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

搜索文档
瑞华健康险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延迟披露背后
中国经营报· 2025-08-17 12:44
瑞华健康险在年报中披露,2022年6月30日和3月31日与前海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 公司签订了未通过重大保险风险测试的比例再保险合同。 中经记者 陈晶晶 北京报道 未能如期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险企又新增一家。 近日,瑞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华健康险")发布公告称,因"技术原因",2025年二季 度偿付能力报告将延迟至8月中旬披露。不过,截至8月15日,瑞华健康险方面仍未披露。其官网也撤下 了上述延迟发布偿付能力报告的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瑞华健康险已被监管部门采取监管措施。此外,担任 瑞华健康险多年的总经理田凯,已在一个月前向董事会提出辞职。 种种迹象显示,这家成立刚满7年的专业健康险公司,在人身险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经营面临着较 大挑战。 对于外界质疑偿付能力跌破监管红线、股东未能增资等问题,瑞华健康险方面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 采访时称:"公司经营活动一切正常有序开展。其他市场上未经我公司证实的各种传闻,我们不予置 评。我们会坚定不移地保障客户权益,确保公司稳健运营。" 一季度偿付能力已接近监管红线 按照监管要求,险企偿付能力达标需同时满足 ...
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
新华网· 2025-08-15 21:12
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 - 2025年二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 3% [1] 普惠型涉农贷款 - 二季度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达13 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 1万亿元 [1] 保险业保费收入及赔付 - 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 7万亿元,同比增长5 1% [1] - 上半年赔款与给付支出1 3万亿元,同比增长9% [1] - 新增保单件数524亿件,同比增长11 1% [1]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 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 49%,较上季末下降0 02个百分点 [1] - 拨备覆盖率为211 97%,较上季末上升3 84个百分点 [1] 保险业偿付能力 - 二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4 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7 8% [1]
数字金融周报|五大上市险企发放907亿“现金红包”;有尾部消金公司开启裁员
搜狐财经· 2025-08-08 19:54
央行黄金储备 - 截至2025年7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922亿美元环比下降252亿美元降幅0.76%连续20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1] - 央行连续第9个月增持黄金7月末黄金储备达7396万盎司(约2300.41吨)环比增加6万盎司(约1.86吨) [1] - 黄金储备余额增至2439.8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比例7.41%环比上升0.09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球15%的平均水平 [1] 银行业绩与资产规模 - 宁波银行、青岛银行、齐鲁银行、杭州银行和常熟银行2025年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均实现双增长 [1] - 宁波银行总资产达3.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04%杭州银行总资产2.24万亿元增长5.83% [1] - 齐鲁银行和青岛银行总资产处于7000亿至8000亿元区间常熟银行总资产突破4000亿元达4012.51亿元 [1]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 - 招商银行零售AUM余额突破16万亿元成为国内首家达成该里程碑的股份制银行 [2] - 招行达成第一个5万亿元AUM用时9年第二个缩短至5年第三个仅用3年多 [2] - 招行资产托管规模超24万亿元资产管理规模近4.5万亿元 [2] 银行公司治理改革 - 截至2025年8月7日已有18家上市银行宣布取消或推进撤销监事会 [2] - 改革源于2024年新《公司法》实施监事会职能将主要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职工董事承接 [2] 信用卡与不良资产处置 - 中国银行试点将信用卡逾期诉讼费纳入账单包括诉讼费、仲裁费等9月14日起上海长宁支行率先试点 [3] - 甘肃银行4年内第8次向AMC出售不良资产本次出售账面价值149.22亿元预计带来1.26亿元负面财务影响累计亏损24.44亿元 [3] - 甘肃银行2024年营收59.54亿元同比下降10.7%归母净利润5.85亿元同比下降9.6% [3] 保险行业业绩 - 2025年上半年147家非上市险企中人身险企业净利润超290亿元同比大幅提升亏损险企数量由30家减至21家 [4] - 泰康人寿净利润159.98亿元同比增164%中邮保险净利润51.77亿元工银安盛等3家险企净利润超10亿元 [4] - 泰康养老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4.22亿元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分别亏损9.92亿元和14.5亿元 [4] 保险分红与外资独资化 - 五大上市险企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907.89亿元同比增长20.21% [5] - 新华保险2024年派息78.93亿元同比增197.6%中国人保派发51.74亿元 [5] - 史带财险获批成为外资独资险企外资股东持股比例升至100% [5] 保险偿付能力与投资 - 2025年二季度5家险企偿付能力未达标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包括华安保险、亚太财险等 [6] - 弘康人寿举牌港华智慧能源持股比例从4.9874%增至5.00005% [6] 消费金融业绩与变动 - 兴业消金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8.68亿元同比暴涨213.43%不良率降至2.61% [7] - 宁银消金2024年营收29.9亿元同比增65.96%净利润3.03亿元同比增50.17% [8] - 金美信消费金融启动裁员涉及线下展业区域部分员工工龄计算争议引发赔偿纠纷 [8] 金融科技与支付创新 - 乐信2025年Q2营收35.9亿元环比增15.6%利润6.7亿元创14个季度新高管理在贷余额1057.8亿元 [9] - 移卡日本子公司获《割赋贩壳法》注册及PCI DSS认证加速拓展日本支付市场 [10] - 浦发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浦银金科开业聚焦集团IT共享服务与境外分行系统建设 [10] - 分众传媒与支付宝合作推出"碰一下抢红包"投入1亿元现金红包覆盖20多座城市 [11]
二季度偿付能力“体检”:5家险企不达标
北京商报· 2025-08-05 08:48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现状 - 截至8月4日已有143家保险机构披露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包括60家人身险公司和83家财产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 [1] - 上半年仍有5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未达标包括4家财产险公司(安华农险、华安保险、亚太财险、前海财险)和1家人身险公司(华汇人寿) [1] - 偿付能力达标需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风险综合评级≥B类三项指标 [2] - 5家未达标公司主要因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不符合要求部分公司涉及公司治理风险和操作风险如安华农险因董事长空缺多年等问题导致评级偏低 [2] 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影响 - 偿付能力不达标会损害保险公司信誉度导致消费者质疑其财务稳健性并可能引发信用评级下调增加融资难度和成本 [3] - 监管层面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监管谈话、限制高管薪酬、责令停止部分或全部新业务等 [3] - 瑞华健康因技术原因延迟披露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该公司成立仅七年且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即将见底 [4] 险企改善偿付能力的措施 - 部分公司通过增资和高管选聘成功改善偿付能力如三峡人寿、珠峰财险、富德产险等 [5] - 华安保险已完成董事会换届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至150%以上计划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加强成本管控等措施持续改善 [5] - 亚太财险已针对风险综合评级失分点进行数据梳理并督促相关部门整改 [6] - 专家建议通过增资扩股、优化产品结构、出售非核心资产、完善内控及加强风险管理技术等手段提升偿付能力 [6] 长期未达标公司的市场退出问题 - 华汇人寿自2022年一季度起连续十多个季度偿付能力不达标目前仅售一款团体定期寿险业务基本停滞 [7] - 专家认为应建立市场退出机制淘汰长期无法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以保护投保人权益和净化市场环境 [7] - 监管政策明确对风险大且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保险机构将收缴金融许可证并依法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8]
143家险企披露最新偿付能力报告 5家“亮红灯”
证券日报· 2025-08-04 00:13
偿付能力总体情况 - 截至8月3日共有143家险企发布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包括60家人身险公司83家财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 [1][2] - 其中5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包括4家财险公司和1家人身险公司 [1][2] - 偿付能力达标需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 [1] 风险综合评级分布 - 风险综合评级A类险企共46家其中14家达到最高AAA级包括日本财产保险工银安盛人寿中意人寿等 [2] - B类险企共90家包括53家财险公司和37家人身险公司 [2] - C类5家险企为华汇人寿安华农险华安财险亚太财险新疆前海联合财险 [2][3] 评级不达标原因分析 - 华汇人寿因公司治理相关问题整改未完成2022年第一季度评级由B类降为C类 [2] - 安华农险2024Q4及2025Q1评级为C类主因公司治理风险 [2] - 华安财险2024Q4及2025Q1评级为C类涉及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 [3] - 操作风险问题包括不当宣传销售误导套取费用监管报送不实等 [3] - 公司治理问题涉及三会一层运作不规范董监高履职瑕疵关联交易披露不全等 [3] 偿付能力与整改措施 - 5家C类险企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已达标 [4] - 华安财险通过增资扩股实质性进展化解治理风险 [4] - 亚太财险对波动异常指标回溯分析完善经营基础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4] 行业资本补充趋势 - 行业对资本需求预计保持增长可通过债务性工具(资本补充债)和股权性工具(股东增资优先股)补充资本 [4] - 业务成熟现金流稳定险企可尝试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间接提升偿付能力 [4]
长生人寿高管变阵,净利润与偿付能力双承压
国际金融报· 2025-07-25 22:26
高管变动 - 周捷被核准为长生人寿副总经理(主持工作)[1] - 原总经理沈逸波简历已从官网撤下[1] - OHAMA TERUHISA(大滨辉久)被核准为副总经理 成为高管团队中唯一日籍成员[2] - 大滨辉久此前担任临时审计责任人[2] 公司背景 - 成立于2003年9月 是中国首家中日合资寿险公司[2] - 股东结构为中国长城资产51% 日本生命保险相互会社30% 长城国富置业19%[2] -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控股中国长城资产成为实际控制人[2] 财务表现 - 2020-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0.45亿元 0.15亿元 -1.58亿元 -0.58亿元 -1.99亿元[2] - 2025年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5.61亿元 同比下滑超40%[2] - 2025年一季度净亏损1.34亿元 超过去年全年亏损额的六成[2] 偿付能力 - 一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01.4%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5.7%[2] - 预计下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将降至78.0% 综合偿付能力降至106.5%[2] - 公司表示利率下行导致增提偿付能力准备金 压力较大[3] 应对措施 - 资产端配置长期利率债以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3] - 负债端推动产品转型 鼓励新业务销售[3]
弘康人寿多重经营风险集中爆发:股东股权遭冻结、投诉频发、偿付能力告急
证券之星· 2025-07-18 16:14
股东层面问题 - 第二大股东亚雅油脂持有的1.45亿元股权(占总股本14.5%)被法院冻结,冻结期限为2025年6月26日至2028年6月25日 [1][2] - 公司7家股东中有3家为失信被执行人,4家被限制高消费,前五大股东合计持股占比超过70% [3][4] - 股东信用问题和股权变动严重影响公司股权稳定性及市场形象 [4] 公司治理与合规问题 - 河南分公司因编制虚假报告等行为被罚60万元 [1][5] - 董事长职位自2022年1月起长期空缺,由总经理代行职责 [1][5] - 原董事长因牵涉贪腐案于2022年辞职,公司成为国内少数无正式董事长的寿险公司之一 [5] 财务与偿付能力 - 2024年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61.42亿元,同比下滑37.1%,净利润0.35亿元,同比下降46.5% [6] - 2023年Q4至2024年Q2连续三个季度累计亏损1.49亿元 [6] - 2024年Q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87.4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6.77%,较2020年的162.83%显著下滑 [1][6][7] 产品与客户投诉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超200条投诉,涉及销售误导、退保难、产品份额确认延迟等问题 [1][8][10] - 消费者反映存在夸大保险功能、年金发放流程与宣传不符、续费银行卡变更困难等问题 [8][10] - 客服处理效率低下,态度消极,导致投诉长期未解决 [10]
前海财险治理挑战:超50%股权被冻结 总经理离任
中国经营报· 2025-06-28 03:11
股权变动与债务问题 - 深圳市钜盛华持有的前海财险20%股权被法院冻结并折价30%拍卖,起拍价3080万元,较评估价4400万元低1320万元 [1] - 公司另有38%股权处于冻结状态,涉及深圳市深粤控股(17.2%)、深圳建业工程集团(20%首轮冻结+1.5%二轮冻结+20%三轮冻结) [2] - 股东拖欠保费1.2787亿元,经重组后9693万元债务转移至扬州宝能,后再次转移至深圳鸿兴莱华 [3] 高管人事动荡 - 总经理李功霓任职不足一年半即辞职,董事长霍建梅兼任临时负责人 [4] - 李功霓曾因公司财务数据不真实等违规行为被监管警告并罚款6万元 [6] - 首任总经理张云飞2021年辞职后职位长期空缺,2024年李功霓上任前由副总经理代管 [7] 经营业绩与偿付能力 - 2016-2024年公司仅2016年、2022年盈利,累计亏损达7.57亿元,2025年一季度续亏0.19亿元 [8] - 保险业务收入从2019年峰值22.66亿元降至2024年15.25亿元,2025年一季度为3.23亿元 [8] - 综合成本率高达201.56%(费用率134.31%+赔付率67.26%),远超行业水平 [8] - 自2022年一季度起风险综合评级连续多季度为C类,实际资本持续损耗 [9] 战略调整措施 - 计划通过降低经营成本、优化业务结构改善盈利,并寻求外部资本补充以提升偿付能力 [9] - 新任董事长霍建梅来自平安集团,拥有30余年保险从业经验,被视作化险改革操盘手 [7]
中邮人寿增资至行业第四,偿付能力承压下资本突围战再起
新浪财经· 2025-06-23 20:09
中邮人寿增资与行业资本补充动态 - 中邮人寿注册资本从286.63亿元增至326.43亿元,跃居寿险行业第四位,仅次于瑞众人寿(565亿元)、平安人寿(338亿元)和中汇人寿(332亿元)[1] - 中邮集团持股比例从38.22%提升至42.68%,友邦保险持股比例保持24.99%不变[1] - 公司2023年四季度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86.18%/160.38%,2025年一季度为93.94%/158.92%,虽高于监管红线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 保险行业资本补充现状 - 2025年上半年险企通过增资和发债补充资本近700亿元,其中6家保险公司合计增资88.53亿元,12家险企发债规模达603.6亿元[3] - 内源性资本补充依赖留存利润,外生性补充主要靠发债和增资,资本补充债受青睐但仅能提升综合偿付能力[3][4] - 永续债成为新选择,2025年一季度8家险企发行永续债457亿元,已超2024年全年总量(359亿元)[4] 创新资本补充方式 - 中国平安发行117.65亿港元零息可转债,优化资本结构并潜在提升H股资本实力[5] - 鼎和财险通过资本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从46.43亿元增至60亿元,股东持股比例不变[5] 偿二代二期规则影响 - 新规执行更严格的资本认定标准与风险计量因子,导致寿险公司剩余边际计入核心资本受限,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下降[6] - 投资端固收产品信用风险计量规则变化加剧利率风险错配,制约险资入市规模[6] - 监管将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预计改善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1.4个百分点[8] 监管政策调整与行业趋势 - 金融监管总局延长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至2025年底,允许"一司一策"制定过渡政策[7] - 行业需通过提升盈利能力和内生性增长实现业务扩张与风险管控的动态平衡,避免依赖资本补充驱动[8]
国富人寿治理变局:广投系再增补两位董事,董事长人选或呼之欲出
搜狐财经· 2025-06-20 12:14
董事会变动 - 公司选举两名新晋董事:吴传明(现任党委委员、副书记兼首席信息官)和钟伟(原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均获得16.11亿票支持,占出席会议有效表决股份总数17.46亿股的92.27% [1][2] - 上海恒大建材提名的候选人祁伟荣仅获2.7亿票,占比15.47%,最终落选 [2] - 目前或即将上任的三位董事(江亚东、吴传明、钟伟)均为第一大股东广西投资集团背景,董事长一职或大概率从中产生 [2][3] 新任董事背景 - 吴传明:1978年8月出生,金融学硕士,早期在保险监管领域任职,后担任广西投资集团金融控股副总经理、国富人寿总监等职,2019年起历任总经理助理、首席信息官等职务,身兼数职预示可能承担更重要的职务 [5] - 钟伟: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2016年由广西国资委任命,2024年转战国富人寿董事会,人事变动或与董事长空缺相关 [7][9] - 江亚东:1984年9月出生,文学学士,现任广西投资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等职,履历集中在党务及人力资源领域,保险专业积累稍显不足 [10] 股权结构变动 - 广投集团通过收购及增资将持股比例从25.53%提升至34.17%,后因唯品会增资稀释至33.33% [14][15] - 唯品会追加6000万元投资,持股比例升至25.37%,增资后广投系持股比例恰好满足不超过1/3的监管要求 [15] - 公司注册资本从19.26亿元提升至20.47亿元,广投系话语权显著增强 [16]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升至146.0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60.81%,较2024年四季度分别提升10.56和89.02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4.5亿元次级债发行 [13] - 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增速22.7%,2025年一季度增速20.3%,但经营区域仅限广西和贵州 [17] - 产品结构以增额寿险及万能险为主,2024年前三款增额寿险贡献原保险保费18.81亿元,万能险新增交费11.04亿元,分红险仅4.22亿元 [19][20] - 2024年因会计准则切换实现首次盈利1.59亿元,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0.2亿元,此前六年累计亏损8.91亿元 [21][22] 高管层调整 - 梁恬(1983年5月出生)担任审计责任人,李银菊(1977年12月出生)担任首席合规官,二人分别具备外资险企和监管背景,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12][13] - 李银菊曾任北部湾财险副总裁,在合规与风险管理领域经验深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