国新闻网· 2025-11-19 20:24
专家献策青海沙棘产业发展:破解深加工短板 延伸产业链条 中新网西宁11月19日电 题:专家献策青海沙棘产业发展:破解深加工短板 延伸产业链条 作者 李江宁 青海省沙棘资源优质丰富,但产业发展面临深加工环节外流、产业链条不完整、沙棘林老化、雄化及缺 乏专门的种植园等挑战。19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在西宁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献策:破局需从 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与延伸链条上三向发力。 图为青海沙棘。李江宁 摄 深加工短板掣肘产业效益外流 "青海的果实及原料不少,但在调研中发现,都是送到外省做深加工。"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正 高级工程师罗红梅直指核心问题。她表示,由于青海本地缺乏深加工能力,企业不得不将原料运往邻 省,这直接推高了成本,"侵蚀了利润空间,影响了企业效益与积极性。" 中国林科院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处副处长银晓博以南方经济林产业的成功经验为例,指出形成完整的加 工与销售链条至关重要。他认为,青海资源丰富、环境纯天然,"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化改造资 源,并引导建立本地的深加工体系。" 图为沙棘苗。李江宁 摄 沙棘林更新与结构优化迫在眉睫 除了加工环节的缺失外,种植端的基础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罗红梅 ...
狠抓项目强投资 产业支撑能力提升
搜狐财经· 2025-11-18 13:44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长春市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增强 产业发展后劲。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较全社会投资增速高10.6 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23.2%,工业投资的"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 项目建设高效推进。截至目前,奥来德OLED显示用关键功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中粮油脂长 春新建60万吨/年油料加工项目等424个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现开(复)工建设。续建项目稳步推 进,新建项目加速落地,形成了"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 今年前三季度,长春工业经济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这份答卷,是汽车产业转型的坚定步伐,是新 兴产业崛起的澎湃动能,是数字赋能的效率革命,是创新驱动的核心突破,更是项目建设的坚实支撑。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长春工业的"向新"之路必将越走越宽。(来源:长春市工信局) 令人振奋的是长春市成功申建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争取了3亿元国家配套奖补资金支 持。 ...
拉林铁路奏响加速发展新乐章
经济日报· 2025-11-16 06:07
铁路运营与服务 - 拉林铁路于2021年6月通车运营,是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线路全长435.5公里,桥隧比达74.7% [1][3] - 列车乘务团队具备丰富高原工作经验,服务理念强调“敏感、用心、用情”,并在节假日大客流期间加强车厢巡视频次以关注旅客身体状况 [1] - 运营初期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目前普通话和藏语交流能力均有提升,列车在节假日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2] 基础设施维护与安全 - 钢轨探伤工作每年需完成4遍全线检查和6遍全线道岔检查,每季度全面检查一次到发线,每月定标定量检测焊缝接头 [3] - 两个工区共12名职工负责400多公里线路,每晚仅有4小时作业“天窗期”,双轨探伤仪可完成约30公里检查任务 [3] - 藏木特大桥每月需结合无人机、望远镜和人工巡检对全桥约4.6万颗螺栓进行一遍全覆盖检查 [3] - 接触网检修是高原铁路“高空、高危、高精度”作业,检修人员需在5米多高作业平台上使用激光测量仪校准导高 [4] 区域经济影响 - 铁路开通显著改善了当地交通,从朗县到林芝的驾车时间从4小时以上缩短,使辣椒、核桃、苹果等特产得以通过火车外销 [5] - 山南火车站旁的特产店生意因火车站建设而好转,进货频率从每月一次增加 [5] - 加查县惹米产业园区已吸引7家龙头企业入驻,其中西藏安琪珠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原益生菌项目已投产,累计产值超2000万元,满产后预计可年产200吨高原益生菌冻干粉 [6] - 拉林铁路通车增强了加查区位优势,企业未来计划通过铁路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6] - 林芝市旅游业飞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21年的超1000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超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近84亿元增长至超138亿元 [6]
11省份近三年常住人口正增长 多个中西部强省会人口快速增长
第一财经· 2025-11-12 20:51
全国人口趋势总览 - 2022年以来中国人口进入减量阶段 呈现少子化 老龄化 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 [1] - 近三年全国人口累计减少432万人 [1] - 有11个省份2024年常住人口比2021年实现正增长 包括浙江 广东 新疆 海南 江苏 安徽 贵州 福建 宁夏 西藏和湖北 [1] 人口增长领先省份与城市 - 浙江近三年常住人口增加130万人 增量位居全国第一 且所有设区市均保持人口正增长 [1] - 广东人口增量同样在全国遥遥领先 [1] - 近三年常住人口增量前五的城市分别是合肥(增加53.7万人) 贵阳(增加50.2万人) 杭州 长沙和郑州 其中4个来自中西部省会城市 [1][2] - 合肥2024年常住人口达1000.2万人 成为长三角第4个 全国第18个千万人口城市 [2] - 贵阳市已连续4年人口净增量达到10万人以上 [2] 人口迁移与集聚特征 - 长三角和珠三角成为人口迁移流入的主要地区 [1] - 人口向发达地区集聚的同时 各省域内部人口继续向中心城市流动 [1] - 浙江因民营经济主导 涉及面广 区域经济均衡 城乡差别小 对吸收劳动力有利 [1] - 合肥通过集聚提升原有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光伏 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吸引年轻人 [2] -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吸引人才和人口集聚 [3] 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 - 2024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6.77‰ [3] - 14个省份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10个省份出生率超过8‰ 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 [3] - 11个省份202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正增长 比上一年增加3个 主要是西部省份和东部沿海省份 [3] - 广东2024年人口出生率达8.89‰ 出生人口达113万人 比上一年增加10万人 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 [3]
11省份近三年常住人口正增长
第一财经· 2025-11-12 20:44
全国人口发展趋势 - 2022年以来全国人口累计减少432万人,进入减量阶段,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分化特征 [2] - 近三年有11个省份常住人口实现正增长,包括浙江、广东、新疆、海南、江苏、安徽、贵州、福建、宁夏、西藏和湖北 [2] - 浙江近三年常住人口增加130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且所有设区市均保持人口正增长 [2] 区域人口集聚格局 - 长三角和珠三角成为人口迁移流入的主要地区,人口持续向发达地区及各省域内中心城市集聚 [2] - 近三年常住人口增量前五的城市分别是合肥(增加53.7万人)、贵阳(增加50.2万人)、杭州、长沙和郑州,其中4个来自中西部省会城市 [3] - 合肥2024年常住人口达1000.2万人,成为长三角第4个、全国第18个千万人口大市 [3] 人口增长驱动因素 - 产业发展是集聚人口的关键支撑,合肥通过集聚提升原有产业及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吸引年轻人 [3] - 贵阳实施"强省会""强人才"战略,连续4年人口净增量达10万人以上 [3] - 广东2024年出生人口达113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0万人,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产业升级成效吸引人才集聚 [6] 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 - 2024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6.77‰,有14个省份高于平均水平,其中10个省份出生率超过8‰,主要位于西部和华南地区 [4] - 2024年有11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正增长,比上一年增加3个,主要是西部省份和东部沿海省份 [4] - 高出生率省份与近三年常住人口增长地区高度重合,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华南沿海地区 [5]
11省份近三年常住人口正增长,多个中西部强省会人口快速增长
第一财经· 2025-11-12 20:05
全国人口发展趋势 - 2022年以来全国人口进入减量阶段 近三年累计减少432万人[1] - 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 老龄化 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1] - 长三角和珠三角成为人口迁移流入的主要地区 人口仍在向发达地区集聚[1] 省份人口增长情况 - 全国有11个省份2024年常住人口比2021年实现正增长[1] - 浙江近三年常住人口增加130万人 位居全国第一 所有设区市均保持正增长[1] - 广东人口增量在全国遥遥领先 近三年人口保持正增长[1] - 其他正增长省份包括新疆 海南 江苏 安徽 贵州 福建 宁夏 西藏和湖北[1] 城市人口增长亮点 - 近三年常住人口增量前五城市为合肥 贵阳 杭州 长沙和郑州 其中4个来自中西部省会[2] - 合肥近三年常住人口增加53.7万人 位居各大城市第一 2024年常住人口达1000.2万人[2] - 贵阳近三年常住人口增量达50.2万人 位居第二 连续4年人口净增量超10万人[2] 人口增长驱动因素 - 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导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城乡差别小 有利吸收劳动力[1] - 产业发展是集聚人口支撑 合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规律 集聚提升原有产业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光伏 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2] - 贵阳人口增长得益于强省会和强人才战略落地见效[2] - 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净流入)[2] 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 - 2024年全国人口出生率平均水平为6.77‰[3] - 14个省份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10个省份超过8‰ 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3] - 11个省份202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正增长 比上一年增加3个 主要是西部省份和东部沿海省份[3] - 广东2024年人口出生率达8.89‰ 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增加10万人 达113万人 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3]
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正在进行,南京涉及人口超10万人——
南京日报· 2025-11-10 11:15
城市服务与基础设施 - 南京市全面布局“宁小蜂驿站”,共打造12个旗舰驿站和100个特色主题驿站,首批近500个点位已上线地图 [2] - “宁小蜂驿站”提供24小时服务,并增设充电换电、平价就餐等个性化功能,服务于新就业群体 [2] - 麦当劳在南京持续扩张,去年8月启用中国科技研发中心新大楼,今年8月开设江苏省首家Cube风格旗舰餐厅,也是其江苏市场第600家餐厅 [5] 产业发展与就业 - 南京轨道交通和汽车产业发展带动了相关公司业务,例如为客车、公交、轨道车辆公司生产标配空调的新能源科技公司 [5] - 作为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南京吸引青年才俊在5G通信、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等领域进行研发突破 [6] - 大企业持续进入南京市场,为城市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5] 人口结构与人才吸引力 - 南京市常住人口增量、增幅,城镇化率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均居全省首位 [6] - 城市吸引高学历人才,例如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软件研发人员在此稳定工作 [5] - 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涉及南京市105个街镇、573个社区、906个调查小区,共抽取约36240个住户、超10万人 [1]
58公里管道引“活水”一瓶农夫山泉输出县域振兴新样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8 12:15
项目背景与投资 - 农夫山泉张家界生产基地项目于2022年正式签约,总投资额超过12亿元 [2] - 项目核心是将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的优质水源引下山,水源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Ⅰ类标准,并入选“中国好水”名录 [2] - 水源地水中天然含有钾、钙、钠、镁、偏硅酸等多种矿物元素,与公司“深山出好水”的理念高度契合 [2] 工程建设与难度 - 输水管道全长约58公里,被公司内部称为“近十年施工难度最大的管线工程” [3] - 工程包括架设2.1公里悬崖栈道、开凿总长4.7公里的2个隧道以及铺设16座过河桥梁 [3] - 单根管道重达3-5吨,在软土路段需借助单轨小火车等工具运输,施工挑战巨大 [3] - 为保护生态,16座桥梁均采用直接跨越河道方式,未在河中打桥墩,并建立了生态流量实时监测系统 [3] 就业与人才影响 - 桑植工厂现有200余名员工,其中近70%为本地员工,返乡员工占比超过50% [5] - 员工收入在当地处于头部水平,有效吸引了“回巢青年”返乡就业 [4][5] - 公司注重本地人才培养,旨在由当地人管理当地工厂,并从本地员工中选拔团队骨干 [5] 经济效益与产业带动 - 工厂已投产3条天然水生产线和1条无菌生产线,第二条无菌生产线即将投产 [5] - 预计到2025年底,工厂将拉动本地新增上千个相关就业岗位 [6] - 多家纸箱、标签等配套企业正筹划到桑植建厂,初步形成闭环产业生态 [6] - 当地政府提出“水 + N”发展模式,产业链延伸至工业旅游、物流运输、包装材料等领域 [6] 社会与区域发展 - 工厂的落地使山区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振兴”,为当地注入了烟火气和活力 [5] - 邻近的兴旺塔村通过劳务用工、餐饮、租房及工业旅游等途径增加了村民收入 [6] - 公司在当地洪灾后积极帮助受灾店主清淤并更换设备,体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6] - 该项目被视为一个生态与产业共生、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桑植样本” [7]
2025硬科技创新大会上海分会场暨校友活动开幕
中证网· 2025-11-03 19:54
活动概况 - 活动为2025硬科技创新大会上海分会场暨校友活动 于11月3日开幕 [1] - 活动由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西安市投资合作局 西安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办 [1] - 活动旨在搭建共享发展机遇 深化合作共赢的平台 加强两地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人才培育交流合作 [1] 西安科技产业与投资环境 -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介绍西安科技产业优势及创新生态建设情况 推动技术 人才 资本等要素高效流动 [1] - 西安市投资合作局解读西安在产业扶持 要素保障 市场空间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和发展潜力 [1] - 西安高新区 经开区 浐灞国际港展现西安在产业布局 政策支持 载体建设方面的优质投资环境 [1] 创新平台与成果 -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分享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创新企业方面的亮点成果 [1] - 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肩负构建科创服务新生态 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使命 [1] - 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探索出以科创引擎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的特色路径 [1] 合作展望 - 活动将进一步激活西安与长三角两地高校校友资源与企业创新活力 [2] - 未来两地将持续深化合作 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高效配置 [2] - 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双重动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