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风格
搜索文档
一图看懂:主动优选基金经理,在2025年3季报里都说了啥?
银行螺丝钉· 2025-11-19 21:56
基金经理观点分析 - 基金经理在季报中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对过去一段时间投资的回顾和对未来市场的观点 [4][5] - 不同基金经理对待报告的态度存在差异 有的详细阐述观点 有的则较为简洁 [6][11] - 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直接影响其观点偏好 例如价值风格侧重低估值 成长风格更看重增长速度 [7] 深度价值风格 - 深度价值风格投资特点为重视低市盈率、低市净率和高股息率品种 [10] - 该风格在指数中对应价值指数和红利指数 主要投资金融地产、能源、材料、可选消费和制造业 [12] - 深度价值风格收益来源包括企业盈利增长、分红以及低估值回归 [12] - 该风格在2016-2017年表现良好 2019-2020年跑输市场 2021-2024年重新跑赢市场 [15] - 基金经理周云减持部分热门板块个股 增持有安全边际的品种 并提到小规模基金因申购增加操作难度 [16] - 周云长期看好权益资产 认为低利率时代储蓄向含权资产搬家不可逆 企业盈利回升是时间问题 [17] 成长价值风格 - 成长价值风格注重企业盈利能力 投资高ROE、现金流稳定的品种并长期持有 [20] - 基金经理谭丽指出A股整体PE估值已高出2010年以来均值一个标准差 结构分化严重 [22] - 谭丽保持组合PE、PB较低水平 对有色金属保持配置 兑现涨幅较大的贵金属和周期性个股 [22] - 张掖坚持自下而上深度研究 寻找商业模式优秀、有竞争力的公司长期持有 [24] - 傅鹏博维持90%以上股票仓位 前十大持仓占比66% 减持部分长期持仓 聚焦高景气板块 [25][26] - 傅友兴重点配置有色金属、电子、汽车、家电、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行业 [27] - 罗佳明关注景气赛道潜在风险及落后板块机会 [27][28] - 刘旭根据标的性价比调整组合 目标保持长期可持续增值 [29] - 田瑤看好经济结构转型 特别是中高端制造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29] - 赵晓东保持金融、消费、地产板块较高配置 权益仓位维持高水平 [30] - 朱红裕减持医疗股 增持港股地产、家电 尊重市场的同时坚持研究 [31][32] - 周思捷调整部分仓位参与成长行业修复 但主要布局反内卷行业 [32] - 袁立减仓机械设备 增加上游资源和科技硬件公司配置 [33] 均衡风格 - 均衡风格综合考虑成长性和估值 追求性价比 使用PEG等指标 [35][36] - 张竞看好出海公司特别是深耕非洲的企业 低估值资源股 人工智能应用端和内需消费 [40] - 周蔚文规避国内宏观经济周期相关行业 挖掘有全球定价能力或海外业务贡献增长的行业 [41] - 周蔚文增加有色金属、工程机械和化工配置 降低养殖类股票和创新药配置 [41] - 周蔚文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 包括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AI终端等细分领域 [42] - 谢治宇关注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基本面 如国产算力突破、储能需求落地、创新药研发优势 [43][44] - 乔迁坚持自下而上精选个股 考虑中宏观因素变化 重视定价保护 [45] - 刘晓维持中性偏乐观权益仓位 组合在电子、有色、电新等行业保持均衡 [46] - 林庆增配科技与家电行业 减仓深度价值公司 关注中国智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47] - 宋仁杰看好高股息、科技、消费、医药、出口、黄金等方向 行业配置均衡 个股适度集中 [48] - 周寒颖配置围绕产业趋势如消费电子、半导体、AI算力 降息交易如有色和创新药 以及反内卷政策受益板块 [49] - 刘莉莉认为中国大量优质资产仍处估值低位 后续市场保持乐观 围绕优质标的寻找安全边际机会 [50] 成长风格 - 成长风格看重企业收入、盈利增长速度 对估值容忍度高 重仓股估值普遍高于大盘 [52] - 王培认为市场进入慢牛格局 估值修复后需关注基本面改善 投资领域从科技向消费和高质量白马扩散 [55] - 杨锐文强调对反内卷政策方向的看好 国家治理内卷式竞争力度加大 [56][57] - 王园园基于白酒板块较低估值增配 看好品牌集中度提升和品牌出海方向 [57] - 朱少醒偏好具有良好企业基因、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 耐心收集优秀企业等待价值实现 [58][59] - 刘彦春关注全球科技周期进展和传统产业复苏节奏 看好应用端落地前景和内需动能恢复 [60] - 陈皓重仓AI板块贡献显著超额收益 AI产业进入训练与推理双轮发力新阶段 [62] - 韩威俊调整策略突出消费红利持仓 持有现金流有保障公司 增加股息率较高品种 [63] - 贾健以创新驱动为出发点 在成长行业中挖掘机会 增加人工智能算力和新能源板块仓位 [64][65] - 苗宇增加通信、电子和有色仓位 优化港股互联网配置 认为优质制造业全球稀缺应合理定价 [65][66] - 杨世进维持较高仓位 坚持合理估值自下而上选股 优选投资性价比标的 [67] - 张峰优化组合体现性价比 减仓性价比下降品种 加仓性价比仍高品种 [68] - 代云锋略降低海外AI算力板块配置 关注端侧、机器人、AI应用等景气行业 布局储能板块 [70][71] - 徐治彪布局暴跌后制造业如果链、特斯拉产业链 坚定看好机器人板块 兑现部分苹果链收益 [72]
是时候配置均衡风格的主动权益基金了
点拾投资· 2025-10-29 11:58
文章核心观点 - 主动权益基金在经历三年跑输沪深300后,于2025年出现显著超额收益,万得偏股基金指数收益率达32.39%,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率为14.68% [1] - 在具有成长结构性机会的市场环境中(如2010、2015、2019-2021年及2025年),主动权益基金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 [1] - 南方基金旗下三只均衡型产品(南方智信混合、南方智弘混合、南方港股通优势企业混合)凭借其均衡性、控回撤能力和牛市跟涨特性,适合无择时能力的投资者进行省心配置 [2][27] 基金经理张延闽及其管理的南方智信混合 - 南方智信混合A成立2年30天实现54.80%回报率,跑赢业绩基准30.87%,最大回撤为-13.26%,优于同期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的-20.47% [5] - 2025年该产品收益率达43.81%,显著超越其基准的14.57% [6] - 投资框架注重资产胜率与赔率评估,不聚焦单一风格,组合呈现左侧逆向特点,并在不同时期进行风格转换(如2024年一季度末为小盘成长+小盘价值均衡,2024年三季度末转向小盘成长,2025年一季度末转向大盘成长) [7] - 组合构建具有3:3:3特点,即持仓股票三分之一战胜市场、三分之一跟随市场、三分之一不显著落后市场 [9] - 行业配置分散,单一行业不超过30%,能力圈覆盖汽车、医药生物、计算机、电力设备等多个行业 [9] - 以长期绝对收益为目标,通过每日扎实的组合管理追求持续回报 [10] 基金经理金岚枫及其管理的南方智弘混合 - 南方智弘混合A成立于2024年8月2日,运作1年85天取得48.25%回报,跑赢业绩基准20.29% [12] - 2025年产品收益率达31.08%,超越基准的15.46% [13] - 产品成立后快速建仓权益资产,并在市场快速拉升阶段跟涨,于2025年10月8日市场高点大幅减仓,有效控制回撤,成立以来最大回撤-15.64%,低于同类产品的-17.59% [14] - 投资框架以周期分析为底色,具备Beta择时能力,根据短中长周期视角调整仓位与行业配置 [15] - 偏好挖掘“不拥挤”的投资机会,组合聚焦于机器人、AI应用、半导体、新材料等成长领域,选股注重研发能力与产品力 [15][16] - 组合分为三个层次:行业供需周期龙头(仓位10-30%)、成长性行业小市值黑马(仓位30-50%)、交易型Beta资产(仓位10-30%),实现收益来源多元化 [16][17] 基金经理骆帅及其管理的南方港股通优势企业混合 - 南方港股通优势企业A成立超4年实现28.87%总回报,跑赢基准18个百分点,过去2年收益率77.58%,显著高于基准的41.17% [19][20] - 2025年产品收益率达56.45%,远超基准的22.17% [21] - 投资风格为高质量均衡,行业与公司分散,偏好估值合理的优质白马股,熊市控回撤能力突出,牛市能跟上市场表现 [22] - 近年来拓展能力圈至科技与新消费,增加短期个股择时,利用A股高波动优化组合 [23] - 在港股市场底部增强组合锐度,例如2024年三季度重仓某潮玩盲盒龙头,持有四个季度涨幅近10倍 [23] - 经历2015年与2021年两轮逆风期考验,持续迭代投资框架,提升策略多样性 [24] 产品比较与适用性分析 - 三只产品均呈现均衡特性,风格稳定,超额收益可持续,波动低于同类产品,适合普通投资者长期配置 [27] - 产品优势在于降低最大回撤(帮助投资者长期持有)和提升不同市场环境适应性(解决投资者赚钱难题) [27] - 三位基金经理均属均衡派,擅长回撤控制,经历多轮牛熊考验,投资框架成熟可靠 [27]
市场上有哪些常见的基金风格呢?|投资小知识
银行螺丝钉· 2025-10-16 22:56
投资风格分类 - 均衡风格是投资组合中的压舱石类型,持仓均衡且横跨多种不同行业,通常最大回撤比大盘更小 [2][3] - 常见的一些宽基指数也属于均衡型 [4] 深度价值风格 - 深度价值风格代表是格雷厄姆,重视低市盈率、低市净率、高股息率等估值指标 [5] - 收益来源包括企业盈利增长、分红以及低估值的回归,过去几年表现较好的红利、价值等指数属于此风格 [5] 成长价值风格 - 成长价值风格代表是巴菲特,看重企业自身盈利能力与现金流,投资股票多为高ROE、现金流稳定的品种 [7][8] - 指数中如质量策略指数属于此类,消费等行业也带有成长价值风格特征 [8] 成长风格 - 成长风格看重企业收入与盈利增长速度,进攻性强,对估值容忍度高,重仓股估值普遍高于大盘 [9] - 指数中如300成长、创业板、科创板及科技方向品种属于成长风格 [9] 深度成长风格 - 深度成长风格投资处于初期的行业,企业收入与盈利尚未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在公募基金中不常见 [10][11] - 风险投资基金多属此风格,在行业早期介入,失败率高但少数成功投资带来大多数回报 [11] 风格轮动与配置 - 不同风格品种经常出现风格轮动,平均每3-5年风格会切换但具体时间难预测 [12] - 配置策略是同时配置不同风格的低估品种,并在某种风格估值降低时适当提高其比例 [12]
市场上有哪些常见的基金风格呢?|投资小知识
银行螺丝钉· 2025-09-25 22:00
投资风格分类 - 均衡风格持仓均衡且行业分散 最大回撤通常小于大盘 是投资组合中的压舱石类型 宽基指数属于此类风格 [2][3][4] - 深度价值风格重视低估值指标 包括低市盈率 低市净率和高股息率 收益来源于企业盈利增长分红及估值回归 红利指数和价值指数属于此类 [5][6] - 成长价值风格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投资标的具有高ROE和稳定现金流特征 质量策略指数和消费行业体现此风格 [7][8] - 成长风格强调收入与盈利高增长 对估值容忍度高 重仓股估值普遍高于大盘 300成长指数 创业板 科创板及科技板块属于此类 [9] - 深度成长风格投资初期行业 企业尚未进入高速成长阶段 公募基金较少涉及 主要见于风险投资基金 早期投资失败率高但成功案例回报显著 [10][11] 风格轮动特征 - 不同投资风格存在周期性轮动 平均每3-5年发生风格切换 但具体切换时点难以预测 [12] - 采用多风格低估品种同步配置策略 根据估值变化动态调整不同风格比例 [12]
一图看懂:主动优选基金经理,在2025年2季报里都说了啥?
银行螺丝钉· 2025-08-09 12:01
基金经理观点分类 - 深度价值风格重视低估值品种如金融地产、能源等,收益来自盈利增长和估值回归 [7][8][9] - 成长价值风格偏好高ROE、现金流稳定的企业,长期持有盈利能力强个股 [14] - 均衡风格综合考虑成长性与估值,追求性价比,采用PEG等指标 [29][30][31] - 成长风格侧重高增长企业,对估值容忍度高,关注新能源、TMT等新兴领域 [50][51] 行业配置动向 - 科技板块受关注,AI算力需求爆发带动电子、通信配置增加 [17][65][71] - 创新药板块经历上涨后性价比降低,部分基金减持 [35][48][62] - 消费板块内部分化,减持受政策影响子行业,增持出海能力强企业 [19][57][64] - 资源品配置提升,包括黄金、铜等全球定价品种 [18][27][38] 市场观点 - 对国内需求持乐观态度,认为悲观预期已反映在低估值中 [19][60] - 地产行业接近底部,优质标的将受益供给侧改革 [48][60] - 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仍存,但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 [22][53] - AI商业化加速,从想象阶段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17][54][62] 投资策略 - 深度价值风格保持组合稳健性,接受较低收益目标 [12] - 成长风格坚持高仓位运作,陪伴企业长期成长 [55][56] - 均衡风格自下而上选股,行业配置分散 [35][42] - 部分基金增加换手率捕捉错误定价机会 [35][69]
刘郁:25H1,纯债基金“大落大起”
搜狐财经· 2025-08-08 13:02
2025上半年纯债基金市场表现 - 全市场纯债基金收益中位数录得0.76%,低于2024年同期2.31%和2023年同期1.97% [1][7][9] - 信用中长债基收益中枢达1.00%,显著领先泛金融中长债基(0.77%)和利率中长债基(0.49%) [1][9] - 中短债基金和短债基金收益中枢分别为0.86%和0.84%,防御价值突出 [9] 纯债基金规模变化 - 总规模从2024年末9.50万亿元增至2025年中9.59万亿元,增幅仅938亿元 [1][13] - 固收+基金规模增长2569亿元至1.48万亿元,纯债基金市场份额环比下滑近2个百分点 [1][13] - 指数型基金上半年净增2157亿元,中长债基金净降1195亿元 [16] 头部管理人格局 - 21家头部管理人纯债规模超1500亿元,广发(3829亿元)、博时(3623亿元)、富国(2976亿元)规模前三 [19] - 14家头部机构上半年规模净增长,海富通、兴业、汇添富、易方达、南方、兴证全球增长超200亿元 [19] - 二季度15家管理人新增规模4933亿元,指数型债基贡献2504亿元(占比超50%) [2][22] 指数型债基结构性增长 - 二季度规模净增3083亿元,创2019年以来单季最高水平 [3][26] - 信用债类指数基金单季净增约2200亿元,占比从12%跃升至24% [3][26] - 政金债类指数基金规模回升552亿元,占比从71%下滑至60% [3][27] 中长债基金风格轮动 - 二季度规模反弹2751亿元,未完全收复一季度3946亿元降幅 [4][16][36] - 均衡风格规模环比增长24.1%,利率风格增长3.0%,信用风格缩减17.1% [37] - 风格切换主要因存量基金主动调整持仓,非投资者申赎行为 [4][37] 短债与中短债基金复苏 - 二季度短债规模增长17.1%至5455亿元,中短债增长18.5%至6005亿元 [5][44] - 合计规模从9806亿元增至11458亿元,单季增长超1600亿元 [5][44] - 嘉实、长城、易方达单季规模分别净增98亿元、87亿元和85亿元 [47] 产品层面表现 - 海富通中证短融ETF单季规模激增243亿元,上半年收益0.78% [24][25][35] - 富国中债7-10年政金债ETF规模增长125亿元,南方7-10年国开债增长81亿元 [24][35] - 长城短债A上半年回报1.53%,规模增长84亿元 [25][47]
25H1,纯债基金“大落大起”
华西证券· 2025-08-08 10:3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上半年纯债基金规模增长近千亿但业绩不及过往同期,信用中长债基收益表现突出,固收+成市场新宠;各类型债基规模表现分化,指数型基金增长超季节性,中长债基金风格轮动,短债与中短债基金结束连续三季度规模缩减 [1][2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5上半年,纯债基金规模增长近千亿 - 大风大浪之中,信用中长债基收益表现突出:2025上半年债券市场行情波动大,一季度债市承压,纯债基金收益中枢大幅回落;二季度债市震荡走强,纯债基金单季收益中枢转正;全市场纯债基金上半年收益中位数为0.76%,不及往年同期;信用风格产品在震荡行情中更吃香,中长期信用债基收益中枢达1.00% [11][14] - 纯债基金扩容受阻,固收+成为市场新宠:纯债基金总规模由24年末的9.50万亿元增至25年中的9.59万亿元,增幅仅938亿元;同期固收+基金总规模上升2569亿元至1.48万亿元;2025上半年纯债基金“市场份额”环比下滑近2个百分点 [18] - 头部管理人规模多增长:2025上半年67家管理人规模正增长,占比39%,16家增幅破百亿,28家超50亿元;21家头部机构中14家上半年规模净增长,增长集中在二季度;指数型债券基金取代中长债基金成管理人债基板块发力重心,二季度规模增长较快的15家管理人中,指数型债基新增规模占比超50% [23][28] 分类型来看,指数型基金规模增长明显超季节性 - 指数债基:信用类爆发式增长,利率类迎来修复:一季度指数型债基规模缩减926亿元,二季度大幅净增3083亿元,增量创2019年以来单季最高;信用债类指数基金单季规模净增约2200亿元,占比从12%跃升至24%;政金债类指数基金规模回升552亿元,占比从71%下滑至60%;头部管理人存量规模以利率债为主,增量转向信用债 [33][40] - 中长债基金:均衡和利率风格规模增长,而信用风格下滑:中长债基金市场上半年先抑后扬,一季度规模下滑3946亿元,二季度反弹2751亿元但未收复失地;上半年内部风格轮动,一季度资金涌入信用风格产品,二季度均衡和利率风格增长,信用风格萎缩;风格切换主要是存量基金主动调整持仓结构的结果;头部格局稳固,二季度规模增长“百花齐放” [48][50] - 短债与中短债基金: 结束连续三季度规模缩减:2025年二季度短债与中短债基金规模反弹,结束连续三季度下降趋势;短债基金规模环比增长17.1%至5455亿元,中短债基金规模环比增长18.5%至6005亿元;嘉实、长城和易方达基金二季度短债及中短债产品合计规模净增长居前;绩优与信用风格是二季度规模高增长基金的两大特征 [59][63] 附录:基金分类方法 每个季度基金名单筛选从特定初始基金开始,剔除不满足存续时间、持仓和风格条件的基金;中短债与短债基金根据产品全称、投资范围、业绩比较基准和重仓券加权久期分类;中长债基金根据债券持仓情况贴风格标签 [67]
【公募基金】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在关注哪些方向?——2025Q2主动权益型基金季报点评
华宝财富魔方· 2025-07-24 17:11
主动权益型基金2025二季报数据回顾 - 2025Q2 A股市场震荡上行,国证2000和创业板50分别录得4.41%和3.19%的正收益,主动权益基金收益中位数为1.90%,跑赢沪深300和中证500等主要指数 [10] - 主动权益类基金总规模从3.33万亿元降至3.29万亿元,减少0.04万亿元,资金净流出1134.07亿元,74.34%的基金资金流变动比例小于-1% [15] - 主动权益型基金平均股票仓位为87.23%,主动仓位变动均值为1.18%,39.57%的基金主动仓位调整比例在0到5%之间 [19] 行业配置 - 通信、医药、非银行金融、银行、国防军工为前五大增持行业,食品饮料、汽车、商贸零售、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机械为前五大减持行业 [23] - 电子行业配置占比最高达17.92%,超配8.21%,医药行业配置占比11.62%,超配2.05% [24] - 汽车、有色金属、家电、商贸零售、消费者服务等5个行业出现超配减持,银行、非银行金融等9个行业出现低配增持 [23] 重仓股情况 - 腾讯控股、宁德时代、贵州茅台为前三大重仓股,持仓市值分别为578.88亿元、509.10亿元和285.67亿元 [26] - 宁德时代、腾讯控股、紫金矿业为持仓基金数量前三,分别有937只、892只和556只基金持有 [26] - 中际旭创、新易盛、沪电股份为增持基金数量前三,分别增加311只、246只和202只基金持仓 [31] 基金经理观点综述 价值风格 - 价值风格基金经理能力圈集中在周期性或资源垄断型行业,配置结构以传统低估价值资产为主,部分关注航空、酒旅等消费板块及化工、有色细分领域 [41] - 基金经理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潜力不变,持续看好港股和A股低估值资产,重点关注银行、非银、有色、工程机械等行业 [43] 成长风格 - 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坚持选择长期成长空间广阔的公司,二季度采取"景气挖掘+均衡配置"策略,AI和创新药为主要配置方向 [47] - AI技术突破推动全产业链爆发,光通信等海外映射被重新纳入重仓,创新药企通过海外授权实现技术认可和估值重塑 [47] 均衡风格 - 均衡风格基金经理通过自下而上选股控制组合波动风险,二季度降低传统行业持仓,增配成长股和强势景气行业 [54] - 创新和出海是主要方向,包括AI技术对产业经济的重构升级和中国制造企业全球市场份额扩张 [54] 消费主题 - 传统消费出现分化,白酒受政策影响基本面下行但股息率支撑股价,汽车价格战加剧导致结构性调仓至智驾领先的新势力企业 [59] - 新消费如潮玩、宠物经济、美妆国牌等受益于Z世代悦己需求及出海,但需关注估值与成长持续性的匹配度 [59] 医药主题 - 创新药成为共识,中国创新药在数量、质量和技术上均有突破,产业升级反映到出海交易金额持续增长 [62] - 部分基金经理开始关注涨幅较低的创新药械、CXO、药店等领域,寻找能够分享银发经济和国内需求迭代的投资标的 [62] TMT主题 - AI产业链发展迅速,推理算力爆发式增长、大模型升级迭代及AI应用落地推动相关公司成为密集配置板块 [66] - 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基金经理会精选高景气细分赛道控制风险把握结构性机会 [66] 高端制造 - 军工板块关注度提升,军贸出口、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细分方向主题行情轮动,阅兵等节点有望持续催化情绪 [69] - 国内高端制造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并购促进技术突破,推动供应链国产替代并扩展海外市场 [69] 周期主题 - 资源品长期逻辑受"逆全球化"环境影响,供给安全性和可获得性溢价上升,电解铝、钢铁、煤电等公司仓位增加 [72] - 周期型红利资产因低市净率、高现金流和健康资产负债表在宏观稳增长背景下具备上涨潜力 [72] 港股主题 - 港股整体估值具吸引力,部分基金经理从拥挤度较高的新消费、创新药和银行板块轮动至估值偏低的科技板块 [76] - 新消费兴起源于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和产品力提升,科技互联网板块主要增长动力同样来自年轻人群消费方式转变 [76]
一图看懂:主动优选基金经理,在2025年1季报里都说了啥?
银行螺丝钉· 2025-05-21 21:56
基金经理观点分析 深度价值风格 - 投资特点为重视低市盈率、低市净率、高股息率品种,主要布局金融地产、能源、材料等低估值行业 [5] - 2016-2017年表现优异,2019-2020年跑输市场,2021-2024年再度跑赢 [6] - 景顺长城能源基建基金持仓未变,关注国际局势变动及技术进步对行业的影响 [7] - 中泰姜诚组合聚焦弱β与强α品种,认为国内产业链韧性和政策空间可应对贸易战冲击 [7] - 大成徐彦减持热门概念个股以降低组合集中度,强调信托责任与盈利的平衡 [8] - 东方红周云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周期已开启,内循环发展是未来核心 [8] 成长价值风格 - 核心逻辑为长期持有高ROE、现金流稳定的优质企业,代表基金经理包括张坤等 [10] - 嘉实谭丽1季度加配有色行业(含黄金),预判美国经济衰退及美元贬值压力 [12] - 易方达张坤优化消费与科技行业结构,认为地产下行影响接近尾声,企业ROE将主导长期收益 [13][14] - 睿远傅鹏博高仓位运行,增配AI、汽车电子、恒生科技及医药创新领域 [15][16] - 中欧罗佳明看好中国制造业出海机遇,聚焦资源品及核心资产对冲宏观风险 [17] - 招商朱红裕增持内需相关行业以应对关税不确定性,强调多维逆向决策 [23] 均衡风格 - 兼顾成长性与估值性价比,采用PEG等指标筛选标的 [26][27] - 富国基金维持红利指数配置,认为其盈利与估值性价比突出 [29] - 安信张竞认为A股估值处于低位,内需政策与流动性宽松将形成支撑 [30] - 中欧周蔚文布局AI产业链(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增持保险行业 [31][32] - 兴全谢治宇关注技术变革带来的非线性增长及子行业景气反转机会 [32] - 景顺长城周寒颖超配汽车、机械设备、电力设备,低配非银与食品饮料 [38] 成长风格 - 核心策略为追逐高收入/盈利增速企业,对估值容忍度高,重点配置新能源、TMT等新兴领域 [39][40][41] - 富国刘莉莉加仓竞争格局优化标的,认为中国优质资产普遍低估 [38] - 泰康宋仁杰长期看好科技、消费、医药、黄金等高质量发展方向 [37] 行业配置动向 - 科技领域:AI应用(睿远、中欧)、汽车电子(睿远)、光模块(中欧谨慎) [15][31] - 资源品:黄金(嘉实)、铜(广发)、有色金属(景顺长城) [12][16][38] - 医药:创新药(睿远)、医疗器械(睿远、泰康) [15][37] - 内需相关:消费补贴政策受益板块(睿远)、家电/白酒(富国) [16][35] - 港股:恒生科技(睿远)、银行(国富) [16][34]
一图看懂:主动优选基金经理,在2024年年报里都说了啥?
银行螺丝钉· 2025-04-16 21:34
基金经理观点总结 - 基金经理年报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回顾过去一年投资和对未来市场观点,后者更为重要[2][3] - 不同基金经理对待年报观点部分态度差异较大,有的详细阐述如景顺长城杨锐文,有的则较为简略[4] - 基金经理投资风格不同导致观点偏好存在明显差异,需要辩证看待[5] 深度价值风格 - 深度价值风格偏好低估值品种,对应价值指数和红利指数,主要投资金融地产、能源、低估值材料等行业[6][7] - 该风格2016-2017年表现良好,2019-2020年跑输市场,2021-2024年跑赢市场[8] - 中泰星元价值优选采取"不预测只应对"策略,股价越低买入越多,组合仓位一季度末最高年底略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9] - 大成睿享强调关注真实世界而非抽象概念,认为专业展望可能成为教条或危险[11] - 东方红新动力认为国内政策明晰经济筑底,供给端改革影响更大,资本回报和劳动者报酬将回归合理水平[12][13] 成长价值风格 - 成长价值风格代表为巴菲特,看重企业盈利能力,投资高ROE、现金流稳定股票并长期持有,收益主要来自企业盈利和现金流[14] - 嘉实价值精选组合收益率主要由企业盈利增长驱动,对非银金融和地产行业机会把握不足[16][17] - 易方达张坤持有商业模式出色、行业格局清晰的优质公司,认为市场低估股东回报提升的长期效应[18][19] - 睿远成长价值采取"一增一减"策略,减持基本面无法好转公司,增加科技类公司配置看好2025年科技大年[19][21] - 广发傅友兴指出2024年A股三大投资主线:红利资产、非银金融反转、AI相关产业链[21] 均衡风格 - 均衡风格代表为彼得·林奇,综合考虑成长性和估值追求性价比,使用PEG等指标[29][30][31] - 安信灵活配置看好人工智能结合产业转型,关注工程师红利转入高端制造业[33] - 中欧新蓝筹布局养殖、化工、船舶等多个行业,逐步增持人形机器人、电子等AI相关领域[33] - 兴全合润以长期跟踪公司核心竞争力变化为主,看好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和科技创新带来的非线性增长[34] - 富国新动力认为分子端改善需等待,组合构建以分母端为出发点关注新产业变化[35] 成长风格 - 成长风格代表为费雪,看重企业收入盈利高增长,对估值容忍度高,配置新能源、TMT等新兴产业[37][38][39] - 富国沪港深行业精选认为2025年最大机遇来自AI、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41] - 中欧行业成长配置呈现更多成长特征,提高智能驾驶、AI应用比例,持股集中度提升[43] - 景顺长城环保优势投资最具成长空间且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跟随热点[45] - 富国消费主题认为消费板块赔率持续提升,基本面改善值得期待[47] - 交银先进制造持续跟踪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军工等领域,重视AI实质受益方向[48][49] - 景顺长城新兴成长认为AI领域突破激发对工程师红利关注,资产有望系统性重估[51] - 易方达创新驱动保持"重个股Alpha、轻板块Beta"思路,看好人工智能和新能源[56] - 东方红睿满沪港深看好互联网软科技和高端制造业硬科技,认为中国资产是全球洼地[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