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饮料
搜索文档
旺旺、娃哈哈、元气森林多条产品线快速增收,养生、功能类向上景气度影响软饮细盘走向
财经网· 2025-11-26 17:32
A股三季报业绩潮过后,旺旺、娃哈哈、元气森林等再接棒披露新一报告期业绩,并释放整体状态稳 健、多条产品线上扬的信号。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软饮的财务数据已不单独存在于公司业务运营,更 在于行业基本盘的共同影响,而品类景气度的分化,便是左右关键点之一。 近日,中国旺旺发布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业绩公告。当中披露,2025财年上半年,集团总 收益为111.08亿元,较上一财年同期成长2.1%。产品支柱划分方面,乳品及饮料类继续领跑,收益同比 减少1.1%至59.413亿元,占总收益比约为53%。监测收益数据动态变化原因,公告提到,主系旺仔牛奶 收益衰退低个位数,但饮料及其他类收益较上一财年同期上升近四成。 放大饮料小类2025财年上半年表现,公告还称,该业务销量得到翻倍成长,且新品收益占饮料小类收益 比近5成,其中"旺旺AD钙奶"短时间内收益近8000万元,占饮料小类新品收益约3成;"旺旺乳酸菌饮 品"收益占饮料小类新品收益达2成;除此之外,果蔬汁饮料、茶饮、"旺旺摇摇冻风味饮料"、功能饮 料"劲爆"与"荟动"等产品,亦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口味和选项。 近期一并交出又一轮成绩单的娃哈哈与元气森林,也在 ...
比咖啡更猛的续命水,帮打工人卷成永动机
36氪· 2025-11-18 10:05
公司业绩与市场地位 - 东鹏饮料集团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8.44亿元,同比增长34.13%,归母净利润37.61亿元,同比增长38.91% [1] - 东鹏特饮单品实现收入125.63亿元,同比增长19.4%,占总收入的74.63% [1] - 东鹏特饮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零售销量连续四年位居第一 [3] 行业增长趋势 - 功能饮料销售额同比增速为28.3%,首次高于即饮茶(26.7%),成为年内增长最快的软饮料细分品类 [3] - 太古可口可乐能量饮料销量同比增长51%,是其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 [16] - 可口可乐旗下魔爪品牌在北方市场销量同比增长近五成 [16] 产品定位与消费者需求 - 能量饮料最常见的消费场景包括夜间加班(30.12%)、熬夜学习(29.44%)和电竞游戏(29.17%) [4] - 能量饮料的提神效果被认为优于黑咖啡,且牛磺酸能缓冲咖啡因带来的焦虑、心悸等副作用 [6] - 东鹏特饮凭借与红牛相似的功能和更高的性价比,成功从货车司机等传统客群扩展至写字楼打工人 [3][6] 市场竞争格局 - 红牛子公司战马通过举办电竞比赛(战马能量杯英雄联盟挑战赛)吸引年轻消费者 [11] - 东鹏特饮通过热播剧广告植入、赞助电竞、赛车、街舞等比赛提升品牌曝光度 [11] - 新品牌如可口可乐猎兽、元气森林外星人电解质水、农夫山泉尖叫等正重塑功能性饮料市场格局 [16] 公司面临的挑战 - 东鹏特饮瓶盖扫码活动因“24小时内必须再买一瓶”等规则引发消费者投诉 [13] - 公司仍高度依赖东鹏特饮大单品,新产品如补水啦尚未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13]
广东老板靠“山寨”饮料起家,一年狂揽百亿
商业洞察· 2025-10-28 17:28
公司近期发展与财务表现 - 公司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以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3]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85亿元增长至158.3亿元,年均增速显著[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实现归母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3] - 截至2025年10月17日,公司市值达1567亿元[3]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战略 - 创始人林木勤通过成本控制和洞察消费者需求,带领公司从年产值不足2000万元的国营厂发展壮大[9][10] - 公司内部将增长视为最大战略,强调增长战略已深入员工骨子里[4] - 公司股东评价林木勤和公司风格务实[4] - 创始人保持警醒,习惯通过观察服务区垃圾桶中的空瓶来了解产品情况[4] 产品多元化与全球化布局 - 公司推出补水啦、东鹏大咖等新产品以减少对核心大单品东鹏特饮的依赖[4] - 2025年上半年,新产品补水啦实现营收14.93亿元[4] - 公司通过赴港上市为全球化市场铺路,但目前海外收入占比仅0.2%[6] - 在核心出海市场东南亚,公司面临红牛、魔爪等国际品牌的先发优势[6] 差异化竞争与市场扩张 - 2009年,公司推出采用带防尘盖PET塑料瓶包装的东鹏特饮,定价为红牛的一半,主打下沉市场[10] - 市场推广初期聚焦广东东莞,定下在东莞市场营收过亿元后再向外扩张的目标[12] - 2013年公司开始全国化扩张,签约谢霆锋为代言人并在央视投放广告[14] - 针对南北方消费差异,公司在北方市场推出500毫升大瓶装产品,成功打开局面[15] - 2016年竞争对手红牛爆发商标之争,为公司提供了市场突围机会[15] 市场份额与渠道建设 - 2012年至2021年间,中国红牛市场份额从82.1%降至53.3%,而东鹏特饮市场份额从4.7%增至16.7%[17] - 按销量计,公司自2021年起连续4年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到2024年的26.3%[1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全国拥有超3200家经销商,超420万家终端销售网点[18] 数字化战略与运营 - 公司自2015年开始营销数字化创新,推出“一物一码”对产品进行精细化管理[20] - 数字化系统使管理层能实时查看进销存、动销、开箱、开瓶等关键数据[21] - 创始人称公司的数字化可能是中国饮料企业中最好的,能比一般企业快一两个月了解市场情况[22]
东鹏饮料(605499):利润超预期,成长强势能
国盛证券· 2025-10-25 19:57
投资评级 - 对东鹏饮料维持"买入"评级 [3][6]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三季度业绩超预期,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实现高速增长,成长势能强劲 [1] - 能量饮料基本盘稳健,电解质饮料等第二增长曲线延续高增长态势 [1] - 区域市场扩张成效显著,华北、西南等新兴市场增长亮眼 [2] - 费用率持续优化,盈利能力提升,归母净利率同比改善 [3] - 功能饮料赛道空间广阔,公司凭借产品性价比和数字化优势强化龙头地位,多品类布局和港股上市有望带来新增量 [3] 财务业绩总结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8.44亿元,同比增长34.13%;归母净利润37.61亿元,同比增长38.91% [1] - 2025年单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1.07亿元,同比增长30.36%;归母净利润13.86亿元,同比增长41.91% [1] - 2025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率达到22.70%,同比提升1.85个百分点 [3] 产品收入分析 - 2025年前三季度能量饮料收入125.63亿元,同比增长19.36%;电解质饮料收入28.47亿元,同比增长134.78%;其他饮料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76.41% [1] - 2025年单三季度能量饮料收入42.03亿元,同比增长14.59%;电解质饮料收入13.54亿元,同比增长83.81%;其他饮料收入5.47亿元,同比增长95.63% [1] 区域市场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广东区域收入38.85亿元,同比增长13.50%;华东区域收入23.95亿元,同比增长32.76%;华中区域收入22.08亿元,同比增长28.15% [2] - 华北区域收入26.01亿元,同比增长72.88%;西南区域收入20.27亿元,同比增长48.91%;线上渠道收入4.88亿元,同比增长48.89% [2] - 2025年单三季度华北区域收入同比增长72.60%,西南区域收入同比增长67.81% [2] 盈利能力指标 - 2025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为45.21%,同比下降0.60个百分点 [3] - 2025年第三季度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2.60个百分点至15.26%,管理费用率同比上升0.13个百分点至2.54% [3]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8亿元、58.7亿元、71.1亿元,同比增长34.5%、31.1%、21.2% [3]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12.95亿元、269.49亿元、324.50亿元,同比增长34.4%、26.5%、20.4% [5]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8.61元、11.28元、13.67元 [5]
再上市找钱?东鹏饮料负债高企,被3200个经销商“掐住脖子”
搜狐财经· 2025-10-20 22:03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85亿元增长至2024年逾158亿元,净利润从14.4亿元跃升至33.3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07.37亿元,同比增加36.37%,但增速相比2024年同期略有下滑;归母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加37.22%,同比2024年增速腰斩不止 [3] - 公司实现连续四年中国功能饮料企业销量第一,36.5%的收入年复合增速,52%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 [3] 产品结构 - 能量饮料收入占比从2022年96.6%下降至2025上半年77.9%,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4] - 运动饮料"东鹏补水啦"2024年收入14.9亿元占比9.4%,毛利率28.7%显著低于能量饮料的49.9%;2025上半年收入14.9亿元占比13.9% [6] - 茶、咖啡、果汁等新品合计占比更小,远未形成规模效应 [6] 销售渠道 - 公司拥有3200家经销伙伴,覆盖420万家终端,占全国地级市近100% [7] - 2025上半年经销商收入占比87.1%,还有6%通过经销商向重客销售,远超同行 [7] - 线上收入占比几乎忽略不计,线上自营店2025上半年收入占比仅0.4% [8] 渠道风险与效率 - 经分销费率由2022年17.1%升至2025上半年18.3%,渠道红利正在"费用化" [10] - 单点销售额年复合增速4.1%低于销量增速9.2%,新增网点边际产出递减 [10] - 面临经销商议价能力提升、"窜货"与价格体系混乱、渠道变革速度慢三大风险 [9] 资产负债状况 - 2025上半年资产负债率为61.86%,长期在5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 [11] - 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例均超95%,2025上半年短期借款61.28亿元高于货币资金52.62亿元 [13] - 2024年、2025年8月末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21.39亿元、20.52亿元,流动资产不足以覆盖流动负债 [13] 发展战略 - 公司再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募集资金将用于拓展海外市场 [3][14] - 在快消品行业"量价齐升"故事愈发稀缺的背景下,公司面临国内市场存量竞争 [15] - 公司基本盘既强大又脆弱,强大在于核心产品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脆弱在于根基过于单一 [15]
广东老板靠“山寨”饮料起家,一年狂揽百亿
36氪· 2025-10-20 07:54
公司上市与资本动态 - 东鹏饮料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为二次冲刺港股[1] - 赴港上市主要是为了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1] - 公司于2021年成功登陆A股,成为“功能饮料第一股”[1][15] - 截至2025年10月17日,公司市值达1567亿元[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85亿元、112.57亿元、158.3亿元,同比增长21.81%、32.44%、40.62%[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1] - 2018至2022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15] 业务战略与增长 - 公司内部将增长视为最大战略,增长战略深入到员工骨子里[1][4] - 近几年公司开始加快多元化与全球化脚步[4] - 公司通过推出补水啦、东鹏大咖等新产品,减少对核心大单品东鹏特饮的依赖[4] - 2025年上半年,新产品“补水啦”实现营收14.93亿元[4] 市场地位与竞争格局 - 按销量计,公司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自2021年起连续4年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到2024年的26.3%[15] - 按销售额计,公司是2024年第二大功能饮料公司,仅次于红牛[15] - 2012年至2021年间,中国红牛市场份额从82.1%降至53.3%,而东鹏特饮市场份额从4.7%增至16.7%[15] - 公司出海的核心市场是东南亚,但海外收入占比仅0.2%[4]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林木勤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曾当过技术员并在饮料厂从基层做起[3][6] - 1997年林木勤加入东鹏饮料前身出任副总经理,当时公司年产值不足2000万元[6] - 2003年林木勤个人出资267万元(占股58.04%)买下濒临倒闭的国营饮料厂[6] - 2009年东鹏特饮正式推出,采用带防尘盖的PET塑料瓶包装,并将价格定为红牛的一半[7] 产品策略与市场拓展 - 东鹏特饮为避开与红牛直接竞争,聚焦下沉市场,主攻货车司机、蓝领等价格敏感人群[7] - 市场推广初期聚焦广东市场,定下在东莞市场做到一个亿再走出去的目标[9] - 2012年东鹏特饮营收过亿元,同年中国红牛营收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10] - 为打开北方市场,公司推出500毫升大瓶装,售价5元,比红牛350毫升装便宜1元[13] 营销与品牌建设 - 2013年公司签约谢霆锋作为代言人,并在央视投放广告打响名气[11] - 2015年公司推出新slogan“年轻就要醒着拼”,开启年轻化战略[11] - 公司创新性地推出“创可贴”广告、首创“瓶盖扫码”等营销方式[11] - 2016年红牛商标之争爆发,为东鹏特饮提供了市场突围机会[13] 渠道建设与终端网络 - 到2018年,公司经销商数量已达到1123家[1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全国已有超3200家经销商,超420万家终端销售网点[15] 数字化运营与管理 - 公司早在2015年就开始营销方面的数字化创新,推出了一物一码[16] - 数字化已深度融入公司经营决策,林木勤称其为“一把手工程”[17] - 公司数字化系统可在手机上查看当天的进销存、动销、开箱、开瓶数据[17] - 林木勤每天7:30查看数据,能实时看到前一天的动销情况,比一般企业快一两个月[18]
东鹏募资合理性存疑:左手110亿理财,右手港股融15亿,股东套现忙
新浪财经· 2025-10-16 10:33
上市融资与资本运作 - 公司于10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募资14.93亿元用于产能扩张与全球化布局,距离其4月首次递表仅半年时间 [1] - 公司2021年A股上市募资18.5亿元用于解决产能瓶颈,但2025年公告拟动用110亿元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与此次港股募资形成矛盾操作 [1] - 上市以来公司累计分红超20亿元,已超过A股IPO募资额,实控人家族通过分红收获超10亿元 [4] 财务状况与负债压力 - 截至2024年末,公司资产合计226.76亿元,负债合计149.85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6.08%,较2023年的57.01%显著上升 [2] - 公司短期借款达60.65亿元,同比激增80.14%,且流动负债占比高达99.07%,短期偿债压力显著 [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长36.37%,净利润增长37.2%,但重分红、轻投入的模式与企业成长阶段不匹配 [4] 股东减持与股权结构 - 自2022年以来,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通过5次减持计划累计套现近42亿元,持股比例已降至1%的披露红线以下 [2] - 2025年3月至5月,实控人林木勤父子持股超63%的鲲鹏投资减持股份套现约19亿元,引发股价短暂大跌 [2] - 截至目前,林木勤家族合计持股50.16%,在公司市值四年增长776%的背景下,其持股对应的财富增值达数百亿元 [2] 产品结构与市场风险 - 公司产品矩阵中能量饮料贡献了超80%的收入,存在“单腿走路”的风险,产品结构高度依赖能量饮料市场景气度 [3] - 旗下电解质饮料“补水啦”已成为十亿级单品,但其营收占比仍无法与核心产品东鹏特饮相提并论 [3] - 在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的趋势下,公司核心产品高含糖量的问题可能成为新的发展障碍 [4] 渠道竞争与销售费用 - 公司拥有420万终端销售网点,但过度依赖经销模式导致销售费用高企,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7.09% [3] - 2024年广告宣传费与渠道推广费涨幅均超54% [3] - 功能饮料市场竞争激烈,2024年公司零售额市占率为23%,仍落后于头部企业 [3] 全球化战略与发展挑战 - 此次港股募资计划将部分资金用于布局东南亚、北美等海外市场,但公司缺乏国际运营经验,且海外市场已被红牛等品牌占据 [4] - 公司在国内市场尚未形成绝对优势便急于出海,可能面临挑战 [4] - 公司研发投入与营收增长未能同步,在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其根本性问题如产品结构单一、负债高企等亟待解决 [4]
这家功能饮料龙头是现金大户,却要赴港上市融资,股东频频减持
搜狐财经· 2025-10-12 09:50
上市进程与资本市场表现 - 公司于2025年10月9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申请在香港进行第二上市,由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及瑞银集团联合保荐 [1] - 公司于2021年5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价46.27元,发行4001万股,募资总额18.5亿元,发行市值约185亿元 [12] - 公司上市首日股价大涨44%,收盘市值约266亿元,截至2025年10月10日总市值约1621亿元,较发行市值增长776% [13]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前身东鹏实业于1994年注册成立,2003年由林木勤及19名员工受让接手产权 [3] - 公司是中国第一的功能饮料企业,收入增速在全球前20大上市软饮企业中位列第一 [3] - 按销量计,公司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增长至2024年的26.3%,连续4年排名第一,按零售额计为2024年第二大功能饮料公司,市场份额23% [3]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8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8.3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107.32亿元,较上年同期78.73亿元增长36.37% [4]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的14.41亿元增至2024年的33.26亿元,2022至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达52%,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 [5] - 公司净利率从2022年的16.9%提升至2024年的21%,并进一步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2.1% [6] - 公司毛利率在报告期内分别为41.5%、42.3%、44.1%及44.4% [7] 行业背景与增长动力 - 中国软饮行业2024年零售额达约1.3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软饮消费市场 [4] - 功能饮料是增长最快的板块,2019年至2024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8.3%,高于整体软饮市场的4.7% [4] - 按零售额计,功能饮料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2810亿元,2025年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10.9%,能量饮料和运动饮料同期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分别为10.3%和12.2% [9] 业务运营与战略布局 - 公司产品矩阵涵盖能量饮料、运动饮料、茶饮料、咖啡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果蔬汁饮料等多个品类 [3] - 公司启用“一物一码”和“五码关联”技术,截至2025年6月30日连接超过2.5亿消费者,与超过420万终端销售网点互动,覆盖中国近100%地级市,与超过3200个经销伙伴合作 [4] - 公司战略性地经营九个生产基地,并计划通过港股上市募资扩大产能,新增647.9万吨产能,同时用于升级供应链、加强品牌营销、渠道网络深耕及海外市场扩张等 [10] 股东结构与股权变动 - 控股股东林木勤直接持有公司49.74%股份,并通过相关实体合计控制公司50.16%的股份 [14] - 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自2022年起通过5次减持计划变现近42亿元,持股比例降至1% [13] - 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林木勤父子持股超63%的公司)在2025年3月至5月期间减持套现约19亿元 [13][14] - 林木勤、林煜鹏父子以685亿元财富位列《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93位 [15]
东鹏饮料冲刺港交所上市:卖功能饮料太赚钱,三年营收快翻番,净利翻一倍多
搜狐财经· 2025-10-10 19:02
上市申请与战略意图 - 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与摩根士丹利担任联席保荐人 [1][3] - 公司赴港上市旨在拓宽海外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并为未来海外市场扩张提供资金支持,体现其从国内龙头向国际化饮料集团转型的战略意图 [3][9] - 若成功上市,公司将成为继农夫山泉之后又一家登陆港股的中国饮品巨头 [9] 市场地位与行业竞争 - 公司旗下“东鹏特饮”是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的核心品牌之一,2023年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仅次于红牛中国,市占率超过15% [3] - 当前行业竞争激烈,红牛维他命饮料、乐虎、魔爪等品牌均在积极布局新品与渠道 [9] - 公司希望通过此次上市获得资本助力,以巩固其在市场的龙头地位 [9]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850.0023亿元(约85.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83,033.6万元(约158.3亿元) [3][5]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的14.4亿元增至2024年的33.26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36.4%和37.2%,展现出强劲的短期增长动能 [3] - 公司毛利率稳步上升,从2022年的41.6%提升至2024年的44.1%,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达到44.4% [3][5] 业务运营与渠道拓展 - 公司产品结构已由单一能量饮料向多元化饮品矩阵拓展,推出“东鹏补水啦”、“东鹏大咖”、“瓶装水系列”等新品,覆盖功能饮料、咖啡及日常饮水等消费场景 [6] - 公司积极拓展电商、便利店与下沉市场渠道,截至2023年底,全国经销商数量超过6000家,覆盖31个省区市 [7] - 公司近年来加大研发与品牌投入,2023年广告及市场推广费用达8.2亿元,占营收比重约8.4% [9]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利用港股募集资金进一步拓展产能、加强供应链建设,并加快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布局 [9] - 此次上市标志着功能饮料赛道的新一轮资本竞争正式开启 [9]
东鹏饮料,递交IPO招股书,拟赴香港上市,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瑞银联席保荐 | A股公司香港上市
新浪财经· 2025-10-09 13:54
上市申请概况 - 公司于2025年10月9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此为继2025年4月3日申请失效后的再次递表 [2] - 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及瑞银集团 [2] - 公司已于2021年5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截至2025年9月30日总市值约为1,579.80亿元人民币 [3]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功能饮料企业,收入增速在全球前20大上市软饮企业中位列第一 [6] - 按销量计,公司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自2021年起连续4年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至2024年的26.3% [6] - 公司拥有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截至2025年6月30日,覆盖逾420万家终端销售网点,实现中国近100%地级市覆盖 [8] - 公司战略性布局9大生产基地,产品矩阵涵盖能量饮料、运动饮料、茶饮料等多个品类 [8] 财务业绩 - 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人民币85.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158.30亿元,2025年前六个月收入为人民币107.32亿元 [16] - 净利润从2022年的人民币14.4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33.26亿元,2025年前六个月净利润为人民币23.75亿元 [16] - 能量饮料产品是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收入为人民币133.04亿元,占总收入的84.0% [10] - 公司毛利率保持稳定,2024年毛利为人民币69.83亿元 [17] 销售渠道分析 - 经销渠道是主要销售方式,2024年通过经销渠道产生的收入为人民币152.61亿元,占总收入的96.4% [10] - 线上渠道收入增长显著,从2022年的人民币1.0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3.57亿元 [10] 股权结构与管理层 - 上市前控股股东为林木勤先生,合计持股50.16% [11][12] - 董事会由10名董事组成,包括6名执行董事和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14] - 高管团队包括财务总监彭得新先生等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