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
搜索文档
“大三甲基建潮”渐退,县医院“夹缝生存”窘境待破
第一财经· 2025-11-06 21:26
一些公立医院逐渐意识到,规模扩张对于医院经济效益具有两面性。 近年来,多地有公立医院在财政投入和医疗服务收入"双增长"的背景下,依然出现了"收不抵支",这背 后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规模扩张——当城市公立医院分院区建设过多时,不仅经济效益可能不及预期, 还会虹吸大量县域地区的基础病、常见病患者。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公立 医院编制、服务价格、薪酬制度、综合监管改革,加强县区、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保障。 在多名受访专家、医院管理者和地方卫健官员看来,健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是公立医院实现其"公益 性"定位的核心和关键。尽管新医改以来中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整体上升,但占比仍 偏低。为缓解公立医院运营压力,持续增加财政投入、优化公立医院财政经费投入机制、严控公立医院 无序扩张,是政府办医的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在公立医院"自付盈亏"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医疗服务价格的杠杆作用,并通过医保支付 的激励约束机制,共同形成新的公立医院补偿格局,让城市和县域、高层级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的激 励"同向",切实推进分级诊疗,也是"十五五"期间医改工作需要进一步 ...
当好百姓健康守门人
辽宁日报· 2025-10-31 09:04
文章核心观点 - 基层医疗机构正积极学习并将政策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致力于提升服务能力,打通基层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1] - 通过加强软硬件建设、利用数智化工具、聚焦重点人群需求,目标是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信得过、看得好、看得起病的医疗服务 [1] 基层医疗服务建设 - 卫生院承担着8万多名居民的医疗、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未来将持续加强内科、外科、中医科和康复科学科建设 [1] - 计划开展特色诊疗项目,并依托区域医疗集团建设乡镇级检验中心,以全面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 [1] - 强调必须加强软硬件建设,让老百姓信得过、愿意来,真正成为居民的健康守护者 [1] 医疗服务数智化应用 - 将推动远程会诊平台从“有”到“用活”,让老百姓不跑远路也能得到专家诊疗,是“全民健康数智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1] - 利用外部资源,把数智化建设融入基层服务,提升诊疗效率与可及性 [1] 重点人群健康管理 - 针对辖区内老年患者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常见的情况,需在老年健康护理、医养结合、安宁疗护方面下更多功夫 [1] - 村医作为离百姓最近的健康守护者,需要对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血糖不稳)的情况有精准掌握并提供贴心服务 [1] - 天冷时前列腺炎、关节炎、呼吸道感染高发,服务需结合季节性与常见病特点 [1]
擘画“十五五”:深化医改、赋能创新,锚定医药发展新航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9:44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为医药行业锚定更高维度发展航向,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1][2] - 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显著成就,建成全球最大医疗服务、疾控和医保体系,创新药械审批加速,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全球第二 [1] - 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在于深化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并强化公共卫生能力与疾病防控 [2][9] “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成就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保障体系 [1] - 共批准创新药210个、创新医疗器械269个,并保持加速增长态势 [1] - 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在研创新药约占全球30% [1] -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 [1] “十五五”规划政策导向 -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强化公共卫生能力、促进分级诊疗、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2] - 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前瞻布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2] -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2] - 健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促进分级诊疗 [2] - 优化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进全民健康数智化建设 [4] 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 - 三医协同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2] - 可通过紧密型医联体联动医保支付、药品供应与医疗服务,形成利益与责任共同体 [3] - 需发挥医保支付“牛鼻子”作用,构建更精细化医保支付体系,如对紧密型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打包支付 [3] - 利用数字化赋能打通医疗、医保、医药数据壁垒,实现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处方、医保结算等信息互联互通 [3] 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改革 - 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公立医院编制、服务价格、薪酬制度、综合监管改革 [3] - 加强县区、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保障,“十五五”规划重点强调强基层 [4][5] - 公立医院综合监管将重点落实国家卫健委九项准则,聚焦医德医风与医保基金规范使用 [4] - 今年9月国务院批复《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4] 创新药发展与支持政策 - 2018年至2024年累计批准上市创新药197个,年批准数量从2018年11个增至2024年48个 [5] - 2024年上半年批准创新药43个,同比增长59%,刷新历史同期纪录 [5]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创新药”,同年7月《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审议通过 [6] - 2024年6月国家医保局等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5方面16条全链条支持措施 [6] - 未来需增加资金投入、发挥商保多元支付作用、提升企业原创研发能力、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 [7][8] 创新医疗器械发展与支持政策 - 2014年至2024年共批准创新医疗器械315个,其中境内产品272个 [6] - 2024年批准创新医疗器械65个,优先审批医疗器械8个,批准数量连续两年维持高位 [6] - 2025年1-9月共有54件创新医疗器械上市 [6] - 2024年7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提出十方面措施支持高端医疗器械重大创新 [6] - 企业正实现“国产替代”与“国际化突破”双轨并行,挑战在于技术落地和应对国际市场的专利诉讼等问题 [8] 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建设 -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加强疾控体系建设,防控重大传染病,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 [9] - 2024年9月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11月1日起施行 [9] - 强化疾控机构职能需聚焦三大重点:强能力推动机构整合协同、增动力深化绩效薪酬改革、强手段强化帮扶与技术赋能 [9][10] - 手段升级包括推动人员、服务、管理、技术下沉帮扶,以及运用AI技术赋能基层医疗机构 [10]
从“签约无感”到多方式互动 家庭医生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人民日报· 2025-10-17 08:34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现状 - 2024年底全国家庭医生团队数量超过48万个,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80% [2] - 服务内容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针对重点人群提供上门服务 [3] - 多地推出个性化服务包,如江苏建立包含16类1200项西医类和13类60项中医类服务的项目库 [5] 服务模式创新与能力提升 - 北京推动三级公立医院一半门诊号源向基层医疗机构投放,方便居民就近转诊 [3] - 医保政策调整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销比例,增强基层吸引力 [3] - 开展工作日延时及节假日诊疗服务,提供血尿常规、血生化等影像检查 [3] 居民体验与认知挑战 - 重点签约居民(高龄、慢病)对服务评价很高,但普通签约居民感受不深 [5] - 存在"签而不约、签而难约"现象,居民认知度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5][8] - 家庭医生团队通过入户巡诊(如完成40余次入户巡诊)和线上随访改善服务 [6] 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瓶颈 - 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居民规模在1000-2000人之间,人员配备不足 [8] - 专科医生(如口腔科)和辅助检验检查人员缺乏影响服务效果 [9] - 跨区域服务系统未打通,制约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健康跟踪 [6] 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补贴主要从人均90元公共卫生经费中划拨5元,保障水平较低 [9] - 留耕镇卫生院30多名家庭医生每月补贴不足200元,扣除成本后所剩无几 [9] - 江苏实施绩效工资改革,考核优秀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最高可达核定总量的170% [10] 转诊机制与信息化建设 - 不同系统间存在信息壁垒,上下转诊时电子病历和检验数据无法共享 [11] - 建议建立顺畅的双向转诊渠道,实现小病社区解决、大病转诊上级医院 [11] - 需要通过医共体建设提高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 [10][11]
第四届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创新大会圆满落幕
凤凰网财经· 2025-10-14 16:35
2025年10月12日,第四届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创新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本场会议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北京中健联健康服务促 进中心联合主办,艾社康亚洲承办。本次会议得到了武田中国、再鼎医药、诺华、神州医疗的战略合作支持。 本届会议特邀多位来自国家智库、地方卫健委、公立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的重磅嘉宾莅临分享。共同探讨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整合路径,探索医防融 合、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的创新模式,共同支持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度落地与高质量发展。 新疆阿克苏地区卫健委四级调研员、规划科科长段文辉以《信息化建设 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系统介绍了阿克苏地区作为国家公立 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地区,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创新发展。他指出,面对边疆地区地广人稀、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生匮 乏等现实挑战,阿克苏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他详细阐述了阿克苏以"全栈信创、全面上云"为技术方向, 以"数字医疗集团、数字医共体"建设为载体,以"地县乡村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公卫防御管理一体化、决策分析一体化"为目标,围绕"一朵 云、一张网、一大脑 ...
提升全民健康获得感的关键所在——从2025年中国卫生发展论坛看“三医”协同
新华社· 2025-09-27 22:24
医疗体系发展 - 医疗体系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重点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2] - 全国已设置13个类别26个国家医学中心、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114个省级医疗中心,优质资源向中西部和基层下沉 [2] - 全国338个地市实现医学检查结果互认,项目超200项,2024年双向转诊人次达3600万,较2020年增长46% [2] - 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推动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在人员、信息、资源三通基础上深度融合 [2] 中医药发展 - 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达10.4万个,中医类医院6400家,中医类别执业医师97.1万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3] - 推动中医药融入分级诊疗体系,发挥其在治未病、重大疾病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 [3] - 新批准15个中药新药上市,并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新药转化 [7] 医疗保障体系 - 建成全球最大医疗保障网,每年基金支出近3万亿元,支付方式从按项目付费向按病种付费为主转变 [4] - 按病种付费实现统筹地区全覆盖,病种覆盖率达95%,医保基金覆盖率达80%左右 [4] - 2024年定点基层医疗机构占比达96%,全国97%的行政村实现医保服务村村通 [4] - 医保预付金制度已在多地落地,2025年以来全国预付基金达786亿元 [4] 医药产业创新 - 国家药品抽检合格率从2017年97.9%提升至2024年99.4%,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6] - 在研新药数量达1250种,占全球约30%,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总额达660亿美元 [7] - 2025年上半年共批准新药43个、创新医疗器械45个,同比分别增长59%和87% [7] - 将缩短重点创新产品审评时限至30个工作日,同步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制度 [7]
医保新规下!2025年开始,这5项费用或将不能再报销
搜狐财经· 2025-09-19 06:38
医保新规调整背景 -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突破13.7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1] - 医保基金年支出飙升至2.8万亿元以上,同比增长8.6% [1] - 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医疗技术发展使医保基金面临支付压力,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必然选择 [1] 医保报销范围调整 - 部分非疾病诊断必需的高端辅助检查与特需医疗服务将不再报销,例如全身高端体检套餐和特殊材料牙科修复 [4] - 临床价值不高、性价比低或存在更低价替代品的药品将被调出报销范围,涉及辅助用药、部分中成药及可被国产替代的进口药 [4] - 非医学必需的康复治疗与医疗器械,如特定理疗设备、高端康复器材及部分非基本型助听器和义肢,将不再报销 [5] - 非基本医疗服务的中医诊疗项目,如特色中医养生保健和部分中医美容项目,被调整出报销范围 [5] - 非急诊情况下未遵循转诊审批程序的跨区域就医部分项目,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可解决的常见病诊疗,将不再报销 [6] 政策调整的行业影响 - 政策调整旨在引导医疗机构和患者更理性选择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浪费 [7] - 通过调整报销目录鼓励国产创新药和高性价比药品的研发与使用,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7] - 许多新型抗癌药、罕见病用药和创新药被纳入医保目录,慢性病用药处方量放宽,互联网医院处方药报销范围扩大 [10] 参保人就医策略变化 - 建议参保人精细化了解当地医保政策差异,优先选择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和诊疗项目 [8] - 践行分级诊疗,优先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并按规定转诊,可提高报销比例 [8] - 保持对政策变化的敏感度,及时调整用药和就医习惯,并考虑配置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保障 [8][9]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人民日报· 2025-09-12 08:01
医疗服务体系与资源配置 - 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 -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量达到109万所,超过90%的居民在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医疗服务点[2] - 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向中西部、东北及基层延伸[2] 分级诊疗与医疗服务连续性 - 全国有338个地市互认医学检查化学项目超过200项,县域医学影像、心电等资源共享中心普遍建立[2] - 81个城市试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2199个县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 - 2024年全国双向转诊医疗人次数达3600万,较2020年增加46%[2]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就医体验 - 8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门诊候诊时间缩短[3] - 5500多家医院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推广至20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3] - 83%的三级公立医院开展日间手术,4000多家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60多项上门护理项目[3] 互联网医疗与中医药服务 - 互联网医院发展到3756所,2024年互联网医院诊疗人次达1.3亿[3] - 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达96%,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约90%开设中医临床科室[3]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基本建有中医馆,形成融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3] 老年健康服务 - 设有1个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6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 - 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达6151家,占综合医院总数的84.6%[4] - 94.4%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推动老年医疗服务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变[4] 儿科服务能力与儿童健康 - 设置3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6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4] - 儿科执业医师数量达24.39万人,较2020年的16.34万人增长49.3%[4] - 每千名儿童床位数达2.47张,较2020年的2.18张增加13.3%,80%基层医疗机构能提供儿童常见病诊疗服务[4] 普惠托育服务与儿童营养 - 2024年全国托位数达573.7万个,较"十三五"末提高126%,千人口托位数达4.1个[5][6] - 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由10.4%下降至9.7%,生长发育迟缓率下降至4.5%,低体重率下降至1.4%[6] - 6-17岁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增长2.1厘米和2.2厘米[6]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 传染病监测系统覆盖全国8.4万家医疗机构、2.8万家发热门诊和1041家哨点医院[7][8] - 监测渠道拓展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病媒生物和城市污水监测站点[8] - 成功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结核病发病率、肝炎感染水平持续下降,艾滋病维持低流行水平[7]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丨解决看病就医急难愁盼,卫生健康部门这样干
新华网· 2025-09-11 18:04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 - 推动资源和服务更加贴近居民群众 重点向中西部 东北地区 省域内人口较多地市和基层延伸下沉 [2] - 114个省级医疗中心正在建设 城市公立医院对口支援帮扶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 分级诊疗体系推进 - 完善首诊负责制并加强转诊服务 促进化验检查结果互认 取消医疗机构门诊预交金 [3] - 2024年全国双向转诊医疗人次数达3600万 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 [3] 医疗卫生服务目标 - 实现大病不出省 一般病在市县解决 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 [1] - 面向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解决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 [1]
推动医保报销待遇向基层医院倾斜,国务院发文→
第一财经· 2025-09-11 13:26
政策目标与总体框架 -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作为"十五五"期间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 [3] - 到2027年实现居民15分钟可达最近医疗服务点 到2030年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服务量占比持续提高并取得分级诊疗显著成效 [3] - 围绕体系完善、服务优化、疾控中医强基和要素保障提出12项重点任务 包含多项量化进度目标 [3]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 强化孕产妇、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系统连续服务 2030年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70%以上 [3] - 常住人口5万以上县区普遍具备白内障手术和血液透析能力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标比例保持在95%以上 [4] - 健全县乡村用药衔接联动机制 动态调整乡村两级用药品种以适应群众需求 [4] 医疗资源下沉与技术支持 - 推动二三级公立医院预留号源优先向基层开放 建立五级巡回医疗制度实现资源薄弱县全覆盖 [6] - 推广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应用 探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决策支持 [6] - 鼓励身体状况良好退休医务人员为基层和资源薄弱地区提供服务 [6] 医保支付与价格改革 - 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完善差别化支付政策向基层倾斜5-10个百分点 [6][7] - 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推进统筹地区内"同病同付" 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7] - 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政策 完善特例单议、预付金等配套机制 [7] 财政投入与薪酬机制 - 2023年全国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入超1400亿元 较上年增长15% [6] - 落实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保障 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投入倾斜力度 [7] - 合理核定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绩效工资总量 支持医共体完善薪酬分配政策注重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 [7] 服务模式创新与机构参与 - 发展"固定+流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将基层机构纳入传染病监测网络 2030年陆路口岸县区全部纳入 [4] - 引导规范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4] - 在紧密型医联体设立专兼职疾控监督员 加强基层多病共防和多病共管能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