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垂直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几乎都在挂羊头卖狗肉,AI Agent的泡沫现在到底有多大?
36氪· 2025-10-15 10:03
AI Agent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5年AI Agent创业领域呈现热闹但留存率低的局面,用户试用一次即离开的比例居高不下[1] - 通用型Agent产品面临叙事透支风险,Demo演示效果与落地实际表现存在显著差距[1] - 行业内出现"Agent洗白"现象,大量传统RPA产品被重新包装为AI Agent,Gartner测试的数千款产品中仅约130款真正符合标准[7][8] Manus案例研究 - Manus公司将总部从国内搬迁到新加坡,随后推出Wide Research产品,并可能因安全审查问题被强制撤销融资[3] - Wide Research被行业专家评价为缺乏竞争力,存在定价昂贵、性能未经验证、缺乏场景壁垒等问题[4] - 该产品消耗大量计算资源和调用额度,但未解决专业数据、专属工具链、行业认证等核心问题[4] - 专家认为Manus走资本路线而非产品路线,通过营销推高市场知名度获取融资[5] 技术瓶颈与限制 - 底层大模型的幻觉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完全消除,成为Agent产品的根本性限制[16] - 上下文长度存在硬性天花板,厂商宣称的数值水分很大,实际处理千行代码时就开始丢失信息[19][20] - 多智能体扩展面临显著限制,双智能体已能覆盖80%企业场景,更多智能体会增加复杂度且收益成本不匹配[18][19] - 基础模型的智能上限制约Agent发展,GPT-5的发布显示单模型Scaling Law几乎失效[22][23] 产品缺陷与用户体验 - 90%的ToC Agent用户使用一次即离开,产品体验不如直接使用APP[10] - ToB产品必须比现有软件更简单、准确、方便,但当前Agent往往需要更多交互步骤才能完成简单任务[10] - 高信任要求与低可靠性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用户可容忍聊天机器人错误但不能容忍关键任务失误[10] - 企业用户关注审计合规需求,但多数Agent缺乏生产过程可追溯、可解释的能力[5][11] 行业生态与市场环境 - 国内ToB SaaS基础薄弱,软件生态割裂,企业自研系统接口差异大,导致Agent标准化和复制性差[26][27][28] - 国外市场更倾向于使用成熟SaaS产品,接口通用,Agent集成成本相对较低[27] - 国内数据壁垒高,金融、医疗等行业数据获取困难,合规审核严格,制约垂直Agent发展[29][30] - 创业公司面临大模型厂商能力下沉的挤压,工具层竞争优势脆弱[24][25] 可行发展路径 - 垂直领域Agent比通用Agent更具可行性,应优先在原有赛道深耕,逐步培育生态[13][14] - 未来模式可能是"Agent + RAG + 传统workflow"组合,在保证确定性前提下利用大模型优势[41] - ToB场景中Data Agent、跨系统任务编排、高可信度知识问答是明确优先方向[43][44] - 创业公司应从长尾场景入手,解决独特痛点,形成用户粘性和技术壁垒[46] 未来展望 - Agent泡沫是新技术发展的必然阶段,行业需要5-10年时间从专业Agent发展到入口级Agent[47] - 真正的胜利者属于那些能将Agent能力与业务深度融合的专业软件公司,而非通用平台[47] - 当前阶段应关注在特定行业中解决高价值、长期未被解决的难题,提供比现有方案好2-10倍的解法[47]
各界如何长效赋能机器人产业? 政企学投共论未来趋势
中国新闻网· 2025-08-20 21:03
全球具身机器人市场增长预测 - 全球具身机器人市场预计从2024年85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65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40.2% [1] - 该领域2024年获得投资超过120亿美元 同比增长185% [1]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重点 - 人形机器人是最受关注赛道 未来最具潜力市场 [1] - 具身智能对视觉感知系统有更高要求 需分解为头部视觉 手部视觉 胸腰部视觉和新型视觉 [1] - 视觉深度测量存在视差问题 对精度要求非常高 实操非常重要 [1] 机器人应用落地路径 - 机器人发展需以用户为中心 以需求为导向 [1] - 医院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基于场景和用户需求的完整解决方案是一站式定制服务重要路径 [2] - 四足机器人在宠物市场需求高 尤其海外市场 需注重运动能力和人机交流的情绪价值 [2] 产业投资方向 - 2030年人形机器人至少是超百亿美元大赛道 [2] - 投资建议向上游零部件或下游应用场景延伸 因机器人本体发展格局基本已定 [2] 产学研合作推进 - 舜宇光学研究院与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签订合作意向协议 [2] - 双擎科技与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签订合作意向协议 [2]
马斯克:Grok 4现已免费提供给所有用户,免费用户每天可少量查询;苹果测试全新AI语音控制功能丨AIGC日报
创业邦· 2025-08-12 08:08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马斯克宣布Grok 4现已免费提供给所有用户 免费用户每天可少量查询 超过限制则需要订阅 [2] - NASA与谷歌合作开发AI医疗助理CMO-DA 该工具可帮助宇航员在无医生或通信中断情况下诊断和治疗症状 目前对腰痛判断正确率74% 耳痛80% 脚踝损伤88% [2] - 苹果测试全新Siri语音控制功能 依托App Intents技术实现跨应用深度语音控制 包括查找编辑发送照片 社交媒体评论 购物车操作等 无需触摸屏幕 [3] 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创新 - 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在郑州成立 吸引160余家单位400余名代表参与 同步发布国内首个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先锋·隧道大模型" [3] - "先锋·隧道大模型"构建了贯穿隧道全生命周期场景的AI技术体系 已在高原铁路隧道 崇太长江隧道等工程完成验证 实现安全优质高效绿色建造 [3] - 中铁隧道局表示该共同体将开启行业数据共创共建共享新范式 依托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 [3]
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8-12 06:01
行业技术突破 - 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首个垂直大模型“先锋·隧道大模型v1.0”正式亮相 [1] - 该模型依托盾构/TBM工程大数据中心773条工程线路和1200亿条工程建造数据构建 [1] - 构建了通用大模型调度中小模型驱动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技术体系 [1] 模型应用前景 - 未来模型可实现隧道设计、施工、装备与运维多个典型应用场景辅助决策 [1] - 模型应用将形成生成式解决方案 [1] - 截至目前模型已在高原铁路隧道、崇太长江隧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等工程完成验证 [1]
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发布 已在多项工程完成验证
人民日报· 2025-08-12 05:38
行业技术突破 - 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推出首个垂直大模型“先锋·隧道大模型v1.0” [1] - 该模型依托盾构/TBM工程大数据中心的773条工程线路和1200亿条工程建造数据构建 [1] - 构建了通用大模型调度中小模型驱动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技术体系 [1] 模型应用前景 - 未来模型可实现隧道设计、施工、装备与运维多个典型应用场景的辅助决策 [1] - 旨在形成生成式解决方案以提升工程效率 [1] - 模型已在高原铁路隧道、崇太长江隧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等工程中完成验证 [1]
ChatGPT上线学习模式,大模型也开始超级App化
36氪· 2025-08-03 09:26
ChatGPT学习模式的推出 - OpenAI于7月30日推出ChatGPT学习模式,旨在通过交互式提示、支架式回应、个性化教育和知识点检查四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非直接提供答案 [1] - 学习模式的核心在于拆解问题并清晰呈现解题思路与流程,OpenAI高层表示该模式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而单纯作为答案工具会阻碍学习 [1] - 该模式还可帮助用户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根据用户实际情况推荐复习内容和关键知识点,功能类似在线家教 [2] 教育行业对AI的应用现状 - 学生群体广泛使用ChatGPT完成作业,甚至出现大学课堂比拼提示词工程的现象 [1] - 教师群体也使用ChatGPT生成课件,但引发争议如美国东北大学学生因教授使用AI课件起诉学校 [2] - 国内在线教育企业如高途、好未来虽推出AI教育应用,但股价未恢复至"双减"前水平,显示AI概念对业绩拉动有限 [3] 垂直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的竞争 - 教育垂类大模型(如好未来九章大模型)擅长解题(2025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139分、Ⅱ卷满分150分),但缺乏归因和个性化学习规划能力 [3] - ChatGPT学习模式实现了人类教师般的引导能力,可能使教育垂类大模型失去竞争力 [4] - 通用大模型(如OpenAI GPT、阿里Qwen、百度文心一言)通过MoE架构已具备思考、计划和反思能力,正在向任务执行方向演进 [4][5]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OpenAI通过ChatGPT学习模式和Agent功能,推动大模型从"对话生成"向"任务执行"跃迁,形成"模型即Agent"路径 [4] - 阿里云智能集团认为大模型未来将强化推理能力,通过思维链提升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5] - 通用大模型在OpenAI o3、DeepSeek-R1等推理模型推动下实现能力飞跃,并加速向企业级市场渗透 [5]
郜春海:通过场景驱动、AI赋能共筑低空经济新生态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6:17
低空经济概述 - 低空经济定义为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空域以民用航空器活动为牵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核心是释放低空空域作为新型生产要素 相比地面交通显著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 [2] - 中国发展路径呈现"自上而下"特征 起步即瞄准垂起化 自动化与无人化 与美国"自下而上"的传统通用航空模式形成对比 [2] 市场规模与前景 - 全球低空经济规模预计2040年达1.5万亿美元(约10.8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民航局提出2035年中国市场规模目标为3.5万亿元 [3] 技术融合与创新 - AI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生产要素与经济形态 中国凭借后发优势与智能化路径有望开辟独特发展道路 [1] - AI技术演进呈现通用大模型与垂直大模型双轨并行 中国企业更适合在垂直行业深耕特定场景应用 [3] - AI赋能低空经济具体路径包括数据决策转化 自主路径规划 多模态垂直大模型开发等 [3] 产业生态结构 - 低空经济分为四大板块:飞行器制造(如eVTOL 无人机) 数字化基础设施(起降场 通导监系统) 空域调度管理(十万架级自动化调度) 场景化运营服务(物流 巡检 载人) [4] - 四大板块相互依存形成完整产业生态 当前存在"热乱并存"现象 2024年各地规划建设上千个起降点但运营规则和安全标准尚未统一 [4] 产业发展挑战 - 当前低空经济各环节(飞行器制造 基础设施 运营服务)如同散落珍珠 需打通从用户需求到执行反馈的闭环形成完整价值链 [5] - 飞行器制造领域已形成"红海"竞争 全国数千家企业涌入 但数字化基础设施严重缺失 [4]
交控科技郜春海:通过场景驱动、AI赋能共筑低空经济新生态
中国经营报· 2025-06-16 23:06
低空经济核心观点 - 低空经济需整合各环节形成完整价值链,才能构建坚实繁荣的新生态 [1] - AI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生产要素与经济形态,中国凭借后发优势与智能化路径有望开辟独特发展道路 [1] - 全球低空经济规模预计2040年达1.5万亿美元(约10.8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目标2035年达3.5万亿元人民币 [3] 低空经济定义与发展路径 - 低空经济指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可延伸至3000米)空域,以民用航空器活动为牵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核心是释放低空空域作为新型生产要素 [2] - 相比地面交通,低空空域无需大量物理基建,仅需"空中划一条线",显著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 [2] - 美国遵循"自下而上"传统通用航空模式,中国呈现"自上而下"特征,起步即瞄准垂起化、自动化与无人化 [2] AI与低空经济融合 - AI发展呈现通用大模型与垂直大模型双轨并行,中国企业深耕垂直大模型是实现AI价值高效落地的务实选择 [3] - AI赋能低空经济的具体路径包括:数据决策转化(处理无人机采集数据生成可执行决策)、自主路径规划(动态优化航线避开风险区)、多模态垂直大模型开发(如农业无人机识别病虫害匹配喷洒方案) [3] - AI应用需深入业务核心逻辑,仅停留在表层应用是资源浪费 [3] 低空经济产业生态 - 低空经济由四大板块构成:飞行器制造(如eVTOL、无人机)、数字化基础设施(起降场、通导监系统)、空域调度管理(十万架级飞行器自动化调度)、场景化运营服务(物流、巡检、载人) [4] - 当前低空经济"热乱并存":2024年各地规划建设上千个起降点,但运营规则和安全标准尚未统一,导致"敢造飞机不敢飞"困局 [5] - 产业需打通从用户需求、任务智能分配到执行反馈的闭环,形成完整价值链 [5] 低空经济场景演进 - 近期(1~3年):赋能型场景主导,如农林植保(AI精准施药减少30%化学污染)、电力巡检(替代人工高危作业)、隧道检测(无人机深入有毒环境) [5] - 中期(3~5年):物流场景规模化,如城市即时配送(医疗急救物资)、跨境重型运输(深圳试点海鲜15分钟送达,损耗率从12%降至3%) [5] - 远期(8~10年):载人交通革命,从文旅体验起步(如景区短途接驳),逐步扩展至通勤,终极目标飞行汽车进入家庭 [6] 低空经济核心挑战 - 法规细则仍需完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进多年,但配套法规细则落地仍需过程 [7] - 安全问题:通信、导航、监视技术及防冲突机制需绝对可靠,是大规模商用前提 [8] - 人才缺口:行业亟须高校培养与吸引顶尖人才支撑技术攻坚与产业创新 [8]
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系列大赛决赛9日开赛
快讯· 2025-06-09 10:18
赛事活动 - 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系列大赛决赛于6月9日开赛 涵盖智慧农业、空天信息、机器人、金融科技、垂直大模型、医疗大健康、绿色低碳、网络安全、智能网联、安全应急、低空交通等11个领域 [1] - 共有981家团队的1191项作品晋级决赛 决赛将于6月底全部结束 [1] 政策支持 - 雄安新区出台《关于促进未来之城场景汇成果转化落地支持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及实施细则 旨在吸引科创企业团队落地并推动大赛成果扩大应用 [1]
探寻产业发展“新引擎”• 特色产业集群 | 垂直大模型融入产业仍要闯三关
证券日报· 2025-05-10 01:27
垂直大模型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从通用走向垂直 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 已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如生产线和服务柜台 [1] - 加快垂直大模型的创新突破与深度应用是推动产业迈向智能化高端化的关键抓手 也是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的重要突破口 [1] 垂直大模型面临的挑战 - 高质量垂类数据供给不足 中文垂类数据在全球数据训练集占比不高 行业私有数据开放度低 部分模型出现"营养不良" [1] - 标准化倒逼技术实用化场景适配不足 部分应用难以创造应有价值 如金融大模型在风险预测中的实践 [2] - 中小金融机构受制于算力成本 仍依赖规则引擎而非AI模型 [3] 解决方案与行业实践 - 联合头部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垂直领域数据共享平台 通过"数据沙箱"实现合规流通 上海"模速空间"已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 聚集400家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2] - 加快建立行业专属评估体系 明确准确性安全性等硬指标 以场景需求为牵引摸索联合研发模式 推动AI创新从"功能叠加"转向"业务原生" [2] - 开发轻量化垂直专用模型 通过领域知识蒸馏和边缘计算优化降低部署成本 建设垂直大模型产业园整合智算中心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算力服务 [3] 垂直大模型的应用潜力 - 医疗金融等领域已涌现细分场景应用 展现出重塑行业生态的潜力 [2] - 在农业汽车等优势领域形成示范项目 以算力推动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 [3]