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
搜索文档
电商生态需要更强的“质量信号”
经济观察网· 2025-10-28 17:12
刘诚/文 2025年"双11"如期而至,虽少了前些年的喧嚣与高调,却早已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繁荣之下亦有隐忧。超低价格、直播带货、极速退换货等商业模式,一度被视为创新与效率的象征。但产业越是快速迭代发展,我们越要不断审视电商平 台的重要依托——线上产品质量的优与劣。 值得关注的产品质量 在当今的线上市场,"价格战"几乎成为常态。表面上看,消费者似乎正从"价格战"中获益,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商品,但背后却隐藏着不小的隐忧。 一方面,过度的价格竞争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得真正注重质量的厂商被迫退出市场。例如,十年前已被淘汰的涤纶纤维袜子,如今又重新成为线上的 主流产品,购物软件里随处可见"4.99元十双包邮"的袜子。流量争夺压缩了供应链的利润空间,代工厂商很容易在不断降成本的方向上陷入低质的困境。 此外,直播间里主播卖力推销的29.9元、39.9元的毛衣,包括此前一度成为热销现象的"0元购"……这些极端低价背后绝非品质的保障,而是材料、工艺和信 誉的缩水。 "价格战"除了会挤压正规企业的生存空间,还会滋生"三无产品"。所谓"三无产品",即没有生产日期、没有质量合格证、没有生产厂家的产品。它们来路不 明 ...
网飞电影与抖音短剧
虎嗅· 2025-10-18 11:02
行业市场表现 - 国内电影票房大盘表现不佳 国庆档期口碑最佳的影片票房表现最差[1] - 暑期档两部重点影片票房均未达预期 对高成本长回收周期的电影投资构成致命打击[1] 内容创作趋势 - 行业出现从高质量电影转向流水线式短剧内容的趋势 类似中国歌坛的演变路径[2] - 流媒体平台如网飞和苹果大量制作60分水准的网络电影 这些作品旨在吸引和保留订阅用户而非追求艺术品质[4] - 10部60分作品在争夺用户时间上比1部90分作品更具优势 但可能导致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4][5] 电影制作模式 - 当前流行一种“不会出错”的投资模式 采用经典设定、畅销书改编和前一线演员的组合以确保基本盘[7] - 制作手段追求快准狠 例如大量使用AI背景替代实景拍摄以控制成本和加快制作周期[7] - 利用知名演员的号召力吸引观众 但剧本和逻辑存在明显漏洞 影片类型混杂[7] 产品生命周期与影响 - 此类流水线产品虽能实现快速回本 但对文艺生活的贡献几近于零 成为创作者急于完结并遗忘的项目[8] - 影片同质化现象严重 创作手法和演员阵容选择模式固定 例如苹果的《峡谷》与《10号舱的女人》如出一辙[8]
央视网评|微短剧如何跳出“霸总”的套路?
央视网· 2025-09-28 13:09
行业现状与内容特点 - 微短剧内容高度同质化,2024年热门剧目中189部剧名带“总裁”,109部出现“夫人”,81部提到“娇妻”,80部涉及“离婚” [1] - 人物设定夸张、情节脱离现实,例如出现“一胎生99个孩子”等违背常识的内容 [1] - 行业陷入“三俗”循环,通过浮夸人设博眼球、低智剧情赚流量、狗血冲突制造“爽感” [1] - 微短剧叙事节奏快、体量小,但大量作品跟风拍摄“霸总”“豪门”“狗血”题材,导致内容同质化、质量低下 [2] 商业模式与市场驱动 - 微短剧采用“短平快”“流量第一”的商业逻辑,单部成本通常不足50万元,最快7天即可完成从剧本到上线的全过程 [3] - 在“流量为王”驱动下,制作方倾向于复制成功套路,包括固定人设、相似情节和万能冲突解决法,以保障点击量 [3] - 平台算法推荐加剧问题,系统倾向于推送互动高的猎奇、强冲突内容,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3] - 截至今年7月,中国微短剧用户已接近7亿,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去年的500亿元 [5] 行业挑战与问题 - 创作人才不足,许多编剧从网文写手转行,习惯使用“打脸”“反转”等套路,缺乏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3] - 庸俗内容拉低行业水准,使微短剧在许多人眼中与格调低下、审美庸俗画上等号,埋没优质作品 [4] - “霸总”剧传递“金钱至上”“不劳而获”“嫌贫爱富”的扭曲价值观,消磨社会奋斗精神,对青少年和老年人尤其不利 [3] 监管措施与行业导向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不断细化管理,对微短剧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等问题及时纠偏 [1] - 广电总局近期出台多项措施,包括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整治低质内容、要求平台自查自审 [7] - 监管部门为行业划出红线,旨在遏制无序扩张,推动微短剧走向更健康的方向 [4][7] 未来发展路径 - 平台应在流量分配上向优质内容倾斜,形成“好内容带来高流量,高流量激励好内容”的良性循环 [7] - 主管部门可设立评优机制,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微短剧精品化 [7] - 创作者需回归内容本身,挖掘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现实生活、自然人文等多元题材 [7] - 已有《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大山的荣耀》《重回永乐大典》等优质短剧获得观众认可,证明微短剧可以既有流量又有格调 [7] - 行业需要进行自我革新,让微短剧“微”而不弱、“短”而不浅,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真实、有共鸣的生活故事 [5][6][7]
畅通退出机制 让“劣币”尽快出清,“良币”充分发展
消费日报网· 2025-09-23 10:43
企业破产法修订背景与必要性 - 现行《企业破产法》自2007年施行,已历时18年,在推动经营主体有序退出、促进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 随着经济形态演变和产业格局调整,旧有法律框架存在启动难、周期长、成本高、覆盖面窄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1] - 实践中“僵尸企业”长年占据资源难以出清,压制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并拉低经济整体效率,亟需通过法律修订弥补短板 [1] 修订对市场经济与竞争环境的意义 - 健全的退出机制是公平竞争的必要条件,市场应是“进得来、出得去”的良性循环,修订法律是释放市场活力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2] - 缺乏畅通退出渠道将导致失败企业无法及时出清,劣质资产持续沉淀,侵蚀优质企业成长空间,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 - 修订破产法将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加速“僵尸企业”出清以释放沉淀资源,为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3] 修订关注的重点与挑战 - 企业破产程序耗时数年,加重司法资源负担并使债权人、投资人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需解决中小微企业低成本、便捷进入破产程序的问题 [2] - 经济数字化、平台化发展使得新业态企业(如互联网平台、金融创新机构)在遭遇经营困境时缺乏相应法律途径,因其资产形态与债务结构与传统企业不同 [2] - 破产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平衡多方利益,既要维护债权人、投资者权益避免恶意逃废债,也要兼顾职工安置、社会稳定与公共利益 [3]
“高端四件套”藏着多少“低端套路”?
新京报· 2025-09-22 16:45
这类现象屡禁不止,利润无疑是最大驱动力。用普通化纤冒充长绒棉,用40支虚标100支,成本骤降, 售价却翻番。在高销量、低单价的电商逻辑中,这类产品反而成了"爆款",甚至年销数十万件。畸形的 市场激励,让行业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 标签是假的,材质是假的,检测报告也是假的——所谓"高端四件套",不过是一场针对消费者的精准骗 局。一些家纺产品打着"百支长绒棉""A类母婴级"的旗号,卖的却是以次充优、虚标乱贴的劣质货。这 显然不是个别黑心商家的偶发行为,而是有一条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在背后推动。 主播在镜头前声情并茂,话术一套接一套,用"百分百棉"等词语精准击中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期待,再 配上"破价福利""流量换成交"的催促,很多人毫不犹豫地点击下单。不难发现,这些套路其实并不新 鲜,甚至可以说相当"低端",可偏偏屡试不爽。 更让人心惊的是,这类骗局背后已形成完整的"造假生态"。水洗标随便印,检测报告也能伪造,就连A 类母婴标签都可以随意贴。有商家直言,"消费者不会为一张床单去检测",正是吃准了维权成本高、信 息不对称的软肋,不良商家才敢如此明目张胆。 问题不仅出在终端销售。从生产厂家到辅料店铺,从线下批发到线 ...
“躺枪”的预制菜都是科技与狠活儿吗?
科技日报· 2025-09-17 07:22
行业监管与政策支持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多部门于2024年3月发布通知 要求提升预制菜关键技术创新研发水平 包括鼓励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开展气调保鲜 精准保鲜与品质调控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1] - 政策着力解决风味衰减难题 并创新非热加工 微生物控制 微胶囊包埋 营养与风味稳态化等技术工艺以减少营养成分损失[1] - 团体标准不断完善 对预制菜原辅料 产品标准 生产技术等作出规范 通过标准和监管鼓励规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 技术创新与成本影响 - 水产品在液氮锁鲜技术下无需添加防腐剂即可在-18℃环境下保存12个月以上 解冻后口感和营养成分流失较少[1] - 技术创新对企业需要成本 市场环境对科技创新影响巨大 若公众将预制菜与低价菜划等号则滥用添加剂 卫生不达标但成本畸低的产品会大行其道[2] - 鼓励企业推进高标准建设洁净车间 引进自动化生产线等现代化进程以形成良性发展格局[2] 营养成分与添加剂争议 - 设计严谨的营养成分对比试验表明 在现代冷链技术和锁鲜工艺后预制菜营养成分损失不多 甚至比剩菜表现更好 对防腐剂依赖大幅降低[3] - 以西红柿炒鸡蛋为例 预制菜与从早晨放到晚上的菜在胆固醇 维生素 微量元素等方面对比显示损失较少[3] - 通过AI支持的智能化计算方法可计算食品原料到加工食品的营养素损失 企业将加工过程植入AI算法后可测算营养素损失[3] 消费者知情权与技术透明度 - 热点事件中讨论信息不公开问题 最可信的信息公开是把检测主动权交给消费者[4] - 通过区块链技术 溯源条形码技术等让消费者通过手机充分了解信息并依据透明信息判断价值与价格[4] - 消费者可自由用脚投票 技术手段支持透明化信息获取[4]
从罗永浩PK西贝,到“柴怼怼”被抓,食品行业迎来一场硬仗
搜狐财经· 2025-09-16 09:37
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争议事件 - 罗永浩在微博连续发布30多条内容吐槽西贝门店几乎全是预制菜[1]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门店100%没有预制菜并声称一定起诉罗永浩[1] - 罗永浩悬赏10万元寻找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1] - 在抖音平台相关讨论中西贝支持率仅6%[1] 直播带货行业乱象案例 - 柴怼怼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立案侦查 其直播间售卖染色和田玉及伪劣中药[4][5] - 东北雨姐直播间红薯粉被检出不含红薯成分 账号遭禁后多次试探性复出[6] - 疯狂小杨哥直播间涉及虚假宣传香港高端月饼 曾为3·15曝光的槽头肉产品带货[6] - 辛巴直播间调制乳粉涉嫌虚假宣传 自创卫生巾品牌检出致癌物硫脲[9] - 辛巴曾因假燕窝事件受质疑 2024年宣称拿1亿元赔偿消费者[9] 直播内容违规操作模式 - 擦边派通过性暗示内容吸引流量 涵盖男女主播群体[11] - 虚假人设派伪造家庭关系或励志故事博取同情[11] - 自虐派通过体罚食用非常规食物满足猎奇心理[11] - 街拍派未经允许偷拍造谣侵犯他人权益[11] - 主播为流量轻则违背道德重则践踏法律[12] 行业乱象成因分析 - 直播带货成本远低于传统门店 无需租金囤货等投入[13] - 高利润驱动铤而走险 利润率可达300%[13] - 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存在监管空白期[14] 监管整治行动 - 2025年4月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假打俗专项行动[15] - 处置超1万个违规账号 封禁2万多个直播间[15] - 将持续督导平台履行主体责任从严处理违规现象[16]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 直播间售卖9.9元老班章古树茶 远低于市场均价178.5元/千克[17] - 昔归古树茶实际售价1600-2000元/200克 直播间357克仅售80多元[18] - 传统茶叶市场受冲击 昆明茶城下午4点即门可罗雀[18] - 行业面临最大外部危机 涉及梅菜扣肉月饼等多类食品[19]
口水战“升级”!格力高管“打假”小米
第一财经· 2025-08-25 18:01
竞争态势与市场排名 - 小米与格力就空调线上销量排名产生争议 格力市场总监质疑小米销量数据并邀请加入十年免费包修行列 [2] -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7月小米空调线上销量市占率16.71%超越格力的15.22% 小米同比增长2.83%而格力同比下降1.1% [5][6] - 格力援引奥维数据称7月线上市场份额为17.65%仍领先小米的15.73% 双方数据差异源于统计口径变化 [8] 销售表现与渠道结构 - 2025年截至8月17日格力家用空调线上销量份额17.71%高于小米的15.77% 销售额份额格力23.35%显著领先小米的14.82% [8] - 线下市场格力占据绝对优势 销售额份额29.42%居首而小米仅0.26%居第十八位 销量份额格力26.15%对小米0.43% [9] - 小米2025年第二季度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 同比增速超60% 平均价格增长约10% [9] 战略布局与产能规划 - 小米武汉空调工厂2025年底投产 预计2026年实现年产能300万台 2030年产值目标达100亿元 [9] - 小米2025年推出空调"千元机"引发行业跟进 格力通过AI节能芯片新品和子品牌晶弘拓展工程机市场 [9][10] - 格力新冷年下调中档空调供货价约10% 通过压缩区域销售公司费用让利零售商 [10] 行业观点与发展方向 - 业内认为评估需综合全年数据及全渠道表现 短期线上排名不具备决定性意义 [9] - 格力强调长期品质竞争优于短期销量比拼 呼吁行业避免低价内卷陷阱 [9] - 小米管理层表示更关注长期格局变化而非短期排名 [8]
口水战“升级”,格力高管“打假”小米
第一财经· 2025-08-25 17:09
小米与格力空调销量排名争议 - 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邀请小米空调加入十年免费包修行列 并质疑小米销量数据 [2] -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7月小米空调线上销量市占率16.71%超越格力的15.22% [5][6] - 小米集团高管转发相关数据称"新时代来了" 格力则出示另一份数据显示其线上份额17.65%高于小米的15.73% [7][8] 数据统计口径与市场表现差异 - 业内人士指出奥维云网可能存在统计口径变更 导致数据差异 [9] - 截至8月17日格力线上销量份额17.71%仍高于小米的15.77% 销售额份额格力23.35%显著高于小米的14.82% [9] - 线下市场格力销售额份额29.42%居首 小米仅0.26%居第十八位 销量份额格力26.15%对小米0.43% [10] 企业战略与产能布局 - 小米空调第二季度出货量超540万台 同比增速超60% 平均价格增长约10% [10] - 小米武汉空调工厂预计2026年实现年产能300万台 2030年产值目标达100亿元 [10] - 格力推出AI节能空调新品 并通过子品牌晶弘拓展工程机市场 新冷年中档空调供货价下调约10% [11] 行业竞争格局与观点 - 格力强调行业竞争不应局限于短期销量和低价 呼吁关注长期品质 [10] - 小米总裁卢伟冰表示更关注长期格局变化而非短期排名 [9] - 行业分析指出需综合全年数据和全渠道表现评估市场地位 [10]
口水战“升级”!格力高管“打假”小米
第一财经· 2025-08-25 16:58
小米与格力空调销量排名争议 - 小米与格力就空调线上销量排名产生争议 格力市场总监朱磊邀请小米加入十年免费包修行列[3] 小米公关转发销量超越格力相关微博引发讨论[6] - 奥维云网7月数据显示小米线上销量市占率16.71%同比增2.83% 格力15.22%同比降1.1%[5] 但格力引用同期数据称其份额17.65%高于小米15.73%[6] - 截至8月17日线上销量份额格力17.71%仍高于小米15.77% 销售额份额格力23.35%显著高于小米14.82%[8] 空调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 线下市场格力占据绝对优势 销售额份额29.42%居首 小米仅0.26%排第十八位[9] 销量份额格力26.15%居第二 小米0.43%排第十六位[9] - 小米空调第二季度出货量超540万台 同比增速超60% 平均价格增长约10%[9] 武汉工厂年底投产后2026年目标年产能300万台[9] - 格力推出AI节能空调新品 通过子品牌晶弘拓展性价比市场 新冷年中档空调供货价下调约10%[10] 行业数据与竞争策略差异 - 数据差异源于统计口径变化 业内人士指出需关注全年全渠道数据而非单月线上数据[7][8] - 格力强调长期品质竞争 呼吁行业避免低价内卷 推行十年免费包修服务[9] - 小米加强市场攻势 五一期间推出千元空调机 引发部分同行跟进价格策略[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